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9649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在用作蒸发器时,气液两相制冷剂从微通道换热器的入口集流管内进入扁管,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后从出口集流管排出微通道换热器。如果制冷剂通过蒸发器 后完全变成气相,通常会在扁管出口前存在一段气相段,蒸发器的换热能力无法得到发挥, 换言之,在制冷剂流出扁管之前已经完全变成气相,从而与出口集流管相连的一段扁管内 的气相制冷剂不再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从而蒸发器的换热能力未得到完全发挥;对如果蒸 发后的制冷剂没有全部变成气相,即包含一部分液相制冷剂,蒸发器的换热器能力虽然可 以得到发挥,但是压缩机会发生吸气带液,从而对压缩机带来不利影响,甚至系统无法运 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 在于提出一种换热能力好且不会发生压缩机吸气带液的换热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 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多个扁管,每个扁管的第一和第二端分别与第一 和第二集流管相连以流体连通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翅片,所述翅片设置在相邻的扁管之间; 和流通部件,所述流通部件限定有流体流动通道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构成间壁式换热单兀。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其出口侧制冷剂中含有一部分液相制 冷剂,并且出口制冷剂可以与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出口侧的液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一方面 冷凝器出口的液相制冷剂可以进一步增大过冷度,另一方面可以使蒸发器蒸发后的制冷剂 中的液相制冷剂完全蒸发,从而显著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并且不会发生液相制冷剂进 入压缩机。此外,蒸发器理想的设计是制冷剂从扁管流出的时刻全部变成气相,但是这对蒸 发器的设计要求高,而且针对不同的运行情况,这几乎难以实现,而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换 热器,蒸发器的设计简单,适用性高。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流通部件包括沿第二集流管的轴向设置在第二集流 管内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第二集流管的内腔分成第一至第三腔室,其中第一腔室 与第二和第三腔室隔绝且与多个扁管连通,第二和第三腔室彼此连通。所述第二和第三腔室在它们的后端彼此连通,其中第二腔室的入口和第三腔室的 出口分别设在它们各自的前端面上。所述第一隔板为大体T形。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流通部件包括流通管,所述流通管沿第二集流管的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且流通管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从第二集流管延伸出。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流通管设置在第二集流管内腔的下部且流通管 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从第二集流管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伸出。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流通部件进一步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 板将第二集流管的内腔分成彼此连通的上腔室和下腔室,其中所述流通管设置在下腔室 内,且所述流通管的出口端延伸到第一集流管内。所述上腔室和下腔室在它们的后端彼此连通,流通管的入口端从第二集流管的前部下侧沿径向延伸出第二集流管而其出口端从下腔室的后端面延伸出第二集流管。所述流通管延伸在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之间的部分上设有节流机构。在本发明的再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流通管为圆管。在本发明的又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流通管为其内限定有多个微通道的微通道管。所述微通道管为圆弧形。所述流通部件进一步包括入口歧管和出口歧管,所述入口歧管和出口歧管分别与 微通道管的两端相连且入口歧管和出口歧管的内部分别与微通道管的微通道连通。在本发明的再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通道管为U形,其中所述U形微通道管的两 侧壁之间设有波纹状子翅片。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流通管包括多个毛细管。在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进一步包括第三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 与第二集流管内腔的上部连通且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气管。所述第三集流管通过多个第一连接管与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流通部件包括流通管和设置在流通管内的第三和 第四隔板,其中第三和第四隔板将流通管的内部分成第四至第六腔室,其中第四腔室与第 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第五和第六腔室彼此连通且分别与所述第四腔室隔绝。其中,第五和第六腔室在它们的后端彼此连通,第五腔室的入口和第六腔室的出 口分别设置在它们各自的前端面上。所述第四腔室通过连接在流通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多个第二连接管与第二集 流管的内腔连通。在本发明的另外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进一步包括第三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 管与第二集流管内腔的上部连通且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气管,其中所述流通部件包括流 通管,所述流通管设置在第三集流管内且其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从第三集流管内伸出。