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0887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调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除湿装置等产生排泄水的装置中,设有用于贮存所产生的排泄水的箱。这种箱可贮存规定量的水,但由于其会在持续运转的过程中成为装满水的状态,因此需要将 箱从主体抽出并将贮存的水倒掉。这种情况下,要将箱从主体临时抽出,但在箱离开主体期 间,残留于主体内部的排泄水和新产生的排泄水会朝着箱所在的位置滴落,水有时会泄漏 到周围。对此,例如在以下所示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湿机中,提出了根据箱的抽出插入 而利用阀芯来开闭将排泄水朝着排水箱引导的泄水口的机构。其中,采用了这样的机构在 箱被插入主体内的状态下,用橡皮垫等形成的阀芯位于不堵塞泄水口的位置,在箱被从主 体抽出的状态下,用橡皮垫等形成的阀芯移动到堵塞泄水口的位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3-214653号公报发明的公开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湿机中,为了根据箱的抽出插入来堵塞或开放 泄水口,需要有作为阀芯的新构件及使其移动的机构。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简易的结构可在将箱抽出的状态 下捕集水的调湿装置。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第一发明的调湿装置包括主体、接水部、箱、以及切换机构。主体具有调湿功能 部。接水部配置于调湿功能部的下方。箱在顶面具有开口,且可装拆地被收容于接水部的 下方位置。切换机构在箱相对于接水部位于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时切换到使接水部能保持 第一水量的水的第一状态,而在箱相对于接水部位于规定位置时切换到接水部不保持比第 一水量多的水的第二状态。另外,此处的规定位置例如表示在箱被收容的状态下的位置,规 定位置以外的位置例如表示在箱被取出的状态下的位置。此处,从调湿功能部落下的水可由接水部临时捕集。另外,基于箱是否位于规定位 置,切换机构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接水部的状态。因此,在箱位于接水部下方的状态下,切换机构使接水部成为第二状态,使从调湿 功能部落下并被接水部接住的水以开口内为目标掉落至更下方的箱。另外,在箱未位于接 水部下方的状态下,切换机构使接水部成为第一状态,不将从调湿功能部落下的水朝更下 方的箱引导,能在接水部中至少保持第一水量的水。由此,根据简易的结构,即使在将箱从主体抽出的状态下,也能减少水朝箱外滴落。第二发明的调湿装置是在第一发明的调湿装置中,在第二状态下,切换机构不使水保持于接水部。此处,在箱被插入主体而存在于规定位置的第二状态下,使接水部不捕集水。因此,可使接水部保持清洁。例如,即使在箱尚未装满水的状态下运转被停止,在不必将箱内的水排出的状态 下箱以被插入的状态长时间放置,由于接水部不捕集水,因此也能使接水部保持清洁。第三发明的调湿装置是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调湿装置中,切换机构通过改变 接水部的倾角来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此处,利用基于箱是否位于规定位置来变更接水部的倾角的构造,可切换第一状 态和第二状态。由此,可使结构更为简化。第四发明的调湿装置是在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的任一个调湿装置中,接水部具有 抵接部,该抵接部在第二状态下与箱的一部分抵接,在第一状态下不与箱抵接。另外,切换 机构根据接水部的抵接部与箱的抵接状态来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此处,可通过抵接部来实现基于箱是否存在于规定位置使接水部的倾斜状态产生变化。由此,可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切换机构。第五发明的调湿装置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的任一个调湿装置中,调湿功能部 具有除湿功能部和加湿功能部。另外,接水部配置于如下位置在俯视接水部时至少与除湿 功能部和加湿功能部两者具有重叠的部分。此处,在不仅具有除湿功能还具有加湿功能的调湿装置中,无论执行加湿和除湿 中的哪一个功能,均能捕集从各功能部掉落的水。