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自愈合复合材料的方法_3

文档序号:8213370阅读:来源:国知局
纺丝溶液;其中加入的RM135和聚氨酯的质量比为10/90 ;
[0053]将制得的聚氨酯和RM135的共混纺丝溶液装入储液装置,在纺丝针头和接收装置间施加20KV的纺丝电压,控制纺丝针头与接收铝箔间的纺丝距离为13cm,调节聚合物和愈合剂共混溶液的流速为0.0lml/min,纺丝针头内径为0.9mm,纺丝温度为17°C,空气湿度为70%。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得聚氨酯/RMl 35的共混复合纤维,并将所得聚氨酯/RMl35复合纤维膜放入其固化剂(固化剂RMH134)稀溶液中,快速取出,在室温下固化,即得表面有壳层的聚氨酯/RMl35复合纤维(平均直径约为1.13 ym)。
[0054]2)将4.5g聚氨酯(分子量为60000)加入到20g的DMAc中,机械搅拌至溶液透明,从而得到聚氨酯与DMAc的质量比为4.5/20的均匀溶液,称取0.17g固化剂RMH134加入到上述所得的聚氨酯溶液中,常温条件下机械搅拌均匀,得到聚氨酯和RMH134的混合溶液,即得静电纺丝溶液;其中加入的RMHl34和聚氨酯的质量比为3.4/90。
[0055]将制得的聚氨酯和RMH134的共混纺丝溶液装入储液装置,在纺丝针头和接收装置间施加20KV的纺丝电压,控制纺丝针头与接收铝箔间的纺丝距离为15cm,调节聚合物和愈合剂共混溶液的流速为0.02ml/min,纺丝针头内径为0.9mm,纺丝温度为19°C,空气湿度为60%。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得聚氨酯/RMHl34复合纤维(平均直径约为0.97 μπι)。
[0056]将所述表面有壳层的聚氨酯/RIM135复合纤维与所述聚氨酯/RMH134复合纤维叠放至模具中,将丙烯酸酯类树脂的组分A和组分Β(同实施例1中的组分A和组分B)以I: I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后倒入模具,快速刮膜,重复上述铺膜、浇注树脂的过程,得到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将所得复合材料在室温静置24h,使其完全固化,即得具有自愈合功能的复合材料。
[0057]实施例5、自愈合复合纤维5的制备
[0058]I)将5g聚氯乙烯(分子量为)加入到20g的DMF中,机械搅拌至溶液透明,从而得到聚氯乙烯与DMF的质量比为5/20的均匀溶液。称取8g的聚二甲基硅氧烷(SYLGARD184)加入到上述所得的聚氯乙烯溶液中,常温条件下机械搅拌均匀,得到聚氯乙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SYLGARD184)的混合溶液,即得静电纺丝溶液;其中加入的聚二甲基硅氧烷(SYLGARD184)和聚氯乙烯的质量比为64/40 ;
[0059]将制得的聚氯乙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共混纺丝溶液装入储液装置,在纺丝针头和接收装置间施加20KV的纺丝电压,控制纺丝针头与接收铝箔间的纺丝距离为13cm,调节聚合物和愈合剂共混溶液的流速为0.0lml/min,纺丝针头内径为0.9mm,纺丝温度为23°C,空气湿度为50%。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得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共混复合纤维,并将所得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纤维膜放入其固化剂(固化剂为SYLGARD184Curingagent)稀溶液中,快速取出,在室温下固化,即得表面有壳层的聚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纤维(平均直径约为1.0l μπι))。
[0060]2)将5g聚氯乙烯(分子量为)加入到20g的DMF中,机械搅拌至溶液透明,从而得到聚氯乙烯与DMF的质量比为5/20的均匀溶液。称取0.8g的固化剂为SYLGARD184Curingagent加入到上述所得的聚氯乙烯溶液中,常温条件下机械搅拌均匀,得到聚氯乙烯和固化剂为SYLGARD184Curing agent的混合溶液,即得静电纺丝溶液;其中加入的固化剂为SYLGARD 184Curing agent和聚氯乙稀的质量比为6.4/40。
[0061]将制得的聚氯乙稀和固化剂为SYLGARD184Curing agent的共混纺丝溶液装入储液装置,在纺丝针头和接收装置间施加18KV的纺丝电压,控制纺丝针头与接收铝箔间的纺丝距离为13cm,调节聚合物和愈合剂共混溶液的流速为5 μ L/min,纺丝针头内径为0.9mm,纺丝温度为26°C,空气湿度为50%。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得氯乙烯/SYLGARD184Curingagent复合纤维(平均直径约为0.99 μ m)。
