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8599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尤其涉及有关送风机的吹出空气的流动对策。
背景技术
以往,在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如日本专利特开2000-18649号公报中所揭示的,在箱形的外壳的正面设置空气吸入口,并在外壳的上面设有空气吹出口。而且,在这种室外机中,在外壳内,在正面配置热交换器的同时,在该热交换器的背面侧配置送风机,作成将从外壳的正面吸入的空气向上面吹出的结构。
在上述室外机中,在形成于外壳正面上的空气吸入口的内侧配置有热交换器,在该热交换器的背面侧配置着送风机。该送风机被构成为将风扇叶轮支承于配置在该送风机的背面侧的驱动电动机的电动机轴上。驱动电动机通过电动机座被固定于外壳的背面板上。而且,在送风机与外壳的背面之间形成有吹出空气从下方向上方流动的空气流路。
在上述室外机中,从送风机吹出的空气在空气流路中从下方向上方流动,并从上面的空气吹出口向外部吹出。由于驱动电动机位于空气流路中,故向驱动电动机的下方吹出的吹出空气就通过驱动电动机及电动机座的周围。因此,该驱动电动机及电动机座就扰乱空气的流动,在空气流路中成为吹出空气的流动的障碍。其结果,存在着噪音增大并使吹出空气的风量降低的问题。
发明的概要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使送风机的吹出空气在流动的空气流路中的阻力减小。
本发明作成将驱动电动机53配置在风扇叶轮52的正面侧。
具体地说,第1技术方案的前提是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具有设有形成于正面部16上的空气吸入口26和形成于上面部14上的空气吹出口21的外壳10;在该外壳10内设在空气吸入口26上的热交换器30;设在该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并由驱动电动机53驱动风扇叶轮52的送风机51,而在该送风机51的背面侧形成将来自送风机51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在送风机51与外壳10的背面板11之间向上述空气吹出口21流动的吹出流路27,上述送风机51被设置成驱动电动机53位于风扇叶轮52的正面部16侧。
又,第2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中,具有将热交换器30的传热管32固定的管板35,另外,驱动电动机53通过电动机座54而固定在所述管板35上。
又,第3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中,送风机51是斜流风扇。
又,第4技术方案是,在第3技术方案中,在吹出流路27中,与背面板11平行地设置着使从送风机51向下方吹出的空气沿背面板11向上方流动地进行引导的导向板46。
又,第5技术方案是,在第3技术方案中,送风机51构成第1送风机51,另外,在该第1送风机51的上方设有第2送风机55,在上述第1送风机51与外壳10的背面板11之间的吹出流路27中,与背面板11平行地设有使从第1送风机51向下方吹出的空气沿背面板11向上方流动地进行引导的导向板46,在上述第2送风机55的背面侧,设有使从第1送风机51吹出而向上方流动的空气的第1流路27a与从第2送风机55吹出的空气的第2流路27b分离的流路分离板48。
也就是说,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当驱动电动机53驱动风扇叶轮52时,空气从形成于外壳10正面部16上的空气入口26被吸入外壳10内。吸入外壳10内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30并通过驱动电动机53的周围后,利用送风机51吹出而成为吹出空气。该吹出空气的一部分在送风机51与外壳10的背面板11之间的吹出流路27中向上方流动,并从形成于外壳10上面部14上的空气吹出口21向外面吹出。
又,上述第2技术方案,是在第1技术方案中,从空气吸入口26吸入外壳10内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30。通过热交换器30后的空气,在通过电动机座54及驱动电动机53的周围后,利用送风机51被吹出。
又,上述第3技术方案,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通过热交换器30后的空气,在通过驱动电动机53的周围后,利用斜流风扇51而改变方向,呈放射状扩展地吹出。从斜流风扇51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在斜流风扇51与外壳10的背面板11之间的吹出流路27中向上方流动,并从空气吸出口21向外面吹出。
又,上述第4技术方案,是在上述第3技术方案中,由送风机51向上方吹出的空气,不会在背面板11与导向板46之间流动,而从空气吹出口21吹出。另外,由送风机51向下方吹出的吹出空气,被导向板46引导而沿着背面板11在吹出流路27中向上方流动,从空气吹出口21吹出。