第六发明的调湿装置是在第一发明至第五发明的任一个调湿装置中,在第二状态 下,从调湿功能部掉落的水全部通过接水部流入箱。此处,从调湿功能部掉落的水全部在到达箱之前被接水部接住。因此,在箱不存在于规定位置的第一状态下,能捕集来自调湿功能部的所有滴水, 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水朝周围泄漏。第七发明的调湿装置包括主体、接水部、球体、箱、以及切换机构。主体具有调湿 功能部。接水部位于调湿功能部下方,且被配置在俯视接水部时至少与调湿功能部具有重 叠部分的位置,且具有圆形的接水口。球体能自由旋转移动地位于接水部的上表面,且半径 比接水口的半径大。箱在顶面具有开口,且可装拆地被收容于接水部的下方位置。切换机 构在箱相对于接水部位于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时切换到接水口的边缘与球体表面的一部 分抵接的第一状态,而在箱位于相对于接水部规定位置时切换到接水口的边缘不与球体表 面的一部分抵接的第二状态。另外,此处的规定位置例如表示在箱被收容的状态下的位置, 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例如表示在箱被取出的状态下的位置。此处,从调湿功能部落下的水可由接水部临时捕集。另外,基于箱是否位于规定位 置,切换机构通过改变接水部上表面的球体的位置而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因此,在箱位于接水部下方的状态下,切换机构使接水部成为第二状态,球体不嵌 入接水口,使从调湿功能部落下而被接水部接住的水以开口内为目标而掉落至更下方的 箱。另外,在箱不位于接水部下方的状态下,切换机构使接水部成为第一状态,球体嵌入接水口,不将从调湿功能部落下的水朝更下方的箱引导,能在接水部中保持水。由此,根据简易的结构,即使在将箱从主体抽出的状态下,也能减少水朝箱外滴落。发明效果第一发明的调湿装置中,根据简易的结构,即使在将箱从主体抽出的状态下,也能 减少水朝箱外滴落。第二发明的调湿装置中,可使接水部保持清洁。第三发明的调湿装置中,可使结构更为简化。第四发明的调湿装置中,可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切换机构。第五发明的调湿装置中,在不仅具有除湿功能还具有加湿功能的调湿装置中,无 论执行加湿和除湿中的哪一个功能时,均能捕集从各功能部落下的水。第六发明的调湿装置中,在箱不存在于规定位置的第一状态下,能捕集来自调湿 功能部的所有滴水,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水朝周围泄漏。第七发明的调湿装置中,根据简易的结构,即使在将箱从主体抽出的状态下,也能 减少水朝箱外滴落。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除湿单元和加湿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除湿单元的立体图。图4是从加热器侧观察除湿单元的主视图。图5是加湿单元的立体图。图6是从图5的气流的下游侧观察的加湿单元的立体图。图7是水车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除湿单元与加湿单元组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箱、水车和加湿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后视图。图10是表示朝插入空间插入箱的状态的后视图。图11是表示主体底面与箱的位置关系的仰视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朝插入空间插入箱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3是表示即将朝插入空间插入箱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图14是表示朝插入空间插入箱时箱锥形部的作用的俯视剖视图。图15是表示朝插入空间插入箱时前后方向的位置对齐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图16是表示朝插入空间插入箱时箱肋与主体底面抵接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图17是表示朝插入空间插入箱时箱肋的一部分搁在主体底面上的状态的俯视剖 视图。图18是表示朝插入空间插入箱时箱肋整体搁在主体底面上的状态的俯视剖视 图。图19是表示朝插入空间插入箱时箱肋与主体底面抵接的状态的后视剖视图。图20表示是朝插入空间插入箱时箱肋的一部分搁在主体底面上的状态的后视剖视图。图21是表示朝插入空间插入箱时箱肋整体搁在主体底面上的状态的后视剖视图。