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及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22316发布日期:2019-11-13 01:46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及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环保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及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方法。



背景技术:

卧式回转窑是对物料进行干燥、煅烧,烧成烧结,缺氧热裂解等处理的主要装置,物料在其中通进通出,无进料下料之忧。封闭回转窑两端所得的卧式回转反应釜具有可阻断空气,控制出料等优点而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现有技术中的反应釜通常需要停止工作并冷却后才能人工打开排料口进行排料,这样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因此如何在连续工作过程中(反应釜不停回转)实现下料出料却是大难题。

为解决上述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及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包括水平设置且沿轴向转动的反应釜桶体,所述反应釜桶体的一端具有进料口,包括排料门,所述反应釜桶体的侧壁上具有所述碳渣排放口,所述排料门设置于所述反应釜桶体的内侧,其一侧与所述碳渣排放口沿所述反应釜桶体周向的任意一侧铰接,所述排料门可转动至与所述反应釜桶体的内侧壁抵接并完全挡住所述碳渣排放口,或可转动至让开所述碳渣排放口并使所述反应釜桶体的内外侧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排料门的一侧与碳渣排放口沿反应釜桶体周向的一侧铰接,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这样,排料状态下,反应釜桶体朝向排料门铰接一端转动时,排料门转动到反应釜桶体最底端时为打开状态;热解状态下,反应釜桶体朝向排料门另一端转动时,排料门转动到反应釜桶体最底端时为关闭状态。通过改变反应釜桶体的转动方向,就可以控制排料门运动到最底端时的状态,从而在热解过程中就可以排料,不影响热解进程。

具体的,所述排料门通过合页与所述碳渣排放口铰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排料门上具有多个筛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尤其适用于非均质有机固废的热解,在热解过程中,完全热解的有机固废会形成碳渣,可以在热解过程中直接从筛孔排出;未完全热解的有机固废仍然留在反应釜内;在排料的时候可以将无法热解的物料排出。

进一步,所述碳渣排放口位于远离所述进料口的一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物料可以在反应釜桶体内充分热解后再排出。

进一步,所述排料门的外侧边沿还固定连接有缓冲圈。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缓冲圈减少排料门与反应釜桶体之间的冲击,减少排料门的损坏,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排料门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的板状,所述碳渣排放口为对应的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的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排料门及碳渣排放口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所处理的物料的最大尺寸进行灵活调整。

进一步,所述排料门的尺寸大于所述碳渣排放口的尺寸。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排料门可以完全挡住碳渣排放口。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方法,采用所述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实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热解,所述反应釜桶体沿着从所述排料门的一侧向另一侧的方向转动,所述碳渣排放口转动到下方的时候,所述排料门与所述反应釜桶体的内侧壁抵接并完全挡住所述碳渣排放口,物料在所述反应釜桶体内热解;

步骤2:下料,热解完成后,所述反应釜桶体反转,所述碳渣排放口转动到下方的时候,所述排料门让开所述碳渣排放口并使所述反应釜桶体的内外侧连通,完成下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排料状态下,反应釜桶体朝向排料门铰接一侧转动时,排料门转动到反应釜桶体最底端时为打开状态;热解状态下,反应釜桶体朝向排料门另一端转动时,排料门转动到反应釜桶体最底端时为关闭状态。通过改变反应釜桶体的转动方向,就可以控制排料门运动到最底端时的状态,从而在热解过程中就可以排料,不影响热解进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其中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其中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的剖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反应釜桶体,11、入料口,12、热解气出口,2、排料门,3、碳渣排放口,4、进料机构,41、进料桶,411、物料投入口,42、推料机构,43、进料斗,5、热解气导流桶,6、防漏网,7、扬料板,8、反应釜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涉及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包括水平设置且沿轴向转动的反应釜桶体1,所述反应釜桶体1的一端具有进料口,包括排料门2,所述反应釜桶体1的侧壁上具有所述碳渣排放口3,所述排料门2设置于所述反应釜桶体1的内侧,其一侧与所述碳渣排放口3沿所述反应釜桶体1周向的任意一侧铰接,所述排料门2可转动至与所述反应釜桶体1的内侧壁抵接并完全挡住所述碳渣排放口3,或可转动至让开所述碳渣排放口3并使所述反应釜桶体1的内外侧连通。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排料门2的一侧与所述反应釜桶体1铰接,随着反应釜桶体1的转动,排料门2打开或关闭。如图2所示,图中1-1至1-4表示反应釜桶体1逆时针转动过程中四个位置下排料门2的状态,反应釜桶体1逆时针转动为卧式回转反应釜的热解状态,所述反应釜桶体1沿着从所述排料门2的一侧向另一侧的方向转动,也就是说所述逆时针转动表示排料门2的铰接点位于转动方向的后方,当排料门2转动至下方时,即在1-3所示位置,排料门2关闭。如图2所示,图中2-1至2-4表示反应釜桶体1顺时针转动过程中四个位置下排料门2的状态,反应釜桶体1顺时针转动为卧式回转反应釜的下料状态,所述反应釜桶体1沿着从所述排料门2的另一侧向一侧的方向转动,也就是说所述顺时针转动表示排料门2的铰接点位于转动方向的前方,当排料门2转动至下方时,即在2-3所示位置,排料门2打开。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排料门2上具有多个筛孔。

