一种活动扣吸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1855发布日期:2020-02-07 23:14阅读:10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动扣吸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塑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活动扣吸塑模具。



背景技术:

一些吸塑托盘会在侧壁上设置倒扣,在多个托盘堆叠时,倒扣的上表面与托盘底面接触形成支撑面起支撑作用。但是,由于模具结构用于成型倒扣的型腔内壁是固定的,托盘中的倒扣越大就越不容易脱模,并且脱模时阻力过大易造成托盘损伤。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cn201621406530.7,名称为:一种双倒扣吸塑模具,包括:一安装座、一铰接件及二翻盖,所述安装座及翻盖均设有铰接孔并通过铰接件将翻盖铰链连接在安装座上并使二翻盖相背设置,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一限位筋,翻盖可分别在以自身重力抵靠在安装座上的第一位置与被限位筋限制的第二位置之间翻转,所述翻盖均处于第一位置时呈上宽下窄的结构并进行吸塑形成双倒扣结构,翻盖翻转至第二位置时翻盖的组合宽度不大于双倒扣结构的脱模口并顺利从脱模口脱离;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翻转角度小于90度,翻盖可依靠自身的重力再次回转至初始的第一位置,重复吸塑脱模的过程不会因零件的疲劳导致出现异常。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且容易脱模的特点。虽然专利文件中的双倒扣结构能够实现顺利脱模,并且相对于其他倒扣机构使用寿命长,但是脱模过程中由于限位筋的设置,提高了模具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并且长时间使用左翻盖和右翻盖之间因为生锈或磨损等原因会影响翻盖的翻转精度以及自动恢复的能力,影响生产的倒扣的质量,并且单倒扣更加节约成本,自动恢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活动扣吸塑模具,具有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自动恢复方便、使用寿命更长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活动扣吸塑模具,包括呈“凹”字型的安装座、设于安装座的凹槽内的翻盖以及用于铰接翻盖和安装座的铰接件;所述翻盖呈四棱柱状且其径向截面为等腰梯形,该等腰梯形的较短的底边上的两内角均为45°角,设定所述翻盖的等腰梯形的较长的底边所在的侧面为顶面,等腰梯形的较短的底边所在的侧面为底面,所述翻盖的顶面与其中一个侧面相交的棱边处为圆角,且所述翻盖的底面朝向所述安装座的凹槽底部,所述翻盖的两端面上靠近该翻盖的圆角处开设有第一铰接孔,所述安装座的凹槽的两内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铰接孔对应的第二铰接孔,所述铰接件的两端分别设于第一铰接孔和第二铰接孔内;所述翻盖上与圆角相接的倾斜面上设有与翻盖的底面垂直的平切面,且该平切面与圆角相切;

所述翻盖处于水平状态时,所述翻盖的顶面与安装座的顶面平齐,所述翻盖的底面与安装座的凹槽底面贴合,所述翻盖上与平切面相对的斜面外露于安装座的侧边,所述翻盖上的平切面与安装座的侧面平齐;所述翻盖处于翻转状态时,该翻盖上靠近锐角端的斜面与安装座的侧面平齐。

上述结构中,将安装座安装在塑料模具上,翻盖处于水平状态时,塑料原件经加热软化并通过吸真空的方式将其吸附在吸塑模具上,冷却后,吸塑产品即形成了与翻盖处于水平状态时的单倒扣结构,翻盖与安装座的面积最大的侧面组合成的上表面对应单倒扣结构的底面,翻盖的倾斜侧边对应单倒扣结构的斜边,翻盖的下表面对应单倒扣结构的脱模口,在脱模过程中,吸塑产品向上运动,并带动翻盖水平状态向翻转状态方向翻转,当翻盖翻转至翻转状态时,倒梯形结构的侧腰与安装座的侧面平齐,另一设有平切面的侧腰与安装座的凹槽底面贴合,实现限位,进而使吸塑产品顺利脱模,当脱模完成后,依靠自身重力可轻易回转至水平状态,继而进行下一次吸塑;

翻盖的锐角为45°,且截面为等腰梯形,方便实现翻转状态时,翻盖的斜边与安装座的侧边齐平,第一铰接孔位于靠近倒圆角的钝角处,方便翻盖进行转动同时保证另一端不超出安装座的凹槽,平切面进一步防止圆角端超出安装座影响吸塑效果,同时方便翻盖的转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生产工艺成本低,并且单倒扣模具受锈蚀影响较小,翻转精度和自动恢复能力较好,不影响生产吸塑产品的质量,吸塑模具的使用寿命更长。

优选的,所述安装座的顶面上竖向开设有第二切线入口,该第二切线入口与第二铰接孔连通,如此设置,在安装座的顶部开设第二切线入口方便进行线切割加工作业,方便加工出第二铰接孔,同时设置在安装座顶部提高了安装座的结构稳固性,不易受力变形。

优选的,所述翻盖的平切面处水平开设有第一切线入口,该第一切线入口与第一铰接孔连通,如此设置,此切线入口为切线切割铰接孔时的入口,设置在倒梯形结构的侧腰上,侧腰不与吸塑产品接触,相对于设置在梯形的平面侧边设置切线入口,结构稳固,不易因受力变形。

优选的,所述安装座的四条竖向外侧边处均倒圆角,如此设置,倒圆角的侧边方便进行脱模,同时方便安装。

优选的,所述安装座底面上设有至少两个螺孔,如此设置,两个螺孔方便紧固安装座,保证安装座工作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活动扣吸塑模具的设置,减少了模具本身的加工工艺,降低了成本,同时能够防止锈蚀带来的影响,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2)平切面进一步防止圆角端超出安装座影响吸塑效果,同时方便翻盖的转动,竖向的平切面方便加工,减轻了翻盖的重量,同时平切面处倒圆角方便翻盖的转动,同时有利于吸塑模具留下转动空间;