图22是表示从插入空间抽出箱时的钩住状态的后视剖视图。图23是表示箱被插入后的泄水盘及其附近的结构配置的立体图。图24是表示箱被抽出途中的泄水盘及其附近的结构配置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箱被插入后的泄水盘的倾斜状态的后视图。图26是表示箱被抽出途中的泄水盘的倾斜状态的后视图。图27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泄水盘开口与球体的关系的图。(符号说明)1调湿空气净化装置(调湿装置)2送风机3除湿单元3a平坦区域4加湿单元4a平坦区域5空气净化部6控制部10 主体IOf主体正面IOb主体背面12箱拉出口(主体开口 )13汽化部件拉出口15主体底面(主体底面部)15d底面凹部(阻力部)15p底面开口侧端边19小脚轮31吸附部件32加热器33第二送风机34送风管35热交换部40箱(切换机构)40f箱正面40b箱背面40 s箱插入面40w搭接部41汽化部件42 水车
43驱动部44f正面箱肋(上下插入辅助部)44b背面箱肋(上下插入辅助部)45f正面箱曲面45b背面箱曲面46箱底面(箱底面部)46a箱锥形部47箱取出面47a箱窗部48箱把手50泄水盘51摆动轴(切换机构)52 注入口53备用容器54加湿水水盘55倾斜肋(切换机构)150泄水盘(水盘部)152泄水盘开口(水盘开口)152B 球体h2规定凹陷距离h3规定厚度Pl P4铅垂接点Ql Q3水平接点S插入空间T泄水盘肋接点U泄水盘汽化构件接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调湿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空气净化装置具有除湿功能、加湿功能和空气净化功能,在除湿运转时作为除湿机起作用,在加湿运转时作为加湿机起作用,在空气净化 运转时作为空气净化机起作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调湿空气净化装置中,不仅能以单个功 能进行工作,还能同时组合多个功能进行工作。例如,本实施方式的调湿空气净化装置1能 同时发挥空气净化功能和除湿功能,或同时发挥空气净化功能和加湿功能,或同时发挥除 湿功能和加湿功能。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空气净化装置1。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空气净化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图1中,调湿空气净化装置1包括主体壳体10、送风机2、除湿单元3、加湿单元4、 空气净化部5、控制部6、箱40和后述的泄水盘50 (参照图23)等。此处,送风机2、除湿单元3、加湿单元4、空气净化部5、控制部6和泄水盘50等收容在主体壳体10的内部。下面,将图1所示的箭头A的上游侧作为正面侧,将箭头A的下游侧作为背面侧,进行以下说明。另外,“侧”和“方”这样的词语意指某一个方向。与此相对,“方向”这样的词语意 指包括某一个方向及与该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方向两者。此处,所谓插入侧,是指例如在将主体壳体10和箱40配置于同一地面(平面)上 的情况下,箱40被插入主体壳体10的箱拉出口 12时箱40前进的方向,意指相对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壳体10的主体底面15 (与室内的地面相对的面)设有小 脚轮19(参照图11等),以便用户能容易地使调湿空气净化机1移动。在主体壳体10上,在上方部分配置有控制部6,在下方部分设有用于插入箱40的 插入空间S,在控制部5与插入空间S之间配置有除湿单元3和加湿单元4。并且,如图23 所示,在除湿单元3及加湿单元4与插入空间S或箱40之间,配置有后述的泄水盘50。送风机2位于主体壳体10内部的背面侧。另外,调湿空气净化装置1中,在正视 的情况下从正面侧朝背面侧依次排列配置有空气净化部5、除湿单元3、加湿单元4、送风机 2。通过使送风机2工作,形成空气流路A,从正面侧吸入的作为被调节对象的空气经过空气 净化部5而被净化,在经过除湿单元3后经过加湿单元4,并通过送风机2而再次被朝调节 对象空间送出。控制部6位于主体壳体10内的上方,分别控制空气净化部5、除湿单元3、 加湿单元4和送风机2。图2是除湿单元和加湿单元的立体图。图2中,加湿单元4相对于除湿单元3位于背面侧。图1、图2中分别表示了加湿 单元4的一部分即汽化部件41从加湿单元4突出、箱40和水车42被取出的维护状态,但 在运转状态下,汽化部件41被收容于加湿单元4的规定位置,箱40和水车42被收容于主 体壳体10下方的空间即插入空间S。〈除湿单元〉图3是除湿单元的立体图。