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5809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特别是涉及一种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图1是现有的平板式热管的一分解立体示意图,图2是现有的平板式热管的组合结构情形的一侧视剖面图。现有的平板式热管1,包括一封装单元11、一锡膏13、一毛细结构12以及一工作流体14,其中该封装单元11,包括一第一壳体111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111相配合的第二壳体112。该第一壳体111具有一工作区113及一围绕于工作区113外的第一接合部114。该第一接合部114具有一自其周缘延伸至工作区113的第一槽道115及一嵌置于第一槽道115内的充填管116。
该第二壳体112,覆盖于第一壳体111上,且具有一间隔地位于工作区113上的壳盖部117及一位于第一接合部114上的第二接合部118。该第二接合部118具有一与第一槽道115相配合并适合供嵌置充填管116的第二槽道119。
该锡膏13,被设置位于第一接合部114与第二接合部118间,被用以黏合该第一接合部114与第二接合部118。
该毛细结构12与工作流体14,位于一由第一壳体111的工作区113与第二壳体112的壳盖部117共同界定出的容室110内。
当组合平板式热管1时,首先涂布含有助焊剂(flux)的锡膏13于第一接合部114与第二接合部118,然后将毛细结构12放置于第一壳体111的工作区113与第二壳体112的壳盖部117间,再利用一治具(图中未示)压合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使第一接合部114与第二接合部118借由锡膏13而黏合。然后平板式热管1会被放入一高温炉(图中未示)中烘烤后再冷却,该锡膏13便可使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气密结合,然后再经充填管116充填工作流体14至容室110内。
当压合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时,部分锡膏13因受力压挤容易进入封装单元11的容室110中,间接影响毛细结构12与工作流体14的性质与功用,而降低该平板式热管1的散热能力。
尤其锡膏13中的助焊剂是为了腐蚀掉所述接合部114、118上的氧化层(图中未示)及抑制锡本身氧化,以使共晶反应(euteztic reaction)能够充分完成,如此才能确保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为气密结合。所以用以腐蚀的该助焊剂为酸性且流动性强,此渗入情况更容易影响毛细结构12与工作流体14的性质与功用,更加降低平板式热管1的散热能力。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在产品结构、制造方法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是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及方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便成了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所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其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达到散热能力较稳定功效的平板式热管。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达到散热能力较稳定功效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结合物不会进入容室中而影响毛细结构与工作流体的性质与功用,以保持散热能力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封装单元。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结合物不会进入容室中而影响毛细结构与工作流体的性质与功用,以保持散热能力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及其封装方法。
本发明的更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达到两壳体间的密合效果较佳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封装单元。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达到两壳体间的密合效果较佳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及其封装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平板式热管,其包含一封装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及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该第二壳体覆盖于该第一壳体上,且具有一间隔地位于该工作区上的壳盖部及一位于该第一接合部上的第二接合部;及一用以黏合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并位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间的结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挡止部具有一自该工作区的周缘朝上延伸的第一段、一自该第一段的末端转折朝远离该工作区方向延伸的第二段及一自该第二段的末端转折向下延伸的第三段。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分别为一水平壁。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壳盖部具有一尺寸大于该工作区的顶面及一自该顶面周围向下延伸且位于该挡止部外的直立壁。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工作区未与该第一接合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沿其周缘延伸的凹槽。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沿其周缘延伸的凹槽及一容置于该凹槽内的密封环。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具有一自其周缘延伸至该工作区的第一槽道及一嵌置于该第一槽道内的充填管,且该充填管远离该工作区的一端是一密封端。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二接合部具有一与该第一槽道配合并适合供嵌置该充填管的第二槽道。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平板式热管还包含一毛细结构,是位于一由该第一壳体的工作区与该第二壳体的壳盖部共同界定出的容室内。