具体的,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非均质有机固废的卧式热解反应釜,在物料处理过程中,非均质化物料中包括无法热解的无机物物料和可以热解的有机物物料,其中有机物物料中包括容易热解的物料和不易热解的物料,不易热解的物料如:家具和木料等,容易热解的物料如:塑料膜和塑料饭盒等。由于非均质化物料在投入反应釜桶体1之前不经过分类和均质化处理,容易热解的物料会先热解成碳渣,不易热解的物料经过较长时间的热解才能热解为碳渣。因此,在热解状态时,当反应釜桶体1转动至图2中的1-3状态下,碳渣可以在热解过程中直接通过排料门2上的筛孔排出。若反应釜桶体1内积攒了较多的无法热解的无机物物料,则反应釜桶体1顺时针转动,在排料状态下,反应釜桶体1转动至图2中的2-3状态,无法热解的物料从碳渣排放口3排出。有益效果在于:反应釜桶体1需要在高温下工作,如果设置成封闭式的排料门,需要排料时则需要等待反应釜桶体1冷却后才能人工开启,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还浪费了热能,重新启动反应釜后仍需要重新加热,热能损耗大。采用本发明的排料门2,可以不停机排料,生产效率高。并且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在1-1、1-2、1-4、2-1、2-2和2-4状态下,物料并不会从反应釜桶体1内掉出,解决了非均质物料在反应釜内热解的排料难题。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碳渣排放口3位于远离所述反应釜桶体1的进料口的一端。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排料门2的外侧边沿还固定连接有缓冲圈。

具体的,所述缓冲圈为环形橡胶圈,所述缓冲圈固定于所述排料门2朝向所述反应釜桶体1外的一侧,所述缓冲圈与排料门2边沿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排料门2关闭时缓冲圈夹设在排料门2和反应釜桶体1之间。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排料门2为圆形或矩形的板状,所述碳渣排放口3为对应的圆形或矩形的孔。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排料门2的尺寸大于所述碳渣排放口3的尺寸。

具体的,当所述排料门2和所述碳渣排放口3均为圆形时,所述排料门2的直径大于所述碳渣排放口3。当所述排料门2和所述碳渣排放口3均为矩形时,所述排料门2的长和宽均大于所述碳渣排放口3的长和宽。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方法,采用所述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实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热解,所述反应釜桶体1沿着从所述排料门2的一侧向另一侧的方向转动,所述碳渣排放口3转动到下方的时候,所述排料门2与所述反应釜桶体1的内侧壁抵接并完全挡住所述碳渣排放口3,物料在所述反应釜桶体1内热解;

步骤2:下料,热解完成后,所述反应釜桶体1反转,即所述反应釜桶体1沿着从所述排料门2的另一侧向一侧的方向转动,所述碳渣排放口3转动到下方的时候,所述排料门2让开所述碳渣排放口3并使所述反应釜桶体1的内外侧连通,完成下料。

