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器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8826发布日期:2019-07-19 22:03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燃烧器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燃气灶行业的发展也不断完善,燃气灶产品由于其经济成本低廉、安全性高而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燃气灶通常由供气系统、燃烧系统、控制系统、点火系统以及其他部件组成,其中燃烧系统主要是指燃烧器,燃烧器包括炉头和火盖等部件。对于传统的大气式燃气灶而言,为了保证燃气的充分燃烧,其燃烧器的高度通常较高,进而以保证有足够的二次空气补充。由于燃烧器的整体高度较大,进而导致燃气灶的空间体积较大,进而限制了燃气灶的应用场合。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燃烧器,用于燃气灶,旨在降低燃烧器的整体高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燃烧器包括:炉头,具有燃气供应腔;以及燃烧板,盖设于所述炉头上,所述燃烧板包括板本体和自所述板本体朝上凸出设置的中隆起部和外隆起部,所述外隆起部围绕所述中隆起部设置,且所述外隆起部和所述中隆起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中隆起部设有内出火孔,所述外隆起部设有外出火孔,所述中隆起部的下侧面形成有与所述燃气供应腔连通的内燃空间,所述外隆起部的下侧面形成有与所述燃气供应腔连通的外燃空间;当所述燃烧板工作时,所述外隆起部产生的外火焰围绕所述中隆起部产生的内火焰设置,以形成环绕内火焰的隔离层,从而阻止二次空气流向内火焰。优选地,所述燃气供应腔包括相互隔离的内燃气腔和外燃气腔,所述外燃气腔围绕所述内燃气腔设置,且所述外燃气腔和所述内燃气腔之间间隔形成有隔热腔;所述内燃空间与所述内燃气腔连通,所述外燃气腔与所述外燃空间连通。优选地,在自所述燃烧板的外周边缘朝其内部的方向上,所述外隆起部的凸出高度呈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少的方式设置。优选地,所述外出火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外出火孔沿所述外隆起部的径向间隔分布,以使多个所述外出火孔排布在所述外隆起部的不同高度的位置。优选地,所述中隆起部的凸出高度沿所述燃烧板的四周向朝中部逐渐增加。优选地,所述内出火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内出火孔沿所述燃烧板的四周向朝中部方向排布,以使多个所述内出火孔排布在所述中隆起部的不同高度的位置。优选地,所述中隆起部的凸出高度小于或等于20毫米;和/或,所述外隆起部的凸出高度小于或等于10毫米。优选地,所述内出火孔的孔深值为3毫米至5毫米;和/或,所述外出火孔的孔深值为3毫米至5毫米。优选地,所述中隆起部包括环形传火斜面和内出火台,所述环形传火斜面连接所述板本体和所述内出火台的根部,所述内出火台开设有所述内出火孔。优选地,所述中隆起部还开设有传火孔,位于所述中隆起部和所述外隆起部之间的所述燃烧板上开设有过孔,所述过孔临近所述传火孔设置。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炉头,具有燃气供应腔;以及燃烧板,盖设于所述炉头上,所述燃烧板包括板本体和自所述板本体朝上凸出设置的中隆起部和外隆起部,所述外隆起部围绕所述中隆起部设置,且所述外隆起部和所述中隆起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中隆起部设有内出火孔,所述外隆起部设有外出火孔,所述中隆起部的下侧面形成有与所述燃气供应腔连通的内燃空间,所述外隆起部的下侧面形成有与所述燃气供应腔连通的外燃空间;当所述燃烧板工作时,所述外隆起部产生的外火焰围绕所述中隆起部产生的内火焰设置,以形成环绕内火焰的隔离层,从而阻止二次空气流向内火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将外隆起部和中隆起部均是相对板本体2朝上凸出设置,即外隆起部和中隆起部各自的根部是在同一高度位置的,进而使得整个燃烧板的整体结构相对平整,从而降低燃烧板的整体高度,以使得纯平燃烧板的效果;由于燃烧板的整体高度小,进而使得燃烧器的整体高度也相对较小,从而可降低燃烧器7的体积,以利于节省空间和和便于燃烧器的安装。