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952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设备,特别涉及用于含有循环液路系统的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工业化的普及,能源的供求矛盾不断加剧,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地球人的共识;而我们许多领域的含有循环液路系统的设备,需要对进入的液体进行加热升温,而排出的废液还有一定温度;为有效利用废液热量,减少机器的能耗,有必要配套使用热交换
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利用废液热量的热交换
直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热交换装置,在上座(1)与下座(2)之间设有金属隔板(3),上座(1)、下座(2)和金属隔板(3)固定连接在一起;在所述下座(2)上通过向下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4),该第一凹槽(4)的一头与第一进液接头(5)连接,第一凹槽(4) 的另一头与第一排液接头(6)连接,并且第一凹槽(4)上端的敞口由金属隔板(3)密封;所述上座(1)上通过向上凹陷形成有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的一头与第二进液接头(7)连接, 第二凹槽的另一头与第二排液接头连接,且第二凹槽下端的敞口由金属隔板(3)密封。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下座的第一进液接头、第一排液接头和第一凹槽形成供液体流动的通道,上座的第二进液接头、第二排液接头和第二凹槽也形成供液体流动的通道,这样本实用新型的液体流道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一层为进液通道,另一层为排液通道,进、排液通道由中间的金属隔板分隔开,避免了液体混合;同时,排液通道内液体的热量通过金属隔板传递给进液通道内的液体,提升了进液温度,达到了节能的作用。所述第一凹槽(4)在同一平面内呈回形分布,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4)在上下方向对称设置。以上结构使得液体流动的路径长,有利于热量的充分交换。为了方便布置、有利于管路连接,所述第一进液接头(5 )和第一排液接头(6 )位于下座(2)的同一端,第一进液接头(5)与第一排液接头(6)相平行,且第一进液接头(5)位于第二进液接头(7)的正下方,第一排液接头(6)位于第二排液接头的正下方。为了简化结构、便于装配、并确保上下座与金属隔板之间连接的牢靠性,所述上座 (1)、下座(2)和金属隔板(3)三者之间的外缘通过多颗第一螺栓(8)连接,第一螺栓(8)位于第一凹槽(4)的外侧。为了防止下座与金属隔板之间发生泄漏,在所述第一凹槽(4)的外侧设有一圈浅槽,该浅槽位于第一螺栓(8)的内侧,且浅槽中装有第一 0型圈(9)。为了防止上座与金属隔板之间发生泄漏,在所述第二凹槽的外侧设有一圈浅槽, 该浅槽位于第一螺栓(8)的内侧,且浅槽中也装有第一 0型圈(9)。[0011]为了增加上下座与金属隔板之间连接的牢固性,所述上座(1)、下座(2)和金属隔板(3)三者之间的中部通过两颗并排设置的第二螺栓(10)连接,该第二螺栓(10)避开第一凹槽(4)和第二凹槽。为了防止第二螺栓处发生泄漏,在所述下座(2 )的中部设有两个环槽,该环槽与第二螺栓(10) 一一对应,且环槽中装有第二 0型圈(11 ),该第二 0型圈(11)环绕在对应的第二螺栓(10)外;在所述上座(1)的中部设有两个环槽,该环槽与第二螺栓(10)一一对应,且环槽中装有第二 0型圈(11),该第二 0型圈(11)环绕在对应的第二螺栓(10)外。为了便于本实用新型安装到使用的场所,在所述上座(1)及下座(2)的外面并排固定有两个支架(12)。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上下两层相互独立的进液通道和排液流道,安装在含有循环液路系统的进出液位置,本实用新型进液流道的两个接头串联在循环液路系统的进液管路,排液流道的两个接头串联在循环液路系统的出液管路,通过金属隔板将排出液体的热量传导给进入液体,提升了进液温度,降低了机器的能量消耗,达到了节能的作用。尤其是用在血液透析设备上,还可以防止进液与出液的混合,避免了交叉感染。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2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具有上座1和下座2,上座1与下座2为大小相等的矩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适合的形状。在上座1与下座2之间设有大小相适应的金属隔板3,所述上座1、下座2和金属隔板3三者之间的外缘通过多颗第一螺栓8固定连接,三者之间的中部通过两颗并排设置的第二螺栓10固定连接。在所述上座1及下座2 的前端以左右并排的方式设置有两个支架12,这两个支架12均通过螺栓与上座1及下座2 相固定。在下座2的左端并排安装有两个接头,分别为第一进液接头5和第一排液接头6。 在上座1的左端也并排设置有两个接头,分别为第二进液接头7和第二排液接头,并且第二进液接头7位于第一进液接头5的正上方,第二排液接头位于第一排液接头6的正上方。