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7120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
所属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可广泛应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除渣的 滚筒冷渣机中。
技术背景随着锅炉容量的不断加大,对冷渣机的出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炉渣的冷却效果 直接关系到后续出渣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而且处理不好,会影响锅炉的运行。现有的冷渣 机筒体, 一般为单筒式、双筒式或普通多管式结构。单筒式冷渣机受其自身结构以及安装空 间的限制,它的热交换面积己经不能满足大出力的要求,如果勉强使用,势必会造成出渣温 度高、甚至出红渣现象,严重影响锅炉的安全生产;双筒式冷渣机出力和换热面积较大,但 存在设备重量较大、耗费能量、易损坏、焊缝受热易开裂且检修更换困难的问题;普通多管 式冷渣机也存在设备重量较大、耗费能量、焊缝受热易开裂且检修更换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设备重量减轻、换热面积大、出渣温度低、 冷却效果好、出力大、不堵渣、功耗低、噪声小、安全性强、无强挤压力、磨损轻、使用寿 命长、有利于灰渣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检修方便的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包括用于进水和换热的内层,位于内 层外侧安装、用于回水和换热的外层,将内、外层连接在一起的左固定支撑、右连通管,通 过螺栓紧固在外层上的外筒体,安装在外筒体上的辅回水管。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所说的内层,包括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厨上的若干个主进水 管,安装在主进水管上的内螺旋输送叶片,在内螺旋输送叶片之间设置并安装在主进水管上 的内扬料叶片,安装在主进水管两侧的左、右内集水 槽,安装在进水管管路上的进水分配箱, 安装在进水分配箱右侧中部上的辅进水管, 一端安装在左内集水槽上、另一端通过内法兰连 接在进水分配箱上的侧进水管;所说的左、右内集水槽分别与左固定支撑、右连通管相连。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所说的外层,包括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若干个主回水 管,安装在主回水管上的外螺旋输送叶片,在外螺旋输送叶片之间设置并安装在主回水管上 的外扬料叶片,安装在主回水管两侧的左、右外集水槽,位于进水管道外侧并安装在进水分 配箱上的回水分配箱, 一端安装在左外集水槽上、另一端通过外法兰连接在回水分配箱上的 侧回水管;所说的左、右外集水槽分别与左固定支撑、右连通管相连。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所说的内层与外层,可由均匀等分的呈扇形状的数个双层 管组模块拼接构成。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其工作原理是筒体转动时,炉渣在内外层螺旋输送叶片 的导向作用下呈自由状态向前滚动输送,无强挤压力,故磨损轻。输送螺旋叶片间设置扬料叶片,使炉渣能够抬到较高的高度,延长物料与管排的接触时间,增大换热面积,减轻炉渣 和筒体的相对位移,减轻磨损,延长筒体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冷渣机运行时,内外层管组及集水分配槽、进回水分配箱 组成一个冷却水循环回路。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所说的双层管组模块,每个双层管组模块的内外双层为管 排式结构,每排管排的两端通过集水槽和分配箱连接在一起。靠近筒体进料端的内、外右集 水分配槽用连通管联通,靠近筒体出料端的进、回水分配箱固定在一起。每个双层管组模块 的两层管组内面均焊有纵向扬料叶片和横向输送螺旋叶片,所有管组模块的横向输送螺旋叶 片连在一起组成完整连续的螺旋输送叶片。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所说的双层管组模块,为可拆分结构,每个双层管组模块 通过法兰与进、回水分配箱连接,通过紧固螺栓与外筒体体连接,相互之间独立。卸开连接 法兰、螺栓后,每一个双层管组模块都可以单独拉出检修或更换。因此,检修方便。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每个双层管组模块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外筒体体上,另一端
可自由伸縮。该结构可以有效消除由于热胀冷縮给设备带来的伤害,大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采用内、外层结构,充分利用筒体空间,结构紧凑。采用 滚筒整体转动推进物料,故障点少,易损件少,检修维护量小,整机寿命高,功耗低,噪声 小,运行稳定,安全性强。筒体运行时,不会出现堵渣现象。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双层管组模块的内外管排中间的通道为主要冷渣渠道,三 分之二的物料都通过该通道冷却并输送。内层管排的内部通道为辅助冷渣渠道,仅有三分之 一的物料通过该通道冷却并输送。外层管排的内部和内层管排内外表面都直接参与物料的热 交换。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在不改变滚筒冷渣机外部结构尺寸的情况下相对于单筒式 冷渣机,设备重量减轻15%,将其热交换面积扩大2倍左右;相对于双筒式冷渣机,设备重量 减轻50%,将其热交换面积相当;相对于普通多管式冷渣机,设备重量减轻30%,将其热交 换面积扩大1.5倍左右。因此,本发明设备重量轻,换热面积大,出渣温度低,冷却效果好、 出力大。