此外,燃烧板具有外燃空间,可使燃气供应腔内的燃气气流经过外燃空间进行稳流,可使得燃气更加均匀地通过外出火孔喷出燃烧,降低了外火焰发生离焰现象的几率,保障了燃气的正常燃烧;同理,燃烧板具有内燃空间,可使燃气供应腔内的燃气气流经过内燃空间进行稳流,可使得燃气更加均匀地通过内出火孔喷出燃烧,降低了内火焰发生离焰现象的几率,保障了燃气的正常燃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燃烧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燃烧器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燃烧器的炉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燃烧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燃烧器的燃烧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燃烧板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炉头103第三环形凸缘2燃烧板211外隆起部3外引射管212外出火孔4内引射管213外燃空间5调风板216第二限位凸缘6一次空气进风口221中隆起部7燃烧器222内出火孔100底盘223内燃空间110内燃气腔224传火孔120外燃气腔225过渡斜面130隔热腔226第一限位凸缘160点火针安装孔230板本体170感应针安装孔234点火针过孔101第一环形凸缘235感应针过孔102第二环形凸缘250内出火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燃烧器,用于燃气灶。燃烧器是燃气灶的燃烧系统中的核心部件,燃烧器包括炉头和燃烧板,燃烧板上开设有出火孔,炉头具有燃气腔,燃气可通过出火孔喷出燃烧。燃气灶通常还包括面板和锅支架,面板具有通孔,锅支架安装在面板的上侧且对应通孔设置,燃烧器位于面板的下方,并且燃烧器的燃烧板可从通孔处显露,以使燃烧器产生的火焰可对锅支架的中心处加热。为了降低燃烧器的高度,本实用新型对燃烧器的燃烧板进行优化改进,从而提出一种纯平燃烧板的方案,燃烧板的整体结构相对平整,使得本燃烧器的整体高度较小,从而达到了节省空间的效果。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燃烧器7的结构做以具体说明:燃烧器7包括:炉头1,具有燃气供应腔;以及燃烧板2,盖设于所述炉头1上,所述燃烧板2包括板本体230和自所述板本体230朝上凸出设置的中隆起部221和外隆起部211,所述外隆起部211围绕所述中隆起部221设置,且所述外隆起部211和所述中隆起部221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中隆起部221设有内出火孔222,所述外隆起部211设有外出火孔212,所述中隆起部221的下侧面形成有与所述燃气供应腔连通的内燃空间223,所述外隆起部211的下侧面形成有与所述燃气供应腔连通的外燃空间213;当所述燃烧板2工作时,所述外隆起部211产生的外火焰围绕所述中隆起部221产生的内火焰设置,以形成环绕内火焰的隔离层,从而阻止二次空气流向内火焰。具体的,炉头1的上端面具有与燃气供应腔相连通的敞口,燃烧板2盖合于炉头1的敞口处。燃烧板2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其可以由耐高温的金属材料(例如铜),或者由耐高温的非金属材料所制成。燃烧板2包括板本体230、中隆起部221和外隆起部211,其中,板本体230呈相对平整的板状设置,中隆起部221形成于板本体230的中部,外隆起部211靠近板本体230的四周边缘处设置。