又,上述第5技术方案,是在上述第3技术方案中,当两送风机51、55由驱动电动机53驱动时,空气从空气吸入口26被吸入外壳10内,在通过热交换器30后再通过驱动电动机53的周围。由第1送风机51向下方吹出的吹出空气,被导向板51引导而沿着背面板11在吹出流路27中向上方流动。并且,在流路分离板48与背面板11之间的第1流路27a中流动,并从空气吹出口21吹出。又,由第1送风机51向上方吹出的吹出空气,在第2送风机55的背面侧向上方流动。并且,在流路分离板48与背面板11之间的第1流路27a中流动,并从空气吹出口21吹出。
另一方面,由第2送风机55吹出的吹出空气,在第2流路中流动,并从空气吹出口21中吹出。也就是说,从第2送风机55吹出的空气与从第1送风机51吹出而向上方流动的空气通过分别流动,而不会互相干扰地顺利地流动。
因此,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作成将驱动电动机53设置于风扇叶轮52的正面部16侧,因在吹出流路27中没有障碍物,故从送风机51吹出的吹出空气在送风机51与背面板11之间的吹出流路27中流动时,由于驱动电动机53不会成为障碍,就能顺利地流动。其结果,能消除驱动电动机53成为阻力而产生的噪音,并能使空气的吹出量增大。又,由于作成从外壳10的上面吹出的结构,故即使将背面侧与住宅等的墙壁紧贴地设置,也能防止再次吸入已吹出空气的短路。
又,采用上述第2技术方案,由于作成利用管板35固定驱动电动机53的结构,故即使在正面侧设有热交换器30,也能可靠地固定驱动电动机53。
又,采用上述第3技术方案,由于利用斜流风扇构成送风机51,故与使用轴流风扇的场合相比,能减小背面板11与斜流风扇之间的吹出流路27的宽度。其结果,能构成更薄的室外机。又,与使用离心风扇的场合相比,能使吸入风量增大。
又,采用上述第4技术方案,由于设置对从送风机51向下方吹出的吹出空气进行引导的导向板46,故能使该吹出空气在导向板46与外壳10的背面板11之间顺利地流入,并能向上方顺利地流动。其结果,能使吹出风量增大。
又,采用上述第5技术方案,由于上下设置2台送风机51、55,不会使室外机的设置面积扩大,故能使送风量增大。又,由于设置导向板46,故能使从第1送风机51向下方吹出的吹出空气在导向板46与外壳10的背面板11之间顺利地流动。其结果,能使第1送风机51的吹出风量增大。又,由于利用流路分离板48使从第1送风机51吹出的空气向上方流动的第1流路27a与从第2送风机55吹出的第2流路分离,故能使从两送风机51、55吹出的空气互不干扰地顺利地流动。其结果,能使各送风机51、55的吹出风量增大。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实施形态1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A-A剖面的室外机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形态1中的热交换器、电动机座及分隔板的部分立体图。
图4是实施形态2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中的C-C剖面的室外机的剖视图。
发明的实施形态实施形态1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形成箱形。又,图1是从其背面侧看到室外机的立体图。
上述室外机具有长方体状箱体的外壳10。在外壳10的背面板11上形成许多增强用的纵槽12。又,在外壳10的底部上设有一对安装脚13。
在上述外壳10的上面部14上形成有作为空气吹出口的四方形状的上面吹出口21。上面吹出口21其长边比外壳10的横宽稍短,其短边形成比外壳10的进深稍短的长方形状。又,在上面吹出口21上设有覆盖其整个面的格子状的吹出格栅22。
在上述外壳10的侧面部15上,在其上部形成有四方形状的侧面吹出口23。侧面吹出口23从外壳10的背面侧看在左侧的侧面部15上开口。该侧面吹出口23,其长边为外壳10的高度的大约一半,其短边形成比外壳10的进深稍短的长方形状。又,在侧面吹出口23上,设有覆盖其整个面的吹出百叶窗24。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上述外壳10的正面部16上,形成有作为空气吸入口的四方形状的吸入口26。该吸入口26形成比外壳10的正面部16稍小的正方形状或长方形状。
在上述外壳10的内部设有分隔板41。该分隔板41将外壳1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游室42和下游室43。上游室42形成于外壳10的正面部16侧。该上游室42利用吸入口26与外壳10的外部连通。另外,下游室43形成于外壳10的背面板11侧。该下游室43利用上面吹出口21及侧面吹出口23与外壳10的外部连通。
如图2所示,在上述正面部16上开口的吸入口26上设有热交换器30。该热交换器30沿吸入口26的整个面设置。热交换器30具有以规定间距排列的许多翅片31和贯通该翅片31的传热管32,构成所谓的横向翅片型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又,热交换器30的整体形成平板状。