图3中,除湿单元3具有吸附部件31、加热器32、第二送风机33、送风管34和热交 换部35、排水口 38(参照图4)。吸附部件31是蜂窝状结构体,利用将沸石粉末、粘合剂和膨胀剂混合而搅拌成的 多孔质材料成形为圆板状。作为此处的粘合剂,例如选择变性PPE、聚丙烯、聚苯乙烯、ABS 树脂等热塑性树脂。膨胀剂在蜂窝状结构体成形时膨胀,藉此形成无数个气泡。因此,吸附 部件31对水分具有较高的吸附性。加热器32与吸附部件31背面侧的一部分相对地配置。该加热器32为大致扇形 形状,设于覆盖吸附部件31的背面侧的六分之一左右的位置。第二送风机33呈从吸附部件31的上方部分朝背面侧突出的形状。加热器32与 第二送风机33利用第一送风管34a连通,以使空气能流通。通过第二送风机33工作,气流 形成,并经第一送风管34a朝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另外,流动到加热器32附近的空气在 该处被加热而成为高温空气。送风管34具有第一送风管34a、第二送风管34b、第三送风管34c和第四送风管 34d。经加热器32加热后的高温空气从相对的吸附部件31的背面侧朝着吸附部件31的厚度方向的正面侧前进,从吸附部件31的正面侧流出。此处,吸附部件31的区域中的高温空气所经过的区域被高温空气加热,从而使保持着的水分跟随第二送风机33产生的气流而 释放。从背面侧朝前面侧经过吸附部件31后的空气因包含从吸附部件31释放出的水分而成为高温高湿空气,朝第二送风管34b前进。为了使经过吸附部件31后的高温高湿空气 大致全部没有阻力地流向第三送风管34c,第二送风管34b以从正面侧覆盖吸附部件31的 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第二送风管34b的外形正视为大致扇形,第二送风管34b设于与上述 加热器32—起夹持吸附部件31的相同部分的位置,覆盖吸附部件31的正面侧的六分之一 左右ο第三送风管34c将从第二送风管34b流来的高温高湿空气沿着吸附部件31的径 向外侧的外周朝正视右侧引导。第三送风管34c设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的多个长孔35a,成 为空气流路A的一部分。流过第三送风管34c的高温高湿空气一边与形成有长孔35a的壁 面接触一边流动。因此,经过包含长孔35a的空气流路A的空气与流过第三送风管34c的 高温高湿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彼此不混合的情况下从流过第三送风管34c内的空气夺取热 量。因此,与形成有长孔35a的壁面接触的高温高湿空气被冷却,在形成有长孔35a的壁面 的第三送风管34c内侧产生结露。该结露产生的水一边朝第三送风管34C内的下方流动一 边经由沿图4所示的铅垂方向贯穿的排水口 38,通过后述的泄水盘50流入箱40。第四送风管34d连通第三送风管34c和第二送风机33。经过第三送风管34c的 高温高湿空气与形成有多个长孔35a的壁面接触而被夺取热量和水分后,经由第四送风管 34d被吸入第二送风机33。长孔35a以包围吸附部件31径向外侧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多个长孔35a形成了 热交换部35。除湿单元3形成有厚度方向尺寸被设定成大致相同的值的平坦区域3a,第三 送风管34c和热交换部35包含于该平坦区域3a。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除湿单元3的主视图。图4中,除湿单元3还具有驱动电动机36。驱动电动机36具有小齿轮361。另外, 在吸附部件31的外周上设有与小齿轮361啮合的从动齿轮311。在驱动电动机36的工作 期间,通过向与小齿轮361啮合的从动齿轮311传递动力,吸附部件31旋转。另外,在吸附 部件31旋转的同时,被吸入主体壳体10的空气经过空气流路A,藉此经过吸附部件31的一 部分。在该空气经过吸附部件31时,吸附部件31将欲经过的空气中的水分吸附并保持,使 经过后的空气的水分减少。另外,通过吸附部件31连续旋转,吸附部件31中保持着水分的 部分移动至与加热器32相对的位置并被加热。由此,保持着水分的吸附部件31的一部分 将所保持的水分适时地释放,成为几乎不保持水分的状态。另外,吸附部件31通过继续旋 转而与经过空气流路A流来的新空气接触,从该新空气吸附水分并保持水分。这样,通过吸 附部件31旋转,能反复进行水分的吸附和释放。图1中,在主体壳体10的最上表面设有可选择输入空气净化运转、除湿运转和加 湿运转的选择面板11。该接受选择输入的选择面板11与控制部6可通信地连接。在选择 面板11上包括可选择吸附部件31的旋转和停止的选择按钮37,若在除湿运转时将选择按 钮37切换成断开状态,则吸附部件31的旋转停止,停止主动的除湿运转。此时,加热器32 和第二送风机33依然继续工作,因此,高温空气在送风管34内循环。