板本体23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等,板本体230的形状可依据炉头1的形状而确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上述中隆起部221和外隆起部211相对于板本体230而言是朝上凸出的,进而在板本体230的下侧面,中隆起部221朝上凹陷形成内燃空间223,外隆起部211朝上凹陷形成外燃空间213;燃烧板2盖合于炉头1上,该内燃空间223、外燃空间213与燃气供应腔是连通的,即燃气可经过燃气供应腔输送至内燃空间223和外燃空间213。中隆起部221上开设有内出火孔222,内出火孔222连通内燃空间223,在燃烧器7工作时,燃气从内火孔喷出燃烧,从而形成内火焰;外隆起部211开设有外出火孔212,外出火孔212连通外燃空间213,在燃烧器7工作时,燃气从外火孔喷出燃烧,从而形成外火焰。由于外隆起部211是围绕中隆起部221设置的,当燃烧器7燃烧工作时,所形成的外火焰会围绕内火焰设置,在内火焰的四周形成一层可隔离空气的隔离层,从而通过外火焰来阻止四周空气向内火焰的流动,进而达到阻止内火焰的二次空气补充的效果。燃烧板2具有外燃空间213,可使燃气供应腔内的燃气气流经过外燃空间213进行稳流,可使得燃气更加均匀地通过外出火孔212喷出燃烧,降低了外火焰发生离焰现象的几率,保障了燃气的正常燃烧;同理,燃烧板2具有内燃空间223,可使燃气供应腔内的燃气气流经过内燃空间223进行稳流,可使得燃气更加均匀地通过内出火孔222喷出燃烧,降低了内火焰发生离焰现象的几率,保障了燃气的正常燃烧。外出火孔212形成于外隆起部211上,而外隆起部211凸设于板本体230的上表面,进而外出火孔212全部位于板本体230的上表面(也就是出火侧)。而对于板本体230的周壁面而言,由于其并未设置外出火孔212,进而可降低板本体230的厚度,使得燃烧板2的整体高度降低。燃烧板2的高度主要起决于外隆起部211的凸出高度。在本实施例中,该外隆起部211的凸出高度小于或等于毫米,进而以保证燃烧板2的整体高度不会过高。同样的,内出火孔222形成于中隆起部221上,而中隆起部221凸设于板本体230的上表面,进而内出火孔222全部位于板本体230的上表面(也就是出火侧)。板本体230的高度主要起决于中隆起部221的凸出高度。在本实施例中,该中隆起部221凸出高度小于或等于20毫米,进而以保证燃烧板2的整体高度不会过高。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该中隆起部221和外隆起部211的高度是不一致的,以使得外出火孔212和内出火孔222形成在不同高度的位置,进而利于增大燃气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气和空气混合更充分、燃气燃烧更充分,进而使得内出火孔222和外出火孔212形成高度不同的阶梯出火效果。外出火孔212处的燃气可与四周的空气进行接触混合;而内出火孔222处的燃气由于受到外火焰的包围,形成的内火焰其与空气混合的程度有限。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内出火孔222处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该中隆起部221的凸出高度大于外隆起部211的凸出高度,使得内出火孔222的高度可大于外出火孔212的高度,进而便于空气与内出火孔222处的燃气接触混合,以利于内火焰的充分燃烧。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实施例中的燃烧板2而言,由于板本体230上侧面具有外隆起部211,其造型独特别致,也能给人以美感;同理,板本体230上侧面具有中隆起部221,其造型也独特别致,能给人以美观,进而使得整个燃烧板2更加美观、漂亮。值得强调的是,对于上述燃烧板2而言,板本体230相对平整,外隆起部211和中隆起部221均是相对板本体230朝上凸出的,即外隆起部211和中隆起部221各自的根部是在同一高度位置的,进而使得整个燃烧板2的整体结构相对平整,从而降低燃烧板2的整体高度,以使得纯平燃烧板2的效果。