所述流通管的入口端从第三集流管的前部沿径向伸出而其出口端从第三集流管 的后端面伸出。所述流通管的出口端延伸到第一集流管内。所述流通管延伸在第三集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之间的部分上设有节流机构。在本发明可选实施例中,每个扁管包括平直段和位于平直段之间的折弯段,所述 折弯段相对于所述平直段扭转预定角度,且所述翅片分别设置在相邻的平直段之间。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换热器的制冷系 统。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制冷系统包括顺序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 置和蒸发器。其中所述蒸发器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换热器,且冷凝器出口的至少一部 分制冷剂进入流通部件以与蒸发器出口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蒸发器出口侧的制冷剂可以与冷凝器出口侧的制 冷剂进行热交换,一方面冷凝器出口的制冷剂液体可以进一步增大过冷度,另一方面可以 使蒸发器蒸发后的口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完全蒸发,从而显著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并且不会发生液相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如上所述,蒸发器理想的设计是制冷剂从扁管流出 的时刻全部变成气相,但是这对蒸发器的设计要求高,而且针对不同的运行情况,这几乎难 以实现,而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蒸发器的设计简单,适用性高。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 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 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流通部件为第一隔板;图2是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的左视图;图3是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的第二集流管端面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3中A-A向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图6是图5中所示的换热器的左视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图8是图7中B向示意图;图9是图7中C向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D向示意图;图12是图10中E向示意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换热器的左视图;图15是图14中F-F向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所示的换热器的右视图;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图18是图17中所示的换热器的左视图;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图20是图19中所示的换热器的左视图;图21是图19中流通管端面处的放大示意图;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图23是图22中的G向示意图;图2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25是图24中的换热器的俯视示意图;以及图26是图24中的换热器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 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 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 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另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出 口”与“出口管”,以及“入口”与“入口管”具有相同的含义。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 “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用于区分制冷剂的来源和便于描述,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 的限制。在下面的描述中,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为例进行描述,其中 第一集流管用作入口集流管而第二集流管用作出口集流管,并且在蒸发器内蒸发的制冷剂 称为第一制冷剂(也可以称为冷制冷剂),而流通部件内的制冷剂称为第二制冷剂(也可以 称为热制冷剂)。下面参考图1-图2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多个扁管3、翅片4 和流通部件,其中第二集流管2与第一集流管1间隔开预定距离。每个扁管3的第一和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集流管2相连,以便扁管3通过其 内的微通道流体连通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翅片4设置在相邻的扁管3之间。流 通部件在其内限定有流体流动通道且与第二集流管2构成间壁式换热单元,其中流通部件 的流通通道为间壁式换热单元的一个流体通道(例如热流体通道),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构 成了间壁式换热单元的另一个流体通道(例如冷流体通道),由此流通部件内的第二制冷 剂能够与第二集流管2内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扁管3为平板状,从而构成的换热器为平板型换热器。在本发明的另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每个扁管3包括平直段31和位于平直段 31之间的折弯段32,折弯段32相对于平直段31扭转预定角度,且翅片4分别设置在相邻 的平直段31之间,由此构成的换热器为折弯式换热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其出口侧的含有一部分液相制冷剂的 气相制冷剂,并且含有一部分液相制冷剂的出口制冷剂可以与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出口侧的 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一方面冷凝器出口的液相制冷剂可以进一步增大过冷度,另一方面可 以使蒸发器蒸发后的气相中的液相制冷剂完全蒸发,从而显著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并 且不会发生液相制冷剂进入压缩机。