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渣机的新型进风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45438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渣机的新型进风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干渣机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渣机的新型进风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干渣机输送带上的炉渣的冷却主要依靠冷空气持续吹输送带的下面,从而把热量带走,达到冷却炉渣的目的。而传统的风冷干渣机进风装置是在干渣机壳体外侧开孔,安装一个可调进风量的进风口,壳体内侧是敞开的状态,这种进风口的缺点是冷风进入壳体后,会从阻力最小的位置空隙处返回锅炉炉膛,由于没有经过干渣机输送带的下面,冷渣的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干渣机的新型进风装置,具有结构设计新颖合理,能有效提高炉渣冷却效率,大大提高锅炉燃烧效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5]一种干渣机的新型进风装置,包括壳体、输送带和挡灰板,输送带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输送带下方设置输送带托轮,挡风板置于所述输送带托轮下方,所述输送带托轮与挡灰板之间设有进风管,所述挡风板固定设置于挡灰板支架上。
[000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进风管的一端露出所述壳体外侧,另一端伸到所述挡灰板正上方。
[000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进风管上设置多个进风口。
[000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挡灰板通过所述挡灰板支架固定于所述壳体两端。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0]在干渣机内部设置有新型进风管,通过风管上的出风口,将进入干渣机内部的冷空气通过输送带的下面,强制参与冷却,大大提高了冷却效率,提高了锅炉燃烧效率,提高了煤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图1中的进风管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传统干渣机的进风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4]其中,1、进风管;2、输送带托轮;3、输送带;4、空隙;5、炉渣;6、进风口 ;7、传统进风管;8、壳体;9、挡灰板;10、挡灰板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能够清楚的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6]一种干渣机的新型进风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8、输送带3和挡灰板9,输送带3固定于所述壳体8内,所述输送带3下方设置输送带托轮2,挡风板置于所述输送带托轮2下方,所述输送带托轮2与挡灰板9之间设有进风管1,所述挡风板固定设置于挡灰板支架10上。
[0017]所述进风管I的一端露出所述壳体8外侧,另一端伸到所述挡灰板9正上方。
[0018]所述进风管I上设置多个进风口 6。
[0019]所述挡灰板9通过所述挡灰板支架10固定于所述壳体8两端,防止挡灰板9下方的灰被风吹进炉膛内。
[0020]干渣机输送带3上炉渣5的冷却主要依靠冷空气持续吹输送带3的下面从而把热量带走达到冷却的目的。
[0021 ] 传统干渣机的进风装置是在干渣机壳体8外侧开孔,如图3所示,安装一个可调进风量的传统进风管,壳体8内侧是敞开的状态,这种进风口的缺点是冷风进入壳体8后,会从阻力最小的空隙4处返回锅炉炉膛,由于没有经过干渣机输送带3的下面,冷渣的效率很低。
[0022]本实用新型进风管I深处壳体8外部的结构与传统进风管7相同,内部设置的管之间将冷风通到输送带3的下面,且进风管I的上侧开设多个出风口,使所有进入的冷空气强制参与冷却,冷却效率大幅度提高,提高了锅炉燃烧效率。
[0023]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更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干渣机的新型进风装置,包括壳体、输送带和挡灰板,其特征在于,输送带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输送带下方设置输送带托轮,挡风板置于所述输送带托轮下方,所述输送带托轮与挡灰板之间设有进风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渣机的新型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的一端露出所述壳体外侧,另一端伸到所述挡灰板正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干渣机的新型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上设置多个进风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渣机的新型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灰板通过所述挡灰板支架固定于所述壳体两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渣机的新型进风装置,包括壳体、输送带和挡灰板,输送带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输送带下方设置输送带托轮,挡风板置于所述输送带托轮下方,所述输送带托轮与挡灰板之间设有进风管,所述挡风板固定设置于挡灰板支架上。本实用新型干渣机内部设置有新型进风管,通过风管上的出风口,将进入干渣机内部的冷空气通过输送带的下面,强制参与冷却,大大提高了冷却效率,提高了锅炉燃烧效率,提高了煤的利用率。
【IPC分类】F23J1-06
【公开号】CN204554845
【申请号】CN201520215964
【发明人】刘绪相, 杜松岩, 薛晶爽
【申请人】刘绪相
【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