[0062]将所述表面有壳层的聚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纤维与所述氯乙烯/SYLGARD184Curing agent复合纤维叠放至模具中,将丙稀酸醋类树脂的组分A和组分B (同实施例2中的组分A和组分B)以1: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后倒入模具,快速刮膜,重复上述铺膜、浇注树脂的过程,得到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将所得复合材料在室温静置24h,使其完全固化,即得具有自愈合功能的复合材料。
[0063]实施例6、自愈合复合纤维6的制备
[0064]I)将5g聚氯乙烯(分子量为90000)加入到20g的DMF中,机械搅拌至溶液透明,从而得到聚氯乙烯与DMF的质量比为5/20的均匀溶液。称取3g的对叔丁基苯基1-(2,3-环氧)丙基醚加入到上述所得的聚氯乙烯溶液中,常温条件下机械搅拌均匀,得到聚氯乙烯和对叔丁基苯基1_(2,3-环氧)丙基醚的混合溶液,即制得静电纺丝溶液;其中加入的对叔丁基苯基1-(2,3-环氧)丙基醚和聚氯乙烯的质量比约为36/60 ;
[0065]将制得的聚氯乙烯和对叔丁基苯基1- (2,3-环氧)丙基醚的共混纺丝溶液装入储液装置,在纺丝针头和接收装置间施加1KV的纺丝电压,控制纺丝针头与接收铝箔间的纺丝距离为8cm。调节聚合物和愈合剂共混溶液的流速为3 μ 1/min,纺丝针头内径为0.9mm,纺丝温度为18°C,空气湿度为80%。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得聚氯乙烯/对叔丁基苯基1-(2, 3-环氧)丙基醚的共混复合纤维,并将所得氯乙烯/对叔丁基苯基1-(2,3-环氧)丙基醚复合纤维膜放入其固化剂(固化剂为四乙烯五胺)稀溶液中,快速取出,在室温下固化,即得表面有壳层的聚氯乙烯/对叔丁基苯基1-(2,3_环氧)丙基醚复合纤维(平均直径约为0.97 μ m) ο
[0066]2)将5g聚氯乙烯(分子量为90000)加入到20g的DMF中,机械搅拌至溶液透明,从而得到聚氯乙烯与DMF的质量比为5/20的均匀溶液。称取Ig四乙烯五胺加入到上述所得的聚氯乙烯溶液中,常温条件下机械搅拌均匀,得到聚氯乙烯和四乙烯五胺的混合溶液,即制得静电纺丝溶液;其中加入的四乙烯五胺和聚氯乙烯的质量比约为12/60。
[0067]将制得的聚氯乙烯和四乙烯五胺的共混纺丝溶液装入储液装置,在纺丝针头和接收装置间施加12KV的纺丝电压,控制纺丝针头与接收铝箔间的纺丝距离为10cm。调节聚合物和愈合剂共混溶液的流速为5 μ 1/min,纺丝针头内径为0.9mm,纺丝温度为19°C,空气湿度为70%。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得聚氯乙烯/四乙烯五胺复合纤维(平均直径约为0.93 μ m)。
[0068]将所述表面有壳层的聚氯乙烯/对叔丁基苯基1-(2,3-环氧)丙基醚复合纤维与所述聚氯乙烯/四乙烯五胺复合纤维叠放至模具中,将丙烯酸酯类树脂的组分A和组分B(同实施例1中的组分A和组分B)以1: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后倒入模具,快速刮膜,重复上述铺膜、浇注树脂的过程,得到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将所得复合材料在室温静置24h,使其完全固化,即得具有自愈合功能的复合材料。
[0069]实施例7、自愈合复合纤维7的制备
[0070]I)将5g聚氨酯(分子量60000)加入到20g的DMAc中,机械搅拌至溶液透明,从而得到聚氨酯与DMAc的质量比为5/20的均匀溶液。称取3g的聚二甲基硅氧烷(SYLGARD184)加入到上述所得的聚氨酯溶液中,常温条件下机械搅拌均匀,得到聚氨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SYLGARD184)的混合溶液,即得静电纺丝溶液;其中加入的聚二甲基硅氧烷(SYLGARD184)和聚氨酯的质量比约为36/60 ;
[0071]将制得的聚氨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SYLGARD184)的共混纺丝溶液装入储液装置,在纺丝针头和接收装置间施加30KV的纺丝电压,控制纺丝针头与接收铝箔间的纺丝距离为20cm。调节聚合物和愈合剂共混溶液的流速为0.02ml/min,纺丝针头内径为0.9mm,纺丝温度为28°C,空气湿度为65%。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得聚氨酯/聚二甲基硅氧烷(SYLGARD184)的共混复合纤维,并将所得聚氨酯/聚二甲基硅氧烷(SYLGARD184)复合纤维膜放入其固化剂(SYLGARD184Curing agent)稀溶液中,快速取出,在室温下固化,即得表面有壳层的聚氨酯/聚二甲基硅氧烷(SYLGARD184)复合纤维(平均直径约为0.98 μπι)。
[0072]2)将5g聚氨酯(分子量60000)加入到20g的DMAc中,机械搅拌至溶液透明,从而得到聚氨酯与DMAc的质量比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