此外,蒸发器的设计简单,适用性高。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不同形式的流通部件的换热器。第一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 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流通部件包括设置在第二集 流管2内的第一隔板7,第一隔板7沿第二集流管2的轴向(图1中的里外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延伸。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第一隔板7为大体T形。如图1所示,第一隔板7将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分成第一至第三腔室21、22和23, 其中第一腔室21分别与第二和第三腔室22、23隔绝且与多个扁管3连通,第二和第三腔室 22,23彼此连通,从而第一腔室21接纳从扁管3流出的第一制冷剂并作为间壁式换热单元 的冷流体通道,而第二和第三腔室22,23用作间壁式换热单元的热流体通道,第一腔室21 内的第一制冷剂通过第一隔板7与第二和第三腔室22,23内的第二制冷剂(例如来自制冷 系统的冷凝器出口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二腔室22和第三腔室23在它们的后端(图2中 的左端)彼此连通,如图2所示,第二集流管2的后端例如通过端部密封板8封闭,第二集 流管2的前端(图2中的右端)通过端盖9封闭,第一隔板7的水平部分与密封板8相连 以隔绝第一腔室21与第二和第三腔室23,而第一隔板7的竖直部分没有延伸到密封板8, 从而第二腔室22与第三腔室23在它们的后端彼此连通。需要理解的是,第二腔室22和第 三腔室23并不限于在它们的后端彼此连通。如图2-4所示,第二腔室22的入口 220和第三腔室23的出口 230分别设在第二 腔室22和第三腔室23的前端面上,端盖9封闭第二集流管2的出口端(前端,即图2中的 右端),从而第二制冷剂从入口 220进入第二腔室22,然后从其后端进入第三腔室23,进入 第三腔室23的第二制冷剂朝向前端流动,然后从出口 230排出,第二制冷剂(例如来自制 冷系统的冷凝器出口侧的至少一部分制冷剂)在第二和第三腔室22,23中流动期间与第一 腔室21内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一腔室21内的第一制冷剂是从第一集流管1的入 口管111供给到第一集流管1内,然后流经扁管3进入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腔室21内,第 一制冷剂在流经扁管3的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热交换被蒸发,第一腔室21内的第一制冷剂与 第二和第三腔室22,23内的第二制冷剂热交换后排出第一腔室21,即排出第二集流管2,而 第二和第三腔室22,23内的第二制冷剂热交换后从出口 230排出。在一些示例中,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换热器进一步包括第三集流管5。第三集 流管5与第二集流管2内腔的上部(例如第一腔室21)连通,第三集流管5设有与其内部 连通的出气管51,例如出气管51设置在第三集流管5的前端面上。可选地,第三集流管5 通过多个第一连接管6与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腔室21连通,第一腔室21内的第一制冷剂 与第二和第三腔室22,23内的第二制冷剂热交换后,第一制冷剂中的液相部分通过热交换 可以变成气相制冷剂,然后气相的第一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管6进入第三集流管5,并且从 出气管51排出第三集流管5,例如进入压缩机。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气液两相第一制冷剂从入口管111 进入第一集流管1,然后进入扁管3与外界进行热交换,蒸发为包含部分未蒸发的液相制冷 剂的气液两相第一制冷剂,进入第二集流管2的第一腔室21内。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出口侧 的一部分第二制冷剂从第二腔室22的入口 220进入第二集流管2的第二腔室22内,向第 二腔室22的后端流动,并且从第二腔室22的后端进入第三腔室23,然后从出口 230流出。 当第二制冷剂在第二和第三腔室22,23内流动期间,与第一腔室21内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 交换,由此第一腔室21内的第一制冷剂温度升高,液相的第一制冷剂完全变成气相。变成 气相的第一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管6进入第三集流管5,并通过出气管51排出,例如被吸入 压缩机,经过热交换后的第二制冷剂可外接节流机构后返回蒸发器的入口集流管1内。因此,第一制冷剂中含有的液相制冷剂完全被蒸发,没有液相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并且提高了 换热能力,同时,冷凝器出口的液相制冷剂可以进一步增大过冷度,进一步显著提升换热器 的换热能力。此外,通过将第一隔板7将第二集流管2分成第一至第三腔室21,22,23,使得第二 和第三腔室22,23内的第二制冷剂主要与第一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进一步 提高了对液相第一制冷剂的蒸发效果。第二实施例
如图5-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流通部件包括流通管10。流通管10沿 第二集流管2的轴向设置在第二集流管2内,流通管10的入口端101和出口端102分别从 第二集流管2延伸出。如图5所示,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流通管10设置在第二集流管2内腔的下部,且流 通管10的入口端101和出口端102分别从第二集流管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伸出,如图6所
