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76055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钢、碳纤维材料或注塑产品等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玻璃钢、碳纤维材料、注塑产品等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模具。
【背景技术】
[0002]玻璃钢、碳纤维材料或注塑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汽车、高铁、航空航天等领域,而公知的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碳纤维材料或注塑产品等非金属复合材料的生产制造工艺是由单独生产左、右两瓣,在经过后期的合模生产得到整体。这种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合模线位置很容易出现错位、外部掉漆、受力开裂、漏液(气)等不良因素。而引起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它的合模位置纤维不连贯,光靠合模线的纤维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强度及密封性,导致使用寿命缩减,留下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玻璃钢、碳纤维材料或注塑产品等非金属材料产品生产时,由于合模位置纤维不连贯,导致产品出现错位、开裂、漏液等不良因素,进而导致产品使用寿命缩减,留下安全隐患的缺陷。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模具,包括底板、设置于底板上的上模板,所述上模板的中部设置有内模定位止口,所述内模定位止口活动插装有内模托板,所述内模托板上固定设置有低熔点材料制成的内模;所述底板下底面的中部活动安装有接料盒,所述底板、上模板、内模托板在对应于内模定位止口位置设置有连通孔,当低熔点材料制成的内模在高温熔化时,融化的低熔点材料可以从连通孔中通过并流入到接料盒中;所述上模板在内模定位止口的两侧设置有合模槽,所述合模槽上安装有外模固定板,所述外模固定板下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卡在合模槽内并可以在合模槽内滑动,当滑块在合模槽内滑动时,带动外模固定板沿着盒模槽所引导的方向移动;所述外模固定板上设置有外模,当外模固定板向止口中心移动到位置后,两个所述的外模合模;所述外模的外侧设置有加热装置,可以对合模的外模、内模加热,使低熔点材料制成的内模熔化。
[0006]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内模表面覆盖有玻璃布。
[0007]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低熔点材料为石蜡。
[0008]利用本实用新型上述模具制造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的工艺步骤为:
[0009](I)、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开模设计;内模按照产品内壁形状以开外模的方式设计;
[0010](2)、制造模具;
[0011](3)、内模如有需要做预埋件处理的支撑梁,在设计模具时预留出相应的安装位置;
[0012](4)、开模:内模的母模保证表面粗糙度不大于Ral.6 ;
[0013](5)、将内模母模合模,参考产品固化温度选用高于固化温度且低于产品极限耐受温度的低熔点且和产品无粘黏性材料浇筑内模;
[0014](6)、待内模冷却固化后取出内模,去除表面毛边,按照工艺要求上脱模剂,置入预埋件,如果植入预埋件时出现固定不稳的现象时可以用初粘性好的环氧半固化粘接,如预埋件有活动关节或者螺纹等可以用石蜡密封关节或者螺纹处;将内模安装在模具的内模托板;
[0015](7)、覆盖玻璃布,留一个内模材料流出的开口,与底板、上模板、内模托板中设置有连通孔相通;
[0016](8)、移动底板上的外模固定板,使外模合口,根据工艺要求置入玻璃钢、碳纤维材料或注塑材料,并使玻璃钢或碳纤维材料或注塑材料固化,得到玻璃钢产品或碳纤维产品或注塑产品;
[0017](9)、在底板下方放置接内模材料的接料盒,加热装置加热至内模融化温度,使内模材料变成液态流出,并经连通孔流入接料盒中;
[0018](10)、拆除外模。