由于燃烧板2的整体高度小,进而使得燃烧器7的整体高度也相对较小,从而可降低燃烧器7的体积,以利于节省空间和和便于燃烧器7的安装。进一步地,对于上述燃烧器7而言,其内燃空间223和外燃空间213可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通过燃气供应腔相互连通的。当内燃空间223和外燃空间213相互独立设置时,此时,炉头1的燃气腔也对应地包括相互独立的内燃气腔110和外燃气腔120,外燃气腔120围绕内燃气腔110设置,且外燃气腔120和内燃气腔110之间间隔形成有隔热腔130;内燃空间223与内燃气腔110连通,外燃气腔120与外燃空间213连通。当内燃空间223和外燃空间213通过燃气供应腔相互连通时,此时燃气供应腔同时与内燃空间223和外燃空间213相连通,即燃气供应腔内的燃气分成两股,一股流向内燃空间223,另一组流向外燃空间213。在本实施例中,本燃烧器7优选采用的是内燃空间223和外燃空间213相互独立设置的方案,炉头1上对应设置有内燃气腔110、外燃气腔120和隔热腔130,由于内燃气腔110、外燃气腔120之间存在有隔热腔130,也可保证内燃气腔110和外燃气腔120之间的隔绝效果更佳,避免了内燃气腔110和外燃气腔120内各自的燃气相互泄漏的风险。在本实施例中,在自燃烧板2的外周边缘朝其内部的方向上,外隆起部211的凸出高度呈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少的方式设置。其中,外隆起部211的具体形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例如该外隆起部211在沿平行于燃烧板2的厚度方向的截面内的投影轮廓可呈倒V形、抛物线形、圆弧形或其他类似形状设置。上述外隆起部211上设置有多个外出火孔212,多个外出火孔212沿外隆起部211的径向间隔分布,以使多个外出火孔212排布在外隆起部211的不同高度的位置。如此一来,使得各位不同高度位置的外出火孔212处的燃气均能与空气实现接触混合,进而在外隆起部211上形成高度不同的阶梯出火效果。为了使得上述外隆起部211上形成的外火焰燃烧更加均匀,位于同一外隆起部211的凸出高度上的外出火孔212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外出火孔212沿外隆起部211的周向间隔排布。作为优选方式的是,外出火孔212沿外隆起部211的周向均匀分布,进而保证外隆起部211上各个位置的燃烧均匀。在一些优选实施方案中,参照图4,该外隆起部211上具有4圈外出火孔212,外出火孔212呈圆孔设置,每个外出火孔212的火孔直径均为1.3毫米,相邻两圈的外出火孔212之间的间距为2毫米。如此一来,外出火孔212小而密的排布方式,保证了外隆起部211的外出火孔212具有充足的火孔面积,使得外出火孔212处的燃烧更加稳定,也进一步减少外火焰发生离焰现象的缺陷。进一步地,上述中隆起部221的凸出高度沿板本体230的四周向朝中部逐渐增加。该中隆起部221的上表面可呈凸面状设置,例如球冠面或锥面等。上述中隆起部221上设置有多个内出火孔222,多个内出火孔222沿中隆起部221的四周向朝中部方向排布,以使多个内出火孔222排布在中隆起部221的不同高度的位置。如此一来,使得各位不同高度位置的内出火孔222处的燃气均能与空气实现接触混合,进而在中隆起部221上形成高度不同的阶梯出火效果。为了使得上述中隆起部221形成的内火焰燃烧更加均匀,位于同一中隆起部221的凸出高度上的内出火孔222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内出火孔222沿中隆起部221的周向间隔排布。作为优选方式的是,内出火孔222沿中隆起部221的周向均匀分布,进而保证内火盖上各个位置的燃烧均匀。在一些优选实施方案中,参照图4,该中隆起部221上具有5圈内出火孔222,内出火孔222呈圆孔设置,每个内出火孔222的火孔直径均为1.3毫米,相邻两圈的内出火孔222之间的间距为2毫米。如此一来,内出火孔222小而密的排布方式,保证了中隆起部221的内出火孔222具有充足的火孔面积,使得内出火孔222处的燃烧更加稳定,也进一步减少内火焰发生离焰现象的缺陷。