(3)单倒扣模具脱模更加方便,与吸塑产品之间只有一个脱模接触面,摩擦力更小;

(4)在安装座的顶部开设第二切线入口方便进行线切割加工作业,方便加工出第二铰接孔,同时设置在安装座顶部提高了安装座的结构稳固性,不易受力变形;

(5)安装座倒圆角的侧边方便进行脱模,同时方便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翻转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翻转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翻转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水平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水平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翻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安装座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安装座的左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安装座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安装座;2、翻盖;3、铰接件;4、第一切线入口;5、第一铰接孔;6、第二切线入口;7、第二铰接孔;8、螺孔;9、平切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9所示,一种活动扣吸塑模具,包括呈“凹”字型的安装座1、设于安装座1的凹槽内的翻盖2以及用于铰接翻盖2和安装座1的铰接件3;所述翻盖2呈四棱柱状且其径向截面为等腰梯形,该等腰梯形的较短的底边的两内角均45°角,设定所述翻盖的等腰梯形的较长的底边所在的侧面为顶面,等腰梯形的较短的底边所在的侧面为底面,所述翻盖2的顶面与其中一个侧面相交的棱边处为圆角,所述翻盖2的底面朝向安装座1的凹槽底部,所述翻盖2的两端面上靠近该翻盖2的圆角处开设有第一铰接孔5,所述安装座1的凹槽的两内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铰接孔5对应的第二铰接孔7,所述铰接件3两端分别设于第一铰接孔5和第二铰接孔7内;所述翻盖2上与圆角相接的倾斜面上设有与翻盖2的底面垂直的平切面9,且该平切面9与圆角相切,所述平切面9与翻盖2上与翻盖2的面积最大的侧面垂直且平切面9与面积最大的侧面的相接处倒圆角,竖向的平切面9方便加工,减轻了翻盖2的重量,同时平切面9处倒圆角方便翻盖2的转动,同时有利于吸塑模具留下转动空间。

如图4-图5所示,所述翻盖2处于水平状态时,所述翻盖2的顶面与安装座1的顶面平齐,所述翻盖2的底面与安装座1的凹槽底面贴合,所述翻盖2上与平切面9相对的斜面外露于安装座1的侧边,所述翻盖2的上的平切面9与安装座1的侧面平齐;如图1-图3所示,所述翻盖2处于翻转状态时,该翻盖2上靠近锐角端的斜面与安装座1的侧面平齐,所述翻盖2的另一斜面与安装座1的凹槽底面相贴合,所述翻盖2设有平切面9一端位于安装座1的凹槽区域内。

如图2、图4、图7以及图8所示,所述安装座1的顶面上竖向开设有第二切线入口6,该第二切线入口6与第二铰接孔7连通,在安装座1的顶部开设第二切线入口6方便进行线切割加工作业,方便加工出第二铰接孔7,同时设置在安装座1顶部提高了安装座1的结构稳固性,不易受力变形。

如图6所示,所述翻盖2的平切面9处水平开设有第一切线入口4,该第一切线入口4与第一铰接孔5连通,此切线入口为切线切割铰接孔时的入口,设置在倒梯形结构的侧腰上,侧腰不与吸塑产品接触,相对于设置在梯形的平面侧边设置切线入口,结构稳固,不易因受力变形。

如图9所示,所述安装座1底面上设有两个螺孔8,两个螺孔8方便紧固安装座1,保证安装座1工作的稳定性。

上述结构中,通过螺栓和螺孔8将安装座1安装在塑料模具上,翻盖2处于水平状态时,塑料原件经加热软化并通过吸真空的方式将其吸附在吸塑模具上,冷却后,吸塑产品即形成了与翻盖2处于水平状态时的单倒扣结构,翻盖2与安装座1的面积最大的侧面组合成的上表面对应单倒扣结构的底面,翻盖2的倾斜侧边对应单倒扣结构的斜边,翻盖2的下表面对应单倒扣结构的脱模口,在脱模过程中,吸塑产品向上运动,并带动翻盖2水平状态向翻转状态方向翻转,当翻盖2翻转至翻转状态时,倒梯形结构的侧腰与安装座1的侧面平齐,另一设有平切面9的侧腰与安装座1的凹槽底面贴合,实现限位,进而使吸塑产品顺利脱模,当脱模完成后,依靠自身重力可轻易回转至水平状态,继而进行下一次吸塑;在安装座1的顶部开设第二切线入口6方便进行线切割加工作业,方便加工出第二铰接孔7,同时设置在安装座1顶部提高了安装座1的结构稳固性,不易受力变形。第一切线入口4为切线切割铰接孔时的入口,设置在倒梯形结构的侧腰上,侧腰不与吸塑产品接触,相对于设置在梯形的平面侧边设置切线入口,结构稳固,不易因受力变形。

翻盖2的锐角为45°,且截面为等腰梯形,方便实现翻转状态时,翻盖2的斜边与安装座1的侧边齐平,第一铰接孔5位于靠近倒圆角的钝角处,方便翻盖2进行转动同时保证另一端不超出安装座1的凹槽,平切面9进一步防止圆角端超出安装座1影响吸塑效果,同时方便翻盖2的转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生产工艺成本低,并且单倒扣模具受锈蚀影响较小,翻转精度和自动恢复能力较好,不影响生产吸塑产品的质量,吸塑模具的使用寿命更长。

实施例2: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安装座1的四条竖向外侧边处均倒圆角,倒圆角的侧边方便进行脱模,同时方便安装。

实施例2其余结构及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