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小热能损失的新型工业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01549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小热能损失的新型工业锅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锅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小热能损失的新型工业锅炉。
【【背景技术】】
[0002]锅炉是将燃料中的可燃元素碳、氢等成分在高温条件下与氧结合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进而又将此热量传递给水,使水升温变成热水或者蒸汽,供用户使用的设备,因此,锅炉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的一种设备。工业锅炉是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现有的工业锅炉包括燃烧室、热水室、烟管,盘旋在热水室内,烟管一端与燃烧室相通,烟管另一端伸出热水室并和抽风机相连,热量交换时,大量的热能从燃烧室的外壁和热水室外的烟管向空气中散发,造成热能损失,使燃料燃烧的热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浪费了能源。
[0003]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减小热能损失的新型工业锅炉。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减小热能损失的新型工业锅炉,所述减小热能损失的新型工业锅炉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燃烧室、位于所述燃烧室外围的隔热框、位于所述燃烧室右侧的出气管、位于所述出气管下方的壳体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加热装置,所述底座上方设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呈Z字型,所述燃烧室包括位于上方的垫块、位于下方的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下方的弹簧、位于所述弹簧下方的支撑块、位于所述弹簧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柱左侧的进气管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柱右侧进料管,所述隔热框呈圆环状,所述隔热框上设有位于右侧的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下方的第一支撑板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下方的第二支撑板,所述出气管上设有风机,所述壳体包括位于上方的进液管、位于下方的出液管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支撑杆,所述加热装置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加热框、位于所述第一加热框右侧的第二加热框、位于所述第二加热框右侧的排气管及位于所述第一加热框与所述第二加热框之间的连接管,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通孔及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包括位于边缘的边缘部及位于中间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呈半球状,所述中间部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半球状凹槽,所述第一支撑板呈Z字型,其包括第一水平部、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右侧的第二水平部及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与第二水平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下表面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接触。
[0007]所述垫块呈长方体,所述垫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燃烧室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08]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中间部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支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09]所述支撑块呈长方体,所述支撑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接触。
[0010]所述隔热框采用隔热材料制成。
[0011 ] 所述进气管呈L型,所述进气管上设有第一气阀。
[0012]所述第一加热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加热框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加热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加热框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0013]所述排气管呈L型,所述排气管上设有第二气阀。
[0014]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15]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减小热能损失的新型工业锅炉结构简单,保温效果好,同时燃料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同时能够对燃料燃烧产生的余热进行充分利用,减少能源的浪费,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减小热能损失的新型工业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减小热能损失的新型工业锅炉包括底座1、位于所述底座I上方的燃烧室2、位于所述燃烧室2周围的隔热框3、位于所述燃烧室2右侧的出气管4、位于所述出气管4下方的壳体5及位于所述壳体5内部的加热装置6。
[0019]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I呈长方体,所述底座I上方设有第一支撑柱11,所述第一支撑柱11呈Z字型,所述第一支撑柱1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柱11竖直放置。
[0020]如图1所示,所述燃烧室2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燃烧室2包括位于上方的垫块21、位于下方的底板22、位于所述底板22下方的弹簧23、位于所述弹簧23下方的支撑块24、位于所述弹簧23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撑柱25、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柱25左侧的进气管26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柱25右侧进料管27。所述垫块21呈长方体,所述垫块21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燃烧室2的上表面上,所述垫块21的下表面与所述燃烧室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22呈圆柱体,所述底板22水平放置,所述底板22的侧面与所述燃烧室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22上设有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通孔221及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21之间的弯曲部。所述第一通孔221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通孔221贯穿所述底板22的上下表面。所述弯曲部包括位于边缘的边缘部222及位于中间的中间部223,所述边缘部222与所述中间部223 —体成型。所述边缘部222呈圆环状,所述边缘部222与所述底板22滑动连接。所述中间部223呈半球状,所述中间部223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半球状凹槽。所述弹簧23的上端与所述中间部2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23的下端与所述支撑块2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24呈长方体,所述支撑块24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支撑柱2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弹簧23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柱25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25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26呈L型,所述进气管26的一端对准位于左侧的第一通孔221且与所述底板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26上设有第一气阀261。所述进料管27呈L型,所述进料管27的一端对准位于右侧的第一通孔221且与所述底板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料管27上设有阀门271。
[0021]如图1所示,所述隔热框3呈圆环状,所述隔热框3包围在所述燃烧室2的周围,所述隔热框3与所述燃烧室2固定连接,所述隔热框3采用隔热材料制成。所述隔热框3上设有位于右侧的第二通孔31、位于所述第二通孔31下方的第一支撑板32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2下方的第二支撑板33。所述第二通孔31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支撑板32呈Z字型,其包括第一水平部321、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321右侧的第二水平部322及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321与第二水平部322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水平部321、连接部及第二水平部322 —体成型。所述第一水平部32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水平部321的左端与所述隔热框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水平部321水平放置。所述连接部呈长方体,所述连接部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水平部322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水平部322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33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板33的左端与所述隔热框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33水平放置。
[0022]如图1所示,所述出气管4呈L型,所述出气管4上设有风机41,所述出气管4的一端对转所述第二通孔31使得所述出气管4的内部与所述燃烧室2的内部相通,所述出气管4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装置6连接。
[0023]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5呈长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