因此,流过空气流路A的空气在经过热交换部35时被加热,能朝调节对象空间释放出被加热后的空气,因而能进行小规模的制热。此时,通过使后述的加湿单元4同时工作,能进行制热加湿运转。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部6中预先设定有制热加湿运转模式,能从选择面板11选择制热 加湿运转。〈加湿单元〉图5是加湿单元的立体图。图5中,加湿单元4设于主体内部除湿单元3的背面侧,具有汽化部件41、水车42 和驱动部43。该加湿单元4通过得到储藏在箱40中的水的供给来进行加湿。该箱40是用于流 经空气流路A的空气的加湿的水源,相对于主体壳体10的插入空间S可装拆地被收纳。在 箱40内的水不足时,为了补充加湿用的水,用户从主体壳体10的箱拉出口 12拉出箱40,进 行水的补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空气净化装置1中,可将通过发挥除湿单元3的功 能而被捕获并贮存于箱40的水用于发挥加湿单元4的加湿功能,因此,与单纯进行加湿的 以往的加湿器相比较,可降低水的补充频度。汽化部件41是用无纺布成形为圆板状、并通过旋转使从箱40送来的水蒸发的汽 化构件。汽化部件41在其外周上具有第一齿轮411,第一齿轮411通过利用驱动部43使驱 动齿轮431旋转而旋转。汽化部件41配置成其下端位于箱40装满水时的水位的上方,因 此不与箱40内的水直接接触。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的加湿单元4和箱40的立体图。图6中,水车42通过其轴被设于箱40的轴承40a支撑而相对于箱40可旋转地得 到支撑。另外,水车42通过以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利用位于箱40内的水面下的部分捕捉箱 40内的水,将水汲取至面向汽化部件41的水面上的部分,并使水车42汲取上来的水从水 车42排出,从而对汽化部件41供水。此处,为了减小加湿单元4的厚度方向尺寸,使调湿 空气净化装置1自身的厚度紧凑化,汽化部件41和水车42处于各旋转的轴大致平行的位 置关系,且彼此相对地相邻配置。此处,水车42为了一边以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一边将箱40的水运送到位于更上方 的汽化部件41,在水车42背面侧的外周附近设有多个沿轴向洼下形成的大致梯形形状的 凹部421a。图7是水车42的分解立体图。图7中,水车42由车轮421、车轮盖422和第二齿轮423等组合而形成。在车轮421上,朝背面侧洼下的多个凹部421a沿圆周配置而形成。车轮盖422形成有在轴向上贯穿的大致梯形形状的多个孔422a。另外,车轮421 和车轮盖422以车轮421的多个凹部421a与车轮盖422的多个孔422a分别相对的位置关 系组合。另外,孔422a的大小为对凹部421a的凹陷的上方附近进行倒角的大致梯形形状的 大致一半左右,在车轮421与车轮盖422组合后的状态下,对凹部421a的上方附近进行倒 角的大致梯形形状的大致一半左右被覆盖,大致一半开口。由此,在车轮421与车轮盖422 组合后的状态下,在车轮421与车轮盖422之间,根据旋转位置可形成在铅垂方向上洼下的 承接槽,可朝上方汲取水。如图6所示,第二齿轮423是与汽化部件41的第一齿轮411啮合的齿轮,在旋转中心设有转轴424,该转轴424为车轮421、车轮盖422和第二齿轮423共用。以转轴424 作为同轴,第二齿轮423、车轮盖422、车轮421依次重叠组合。水车42通过旋转来反复进行凹部421a依次经过箱40的水中然后离开水面的动 作。此处,凹部421a浸水时,水通过孔422a流入凹部421a,在车轮421与车轮盖422之间, 在铅垂方向上洼下的承接槽以内部装满水的状态从水中出来。随着水车42继续旋转,处于装满水的状态的承接槽接近最高位置,承接槽内的水 通过孔422a朝背面侧下方流出,在经过最高位置时大致全部的水流出。由于水在流出时因 重力而被附加某种程度的动量,因此水朝背面侧流出并到达靠近凹部421a的汽化部件41 的前面侧。
图6中,转轴424可旋转地被箱40的轴承40a支撑。另外,该轴承40a的从箱40 底部的上表面到轴承40a的轴心为止的高度被设定成这样的高度即使配置水车42时箱 40处于最低水位状态,水车42的最下位置的凹部421a也被水淹没。另外,轴承40a的上半部分开放,因此,箱40被从主体壳体10拉出时,用户可将水 车42从箱40中取出后清洗。<除湿单元与加湿单元的位置关系>图8是除湿单元3与加湿单元4组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中,加湿单元4在除湿单元3的第二送风机33的下方配置成俯视彼此重叠。 加湿单元4的汽化部件41与除湿单元3的吸附部件31及在图8中看不到的热交换部35 相对。另外,水车42配置成由汽化部件41和热交换部35从前后方向夹持。〈汽化部件的安装/取出机构〉如图5、图6所示,为了容易从主体壳体10取出,汽化部件41成形为使转轴在前后 方向上不突出的形状。