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淋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4097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喷淋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设备,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空调冷却塔、吹脱塔、吸收塔等系统中的喷淋塔。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喷淋塔中,气相物料由塔体下部的进气装置中进入,液相物料由塔体上部进液装置淋下,气液两相在塔体内相遇接触,进行传质传热等。气液两相在塔体中接触得越充分,传质传热过程会进行得越充分,两相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会完成的越彻底。现有技术中,一般是由一层层设置在塔体中的棒体构成填料层,液相物质由塔体上部淋下时,落到棒体上,在棒体的下部会形成一个个液滴,随着上面液体的不断淋下,液滴变大而落到下一层填料棒上,又在其下部形成液滴,用这样的棒体构成的填料层,存在一些缺陷1、这种棒体光滑的表面对上面淋下的液体的分液作用较差,没有对液体的导向作用,其结果是在棒体的轴向不能形成的均匀的液滴,特别是在棒体安装有一定倾斜时,更是如此。2、在填料层的各层棒体排列上(如图5所示)是一层水平横向排列的棒体7,一层水平纵向排列的棒体8,而每相隔一层的棒体的排列是上下一致的,因此棒与棒之间的密度是由相邻的棒和各层之间的棒的距离决定的,一般棒与棒之间的距离在20~40毫米才能保证比较好的喷淋效果;但是由于棒的密度较大,填料层的厚度不易太厚,否则阻力太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阻力不变的情况下,棒体之间的密度可以加大,填料层的整体厚度可以增加,喷淋液滴更均匀,传质传热效率更高的喷淋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一种喷淋塔,其包括一塔体,设置在所述塔体上部的进液装置,设置在所述塔体下部的进气装置,设置在所述塔体顶部的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塔体底部的出液口,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液装置和进气装置之间填料层,所述填料层由水平横向排列棒体和水平纵向排列的棒体间隔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棒体表面设置有用于均匀导液的凹凸道,所述任一层棒体的排列与相隔一层的同方向排列的棒体错开一定距离。
所述上一层排列的棒体恰好位于同方向排列的下一层对应的两棒体中间。
所述每一层棒体之间的间距为50~100毫米。
所述每一层棒体之间的间距为60~80毫米。
所述相邻层之间的层间距为50~100毫米。
所述相邻层之间的层间距为60~80毫米。
设置在所述棒体上的凹凸道为设置在所述棒体上的绕线和凹槽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填料层的光滑棒体表面设置了用于均匀导液的凹凸道,因此当进液装置向下喷淋液体时,导液的凹凸道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形成均匀细小水滴,即使是棒体安装的水平位置稍有偏差,也不影响喷淋效果。2、本实用新型由于将任一层棒体的排列与相隔一层同方向排列的棒体错开一定距离,而不是相对齐排列,因此在水滴落下的过程中,相当于在每两棒体之间又增加了一根棒体,从而使水滴分布更加均匀,且阻力降低。3、本实用新型通过实验证明,如果在保持相同阻力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棒体排布距离可以加大,棒间距可以从已有技术的20~40毫米,加大至50~100毫米,较佳为60~80毫米;棒体的层间距也可以从已有技术的20~40毫米,加大至50~100毫米,较佳为60~80毫米。同时填料层的总厚度也可以从已有技术的3米,增加到5~6米,使传质传热的效率更高。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用于空调冷却系统、水处理吹脱系统、废气处理吸收系统等领域。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各层棒体的排列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绕线的棒体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凹槽的棒体示意图图5是现有技术中各层棒体的排列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塔体2,在塔体2上部设有进液装置3,在塔体下部设有进气装置1,在塔体2顶部设置有出气口4,在塔体2底部设置有出液口6,在进液装置3和进气装置1之间的塔体2内是棒状填料层5。
如图2所示,棒状填料层5中的棒体7、8(以下一般以棒体7为例,棒体8与之相同)截面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还可以是三角形或多边形。为了使水滴在棒体7上分布得比较均匀,可以在棒体7上采取各种措施,比如在棒体7表面绕线9(如图3所示),绕线9可以呈螺旋状缠绕,也可以呈分段的圆环状缠绕;还可以在棒体7表面开设凹槽10(如图4所示),凹槽10可以呈螺旋状开设,也可以呈分段的圆环状开设。
如图2所示,填料层5中各层棒体7、8的排列采取相邻层的棒体7、8呈相互垂直90°方向排列,即一层棒体7呈水平左右横向排列,另一层棒体8呈水平前后纵向排列;而相邻的相同方向排列的棒体7之间又呈交错排列,即上一层呈左右排列的每一棒体7分别位于下一层呈左右排列的两棒体7之间,上一层呈前后排列的每一棒体8分别位于下一层呈前后排列的两棒体8之间。这种交错排列相当在每两棒体之间增加了一棒体,因此在摆设棒体7、8时,可以加大同一层棒体7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同时加大各层棒体7、8之间的距离,使原有技术中20~40毫米的棒间距离和层间距离,加大至50~100毫米后,仍可以得到较好的喷淋效果。同时由于棒体7、8之间的距离加大,阻力降低,填料层5的厚度也可以由原有的三米,增加到五~六米,使气、液热量交换的距离加长,换热效率大幅度提高。
上述实施例中,各部件的结构和设置都是可以变化的,比如喷淋塔的塔体2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方形的;缠绕在棒体7上的绕线9或开设在棒体7上的凹槽10之间的螺距或间距也可以随着棒体7之间的距离加大而加大。上一层棒体7与同方向排列的下一层棒体7之间错开的距离也是可以变化的,但以上一层的一棒体7恰好在下一层两棒体7中间的排列方式更好一些。
上述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大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的等同变换,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喷淋塔,其包括一塔体,设置在所述塔体上部的进液装置,设置在所述塔体下部的进气装置,设置在所述塔体顶部的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塔体底部的出液口,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液装置和进气装置之间填料层,所述填料层由水平横向排列棒体和水平纵向排列的棒体间隔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棒体表面设置有用于均匀导液的凹凸道,所述任一层棒体的排列与相隔一层的同方向排列的棒体错开一定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淋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一层排列的棒体恰好位于同方向排列的下一层对应的两棒体中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淋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层棒体之间的间距为50~100毫米。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喷淋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层棒体之间的间距为50~100毫米。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喷淋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层棒体之间的间距为60~80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喷淋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层之间的层间距为50~100毫米。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喷淋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层之间的层间距为60~80毫米。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喷淋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层之间的层间距为50~100毫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喷淋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层之间的层间距为60~80毫米。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淋塔,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棒体上的凹凸道为设置在所述棒体上的绕线和凹槽中的一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淋塔,其包括一塔体,设置在所述塔体上部的进液装置,设置在所述塔体下部的进气装置,设置在所述塔体顶部的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塔体底部的出液口,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液装置和进气装置之间填料层,所述填料层由水平横向排列棒体和水平纵向排列的棒体间隔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棒体表面设置有用于均匀导液的凹凸道,所述任一层棒体的排列与相隔一层的同方向排列的棒体错开一定距离。本实用新型在棒体表面设置了凹凸道,并将任一层棒体的排列与相隔一层同方向排列的棒体错开一定距离,因此当进液装置向下喷淋液体时,可以形成均匀细小水滴,且阻力降低,即使是棒体安装的水平位置稍有偏差,也不影响喷淋效果。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用于空调冷却系统、水处理吹脱系统、废气处理吸收系统等领域。
文档编号F28F25/00GK2676126SQ20042000321
公开日2005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12日
发明者李长春, 童天佑 申请人:北京绿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