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采用干式除渣方式,冷却水与灰渣间接冷却,不与水接触, 不会破坏炉渣化学成份的物理活性,节约了大量水耗及费用,灰渣活性得到保持,利用率大 大提高,有利于灰渣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冷渣机进水可联接软水,冷却水经冷渣机后,温升可达60°C ~80°C,出水可与锅炉给水相连,起省煤器的作用,提高锅炉热效率,节约能源。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经样机试验证明,因热交换面积大大增加,使热渣与冷却水得到更加充分的热交换,达到出渣温度更低的目标,满足了大容量锅炉对炉渣处理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结构紧凑,设备重量减轻,换热面积大,出渣 温度低,冷却效果好,出力大,不堵渣,功耗低,噪声小,安全性强,无强挤压力,磨损轻, 使用寿命长,有利于灰渣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检修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及其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歩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3是图1中的B — B剖视图4是图1中的C一C剖视图5是图1中的D — 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 图5中,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包括用于进水和换热的内层1, 位于内层外侧安装、用于回水和换热的外层2,将内、外层连接在一起的左固定支撑3、右连 通管4,通过螺栓5紧固在外层上的外筒体6,安装在外筒体上的辅回水管7。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所说的内层1,包括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若干个主迸 水管8,安装在主进水管上的内螺旋输送叶片9,在内螺旋输送叶片之间设置并安装在主进水 管上的内扬料叶片10,安装在主进水管两侧的左内集水槽11、右内集水槽12,安装在进水 管管路上的进水分配箱13,安装在进水分配箱右侧中部上的辅进水管14, 一端安装在左内集 水槽11上、另一端通过内法兰15连接在进水分配箱上的侧进水管16;所说的左、右内集水 槽分别与左固定支撑3、右连通管4相连。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所说的外层2,包括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若干个主回 水管17,安装在主回水管上的外螺旋输送叶片18,在外螺旋输送叶片之间设置并安装在主回 水管上的外扬料叶片19,安装在主回水管两侧的左外集水槽20、右外集水槽21,位于进水 管道外侧并安装在进水分配箱上的回水分配箱22, 一端安装在左外集水槽20上、另一端通 过外法兰23连接在回水分配箱上的侧回水管24;所说的左、右外集水槽分别与左固定支撑3、 右连通管4相连。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所说的内层与外层,可由均匀等分的呈扇形状的数个双层 管组模块a拼接构成。
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图1中,箭头表示冷却水的循环方向,进水方向b,回水 方向c,筒体旋转方向d。
权利要求1、一种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进水和换热的内层,位于内层外侧安装、用于回水和换热的外层,将内、外层连接在一起的左固定支撑、右连通管,通过螺栓紧固在外层上的外筒体,安装在外筒体上的辅回水管。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内层,包括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若干个主进水管,安装在主进水管上的内螺旋输送叶片,在内螺旋输送叶片之间设置并安装在主进水管上的内扬料叶片,安装在主进水管两侧的左、右内集水槽,安装在进水管管路上的进水分配箱,安装在进水分配箱右侧中部上的辅进水管, 一端安装在左内集水槽上、另一端通过内法兰连接在进水分配箱上的侧进水管;所说的左、右内集水槽分别与左固定支撑、右连通管相连。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外层,包括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若干个主回水管,安装在主回水管上的外螺旋输送叶片,在外螺旋输送叶片之间设置并安装在主回水管上的外扬料叶片,安装在主回水管两侧的左、右外集水槽,位于进水管道外侧并安装在进水分配箱上的回水分配箱, 一端安装在左外集水槽上、另一端通过外法兰连接在回水分配箱上的侧回水管;所说的左、右外集水槽分别与左固定支撑、右连通管相连。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其特征在于,本发明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所说的内层与外层,可由均匀等分的呈扇形状的数个双层管组模块拼接构成。
专利摘要一种双层管式冷渣机筒体,包括用于进水和换热的内层,位于内层外侧安装、用于回水和换热的外层,将内、外层连接在一起的左固定支撑、右连通管,通过螺栓紧固在外层上的外筒体,安装在外筒体上的辅回水管。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设备重量减轻,换热面积大,出渣温度低,冷却效果好,出力大,不堵渣,功耗低,噪声小,安全性强,无强挤压力,磨损轻,使用寿命长,有利于灰渣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检修方便。可广泛应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除渣的滚筒冷渣机中。
文档编号F23C10/00GK201359278SQ20092002290
公开日2009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3日
发明者王振娥 申请人:王振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