另外,汽化部件41通过第一齿轮411与驱动齿轮431及第二齿轮423啮合而被两 齿轮431、423支撑。为使第一齿轮411维持稳定的姿势,驱动齿轮431和第二齿轮423位 于第一齿轮411的转轴下方,且彼此相对于汽化部件41的铅垂中心线的面位于相反侧。因 此,汽化部件41即使不被轴支撑也能稳定地旋转,在从主体壳体10取出时,由于没有突出 的轴,因此不会被卡在主体壳体10内部,可容易地取出。此处,如图1所示,主体壳体10设有汽化部件取出口 13,该汽化部件取出口 13通 过将旋转式的汽化构件门16打开而开口。由此,通过打开汽化构件门16,汽化部件41可经 由汽化部件取出口 13取出。由此,用户可将汽化部件41取出后更换。〈箱的插入/抽出机构〉(箱的详细结构)图9是表示箱、水车和加湿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后视图,图10是表示朝插入空间插 入箱的状态的后视图。另外,图11是表示主体底面与箱的位置关系的仰视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朝插入空 间插入箱的状态的主视图。如图9 12所示,箱40包括用透明树脂成型的箱正面40f、箱背面40b、箱插入 面40s、箱底面46、箱肋44、箱曲面45、凸部40c ;以及用不透明树脂成型的箱取出面47、箱 把手48、轴承40a。
如图12、图1、图2和图5等中所示,箱正面40f构成箱40正面侧的侧面。另外, 如图1所示,该箱正面40f具有构成其表面的一部分的搭接部40w。该搭接部40w具有在箱 正面40f的插入侧端部附近朝背面侧洼下的形状。因此,用户通过两手来保持箱40时,例 如可将左手的手指伸入该搭接部40w的凹陷,以从下方支承的方式将箱40抬起。如图9、图10、图11和图6等中所示,箱背面40b构成箱40背面侧的侧面。如图12、图2等中所示,箱插入面40s构成箱40正视左侧的侧面,即构成将箱40 插入主体壳体10的插入空间S时最先进入插入空间S内的侧面。如图9、图10、图11和图12等所示,箱底面46构成箱40的底面。另外,如图10、 图11和图12所示,箱底面46从离开箱插入面40s规定距离的部分起具有越是远离箱插入 面40s则越向下方倾斜的箱锥形部46a。如图11和图12等中所示,箱取出面47构成箱40正视右侧的侧面,并且在将箱40 插入主体壳体10的插入空间S的状态下构成主体壳体10正视右侧的侧面的一部分。另外, 如图1、图5等所示,该箱取出面47设有沿板厚方向贯穿箱取出面47的箱窗部47a。以上的箱正面40f、箱背面40b、箱插入面40s、箱底面46和箱取出面47形成了容 器形状,箱40可在其容器的内侧贮存水。如图1、图10、图11和图12等所示,箱把手48是在箱取出面47的下方以V字形 状洼下的槽,可将手从下方朝上方插入并抓住。用户可抓住该箱把手48将箱40从主体壳 体10抽出或将箱40朝主体壳体10插入。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箱肋44是对后视中由箱底面46和箱插入面40s形成 的角进行倒角而突出的肋,正面侧的正面箱肋44f和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这两个肋以彼 此平行延伸的方式设置。该正面箱肋44f和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 —起从箱底面46的下 表面侧继续朝铅垂方向下方延伸,构成箱40的最低位置,因此,在将箱40置于地面上的状 态下,正面箱肋44f和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与地面接触,支承箱40。另外,正面箱肋44f和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具有随着从正面箱肋44f和背面侧 的背面箱肋44b的下端朝上方上升、包含插入侧的方向的宽度逐渐增大的形状,地面G与正 面箱肋44f及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的接触面积小,可将使箱40相对于地面G滑动时的摩 擦阻力抑制得较小。另外,至于不接触地面G的部分,各部分以规定的曲率半径弯曲形成。如图19所示,该箱肋44形成为从箱肋44的下端到因主体壳体10的小脚轮19 而从地面离开的主体底面15的上表面的高度(高度h5与高度h4之和)的高度为止的插 入侧的边缘,随着从下端朝上方上升而越来越靠近插入侧。因此,中途没有不朝插入侧倾斜 的部分,可避免在后述的箱40的插入时因不倾斜的部分而导致插入阻力增大的事态。如图19所示,箱肋44位于箱底面46的插入侧的端部附近。