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平板式热管还包含一位于该容室中的工作流体。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材质为铝与铜中的一种。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结合物是锡丝或胶或黏着剂。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其中所述的结合物是锡膏。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及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该第二壳体具有一对应该工作区的壳盖部及一对应该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B)涂布一结合物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及(C)盖合该第二壳体于该第一壳体上,则该第二壳体固定于该第一壳体上;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B)是涂布该结合物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上。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B)中更在该第一壳体的工作区形成一毛细结构。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C)中更以一夹具来夹置该已盖合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以固定两者间的位置。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结合物是锡膏,在该步骤(C)中更加热该已盖合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C)中,是以一高温炉来加热该已盖合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已盖合的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该工作区与该壳盖部共同界定出一容室,该第一壳体的第一接合部具有一自其周缘延伸至该工作区的第一槽道及一充填管,该充填管嵌置于该第一槽道内且其长度大于该第一槽道的长度,则其一端与该容室连通且另一端外露。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D)经该充填管充填一工作流体至该容室内;及(E)封闭该充填管外露的一端。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D)是在确认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密合,始经该充填管充填一工作流体至该容室内;及(E)封闭该充填管外露的一端。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E)是先抽离该容室内的气体后始封闭该充填管外露的一端。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E)是经该充填管来降低该容室内的压力以抽除该容室内的气体。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E)中是以一夹焊方式来封闭该充填管外露的一端。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包含一第一壳体,包括一工作区及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及一第二壳体,其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并覆盖于该第一壳体上,且包括一间隔地位于该工作区上的壳盖部及一位于该第一接合部上的第二接合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包括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挡止部具有一自该工作区的周缘朝上延伸的第一段、一自该第一段的末端转折朝远离该工作区方向延伸的第二段及一自该第二段的末端转折向下延伸的第三段。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分别为一水平壁。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中所述的壳盖部具有一尺寸大于该工作区的顶面及一自该顶面周围向下延伸且位于该挡止部外的直立壁。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工作区未与该第一接合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沿其周缘延伸的凹槽。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沿其周缘延伸的凹槽及一容置于该凹槽内的密封环。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材质为铝与铜中的一种。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具有一自其周缘延伸至该工作区的第一槽道及一嵌置于该第一槽道内的充填管。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中所述的第二接合部具有一与该第一槽道配合并适合供嵌置该充填管的第二槽道。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另外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平板式热管的封装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及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该第二壳体具有一对应该工作区的壳盖部及一对应该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B)涂布一结合物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及(C)盖合该第二壳体于该第一壳体上,则该第二壳体固定于该第一壳体上;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B)是涂布该结合物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上。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C)中更以一夹具来夹置该已盖合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以固定两者间的位置。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方法,其中所述的结合物是锡膏,在该步骤(C)中更加热该已盖合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C)中,是以一高温炉来加热该已盖合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