在上述分隔板41的中央部上安装有锥形件44。该锥形件44形成圆形的开口部45,通过该开口部45而将上游室42与下游室43连通。
在外壳10的内部,与锥形件44同轴地设有送风机51。该送风机51具有风扇叶轮52和作为驱动电动机的风扇电动机53,构成斜流风扇。送风机51设置成风扇电动机53位于在风扇叶轮52上的外壳10的正面部16侧。
送风机51的风扇电动机53被固定于电动机座54上。电动机座54利用矩形的本体部54a和从该本体部54a的四个角分别延伸的4根脚部54b来构成。
在上述外壳10内的下游室43中,来自送风机51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在送风机51与外壳10的背面板11之间向上述吹出口21、23流动而形成吹出流路27。在该吹出流路27中,从送风机5 1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向上方流动。
在吹出流路27中,设有作为引导板的隔板46。隔板46是比上述风扇叶轮52还大一圈的正方形状的薄板。隔板46,在与外壳10的背面板之间留有规定的间隔,设成与该背面板11平行。隔板46被固定在背面板11上。
隔板46构成为将从送风机51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引导成沿外壳10的背面板11向上方流动的状态。隔板46的下端被设在规定的位置上。隔板46的下端位置被调整成从送风机51向下方吹出的吹出空气顺利地流入与背面板11之间。即,由于当下端位置过低时、在向与背面板11之间流入时成为阻力,而当下端位置过高时、成为不将吹出空气引导至与背面板11之间,所以隔板46的下端要设在规定的位置。
在隔板46的下端,沿隔板46的整个宽度形成向分隔板41的方向呈半圆弧状地鼓出的半圆弧部47。
如图3所示,热交换器30在左右两端及大致中央设有沿热交换器上下延伸的两端管板34及中央管板35。两端管板34构成为在热交换器34的两端贯通传热管32并固定该传热管的状态。
中央管板35设有2根。各中央管板35具有2个端部36和连接两方端部36的中央部37,且截面形状形成为コ字形。各中央管板35的中央部37形成许多个贯通孔、并使热交换器30的传热管32贯通该贯通孔。即,中央管板35构成固定热交换器30的传热管32的状态。
又,在图3中,为了方便而省略了风扇叶轮52、翅片31及传热管32。
电动机座54的各脚部54b的前端被固定在上述中央管板35上的背面板11侧的端部36上。风扇电动机53被安装在电动机座54的本体部54a的中央。
又,虽未图示,但在外壳10内的下游室43中收纳有压缩机及储罐等的设备、包括控制用的微机及动力用电路的电路基板及制冷剂配管。这些设备等从外壳10的背面侧看沿右侧的侧面部15配置着。
<运转动作>
现说明上述室外机的运转动作。当利用风扇电动机53驱动风扇叶轮52时,室外入口26向外壳10内的上游室42流入。该空气通过热交换器30的各翅片31之间而在那里与传热管32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器30,在制冷运转时成为冷凝器,在制暖运转时成为蒸发器。
在热交换器30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电动机座54及风扇电动机53的周围并通过锥形件44流向下游室。这时,空气向相对送风机51的轴向的倾斜方向吹出。即,从送风机51吹出的空气的气流成为向下游侧扩展的放射状的气流。
从送风机51向图1中左方或右方吹出的空气,通过侧面吹出口23或上面吹出口21而向外壳10的外面吹出,另一方面,从送风机51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向上方反转,并被隔板46引导而导向到上方,在吹出流路27中流动。即,向下方吹出的空气流入至外壳10的背面11和隔板46之间的空间,在该空间内向上方流动。这时,在吹出流路27中由于没有风扇电动机53等的障碍物,故不会因障碍物而产生噪音。又,由于没有障碍物地顺利地流动,故空气的吹出量增大。该空气与直接从送风机51向上面吹出口21及侧面吹出口23的空气合流,向外壳10的外面吹出。
<实施形态1的效果>
采用本实施形态1,由于将风扇电动机53设在风扇叶轮52的正面部16侧,在吹出流路27中无障碍物,故从送风机51吹出的吹出空气在送风机51与背面板11之间的吹出流路27中流动时,由于风扇电动机不会成为障碍,而能顺利地流动。其结果,能消除风扇电动机53成为阻力而产生的噪音,并能增大空气的吹出量。又,由于从外壳10的上面吹出空气,故即使将背面侧紧贴住宅等壁面设置,也能防止将吹出后的空气再次吸入的短路。
又,由于用管板35将风扇电动机53固定,故即使在正面侧有热交换器30,也能可靠地将风扇电动机53固定。
又,由于利用斜流风扇构成送风机51,故与使用轴流风扇的场合相比,能使背面板11与斜流风扇之间的吹出流路27的宽度变狭。其结果,能构成更薄型的室外机。又,与使用离心风扇的场合相比能增大吸入风量。
又,由于设有引导从送风机41向下方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隔板46,故能使该吹出空气顺利地流入隔板46与外壳10的背面板11之间并能向上方顺利地流动。其结果,能增大吹出风量。