如图1、图2、图3所示,在下座2上通过向下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4,该第一凹槽4 在同一平面内呈回形分布,第一凹槽4的一头与第一进液接头5连接,第一凹槽4的另一头与第一排液接头6连接,并且第一凹槽4上端的敞口由金属隔板3密封。在所述第一凹槽 4的外侧设有一圈浅槽,该浅槽在下座2上,并位于第一螺栓8的内侧,且浅槽中装有第一 0 型圈9。在下座2顶面的中部并排设置有两个环槽,该环漕与第二螺栓10 —一对应,且环槽中装有第二 0型圈11,该第二 0型圈11环绕在对应的第二螺栓10外。从图1并参照图2、图3可知,上座1上通过向上凹陷形成有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4在上下方向对称设置,第二凹槽和第一凹槽4均避开第二螺栓10。第二凹槽的一头与第二进液接头7连接,第二凹槽的另一头与第二排液接头连接,且第二凹槽下端的敞口由金属隔板3密封。在所述第二凹槽的外侧设有一圈浅槽,该浅槽在上座1上,并位于第一螺栓8的内侧,且浅槽中也装有第一 0型圈9。在上座1底面中部并排设置有两个环槽,该环漕与第二螺栓10 —一对应,且环槽中装有第二 0型圈11,该第二 0型圈11环绕在对应的第二螺栓10外。
权利要求1.一种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座(1)与下座(2)之间设有金属隔板(3),上座 (1)、下座(2)和金属隔板(3)固定连接在一起;在所述下座(2)上通过向下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4),该第一凹槽(4)的一头与第一进液接头(5)连接,第一凹槽(4)的另一头与第一排液接头(6)连接,并且第一凹槽(4)上端的敞口由金属隔板(3)密封;所述上座(1)上通过向上凹陷形成有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的一头与第二进液接头(7)连接,第二凹槽的另一头与第二排液接头连接,且第二凹槽下端的敞口由金属隔板(3)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4)在同一平面内呈回形分布,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4)在上下方向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接头(5)和第一排液接头(6)位于下座(2)的同一端,第一进液接头(5)与第一排液接头(6)相平行,且第一进液接头(5)位于第二进液接头(7)的正下方,第一排液接头(6)位于第二排液接头的正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座(1)、下座(2)和金属隔板(3)三者之间的外缘通过多颗第一螺栓(8)连接,第一螺栓(8)位于第一凹槽(4)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凹槽(4)的外侧设有一圈浅槽,该浅槽位于第一螺栓(8)的内侧,且浅槽中装有第一 0型圈(9)。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凹槽的外侧设有一圈浅槽,该浅槽位于第一螺栓(8)的内侧,且浅槽中也装有第一 0型圈(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座(1)、下座(2)和金属隔板(3)三者之间的中部通过两颗并排设置的第二螺栓(10)连接,该第二螺栓(10)避开第一凹槽(4)和第二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座(2)的中部设有两个环槽,该环槽与第二螺栓(10)一一对应,且环槽中装有第二 0型圈(11 ),该第二 0型圈(11) 环绕在对应的第二螺栓(10)外。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座(1)的中部设有两个环槽,该环槽与第二螺栓(10)一一对应,且环槽中装有第二 0型圈(11 ),该第二 0型圈(11) 环绕在对应的第二螺栓(10)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座(1)及下座(2)的外面并排固定有两个支架(1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在上座(1)与下座(2)之间设有金属隔板(3),所述下座(2)上通过向下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4),该第一凹槽(4)的一头与第一进液接头(5)连接,第一凹槽(4)的另一头与第一排液接头(6)连接,并且第一凹槽(4)上端的敞口由金属隔板(3)密封;所述上座(1)上通过向上凹陷形成有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的一头与第二进液接头(7)连接,第二凹槽的另一头与第二排液接头连接,且第二凹槽下端的敞口由金属隔板(3)密封。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进液流体的温度,降低机器的能量消耗,达到了节能的作用。尤其是用在血液透析设备上,还可以防止进液与出液的混合,避免了交叉感染。
文档编号F28D17/02GK202195735SQ201120277130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日
发明者任应祥, 刘智勇, 张长江, 赖明忠, 高光勇, 高小玲 申请人:重庆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