前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方法,其中所述的已盖合的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该工作区与该壳盖部共同界定出一容室,该第一壳体的第一接合部具有一自其周缘延伸至该工作区的第一槽道及一充填管,该充填管嵌置于该第一槽道内且其长度大于该第一槽道的长度,则其一端与该容室连通且另一端外露。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本发明平板式热管包含一封装单元及一结合物。
该封装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及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该第二壳体覆盖于该第一壳体上,且具有一间隔地位于该工作区上的壳盖部及一位于该第一接合部上的第二接合部。
该结合物位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间并被用以黏合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
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
另外,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及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该第二壳体具有一对应该工作区的壳盖部及一对应该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
(B)涂布一结合物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上。
(C)盖合该第二壳体于该第一壳体上,以使该第二壳体固定于该第一壳体上。
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
经由上述可知,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该平板式热管,包含一封装单元及一结合物,该封装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及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该第二壳体得覆盖于该第一壳体上,且具有一间隔地位于该工作区上的壳盖部及一位于该第一接合部上的第二接合部,该结合物位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间并用以黏合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当压合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时,该挡止部则可挡住该结合物进入该封装单元中。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功效在于增加一隆起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则当涂布该结合物时,该挡止部可以限制该结合物涂布的范围,甚至当压合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时,该挡止部可以防止该结合物进入该容室中,而可以确保该毛细结构与工作流体的性质与功用不会因结合物而受到影响,进而可以保持该平板式热管的散热能力。
综上所述,本发明新颖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提供了一种可达到散热能力较稳定功效的平板式热管;另提供了一种可以达到散热能力较稳定功效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又提供了一种确保结合物不会进入容室中而影响毛细结构与工作流体的性质与功用,以保持散热能力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封装单元;再提供了一种确保结合物不会进入容室中而影响毛细结构与工作流体的性质与功用,以保持散热能力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及其封装方法;还提供了一种可以达到两壳体间的密合效果较佳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封装单元;更提供了一种可达到两壳体间的密合效果较佳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及其封装方法。本发明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具有增进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并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现有的平板式热管的一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平板式热管的组合结构情形的一侧视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结构的一侧视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侧视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侧视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制造方法中以一夹具来夹置已盖合的一第二壳体与一第一壳体的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方法、步骤、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三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
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图3是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分解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结构的一侧视剖面图。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封装单元2、一结合物5、一毛细结构3以及一工作流体4。
上述的封装单元2,包括一第一壳体21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21相配合的第二壳体22。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壳体21与该第二壳体22的材质为铝与铜中的一种,但是也可以为其他具有延展性且导热性佳的材质。