另外,箱肋44设置至 超过箱底面46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因此,在将箱40和主体壳体10置于地面G的状态下, 即使被箱肋44支承的箱底面46的下表面位于比主体底面15的上表面低的位置,由于箱肋 44设置至超过箱底面15上表面的高度,并且设置至超过主体壳体10的主体底面15上表面 的高度,因此也可减小箱40的插入负载。另外,该箱肋44的长度方向形成为与插入侧大致平行。因此,与相对于插入侧垂 直地形成上下插入辅助部的长度方向的结构相比较,可减少摩擦。如图11、图10和图12所示,箱曲面45具有正面箱曲面45f和背面箱曲面45b。正面箱曲面45f具有将由箱插入面40s和箱正面40d形成的角做成两面平滑连接的圆角 形状、且该圆角形状在铅垂方向上连续的形状。背面箱曲面45b具有将由箱插入面40s和 箱背面40b形成的角做成两面平滑连接的圆角形状、且该圆角形状在铅垂方向上连续的形 状。由于该正面箱曲面45f和背面箱曲面45b,因此箱40的插入侧端部附近成为朝着插入 侧方向、与插入侧大致垂直的水平部分的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因此,箱40的形状为朝着 插入侧方向、水平方向的宽度变窄,因而在插入箱40时,在水平方向上也容易导向箱拉出 口 12 内。另外,如图13等中所示,主体壳体10形成为箱取出口 12的边缘中,与由主体正面IOf和主体背面IOb构成的边缘的位置相比,由主体底面15构成的边缘的位置朝插入侧 洼下规定凹陷距离h2。与此相对,如图13所示,从上述正面箱曲面45f和背面箱曲面45b 的与插入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到正面箱肋44f和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的插入侧端部为止 的规定厚度h3,形成为比主体壳体10的凹陷即规定凹陷距离h2短。由此,在箱40插入时, 首先正面箱曲面45f或背面箱曲面45b与主体壳体10的主体正面IOf和主体背面IOb的 箱取出口 12侧的端部抵接,对水平方向的位置进行引导,之后,利用正面箱肋44f和背面侧 的背面箱肋44b对上下方向的位置进行引导。如图6、图9和图12所示,轴承40a具有从箱40的箱底面46的上表面侧朝上方延 伸、且前端朝下方稍微洼下的形状,将水车42的转轴424支撑成可自由旋转。如图6和图9所示,凸部40c与箱取出面47的箱窗部47a的开口对应,是具有箱 40侧面的一部分朝周围方向突出的形状的透明树脂成型部。该凸部40c与箱窗部47a嵌 合,藉此,即使是在箱40的安装状态下,也能通过与构成主体壳体10侧面的一部分的箱取 出面47的一部分即箱窗部47a嵌合的透明凸部40c来观察确认箱40内的水位。另外,如图1、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主体壳体10具有主体底面15。另外, 在主体底面15下表面侧的四个角部分别设有设于更下方的小脚轮19,在4点上支承主体壳 体10。并且,如图1所示,主体壳体10包括构成主体壳体10的正面侧的主体正面IOf、以 及构成主体壳体10的背面侧的主体背面10b。此处,主体壳体10中,为插入箱40而设的插 入空间S是由主体底面15上表面侧的面、主体正面IOf背面侧的面、主体背面IOb正面侧 的面围成的空间。如图1所示,该插入空间S具有朝大致水平方向开口的箱拉出口 12。另外,主体壳体10中,如后述的图13所示,主体底面15的箱拉出口 12侧端边在 插入方向上比主体正面IOf和主体背面IOb的箱拉出口 12侧端边的位置朝内侧洼下规定 凹陷距离h2。并且,如后述的图19所示,主体壳体10的主体底面15具有构成箱拉出口 12侧端 边的底面开口侧端边15p、以及在该底面开口侧端边15p附近朝下方洼下的底面凹部15d。 艮口,正面箱肋44f和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的与插入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于箱40的插入 侧端部附近。主体底面15的设于箱取出口 12附近的上表面侧的底面凹部15d在以与正面 箱肋44f和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接触的状态、使正面箱肋44f和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 朝着与插入侧相反的一侧移动时,作为阻力起作用。下面,对朝着该主体壳体10的插入空间S插入箱40的情况进行说明。(箱的插入)如图1所示,箱40设成相对于主体壳体10的插入空间S可装拆,因此,通过将拉出式的箱取出面47的箱把手48抓住并将箱40插入,可将箱40经由主体壳体10的箱拉出 口 12插入到插入空间S内。此处,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和图18分别是作为从调湿空气净化装置1 的上方观察的剖视图的、表示箱40与主体壳体10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剖视图。另外,图19、图20、图21和图22分别是作为从调湿空气净化装置1的正面侧观察 的剖视图的、表示箱40与主体壳体10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剖视图。