实施形态2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具有比上述实施形态1的室外机更大的空调能力。这里,对本实施形态2的室外机与上述实施形态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形态2的室外机的外壳10的纵长形成得比上述实施形态1的要长。即,本实施形态2的外壳10,与上述实施形态1的外壳横宽及进深相等,仅高度为伸长的形状。
在上述外壳10中,在一方的侧面部15的上部形成有第1侧面吹出口23,在另一方的侧面部15的上部形成有第2侧面吹出口25。又,在外壳10的上面部14上,与上述实施形态1同样形成有上面吹出口21。
具体地说,第1侧面吹出口23从外壳10的背面侧看,在左侧的侧面部15上开口。该第1侧面吹出口23与上述实施形态1的侧面吹出口23相当,其长边及短边的尺寸也与实施形态1的相等。又,在第1侧面吹出口23上设有吹出百页窗24,这一点也与实施形态1的侧面吹出口23相同。
另一方面,第2侧面吹出口25,从外壳10的背面侧看,形成于右侧的侧面部15上。该第2侧面吹出口25,其短边的长度与第1侧面吹出口23的短边相等,其长边的长度形成为比第1侧面吹出口23的长边稍短的长方形状。又,与第1侧面吹出口23同样,在第2侧面吹出口25上也设有吹出百页窗24。
吸入口26,比成为纵长的外壳10的正面部16形成得稍小。而且,平板状的热交换器30被设置成覆盖该吸入口26的整个面的状态。即,热交换器30也形成纵长,并由于使热交换器30的高度伸长而能扩大传热面积。
本实施形态2的室外机,在实施形态1的送风机51的上方设有送风机55。通过设置2个送风机51、55,能有效地运用成为纵长的热交换器30的整个面。配置在下侧的第1送风机51和配置在上侧的第2送风机55,都构成具有风扇叶轮52和风扇电动机53的斜流风扇。
在第1送风机51的背面侧设有作为引导板的隔板46。隔板46的结构与上述实施形态1的相同。即,第1送风机51相当于在背面侧上设置有隔板的上述实施形态1的送风机51。
第1送风机51比第2送风机55更靠近外壳10的背面板11而设置。随此,如图5所示,本实施形态2的分隔板41,成为其下部比其上部更向外壳10的背面侧鼓出的形状。而且,在分隔板41的下部设置第1送风机51用的锥形件44,在其上部设置第2送风机55用的锥形件44。
本实施形态2的室外机,在外壳10的下游室43中设有流路分离板48。该流路分离板48使从第1送风机51吹出的空气向上方流动的第1流路27a与从第2送风机55吹出的空气流动的第2流路27b分离。也就是说,流路分离板48,通过使从各送风机51吹出的空气的流路分离,能防止来自各送风机51的吹出空气互相干扰,并顺利地引导至吹出口21、23、25。
上述流路分离板48具有导向板49和分隔板50。导向板49将平板弯折而形成沿第2送风机55的风扇叶轮52的形状,并沿第2送风机55的下部设置。导向板49的一端达到至第1侧面吹出口23。上述分隔板50形成从导向板49向上方延伸的平板状,并设置成覆盖第2送风机55的背面侧的状态。分隔板50被设成与外壳10的背面板11平行。
各送风机51、55的电动机座54,利用矩形的本体部54a和沿热交换器30的两端向水平方向延伸的2根脚部54b构成。电动机座54的脚部54b形成矩形截面。电动机座54的脚部54b,在其中央部上被固定于本体部54a的上端或下端。电动机座54的脚部54b的两端被固定在热交换器30的两端管板34上。
<运转动作>
现说明上述室外机的运转动作。当利用各风扇电动机53驱动各风扇叶轮52时,室外空气通过吸入口26向外壳10内的上游室42流入。该空气通过热交换器30的各翅片31之间,并在那里与传热管32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通过热交换器30的空气,通过电动机座54和风扇电动机53的周围,被两送风机51、55吸引而向下游室43吹出。
从第1送风机51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在外壳10的背面板11与流路分离板48之间的第1流路27a中流动,并通过吹出口21、23、25向外壳10的外面吹出。又,从第1送风机51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向上方反转,被隔板46引导而导向上方地在吹出流路27中流动。该空气在外壳10的背面板11与隔板46之间向上方流动,与从第1送风机51向上方吹出的空气一起在第1流路27a中流动并从吹出口21、23、25向外壳10的外面吹出。在吹出流路27中,由于没有风扇电动机53等障碍物,故不会产生因障碍物引起的噪音。又,由于板46之间向上方流动,与从第1送风机51向上方吹出的空气一起在第1流路27a中流动并从吹出口21、23、25向外壳10的外面吹出。在吹出流路27中,由于没有风扇电动机53等障碍物,故不会产生因障碍物引起的噪音。又,由于成为无障碍地顺利地流动,故空气的吹出量增大。