该第一壳体21,具有一工作区211、一围绕于该工作区211外并与该工作区211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第一接合部212及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211与第一接合部212间的挡止部213。
该挡止部213,具有一自工作区211的周缘朝上延伸的第一段217、一自该第一段217的末端转折朝远离工作区211方向延伸的第二段218及一自该第二段218的末端转折向下延伸的第三段219。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壳体21为模铸一体成型,但是也可以用电铸或其他加工方法将挡止部213固定于工作区211与第一接合部212间。
该第一接合部212,具有一自其周缘延伸至工作区211的第一槽道214及一嵌置于该第一槽道214内的充填管215,且该充填管215在封装后经夹焊方式让远离工作区211的一端构成一密封端(容后再述)。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接合部212为一水平壁,但是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该第二壳体22,覆盖于第一壳体21上,且具有一间隔地位于工作区211上的壳盖部221及一位于第一接合部212上的第二接合部222。该壳盖部221,具有一尺寸大于工作区211的顶面223及一自该顶面223周围向下延伸且位于挡止部213外的直立壁224。该第二接合部222,具有一与第一槽道214相配合并适合供嵌置充填管215的第二槽道225。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接合部222为一水平壁,但是也可以是与第一接合部212相配合的其他形状。
上述的结合物5,位于第一接合部212与第二接合部222间,并被用以黏合该第一接合部212与该第二接合部222。在本实施例中,该结合物5是含有助焊剂的锡膏,但是也可以是不含助焊剂的锡丝或可使第一接合部212与第二接合部222气密的胶或黏着剂。该助焊剂是为了腐蚀掉所述接合部212、222上的氧化层(图中未示)及抑制锡本身氧化,以使共晶反应能够充分完成,如此才能确保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为气密结合。
但是也可使用无助焊剂的锡丝,然后利用气氛(protective gas)去保护所述接合部212、222以防止氧化。例如使用包含95%氮气与5%氢气的气氛,则氮气可作为保护气体,而氢气则可和所述接合部212、222上的氧化物进行还原反应以去除氧化物,所以可取代助焊剂的功用。
上述的毛细结构3,与该工作流体4位于一由第一壳体21的工作区211与第二壳体22的壳盖部221共同界定出的容室23内。在本实施例中,该毛细结构3为一被工作流体4所浸润的金属网,并包括多数相互连通的毛细孔31。但是该毛细结构3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形成,如该毛细结构3包括多数直立的毛细管(图中未示),或该毛细结构3直接形成于工作区211或壳盖部221。
该毛细结构3可使液体发生毛细现象,所以当该毛细结构3的一部分与一液体接触时,该液体可经由该毛细结构3扩散至该毛细结构3的其它部分,且此扩散过程与重力方向无关。因此,所述毛细孔31的大小需依该毛细结构3的材质,及配合该毛细结构3所使用的工作流体4而定。
在本实施例中,该工作流体4为水,但是也可以为诸如甲醇或丙醇等等的其他材料。
上述的封装单元2,还包括一吸热端24及一散热端25,其位置可以互换。且该容室23内的压力等于工作流体4的饱和蒸气压,使该工作流体4处于液态与气态共存的稳定平衡态。
当吸热端24受热而升温时,位于该吸热端24的工作流体4的稳定平衡态被破坏,使位于该吸热端24的液态工作流体4蒸发成气态的工作流体4。则该吸热端24的蒸气压大于散热端25的蒸气压,使该气态工作流体4由该吸热端24往散热端25扩散。由于该散热端25的温度较低,使位于该散热端25的气态工作流体4凝结成液态工作流体4,过量的液态工作流体4便经由毛细结构3流回该吸热端24,如此便完成一将热量由吸热端24传至散热端25的导热流程。
该导热流程是因为该工作流体4的稳定平衡态被破坏而产生,所以只要吸热端24与散热端25间有温差,该导热流程便会一直循环进行以传导热量。但是不同的工作流体4有不同的工作温度,所以当工作环境的温度超出该工作温度时,该导热流程便无法进行。
在下文中,请参阅图3、图4及图5所示,图5是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并依据前述的构件来说明本实施例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
在步骤61中,提供第一壳体21及第二壳体22,且把充填管215嵌置于该第一壳体21的第一槽道214内,此刻,该充填管215的长度大于第一槽道214的长度,使该充填管215的一端可穿过挡止部213连通至工作区211而另一端外露于第一壳体21外。
在步骤62中,涂布该结合物5于第一接合部212与第二接合部222中的至少一者上。在本实施例中,该结合物5是锡膏,且同时涂布于第一接合部212与第二接合部222上。
在步骤63中,在该第一壳体21的工作区211形成一毛细结构3。在本实施例中该毛细结构3为金属网。熟习该项技艺的人当知,步骤62与步骤63的执行顺序可依设计需求而调整,并不应受限于本实施例所揭露。
在步骤64中,盖合第二壳体22于第一壳体21上,并以一夹具7(请结合参见图8所示,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制造方法中以一夹具来夹置已盖合的一第二壳体与一第一壳体的一示意图)来夹置已盖合的第二壳体22与第一壳体21以固定两者间的位置,使该第二壳体22定位于第一壳体21上。
本实施例的结合物5是锡膏,所以在步骤65中,送入一高温炉(图中未示)或以一热风枪(图中未示)来加热已盖合的第二壳体22与第一壳体21,使该锡膏熔融以黏着于第一接合部212与第二接合部222。在加热完成后,让高温的该第一、第二壳体21、22冷却以利用结合物5使两者间黏着固定,使容室23成为一只有充填管215可向外界连通的空间。该高温炉可为一回焊炉(图中未示)。熟习该项技艺的人当知,若该结合物5不含锡则跳过步骤65,径自执行步骤66。
若该第一接合部212与第二接合部222间未完全密合,代表该容室23除充填管215外还有其他地方可向外界连通,可能会导致该平板式热管无法正常工作。所以本实施例在步骤66中,先利用泄漏测试来确认经前述封装流程(指步骤61~65)后的该第一接合部212与该第二接合部222是否密合。若步骤66中判断未完全密合,指有泄漏情况发生,径自结束而不再对该平板式热管作后续的制造流程,以避免不良品的产生。相反地,若步骤66中判断是密合时,始执行步骤67来继续后续制造流程。
在步骤67中,以一除气充填机(图中未示)经该充填管215充填一工作流体4至容室23内。
在步骤68中,再以该除气充填机经充填管215来降低容室23与充填管215内的压力,以抽除该容室23内的多余气体,使当该容室23内的压力等于工作流体4的饱和蒸气压。
在步骤69中,以一夹焊方式来封闭充填管215外露的一端。该夹焊方式为用一夹合机(图中未示)夹合该充填管215的管口,然后用一剪断机(图中未示)剪断该充填管215,再用一焊缝机(图中未示)点焊该充填管215,使该充填管215完全气密,以完成平板式热管的制造。