7J\ ο在第二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换热器还包括第三集流管5。第三集流管5与第二集 流管2内腔的上部连通,第三集流管5的前端面设有出气管51。可选地,第三集流管5通过 多个第一连接管6与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连通。当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例如,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出口 侧的第二制冷剂从流通管10的入口端101中流入,并朝向出口端102流动,最后从出口端 102流出,在流通管10内流动期间,第二制冷剂与第二集流管2中的蒸发后的第一制冷剂进 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第一制冷剂从第二集流管2进入第三集流管5并从出气管51流出, 例如被吸入压缩机。由此,第一制冷剂中含有的液相制冷剂在换热器中被完全蒸发,同时从 流通管10的出口端102流出的制冷剂液体可以进一步增大过冷度,显著提升换热器的换热 能力。并且流动部件的结构简单,由于流动部件设置在第二集流管2内,因此可以更加有效 地蒸发液相第一制冷剂。第三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换热器是对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改进,如 图7-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换热器中的流通部件包括流通管10和第二隔板 11。第二隔板11将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分成彼此连通的上腔室24和下腔室25,在一 个示例中,上腔室24和下腔室25在它们的后端(图8中的左端)彼此连通,由此从扁管3 进入上腔室24的第一制冷剂从后端进入下腔室25内,以便在下腔室25内与流通管10内的 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如图8和图9所示,流通管10设置在下腔室25内,如图9所示, 流通管10的出口端102从第一集流管的后端插入到第一集流管1内,可选地,出口端102 邻近第一集流管1的入口管11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9所示,流通管10的入口端101 从第二集流管2的前部下侧沿径向延伸出第二集流管2,而其出口端102从下腔室25的后 端面延伸出第二集流管2。在另一个示例中,在流通管10延伸在第二集流管2与第一集流管1之间的部分上 设有节流机构12。可选地,节流机构12可为膨胀阀。从而对与第一制冷剂热交换后的第二 制冷剂节流后后供给到蒸发器的第一集流管1内。
当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冷凝器出口侧的第二制冷剂从流通管10的入口端101中流入,并与第二集流管2中的蒸发后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然后从出口端102流出,经过膨胀阀12节流后后供给到第一集流管1内。蒸发后经过热交 换的第一制冷剂从第二集流管2的出口 211流出,例如进入压缩机。本发明的第二和第四实施例,如图5和图7所示,流通管10可以为圆管。流通管 10沿第二集流管2的轴向设置在第二集流管2内,流通管10的入口端101和出口端102分 别从第二集流管2延伸出。第四实施例如图10-1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流通管10为其内限定有多个微通道 1001的微通道管。在一些示例中,微通道管为圆弧形,以便更好地贴合在第二集流管2的内 壁上,如图10、图12所示。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流通部件进一步包括入口歧管13和出口歧管14,如图11和图 15所示,入口歧管13和出口歧管14分别与微通道管的两端相连,入口歧管13和出口歧管 14的内部分别与微通道管的微通道1001连通。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换热器还可进一步包括第三集流管5。第三集流管 5与第二集流管2内腔的上部连通,且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气管。可选地,第三集流管5 通过多个第一连接管6与第二集流管2连通。当根据本发明第四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冷凝器出口侧的第二制冷剂从入口歧 管13中流入微通道管的微通道1001中,并与第二集流管2中的蒸发后的第一制冷剂进行 热交换,然后从出口歧管14流出。与第二制冷剂热交换后的第一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管6 进入第三集流管5,并从出气管51排出,例如被吸入压缩机。由于流通管10采用微通道管, 因此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提高。第五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换热器是对第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改进。如图13-16所 示,流通管10为其内限定有多个微通道1001的U形微通道管,其中在该U形微通道管的两 侧壁之间设有波纹状子翅片15。如图1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流通部件进一步入口歧管13和出口歧管14,所述入 口歧管13和出口歧管14分别与U形微通道管的两端相连且入口歧管13和出口歧管14的 内部分别与微通道管的微通道连通。如图14所示,U形微通道管的两端从第二集流管2的 前端伸出,第二集流管2的后端通过密封板8密封。如图13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换热器也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集流管5。 第三集流管5与第二集流管2内腔的上部连通,且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气管51。可选地, 第三集流管5通过多个第一连接管6与第二集流管2连通。当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如图14-16中所示,冷凝器出 口侧的第二制冷剂从入口歧管13流入U形微通道管10的各个微通道1001内,在U形微通 道管10内流动期间,与第二集流管2内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最后从出口歧管14流 出,设置在U形微通道管10的两侧壁之间的子翅片15用于增强上述热交换。与第二制冷 剂热交换后的第一制冷剂完全变成气相且温度可能升高,通过第一连接管6进入第三集流 管5,并通过出气管51排出,例如被吸入压缩机。
第六实施例如图17-18所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流通部件包括多个毛细管10,多个毛细 管10的入口端与入口歧管13相连,而他们的出口端与出口歧管14相连。在一个具体示例 中,毛细管10的直径可以为l_5mm,数量为2_20根。如图17所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换热器也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集流管5。 第三集流管5与第二集流管2内腔的上部连通,且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气管51。可选地, 第三集流管5通过多个第一连接管6与第二集流管2连通。当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如图17-18所示,冷凝器出口侧的第二制冷剂从入口歧管13流入各个毛细管10内,在各个毛细管10内流动期间,与第 二集流管2内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最后从出口歧管14流出。