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外隆起部211处的燃气能正常燃烧,外出火孔212的孔深值为3毫米至5毫米,以避免外出火孔212燃烧过程中发生回火现象,其中,该外出火孔212的孔深值优选为3毫米,进而以兼顾外隆起部211的厚度和保证外隆起部211处燃气的正常燃烧。同理,为了保证中隆起部221处的燃气能正常燃烧,内出火孔222的孔深值为3毫米至5毫米,以避免内出火孔222燃烧过程中发生回火现象,其中,该内出火孔222的孔深值优选为3毫米,进而以兼顾中隆起部221的厚度和保证中隆起部221处燃气的正常燃烧。在本实施例中,中隆起部221和外隆起部211之间具有间隙,进而形成的外火焰和内火焰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保证了内火焰和外火焰的充分燃烧,避免两者相互干扰。可以理解的是,位于中隆起部221和外隆起部211之间的板本体230可承接燃烧器7上方掉落的的汤汁等异物,以便于用户对燃烧板2进行清洁。进一步地,上述中隆起部221还开设有传火孔224,位于中隆起部221和外隆起部211之间的板本体230上开设有过孔,过孔临近传火孔224设置。该过孔的数量可是一个或多个,该过孔可用于安装点火针和/或感应针。在一些较佳实施方式中,该过孔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点火针过孔234和感应针过孔235。可以理解的是,传火孔224有多个作用:第一,通过设置传火孔224,使得燃气可更加靠近点火针,以便于点火针产生的火花快速地引燃中隆起部221处的燃气,实现燃气灶的快速点火操作;第二,由于传火孔224靠近板本体230设置,传火孔224位于内出火孔222和外出火孔212之间,进而传火孔224可将火焰传递至外出火孔212处,进而实现内出火孔222和外出火孔212之间传递火焰的效果;第三,传火孔224靠近感应针过孔235设置,使得感应针与火焰之间的距离更近,进而可提高感应针的测温准确度,以利于燃气灶的温度控制(例如防干烧系统)。其中,对于当上述过孔为点火针过孔234时,其用于供点火针穿过板本体230,该点火针可采用电子点火(压电陶瓷电火花点火)或脉冲连续点火的方式实现。上述过孔为感应针过孔235时,其用于供感应针穿过板本体230,该感应针可以采用热电偶或热敏元件作为感温部件,进而实现对燃气温度的检测。进一步地,为了使上述传火孔224的效果更佳,该中隆起部221的根部优选设有过渡斜面225,过渡斜面225自中隆起部221的顶部向板本体230方向延伸。传火孔224开设于过渡斜面225上。由于设置过渡斜面225,部分燃气会沿着过渡斜面225流动,进而更利于燃气被点火针点燃、实现外火焰和内火焰之间的火焰传递、以及缩短燃气火焰与感应针之间的间距。需要说明的是,该过渡斜面225可以是斜平面或者曲面等,此处不作具体限定。进一步地,上述传火孔224的孔深方向与所述过渡斜面225垂直,如此一来,传火孔224的燃气方向朝外隆起部211方向倾斜,进而更利于燃气被点火针点燃、实现内火焰和外火焰之间的火焰传递、以及缩短燃气火焰与感应针之间的间距,使得传火孔224的传火效果更佳。参照图4和图5,对于上述中隆起部221而言,中隆起部221包括环形传火斜面和内出火台250,环形传火斜面连接板本体230和内出火台250的根部,内出火台250开设有内出火孔222。其中,对于内出火台250而言,其内出火孔222的孔深方向可以沿其凸出方向设置,进而以使得内火焰相对集中,以提高内火焰的加热温度。该内出火台250的凸出高度沿其四周向朝中部逐渐增加。该内出火台250的上表面可呈凸面状设置,例如球冠面或锥面等。通过设置环形传火斜面,可便于将内火焰引向外隆起部211处,从而实现内火焰向外火焰的传火效果。其中,该环形传火斜面与上述过渡斜面225可采用同一结构来实现。值得说明的是,环形传火斜面上并未设置有内出火孔222,其主要目的是增大内出火台250与炉头1之间的间距,进而利于燃气能够在内燃空间223内进行充分的缓流,使得内出火孔222的燃气气流更加均匀,从而实现内火焰的稳定燃烧。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现要素:,下面参照图1至图6,对本燃烧器7的炉头1结构做以具体说明:为了降低燃烧器7的整体高度,除了降低火盖组件的高度外,还可降低炉头1的高度,对于本燃烧器7而言,采用全预混式燃烧的燃烧方式,进而使得炉头1上不需要额外设置其他二次空气补充结构,进而可降低对内燃气腔110和外燃气腔120的结构要求,使得炉头1的结构相对简单,以利于降低炉头1的整体高度。