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废气旋转蓄热氧化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43729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有机废气旋转蓄热氧化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有机废气旋转蓄热氧化装置,具有废气收集罐及焚化炉,焚化炉具有集成在一配向阀上的废气入口、废气出口及干净风入口,配向阀具有固定风室和旋转风室,固定风室内设有相隔的进气室和排气室,该进气室连接废气入口,该排气室连接废气出口;旋转风室按可转动式组装在固定风室上,旋转风室对接焚化炉内的蓄热槽,蓄热槽分隔出多个扇形区,并在扇形区中填充蓄热体,焚化炉内的最上方是燃烧室。本实用新型通过配向阀的固定风室和旋转风室配合,气体流向时经由各式蓄热体进行预热蓄热功能和再热能回收利用,节省热能达到节能功效。产品结构优化,操作运行及维护方便,具有极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利说明】
有机废气旋转蓄热氧化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工业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挥发性有机物质在产业界广泛被使用,由此也随制程而排放到大气环境中,例如:随半导体与光电业制程排放的有机废气,如IPA、丙酮、环己酮等等,易造成环境污染。各国对于挥发性有机物质皆有严格的空气污染管制标准,以维护环境及民众的健康,且政府环保部位已公告实施半导体制造业空气污染管制及排放标准,对于挥发性有机废气强制要求的消减率,以半导体业为例,至少应大于90%。
[0003]有机废气的处理方法很多,热焚化分解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而蓄热焚化炉是其中一种,特色是热回效率可以高达90%以上。蓄热焚化炉配置有蓄热槽,蓄热槽内填充蓄热体,使挥发性有机废气流经蓄热体预热,而后挥发性有机废气进入燃烧室,此时,由于燃烧室内的加热器产生辅助热能,使燃烧室保持一定的高温(例如850°C),满足VOCs成分氧化分解。完成分解后,高温的干净气体与另一部分冷却的蓄热体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使这些蓄热体快速升温,以用作下一循环的进气预热;但在实际运用上,目前的蓄热焚化设备仍有诸多缺失,如结构相对复杂,操作运行及维护不便,以及在炉体内燃烧反应时其净化效能和热能回收效果尚待加强。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有机废气旋转蓄热氧化装置,结构优化,操作运行及维护方便,且提升净化效能。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有机废气旋转蓄热氧化装置,该装置具有:
[0007]—废气收集罐,
[0008]—焚化炉,焚化炉具有废气入口、废气出口及干净风入口,且废气入口、废气出口及干净风入口集成在一配向阀上,配向阀位于焚化炉的下端,配向阀具有固定风室和旋转风室,固定风室内设有相隔的进气室和排气室,该进气室连接废气入口,该排气室连接废气出口 ;旋转风室按可转动式组装在固定风室上,旋转风室具有分隔的出气口和回气口,出气口和回气口对接焚化炉内的蓄热槽,蓄热槽分隔出多个扇形区,并在扇形区中填充蓄热体,焚化炉内的最上方是燃烧室,燃烧室设有加热器。藉此,废气收集罐中的有机废气由传送至配向阀,接着,依配向阀的固定风室和旋转风室配合导入有机废气进入焚化炉内,流经蓄热槽预热后,进入燃烧室,由于燃烧室通过加热器维持高温,有机气体进入燃烧室后可自行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热,氧化分解有机废气形成净化气体,再依序流入蓄热槽与另一部分冷却的蓄热体进行热交换,有机气体完成热交换后返回配向阀,经废气出口排除,焚化炉上的干净风入口引入干净风将焚化炉内残留的有机废气吹送到燃烧室内彻底净化。
[0009]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旋转风室具有中心轴,该中心轴向下穿过固定风室后连接电机;干净风入口沿着中心轴设置。
[0010]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通过配向阀的固定风室和旋转风室配合,气体流向时经由各式蓄热体进行预热蓄热功能及再热能回收利用,还可以为蓄热体较高的热传导系数特性提升热能传导率,节省热能达到节能功效。产品结构优化,操作运行及维护方便,且提升净化效能,具有极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产业推广应用。
[0011]【附图说明】:
