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1392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一种余热转换利用装置,可将产品中所带的热能进行收集、转换为其他能量。
在一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如铁合金生产),产出的产品中带有的大量的热能,白白地散失于大气中。如有一种装置可将这部分热能进行收集、转换利用,会给企业减少能耗、创造效益。目前还未发现有此类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置,能将产品中所带的热能收集起来进行转换利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可达此目的。该装置包括集能仓、拾能仓和小车。其特征在于集能仓、拾能仓均为罐型结构。且拾能仓将集能仓包含在内。在集能仓的一端留有一个仓门可以开闭。在另一端圆弧顶部设有一输出管道可与其它设备相联。集能仓的仓壁上还设有若干喷头。在拾能仓的下部设有注水管道。拾能仓外围有一保温外壳。
上述的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集能仓壁上设置的喷头与拾能仓相通。
上述的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集能仓体与仓门间设有一密封法兰,并在一侧镶有铜板。在仓门上设有安全装置。
上述的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其特征是在集能仓的底部设一节轨道,并配有一个小车可载物进出。
使用时只需将带热产品摆放在小车上,推入集能仓内,关闭仓门,然后,按规定向拾能仓内注水即可。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1.可将产品中的热能收集起来进行转换。既降低了能耗,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且不影响产品的质量。
2.可实现能源的重复利用。
3.直换形式可将余热的充分转换。
4.转换速度、输出能量与输出压力可方便的调整与控制。
5.使用安全方便。
6.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7.可进行多台联用,增加输出容量,实现连续工作。
8.有多种类型。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类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集能仓1、拾能仓2、喷头3、仓门4、仓门法兰5、输出这道6、注水管道7、保温外壳8、小车9、小车轨道10、支座11、安全装置12。图中13-带热产品(硅铁)。
例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类,利用硅铁的余热进行发电的实例,来说明其工作原理。首先,将本实用新型的输出管道与汽轮发电机组联通。如
图1所示,将带热产品(硅铁)13摆放在小车9上,推入集能仓1内,然后关闭仓门4,向拾能仓2内注水(通过调节注水量可实现对转换速度与输出压力的控制),拾能仓2内的水通过喷头3向集能仓1内喷射,喷射的水雾遇到高温气体或硅铁后迅速汽化充满集能仓1。如此不断产生的蒸汽集聚于集能仓1内,使集能仓1内的压力不断增加,达到所需压力后向外输出,带动汽轮发电机组工作,发出电能。在集能仓1内的能量转换过程中,会有部分热能通过仓壁向外传递,拾能仓2可将这部分热能拾起,用来提高拾能仓2内的水温,从而减少了热能的损耗。为了保证发电机组的连续工作,需将两台本实用新型一类并联起来交替使用。
如遇带产品不能与水接触,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二类(如图2所示)即可。图2为本实用新型二类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集热仓,2-带热产品,3-蒸发器,4-小车,5-补水管,6-小车轨道,7-保温外壳,8-输出管道,9-储能仓。
权利要求1.一种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包括集能仓、拾能仓和小车,其特征在于集能仓和拾能仓均为罐型结构,并且集能仓包含于拾能仓内,小车可随意出入集能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能仓壁上设有若干喷头与拾能仓相通,并且在集能仓的一端圆弧顶底设有输出管道,另一端设有可开闭的仓门,在底部设有一节小车轨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拾能仓的下部设置注水管道,并且在拾能仓的外围设有一保温外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仓门上还设有安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仓门与仓体之间设置密封法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其特征是集能仓与拾能仓均为罐型。在集能仓的一端设有一输出管道可与外部连接。另一端设有一可以开闭的仓门,而拾能仓将集能仓包含在内,且在拾能仓的外围有一保温外壳,并且另配有一小车。使用时,将带热产品摆放于小车上,推入集能仓内,然后关闭仓门,按规定向拾能仓内注水即可。使用本实用新型可实现能量的重复利用,降低消耗,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为企业创造效益。
文档编号F22B3/00GK2329851SQ9821131
公开日1999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1998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1998年2月10日
发明者杨志英 申请人:杨志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