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热导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5214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的热导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导管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其管孔内部具有辅助散热构造的创新结构空间型态的改进的热导管结构。
背景技术
热导管是一种作为热传导媒介体,以利于预定物品散热的管体结构,热导管的传热效率良莠,将直接关系到散热的效能,而由于现今多数电子产品的机能快速地提升,所产生的热也随之增加,因此对于散热效能的要求与日俱增,有鉴于此,相关业界遂致力于针对热导管的散热性加以研发改良,而现有热导管强化散热效能的设计概分为下述其一,是在热导管内壁形成沿管向设置的凹沟,藉由凹沟以产生毛细组织;惟,此种结构的凹沟必须细密且有较大深度才能达到理想效益,但却造成实施上将因为管长超过拉掣刀具可容许度、或是因加工深度过深而快速损坏刀具或导致管壁破损瑕疵等问题,因此实际运用时有其困难不顺之处。
其二,是在无凹槽的圆形热导管内壁组入一网状体的毛细组织,此种结构设计理论上是利用网状体产生毛细现象让热导管内液体回流,但问题点出在毛细组织与热导管壁之间的接触是靠网状体的撑开的弹力,如此热导管在折弯打扁后网状体容易与管壁脱离而产生过大的间隙而失去毛细的效应。
其三,是在前段所述的热导管的内壁上以烧结铜粉的方式形成毛细组织,借着铜颗粒之间的间隙产生毛细现象,惟,此种结构型态其间的铜粉进行烧结的过程中,各部位铜粉的融溶均匀度难以精确控制,导致无法平均稳固结合的问题点,进而当热导管后续若进行弯曲加工时,极有可能在结合薄弱的处裂解开来而影响整体的结合效果;再者,杂质可能溢入毛细组织而堵塞孔洞破坏毛细现象而影响其导热效果。
是以,针对上述习知热导管内部辅助散热结构设计所存在的问题点,如何开发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效果更加完备的新型结构,实为相关业者须再加以努力思索突破的目标与方向。
有鉴于此,设计人本着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的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具实用性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热导管结构,其可克服习知热导管内部辅助散热结构仍存在无法达到兼顾辅助散热、稳固结合及加工便益性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改进的热导管结构,其包括一金属管体,其具有沿一中心轴线所界定出的管壁及管孔部位;以及沿金属管体的管壁轴向内面设制的间隔浅沟槽,且其沟峰与沟谷之间的高度在0.15mm以下;以及组设于管体管孔中的毛细组织,其中,该毛细组织的外周与金属管体的管壁内面相抵靠;以及藉烧结手段使毛细组织与金属管体的管壁内面相抵靠部位结合为一体的烧结部;以及藉毛细组织外周、各烧结部、各浅沟槽三者所框围界定出的槽隙空间。
如上所述的改进的热导管结构,其中,该毛细组织可为一管状网体。
如上所述的改进的热导管结构,其中,所述浅沟槽的径向断面可为“V”字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的热导管结构,其包括一金属管体,具有沿中心轴线所界定出的管壁及管孔;沿金属管体的管壁轴向内面设制的间隔浅沟槽,且其沟峰与沟谷之间的高度在0.15mm以下;组设于管体管孔中的毛细组织,其外周与金属管体的管壁内面相抵靠;藉烧结手段使毛细组织与金属管体的管壁内面抵靠部位结合为一的烧结部;藉毛细组织外周、烧结部、浅沟槽三者所框围界定出的槽隙空间;藉此创新结构,可使热导管的辅助散热构造达到加工容易、结合稳固、导热效果更佳的实用进步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径向剖视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0、金属管体11、管壁12、管孔13、浅沟槽20、毛细组织30、烧结部 A、槽隙空间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兹请配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详述如后首先,请配合参阅图1、2、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热导管结构的较佳实施例,其包括一金属管体10,具有沿一中心轴线所界定出的管壁11及管孔12部位;以及沿金属管体10的管壁11轴向内面设制的间隔浅沟槽13、数量不拘,且其沟峰与沟谷之间的高度在0.15mm以下;以及组设于管体10管孔12中的毛细组织20,其中,该毛细组织20的外周与金属管体10的管壁11内面相抵靠;以及藉由烧结手段使毛细组织20与金属管体10的管壁11内面相抵靠部位结合为一体的烧结部30;以及藉毛细组织20外周、各烧结部30、各浅沟槽13三者所框围界定出的槽隙空间A、如图3所示。
其中,该毛细组织20可为一管状金属网体。
另外,该等浅沟槽13的径向断面可为“V”字形状。
藉由上述的结构、组成,本实用新型所揭热导管于制造时,先于该金属管体10的管壁11内面藉由拉刀制设出间隔的浅沟槽13,再将毛细组织20组入金属管体10的管孔12中,最后进行烧结,使毛细组织20与金属管体10的管壁11内面相抵靠部位形成适度融溶的烧结部30而能稳固结合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功效1.提供一种该金属管体10的管壁11内面具浅沟槽13,且该管内毛细组织20与金属管体的管壁11内面相抵靠部位形成烧结部30而能稳固结合成一体的创新结构型态。
2.藉此特殊改良结构,由于该金属管体10内为浅沟槽13设计(其沟峰与沟谷间的高度在0.15mm以下),较利于刀具的施工成型,且大幅降低其瑕疵不良率的发生,更符合较佳的产业利用性。
3.藉由该金属管体10所形成的间隔浅沟槽13与毛细组织20相抵靠的结构,使其各烧结部30的形成位置能被精确地控制而呈工整均匀的分布状态,同时无须于其间再填充铜粉,能以更低成本获得更为稳固确实的结合状态。
4.整合既有浅沟槽13所形成的扩大管壁面积以及毛细组织20二者构造所产生毛细现象的相乘效益,使得导热效果更优。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具体实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专利涵盖之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热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金属管体,其具有沿一中心轴线所界定出的管壁及管孔部位;以及沿金属管体的管壁轴向内面设制的间隔浅沟槽,且其沟峰与沟谷之间的高度在0.15mm以下;以及组设于管体管孔中的毛细组织,其中,该毛细组织的外周与金属管体的管壁内面相抵靠;以及藉烧结手段使毛细组织与金属管体的管壁内面相抵靠部位结合为一体的烧结部;以及藉毛细组织外周、各烧结部、各浅沟槽三者所框围界定出的槽隙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热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毛细组织可为一管状网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热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沟槽的径向断面可为“V”字形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的热导管结构,其包括一金属管体,具有沿中心轴线所界定出的管壁及管孔;沿金属管体的管壁轴向内面设制的间隔浅沟槽,且其沟峰与沟谷之间的高度在0.15mm以下;组设于管体管孔中的毛细组织,其外周与金属管体的管壁内面相抵靠;藉烧结手段使毛细组织与金属管体的管壁内面抵靠部位结合为一的烧结部;藉毛细组织外周、烧结部、浅沟槽三者所框围界定出的槽隙空间;藉此创新结构,可使热导管的辅助散热构造达到加工容易、结合稳固、导热效果更佳的实用进步性,为其功效及用途。
文档编号F28D15/04GK2746348SQ20042011239
公开日2005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日
发明者饶振奇 申请人:力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