[0019]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内模材料为低熔点材料。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21]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模具,并按本实用新型工艺进行生产的玻璃钢产品或注塑产品,在产品固化完毕后利用烘焙提升温度的方式将内模熔化取出,这样可以完美解决内模脱模问题。融化后的内模材料可以回收后再次使用。所生产的产品的内腔无合模线,生产出来的产品拥有完整的连续纤维,使得它在防漏、耐压、抗冲击力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底板;2:上模板;3:内模托板;4:内模;5:接料盒;6:连通孔;7:合模槽;8:外模固定板;9:外模;10: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模具,包括底板1、设置于底板I上的上模板2,所述上模板2的中部设置有内模定位止口,所述内模定位止口活动插装有内模托板3,所述内模托板3上固定设置有低熔点材料制成的内模4 ;所述底板I的下中部活动安装有接料盒5,所述底板1、上模板2、内模托板3在对应于内模定位止口位置设置有连通孔6,当低熔点材料制成的内模4在高温熔化时,融化的低熔点材料可以从连通孔6中通过并流入到接料盒5中;所述上模板I在内模定位止口的两侧设置有合模槽7,所述合模槽7上安装有外模固定板8,所述外模固定板8下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卡在合模槽7内并可以在合模槽7内滑动,当滑块在合模槽7内滑动时,带动外模固定板8沿着盒模槽7所引导的方向移动;所述外模固定板8上设置有外模9,当外模固定板向止口中心移动到位置后,两个所述的外模9合模;所述外模9的外侧设置有加热装置10,可以对合模的外模9、内模4加热,使低熔点材料制成的内模4熔化。
[0026]所述内模4表面覆盖有玻璃布。
[0027]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模具进行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生产的工艺步骤为:
[0028]1、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开模设计;内模4按照产品内壁形状以开外模的方式设计;制造t吴具;
[0029]2、内模4如有需要做预埋件处理的支撑梁,在设计模具时预留出相应的安装位置;
[0030]3、开模:内模4的母模保证表面粗糙度不大于Ral.6 ;
[0031]4、将内模母模合模,参考产品固化温度选用高于固化温度且低于产品极限耐受温度的低熔点且和产品无粘黏性材料浇筑内模4 ;如用低熔点材料等可熔性材料浇筑内模4。
[0032]5、待内模4冷却固化后取出内模4,去除表面毛边,按照工艺要求上脱模剂,置入预埋件,如果植入预埋件时出现固定不稳的现象时可以用初粘性好的环氧半固化粘接,如预埋件有活动关节或者螺纹等可以用低熔点材料密封关节或者螺纹处;将内模4安装在模具的内模托板3,将安装有内模4的内模托板3安装在内模定位止口;
[0033]6、覆盖玻璃布,留一个内模材料流出的开口,与底板1、上模板2、内模托板3中设置有连通孔6相通;
[0034]7、移动底板I上的外模固定板8,使外模9合口,根据工艺要求置入玻璃钢、碳纤维材料或注塑材料,并使玻璃钢或碳纤维材料或注塑材料固化;
[0035]8、在底板I下方放置接内模材料的接料盒5,加热装置10加热至内模4融化温度,使内模4变成液态流出,并经连通孔6流入接料盒5中;
[0036]9、拆除外模9。
[00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设置于底板上的上模板,所述上模板的中部设置有内模定位止口,所述内模定位止口活动插装有内模托板,所述内模托板上固定设置有低熔点材料制成的内模;所述底板下底面的中部活动安装有接料盒,所述底板、上模板、内模托板在对应于内模定位止口位置设置有连通孔,当低熔点材料制成的内模在高温熔化时,融化的低熔点材料可以从连通孔中通过并流入到接料盒中;所述上模板在内模定位止口的两侧设置有合模槽,所述合模槽上安装有外模固定板,所述外模固定板下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卡在合模槽内并可以在合模槽内滑动,当滑块在合模槽内滑动时,带动外模固定板沿着盒模槽所引导的方向移动;所述外模固定板上设置有外模,当外模固定板向止口中心移动到位置后,两个所述的外模合模;所述外模的外侧设置有加热装置,可以对合模的外模、内模加热,使低熔点材料制成的内模熔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表面覆盖有玻璃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低熔点材料为石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半封闭或封闭内腔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产品模具,包括底板、上模板、内模托板、内模;底板下安装有接料盒,底板、上模板、内模托板设置有连通孔,融化的低熔点材料可以从连通孔中通过流入到接料盒中;上模板在内模定位止口的两侧设置有合模槽,合模槽上安装有外模固定板,外模固定板下设置有滑块,滑块卡在合模槽内并可以在合模槽内滑动,当滑块在合模槽内滑动时,带动外模固定板沿着盒模槽所引导的方向移动;外模固定板上设置有外模,当外模固定板向止口中心移动到位置后,两个所述的外模合模;外模的外侧设置有加热装置,可以对合模的外模、内模加热,使低熔点材料制成的内模熔化。
【IPC分类】B29C33-38, B29C70-54
【公开号】CN204585877
【申请号】CN201520288142
【发明人】王强
【申请人】王强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