又,该第一壳体21的工作区211除可与第一接合部212位于同一平面上外,该工作区211也可不与该第一接合部212部位于同一平面上,指该工作区211的平面高或低于该第一接合部212的平面,用以调整容室23内的空间。请参阅图6所示,是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侧视剖面图,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壳体21’的工作区211’的平面低于第一接合部212’的平面,以增加容室23内的空间。
另外,当锡膏颗粒较大时,需使用管径更大的针头(图中未示)涂布锡膏,则锡膏容易溢流过多而进入容室23中。所以请参阅图7所示,是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侧视剖面图,本发明平板式热管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合部212”还具有一沿其周缘延伸的凹槽228,以在封装过程中容置较大颗粒或溢流过多的锡膏于其中,以防止锡膏进入容室23中。又,为了增加该第一、第二接合部212”、222”之间的密合度,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接合部222”还具有一沿其周缘延伸的凹槽226以及一容置于该凹槽226内的密封环(o-ring)227。熟习该项技艺的人当知,该凹槽228也可设置于第二接合部222”上,及该凹槽226也可设置于第一接合部212”上,并不应受限于本实施例所揭露。
归纳上述,本发明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2,其借由增加一隆起于工作区211、211’与第一接合部212、212’、212”间的挡止部213,以在涂布结合物5时,利用挡止部213来限制该结合物5涂布的范围,甚至当压合与加热第一壳体21、21’与第二壳体22时,可借由该挡止部213阻挡结合物5进入容室23中,以确保该结合物5不会进入容室23中而影响毛细结构3与工作流体4的性质与功用,进而可达到保持该平板式热管的散热能力的功效。又,该第一接合部212”的凹槽228的设计可辅助容置较大颗粒或溢流过多的锡膏,以及该第二接合部222”还具有一凹槽226及一容置于该凹槽226内的密封环227,而可以确保该第一、第二接合部212”、222”间的密合,熔融后又不溢流,进而能够达到提高产品优良率的功效,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封装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及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该第二壳体覆盖于该第一壳体上,且具有一间隔地位于该工作区上的壳盖部及一位于该第一接合部上的第二接合部;及一用以黏合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并位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间的结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挡止部具有一自该工作区的周缘朝上延伸的第一段、一自该第一段的末端转折朝远离该工作区方向延伸的第二段及一自该第二段的末端转折向下延伸的第三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分别为一水平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壳盖部具有一尺寸大于该工作区的顶面及一自该顶面周围向下延伸且位于该挡止部外的直立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工作区未与该第一接合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沿其周缘延伸的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沿其周缘延伸的凹槽及一容置于该凹槽内的密封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具有一自其周缘延伸至该工作区的第一槽道及一嵌置于该第一槽道内的充填管,且该充填管远离该工作区的一端是一密封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接合部具有一与该第一槽道配合并适合供嵌置该充填管的第二槽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平板式热管还包含一毛细结构,是位于一由该第一壳体的工作区与该第二壳体的壳盖部共同界定出的容室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平板式热管还包含一位于该容室中的工作流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材质为铝与铜中的一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结合物是锡丝或胶或黏着剂。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结合物是锡膏。
16.一种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及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该第二壳体具有一对应该工作区的壳盖部及一对应该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B)涂布一结合物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及(C)盖合该第二壳体于该第一壳体上,则该第二壳体固定于该第一壳体上;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步骤(B)是涂布该结合物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步骤(B)中更在该第一壳体的工作区形成一毛细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步骤(C)中更以一夹具来夹置该已盖合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以固定两者间的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6或19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结合物是锡膏,在该步骤(C)中更加热该已盖合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步骤(C)中,是以一高温炉来加热该已盖合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已盖合的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该工作区与该壳盖部共同界定出一容室,该第一壳体的第一接合部具有一自其周缘延伸至该工作区的第一槽道及一充填管,该充填管嵌置于该第一槽道内且其长度大于该第一槽道的长度,则其一端与该容室连通且另一端外露。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D)经该充填管充填一工作流体至该容室内;及(E)封闭该充填管外露的一端。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D)是在确认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密合,始经该充填管充填一工作流体至该容室内;及(E)封闭该充填管外露的一端。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步骤(E)是先抽离该容室内的气体后始封闭该充填管外露的一端。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步骤(E)是经该充填管来降低该容室内的压力以抽除该容室内的气体。
