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密塑胶金属复合模具五金件支撑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35515发布日期:2020-12-29 09:32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精密塑胶金属复合模具五金件支撑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精密注塑模具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精密塑胶金属复合模具五金件支撑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一些注塑产品中,有时候需要在注塑产品内设置五金件,一般是在注射时,在注塑模具内放置五金件再进行注塑,因此,需要在注塑模具内设置五金件的固定支撑结构。

如图1-3所示,该注塑产品800中的五金件900比较长,且五金件900底面基本被大部分被塑胶产品800包覆,仅右侧端部的底面外露。因此,将该五金件900放置于模具内时,仅能在五金件900的右端底面设置支撑结构,而五金件900大部分只能悬空,在合模和注塑的过程中,五金件900极易变形而影响产品800的质量。而若是在五金件900的左端侧设置支撑结构,则会改变产品800的底面的原始形状,达不到生产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精密塑胶金属复合模具五金件支撑固定结构,旨在为长条形五金件在合模和注塑的过程中提供支撑,避免五金件变形,且保证产品的产品形状不会改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精密塑胶金属复合模具五金件支撑固定结构,其包括一位于模具的底板和模具的顶针底板之间的固定板,底板和顶针底板之间具有供固定板上下活动的空间。

所述固定板上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依次穿过模具的顶针底板、顶针面板、b板以及后模仁后插入模具型腔中。

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驱动固定板在底板和顶针底板之间上下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板上,其另一端固定连接在b板上。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油缸和油缸连接杆,所述油缸固定设置在所述b板上,所述油缸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油缸的输出端连接,其第二端与所述固定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分别由边缘向中间延伸的呈倒t型的卡槽。所述油缸连接杆的第二端具有呈“工”型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卡接所述卡槽内。

可选地,所述固定板在底板和顶针底板之间的活动行程大于五金件底面到塑胶底面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固定板的底面设有容置槽,所述支撑柱依次穿过所述容置槽和模具的顶针底板、顶针面板、b板以及后模仁后插入模具型腔中。所述容置槽内设有压板,所述压板固定在所述容置槽内,并将所述支撑柱的底部压接在容置槽内。

可选地,所述压板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容置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模具的底板和顶针底板之间设置一固定板,并在该固定板上设置直插模具型腔内的支撑柱,并在固定板和模具的b板之间设置驱动机构,由此通过驱动机构可以在合模和注塑的过程中顶住五金件,避免五金件在合模和注塑的过程中变形,同时驱动机构还可在在射胶完成后保压之前,驱动支撑柱后退,使得胶料填充原支撑柱顶住五金件的区域,保证产品的原始形状不会改变。

附图说明

图1为内嵌五金件的注塑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支撑柱在顶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支撑柱在退回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驱动机构与固定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中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除、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该精密塑胶金属复合模具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b板100、顶针面板200、顶针底板300以及底板400,b板100内设有后模仁110。该五金件支撑固定结构包括一固定板500,该固定板500设置在底板400和顶针底板300之间,底板400和顶针底板300之间的间隔大于固定板500的厚度,使得固定板500可以在底板400和顶针底板300之间上下活动。

该固定板500上设有支撑柱600,该支撑柱600依次穿过顶针底板300、顶针面板200、b板100以及后模仁110后插入模具型腔中。固定板500的两侧分别设有驱动机构700,该驱动机构700用于驱动固定板500带动固定板500从模具型腔内顶出或者后退,驱动机构70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b板100上,其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板500上。

如图4-5所示,在将五金件900放置于模具型腔之间,驱动机构700可驱动固定板500上升从而带动支撑柱600上端顶起,在放置五金件900时,支撑柱600可以对五金件900起到支撑作用,避免五金件900在合模和注塑过程中产生变形。

如图6-7所示,在射胶完成后保压之前,驱动机构700可驱动固定板500下移从而带动支撑柱600的上端从后退一定的距离,其后退的距离刚好为产品800的底面到五金件900底面的厚度,然后利用最后一段保压使得胶料填充原支撑柱600顶住五金件900的区域,保证产品800的底面的原始形状不会改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模具的底板400和顶针底板300之间设置一固定板500,并在该固定板500上设置直插模具型腔内的支撑柱600,并在固定板500和模具的b板100之间设置驱动机构700,由此通过驱动机构700可以在合模和注塑的过程中顶住五金件900,避免五金件900在合模和注塑的过程中变形,同时驱动机构700还可在在射胶完成后保压之前,驱动支撑柱600后退,使得胶料填充原支撑柱600顶住五金件900的区域,保证产品800的原始形状不会改变。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该驱动机构700包括油缸710和油缸连接杆720,该油缸710固定设置在b板100上,该油缸连接杆720的第一端与油缸710的输出端连接,其第二端与固定板500连接。由此,可以通过油缸710驱动固定板500上下移动带动支撑柱600顶出和退回。

作为优选地,如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固定板500的两侧分别设置由边缘向中间延伸的呈倒t型的卡槽500a,并在油缸连接杆720的第二端设置呈“工”型的连接部720a,组装时,两个油缸连接杆720的连接部720a可以卡接到固定板500两侧的卡槽500a内从而实现油缸连接杆720的快速连接,且无需借助其他紧固件,方便拆卸。

作为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板500的厚度和五金件900底面到产品800底面的厚度之和小于底板400与顶针底板300之间的间隔。由此,使得固定板500在驱动机构700的作用下带动支撑柱600从五金件900的底面退回至产品800的底面时,固定板500不会撞击到底板100,避免模具收到碰撞损伤。

可选地,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固定板500的底面设有容置槽(图中未示出),支撑柱600依次穿过容置槽和模具的顶针底板300、顶针面板200、b板100以及后模仁110后插入模具型腔中。容置槽内设有压板610,该压板610固定在所述容置槽内,并将支撑柱600的底部压接在容置槽内。通过设置容置槽可压板610,将支撑柱600固定在固定板500上。

作为优选地,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压板610通过螺丝620锁紧固定在容置槽内,方便支撑柱600的安装和拆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以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