具体的,当所述排料门2上具有多个筛孔时,所述步骤1还包括步骤1.1:物料热解产生的碳渣在热解过程中从所述筛孔排出。

具体的,在下料过程排出无法热解的物料,并排出残存在反应釜桶体1内的碳渣。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排料门2的一侧与所述反应釜桶体1铰接,随着反应釜桶体1的转动,排料门2打开或关闭。如图2所示,图中1-1至1-4表示反应釜桶体1逆时针转动过程中四个位置下排料门2的状态,反应釜桶体1逆时针转动为卧式回转反应釜的热解状态,所述逆时针转动表示排料门2的铰接点位于转动方向的后方,当排料门2转动至下方时,即在1-3所示位置,排料门2关闭。如图2所示,图中2-1至2-4表示反应釜桶体1顺时针转动过程中四个位置下排料门2的状态,反应釜桶体1顺时针转动为卧式回转反应釜的下料状态,所述顺时针转动表示排料门2的铰接点位于转动方向的前方,当排料门2转动至下方时,即在2-3所示位置,排料门2打开。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所述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可以应用于各种形式的卧式回转反应釜,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给出其中一种卧式回转反应釜结构。本发明还涉及其中一种卧式逆流热解反应釜,包括所述卧式回转反应釜下料装置,包括反应釜桶体1、进料机构4和反应釜驱动机构8,所述反应釜桶体1为水平设置的圆柱型桶体,所述反应釜桶体1的一端具有入料口11和热解气出口12,所述反应釜桶体1的侧壁具有碳渣排放口3,所述进料机构4与所述入料口11转动连接并连通,所述反应釜驱动机构8与所述反应釜桶体1传动连接并带动所述反应釜桶体1轴向转动。所述碳渣排放口3设置于所述反应釜桶体1靠近其另一端的侧壁上。所述排料门2的一端与所述碳渣排放口3沿所述反应釜桶体1周向的一侧铰接。所述排料门2上具有多个筛孔。

具体的,所述反应釜驱动机构8为电机。所述反应釜驱动机构8通过齿轮传动与所述反应釜桶体1传动连接,具体的,所述反应釜驱动机构8的输出轴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所述反应釜桶体1另一端的外侧固定套设有环状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传动,带动所述反应釜桶体1绕其轴线转动。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还可以设置传动齿轮组,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均与传动齿轮组啮合,所述第一齿轮通过所述传动齿轮组将动力传动至所述第二齿轮。所述反应釜驱动机构8与所述反应釜桶体1还可以通过带传动或者链传动的方式传动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还包括热解气导流桶5,所述热解气导流桶5与所述反应釜桶体1同轴设置且一端与所述反应釜桶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并连通,所述热解气导流桶5的另一端具有所述入料口11,所述热解气导流桶5的侧壁具有所述热解气出口12。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进料机构4包括进料桶41和推料机构42,所述进料桶41的一端敞口并伸入到所述入料口11内,另一端的内侧固定设置有所述推料机构42,所述推料机构42用于将物料从所述进料桶41推送至所述反应釜桶体1内,所述进料桶41的中部侧壁具有物料投入口411。

具体的,所述进料机构4固定不动,所述进料桶41的一端与所述入料口1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并通过密封件密封,热解气导流桶5随着反应釜桶体1在所述进料桶41的外侧转动。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推料机构42包括液压缸和推料板,所述液压缸固定设置与所述进料桶41的另一端,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与所述推料板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推料板将物料从所述进料桶41推送至所述反应釜桶体1内。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进料机构4还包括进料斗43,所述进料斗43与所述进料桶41固定连接并对应设置在所述物料投入口411上方。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还包括防漏网6,所述防漏网6与所述热解气导流桶5可拆卸连接并对应设置在所述热解气出口12处。

具体的,防漏网6可以为金属网,防漏网6可以使热解气排出,并阻挡物料从热解气出口12漏出,防漏网6如果被物料堵塞,可以拆下防漏网6进行清理。具体的,热解气排出后,被位于卧式回转反应釜外部的热解气收集装置收集并进行后续的燃烧处理。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还包括多个扬料板7,多个所述扬料板7固定设置于所述反应釜桶体1的内侧。

具体的,如图4所示,多个扬料板7在反应釜桶体1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形成扬料板组,多个扬料板板组沿所述反应釜桶体1的轴线方向并排设置。为了不影响排料门2的开合,在排料门2的转动范围内不设置扬料板7。如图2所示,所述扬料板7为板状,所述扬料板7的一端与反应釜桶体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扬料板7的一端沿反应釜桶体1的径向设置,另一端与反应釜桶体1的径向具有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0-90°。所述扬料板7另一端的弯曲方向朝向反应釜桶体1的转动方向。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