另一方面,通过热交换器30的上部的空气,被第2送风机55吸引而向下游室43吹出。从第2送风机55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在流路分离板48与分隔板41之间的第2流路27b中流动,并通过吹出口21、23、25向外壳10的外面吹出。从第2送风机55向下方吹出的空气,被导向板49引导,在流路分离板48与分隔板41之间的第2流路27b中流动,并从吹出口21、23、25向外壳10的外面吹出。也就是说,从第1送风机51吹出的空气与从第2送风机55吹出的空气,不会互相妨碍地在各自的流路27a、27b中流动并向外壳10的外面吹出。
<实施形态2的效果>
采用本实施形态2,由于设置上下2台的送风机51、55,故不会扩大室外机的设置面积,能增大送风量。又,由于设置隔板46,能使从第1送风机51向下方吹出的吹出空气向隔板46与外壳10的背面板11之间顺利地流入,并能向上方顺利地流动。其结果,能增大第1送风机51的吹出量。又,由于利用流路分离板48使从第1送风机51吹出的空气向上方流动的第2流路27a与从第2送风机55吹出的空气流动的第2流路27b分离,故能使从两送风机51、55吹出的空气互不干扰地顺利地流动。其结果能使各送风机51、55的吹出风量增大。
其他的结构、作用及效果与实施形态1的相同。
其他实施形态对于上述实施形态1,也可作成省略侧面部15的侧面吹出口23的结构。
又,对于上述实施形态2,也可作成省略各侧面部15的第1侧面吹出口23及第2侧面吹出口25的结构。
又,对于上述各实施形态,风扇电动机53不限于通过电动机座54而固定于热交换器30的管板34、35上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在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在底板上立设支柱而固定于该支柱上的结构。
又,对于上述各实施形态,送风机51也可以用斜流风扇以外的风扇、例如用轴流风扇来构成。在该场合,也可以作成省略隔板46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设有形成于正面部(16)上的空气吸入口(26)和形成于上面部(14)上的空气吹出口(21)的外壳(10);在该外壳(10)内设于空气吸入口(26)上的热交换器(30);设于该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并由驱动电动机(53)驱动风扇叶轮(52)的送风机(51),而在该送风机(51)的背面侧形成使来自送风机(51)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在送风机(51)与外壳(10)的背面板(11)之间向上述空气吹出口(21)流动的吹出流路(27)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51)被设置成驱动电动机(53)位于风扇叶轮(52)的正面部(16)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将热交换器(30)的传热管(32)固定的管板(35),另外,驱动电动机(53)通过电动机座(54)而固定在上述管板(35)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送风机(51)是斜流风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在吹出流路(27)中,与背面板(11)平行地设置着将从送风机(51)向下方吹出的空气沿背面板(11)向上方流动地进行引导的导向板(46)。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送风机(51)被构成第1送风机(51),另外,在该第1送风机(51)的上方设有第2送风机(55),在所述第1送风机(51)与外壳(10)的背面板(11)之间的吹出流路(27)中,与背面板(11)平行地设有将从第1送风机(51)向下方吹出的空气沿背面板(11)向上方流动地进行引导的导向板(46),在上述第2送风机(55)的背面侧,设有使从第1送风机(51)吹出而向上方流动的空气的第1流路(27a)与从第2送风机(55)吹出的空气的第2流路(27b)分离的流路分离板(48)。
全文摘要
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外壳(10)具有形成吸入口(26)的正面部(16)和形成上面吹出口(21)的上面部(14)和背面板(11),在外壳(10)内具有设在吸入口(26)上的热交换器(30)和设在热交换器(30)的背面侧上并用风扇电动机(53)驱动风扇叶轮(52)的斜流风扇(51),斜流风扇(51)设置成风扇电动机(53)位于风扇叶轮(52)的正面侧,在斜流风扇(51)的背面侧形成将从斜流风扇(51)吹出空气的一部分在斜流风扇(51)与外壳(10)的背面板(11)之间向上面吹出口(21)流动的吹出流路(27)。其结果,能使送风机的吹出空气所流动的在空气流路中的阻力降低。
文档编号F24F1/38GK1389672SQ02122078
公开日2003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31日
发明者黑石雅史, 坂口育宏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