[0012]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2为图1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4]【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0016]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有机废气旋转蓄热氧化装置,属于环保机械,该装置具有一废气收集罐I,用于收集有机废气,以备净化处理。一焚化炉2,该焚化炉2具有废气入口 21、废气出口 22及干净风入口 23,且废气入口 21、废气出口 22及干净风入口 23集成在一配向阀24上,配向阀24位于焚化炉2的下端。配向阀24具有固定风室241和旋转风室242,固定风室241内设有相隔的进气室和排气室,该进气室连接废气入口 21,该排气室连接废气出口 22,以实现进排气。旋转风室242按可转动式组装在固定风室241上,旋转风室242具有分隔的出气口 2421和回气口 2422,出气口 2421和回气口 2422对接焚化炉2内的蓄热槽25,以便有机废气依次经固定风室241的进气室、出气口 2421进入蓄热槽25,而处理后的废气依次经过蓄热槽25、回气口 2422及固定风室241的排气室后排出。蓄热槽25分隔出多个扇形区,并在扇形区中填充蓄热体26,挥发性有机废气流经蓄热体26时预热。蓄热体26的形状为散装堆栈式拉西环、马鞍块、蜂巢式或多板式陶瓷模块或其他各种型式蓄热材料,且所述蓄热体26可依规则或不规则排列方式平均置放于蓄热槽25中。焚化炉2内的最上方是燃烧室27,燃烧室27设有加热器28。藉此,废气收集罐I中的有机废气由传送至配向阀24,接着,依配向阀24的固定风室241和旋转风室242配合导入有机废气进入焚化炉2内,流经蓄热槽25预热后,进入燃烧室27,由于燃烧室27通过加热器28维持高温,有机气体进入燃烧室后可自行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热,氧化分解有机废气形成净化气体,再依序流入蓄热槽25与另一部分冷却的蓄热体进行热交换,有机气体完成热交换后返回配向阀24,经废气出口 22排除。而热交换后的这些蓄热体快速升温,以用作下一循环的进气预热,达到最大的节能效果,有效降低操作费用。焚化炉2上的干净风入口 23引入干净风将焚化炉2内残留的有机废气吹送到燃烧室27内彻底净化。即当进排气动作交替时,避免残留于该蓄热槽25内尚未高温净化的有机废气随排气排出,故引进外界的新鲜空气或回收的净化气将残留的有机废气吹回入该燃烧室27内继续热氧化净化,防止排气时,交叉污染与泄漏。
[0017]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风室242具有中心轴2423,该中心轴2423向下穿过固定风室241后连接电机3,通过电机3驱动旋转风室242旋转,实现进排气动作交替。干净风入口 23沿着中心轴2423设置,并在中心轴2423相应外侧通往蓄热槽25,图中,中心轴2423的上端呈T形,干净风入口 23延伸通往中心轴2423的T形横臂上;产品结构优化,操作运行及维护方便,且提升净化效能。
[0018]本实用新型通过连续转动的旋转风室242将有机废气导流入焚化炉2内,并经由蓄热体进行预热蓄热功能再热能回收利用,还可以为蓄热体较高的热传导系数特性提升热能传导率,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提高效率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而且能够达到最大的节能效果,有效降低操作费用。
[0019]当然,以上结合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说明,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因此,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有机废气旋转蓄热氧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具有: 一废气收集罐(I), 一焚化炉(2),焚化炉(2)具有废气入口(21)、废气出口(22)及干净风入口(23),且废气入口(21)、废气出口(22)及干净风入口(23)集成在一配向阀(24)上,配向阀(24)位于焚化炉(2)的下端,配向阀(24)具有固定风室(241)和旋转风室(242),固定风室(241)内设有相隔的进气室和排气室,该进气室连接废气入口( 21),该排气室连接废气出口( 22);旋转风室(242)按可转动式组装在固定风室(241)上,旋转风室(242)具有分隔的出气口(2421)和回气口(2422),出气口(2421)和回气口(2422)对接焚化炉(2)内的蓄热槽(25),蓄热槽(25)分隔出多个扇形区,并在扇形区中填充蓄热体(26),焚化炉(2)内的最上方是燃烧室(27),燃烧室(27)设有加热器(28); 藉此,废气收集罐(I)中的有机废气由传送至配向阀(24),接着,依配向阀(24)的固定风室(241)和旋转风室(242)配合导入有机废气进入焚化炉(2)内,流经蓄热槽(25)预热后,进入燃烧室(27),由于燃烧室(27)通过加热器(28)维持高温,有机气体进入燃烧室后可自行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热,氧化分解有机废气形成净化气体,再依序流入蓄热槽(25)与另一部分冷却的蓄热体进行热交换,有机气体完成热交换后返回配向阀(24),经废气出口(22)排除,焚化炉(2)上的干净风入口(23)引入干净风将焚化炉(2)内残留的有机废气吹送到燃烧室(27)内彻底净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旋转蓄热氧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风室(242)具有中心轴(2423),该中心轴(2423)向下穿过固定风室(241)后连接电机(3);干净风入口(23)沿着中心轴(2423)设置。
【文档编号】F23G7/06GK205424948SQ201620196750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5日
【发明人】冯晓骏, 邓学文, 王汉洪
【申请人】东莞市蓝龙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