与第二制冷剂热交换后 的第一制冷剂完全变成气相,通过第一连接管6进入第三集流管5,并通过出气管51排出, 例如被吸入压缩机。第七实施例如图19-图21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换热器,流通部件包括流通管10和 设置在流通管10内的第三隔板16和第四隔板17。如图19所示,第三隔板16和第四隔板17将流通管10的内部分成第四腔室至第 六腔室112、113、114,其中第四腔室112与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连通,例如通过第二连接管 18连通,第五和第六腔室113、114彼此连通且分别与第四腔室112隔绝。具体地,第五和第 六腔室在它们的后端彼此连通,如图21所示,第五腔室113的入口 1131和第六腔室114的 出口 1141分别设置在它们各自的前端面上。而第四腔室112通过连接多个第二连接管18 与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连通。当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冷凝器出口的第二制冷剂从第 五腔室113的入口 1131进入第五腔室113,然后向后流动,进入第六腔室114,最后从第六 腔室114的出口 1141流出,在第二制冷剂在第五和第六腔室113,114内流动期间,与从第 二集流管2通过第二连接管18流入到第四腔室11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 第一制冷剂可以完全变成气相,以从第二集流管2的出口管211流出,例如被吸入压缩机。第八实施例如图22-23所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三集流管5。第三集流管 5与第二集流管2内腔的上部连通且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气管51。可选地,第三集流管 5通过多个第一连接管6与第二集流管2连通。流通部件包括流通管10,流通管10设置在第三集流管5内,流通管10的入口端 101和出口端102分别从第三集流管5内伸出。如图22所示,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流通管 10的入口端101从第三集流管5的前部沿径向伸出第三集流管5,而其出口端102从第三 集流管5的后端面伸出。流通管10的出口端102从第一集流管1的后端面延伸到第一集 流管1内,例如邻近第一集流管1的入口。如图23所示,当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冷凝器出口侧的 第二制冷剂从流通管10的入口端101中流入,并与从第二集流管2通过第一连接管6流入 第三集流管5中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然后从流通管10的出口端102流出。与第二制 冷剂热交换后的第一制冷剂温度升高,且完全变成气相而从出气管51流出,例如被吸入压缩机。第九实施例 如图24-26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换热器与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换 热器不同之处在于第三集流管5没有设置出口管51并且第三集流管5设置在第二集流管 2的下方,换言之,第三集流管5的两端封闭,第一制冷剂的出口是设置在第二集流管2上的 出口管211。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流通管10延伸在第三集流管5与第一集流管1之间的 部分上设有节流机构12,例如膨胀阀,从而第一制冷剂经过膨胀阀节流后返回到第一集流 管1内。如图25-26所示,当根据本发明第九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冷凝器出口侧的第 二制冷剂从流通管10的入口端101中流入,并与从第二集流管2流入第三集流管5中的第 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然后从流通管10的出口端102流出。第三集流管5中的第一制冷剂 中的液相第一制冷剂变成气相制冷剂,从第二集流管2的出口管211流出。这样,第一制冷 剂中的液相制冷剂可在换热器中被完全蒸发,同时,从第二集流管2的出口管211流出的制 冷剂液体进一步增大了过冷度。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例如空调中的制冷系统。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顺序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 装置和蒸发器,其中所述蒸发器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描述的任一换热器,其中冷 凝器出口的至少一部分制冷剂(第二制冷剂)进入流通部件以与蒸发器出口的第一制冷剂 进行热交换。由于制冷剂系统的其他构成和操作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是已知的,这 里不再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蒸发器出口侧的第一制冷剂可以与冷凝器出口侧 的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一方面冷凝器出口的第二制冷剂可以进一步增大过冷度,另一 方面蒸发器中第一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可在换热器中被完全蒸发,从而不会发生压缩机 的吸气带液,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从而提升制冷系统的整体效率。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 “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 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 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 或多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 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 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多个扁管,每个扁管的第一和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相连以流体连通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翅片,所述翅片设置在相邻的扁管之间;和流通部件,所述流通部件限定有流体流动通道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构成间壁式换热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部件包括沿第二集流管的轴 