其中:本燃烧器7还包括内引射管4和外引射管3,内引射管4与炉头1的内燃气腔110连通,外引射管3与炉头1的外燃气腔120连通,内引射管4和外引射管3的入口处分别设置有调风板5和一次空气进风口6,燃烧器7的喷嘴分别朝向内引射管4和外引射管3的入口设置,通过喷嘴喷射高速燃气,进而将空气从内引射管4的一次空气进风口6引射至内引射管4,进而在内引射管4和内燃气腔110内实现空气与燃气的混合;通过喷嘴喷射高速燃气,进而将空气从外引射管3的一次空气进风口6引射至外引射管33,进而在外引射管33和外燃气腔120内实现空气与燃气的混合。上述外引射管3和内引射管4均可与炉头1呈分体设置,或者三者一体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外引射管3、内引射管4和炉头1为一体设置的,例如三者可以采用铸件的形式连成一体设置。由于采用了全预混式燃烧的燃烧方式,空气只能通过一次空气进气口与燃气进行预先混合,为了保证外燃气腔120内的燃气与空气混合更加均匀,上述外引射管3的直径值为13毫米至17毫米,以实现外燃气腔120内的燃气能够燃烧更充分,进而减少燃气的产生。同理,为了确保内燃气腔110内的燃气与空气混合更加均匀,上述内引射管4的直径值为8毫米至12毫米,以实现内燃气腔110内的燃气能够燃烧更充分,进而减少燃气的产生。继续参照图2至图4,上述炉头1包括底盘100和自底盘100朝上延伸的第一环形凸缘101、二环形凸缘和第三环形凸缘103,第一环形凸缘101、第二环形凸缘102和第三环形凸缘103沿径向朝外呈依次间隔排布,第一环形凸缘101构成朝上敞口的内燃气腔110,第一环形凸缘101与第二环形凸缘102之间构成隔热腔130,第二环形凸缘102与第三环形凸缘103之间构成朝上敞口的所述外燃气腔120;燃烧板2的中隆起部221盖合于内燃气腔110的敞口,燃烧板2的外火隆起部盖合于外燃气腔120的敞口。中隆起部221和外隆起部21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内燃气腔110和外燃气腔120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隔,进而形成隔热腔130,通过形成隔热腔130,可保证内燃气腔110和外燃气腔120之间具有良好的隔绝效果,同时避免燃烧过程中内火焰和外火焰过于集中,以使得燃烧器7的火焰分布更均匀。进一步地,中隆起部221的下侧与第一环形凸缘101密封抵接,进而以避免内燃气腔110内的燃气发生泄漏;外隆起部211的下侧分别与第二环形凸缘102和第三环形凸缘103密封抵接,进而以避免外燃气腔120内的燃气发生泄漏。为了便于燃烧板2的安装,该中隆起部221的下侧形成有第一限位凸缘226,该第一限位凸缘226沿中隆起部221的周向延伸,且第一限位凸缘226位于第一环形凸缘101内,第一限位凸缘226的外周面与第一环形凸缘101的内周面抵接,以防止燃烧板2相对炉头1发生径向偏移;该外隆起部211的下侧的外周边缘形成有第二限位凸缘216,该第二限位凸缘216沿外隆起部211的周向延伸,且第三环形凸缘103位于第二限位凸缘216内,第二限位凸缘216的内周面与第三环形凸缘103的内周面抵接,以防止燃烧板2相对炉头1发生径向偏移。此外,炉头1上对应燃烧板2上的点火针过孔234的位置开设有点火针安装孔160,进而便于将点火针安装在炉头1上,该点火针的上端贯穿点火针过孔234,进而以便于引燃燃气,实现点火操作;炉头1对应火盖组件上的感应针过孔235的位置开设有感应针安装孔170,进而便于将感应针安装在炉头1上,该感应针的上端贯穿点火针过孔234,进而以便于对燃烧温度进行检测。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燃烧器,该燃烧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燃气灶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该燃气灶的燃气类型可以是石油液化气或者天然气,此处不作具体限定。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