27.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步骤(E)中是以一夹焊方式来封闭该充填管外露的一端。
28.一种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第一壳体,包括一工作区及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及一第二壳体,其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并覆盖于该第一壳体上,且包括一间隔地位于该工作区上的壳盖部及一位于该第一接合部上的第二接合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包括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挡止部具有一自该工作区的周缘朝上延伸的第一段、一自该第一段的末端转折朝远离该工作区方向延伸的第二段及一自该第二段的末端转折向下延伸的第三段。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分别为一水平壁。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壳盖部具有一尺寸大于该工作区的顶面及一自该顶面周围向下延伸且位于该挡止部外的直立壁。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的工作区未与该第一接合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沿其周缘延伸的凹槽。
35.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沿其周缘延伸的凹槽及一容置于该凹槽内的密封环。
36.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材质为铝与铜中的一种。
37.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具有一自其周缘延伸至该工作区的第一槽道及一嵌置于该第一槽道内的充填管。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接合部具有一与该第一槽道配合并适合供嵌置该充填管的第二槽道。
39.一种平板式热管的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该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及一围绕于该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该第二壳体具有一对应该工作区的壳盖部及一对应该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B)涂布一结合物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及(C)盖合该第二壳体于该第一壳体上,则该第二壳体固定于该第一壳体上;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具有一隆起地位于该工作区与该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步骤(B)是涂布该结合物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上。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步骤(C)中更以一夹具来夹置该已盖合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以固定两者间的位置。
42.根据权利要求39或41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结合物是锡膏,在该步骤(C)中更加热该已盖合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步骤(C)中,是以一高温炉来加热该已盖合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
44.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平板式热管的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已盖合的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该工作区与该壳盖部共同界定出一容室,该第一壳体的第一接合部具有一自其周缘延伸至该工作区的第一槽道及一充填管,该充填管嵌置于该第一槽道内且其长度大于该第一槽道的长度,则其一端与该容室连通且另一端外露。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平板式热管及其制造方法与封装单元。该平板式热管,包含一封装单元及一结合物,该封装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体及一形状与第一壳体配合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一工作区、一围绕于工作区外的第一接合部及一隆起地位于工作区与第一接合部间的挡止部,第二壳体得覆盖于第一壳体上,且具有一间隔地位于工作区上的壳盖部及一位于第一接合部上的第二接合部,该结合物位于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间并用以黏合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当压合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时,该挡止部则可挡住结合物进入封装单元中。本发明借由挡止部可限制结合物涂布范围,可防止结合物进入容室中,确保毛细结构与工作流体的性质与功用不会受到影响,而可保持平板式热管散热能力。
文档编号F28D15/04GK101025344SQ20061000835
公开日2007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1日
发明者杨修维, 陈佩佩, 余文华, 吴志华, 郑兆翔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