向设置在第二集流管内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第二集流管的内腔分成第一至第三腔 室,其中第一腔室与第二和第三腔室隔绝且与多个扁管连通,第二和第三腔室彼此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和第三腔室在它们的后端彼 此连通,其中第二腔室的入口和第三腔室的出口分别设在它们各自的前端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为大体T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部件包括流通管,所述流通管 沿第二集流管的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且流通管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从第二集 流管延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管设置在第二集流管内腔的 下部且流通管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从第二集流管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伸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部件进一步包括第二隔板,所 述第二隔板将第二集流管的内腔分成彼此连通的上腔室和下腔室,其中所述流通管设置在 下腔室内,且所述流通管的出口端延伸到第一集流管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室和下腔室在它们的后端彼 此连通,流通管的入口端从第二集流管的前部下侧沿径向延伸出第二集流管而其出口端从 下腔室的后端面延伸出第二集流管。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管延伸在第二集流管与第一 集流管之间的部分上设有节流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管为圆管。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管为其内限定有多个微通道 的微通道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管为圆弧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部件进一步包括入口歧管 和出口歧管,所述入口歧管和出口歧管分别与微通道管的两端相连且入口歧管和出口歧管 的内部分别与微通道管的微通道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管为U形,其中所述U形 微通道管的两侧壁之间设有波纹状子翅片。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管包括多个毛细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三集流管, 所述第三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内腔的上部连通且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气管。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流管通过多个第一连接 管与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部件包括流通管和设置在流 通管内的第三和第四隔板,其中第三和第四隔板将流通管的内部分成第四至第六腔室,其 中第四腔室与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第五和第六腔室彼此连通且分别与所述第四腔室隔 绝。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五和第六腔室在它们的后端彼此 连通,第五腔室的入口和第六腔室的出口分别设置在它们各自的前端面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腔室通过连接在流通管和 第二集流管之间的多个第二连接管与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三集流管,所述第三集 流管与第二集流管内腔的上部连通且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气管,其中所述流通部件包括 流通管,所述流通管设置在第三集流管内且其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从第三集流管内伸出。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管的入口端从第三集流管 的前部沿径向伸出而其出口端从第三集流管的后端面伸出。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管的出口端延伸到第一集 流管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管延伸在第三集流管与第 一集流管之间的部分上设有节流机构。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扁管包括平直段和位于平直段之 间的折弯段,所述折弯段相对于所述平直段扭转预定角度,且所述翅片分别设置在相邻的 平直段之间。
26.—种制冷系统,包括顺序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且冷凝器出口的至少一部分制 冷剂进入流通部件以与蒸发器出口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多个扁管,每个扁管的第一和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相连以流体连通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翅片,所述翅片设置在相邻的扁管之间;和流通部件,所述流通部件限定有流体流动通道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构成间壁式换热单元。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其出口侧的制冷剂可以与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出口侧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凝器出口的制冷剂可以进一步增大过冷度,并且蒸发器中的液相制冷剂可在换热器中被完全蒸发,从而显著提升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制冷系统。
文档编号F28F9/02GK101865574SQ20101020809
公开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1日
发明者李艳星, 高强, 黄宁杰 申请人: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