此处,图16所示的俯视状态与图19的正面状态对应,图17所示的俯视状态与图 20的正面状态对应,图18所示的俯视状态与图21的正面状态对应。首先,用户抓住箱把手48并使箱40的位置移动,以使箱40的箱插入面40s收纳 在主体壳体10的箱拉出口 12的框内。此处,如图13所示,有时箱正面40f正面侧的面不位于主体正面10f背面侧的面 的内侧,而是欲以偏离hi的距离而在点Q1处抵接的状态朝箭头所示的方向插入。此处,如图13等中所示,主体壳体10形成为箱取出口 12的边缘中,与由主体正 面10f 和主体背面10b构成的边缘的位置相比,由主体底面15构成的边缘的位置朝插入侧 洼下规定凹陷距离h2。与此相对,如图13所示,从上述正面箱曲面45f和背面箱曲面45b 的与插入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到正面箱肋44f和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的插入侧端部为止 的规定厚度h3,形成为比主体壳体10的凹陷即规定凹陷距离h2短。因此,在插入箱40时,在正面箱肋44f和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到达主体底面15 的洼下规定凹陷距离h2的部分而进行主体底面15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引导之前,正面箱曲 面45f或背面箱曲面45b与主体壳体10的箱取出口 12的边缘中的由主体正面10f和主体 背面10b构成的边缘抵接,箱40最初是左右方向的位置被引导。因此,箱40插入时,以首 先进行与箱40的箱取出口 12相对应的左右方向位置的引导(对正面侧和背面侧的偏离进 行修正)、之后进行上下方向位置的引导(对高度方向的偏离进行修正)的顺序插入。这种情况下,即使如上所述,箱40的左右方向端部的位置从与主体壳体10的箱拉 出口 12的左右宽度不对应的位置插入,如图14所示,由于正面箱曲面45f呈弯曲形状,因 此即便用户朝着图13的箭头的方向施力,箱40也容易朝图14所示的箭头的方向移动。因 此,箱正面40f的插入侧前端成为以位于主体正面10f内侧的方式在点Q2处抵接的状态。 因此,如图15所示,可使箱40以点Q3为支点旋转地插入,箱插入面40s可在用户不特别注 意插入方向的情况下被引导到能收纳于主体壳体10的箱拉出口 12框内的位置。以上的箱 40的水平方向位置的调节在背面箱曲面45b先与主体背面10b抵接时也一样。然后,在箱插入面40s收纳于主体壳体10的箱拉出口 12的框内的状态下,用户使 箱40进一步插入到插入空间S内。这样一来,如图16所示,正面箱肋44f和背面箱肋44b中的至少任一方(也可以 是双方同时)成为在点P1处与主体底面15的箱取出口 12侧端边抵接的状态。如上所述, 此状态若用主视剖视图表示,则为如图19所示的位置关系。此处,由于设于主体底面15四 角的小脚轮19的高度和主体底面15的形状所引起的抬起高度(h5)、底面开口侧端边15p 自身的厚度高度(h4),因此上述底面开口侧端边15p的上表面位于从地面G朝铅垂上方离 开h4+h5的位置(小脚轮19在图19中存在于纵深方向或近前方向,因此用虚线表示)。因 此,在与地面G抵接的状态下的正面箱肋44f 和背面箱肋44b的一部分,在图19的点P1所示的从地面G离开的点处与底面开口侧端边15p抵接。此处,箱40的正面箱肋44f和背面箱肋44b设有倾斜缘部分,该倾斜缘部分随着 从下端朝上方上升,边缘越来越靠近插入侧。另外,设在箱40上的正面箱肋44f和背面箱 肋44b的高度至少比箱拉出口 12附近的主体底面15的厚度(h4)延伸得长。具体而言,此 处,正面箱肋44f和背面箱肋44b形成为从正面箱肋44f和背面箱肋44b的下端到超过 h4+h5的高度的高度为止的插入侧的边缘在中途没有不朝插入侧倾斜的部分,平缓地随着 从下端朝上方上升而越来越靠近插入侧。因此,在以使箱40朝插入侧前进的方式使箱40相对于地面G滑动、使箱40经由 箱拉出口 12插入主体壳体10的插入空间S时,插入变得轻松。即,箱40的插入不会因主 体底面15的厚度而相应地被阻碍,箱40的正面箱肋44f和背面箱肋44b的倾斜缘部分在 箱拉出口 12的边缘中的构成箱底面15的底面开口侧端部15p的上端附近部分上滑动,箱 40的插入侧一边抑制插入阻力的增大一边轻松地滑动到主体底面15的上表面侧之上。这样,正面箱肋44f和背面箱肋44b的弯曲倾斜部分延伸至超过底面开口侧端边 15p上表面的高度位置的部分,因此,在用户继续朝着使箱40插入到插入空间S内的方向施 加较轻的力时,如图20所示,在与底面开口侧端边15p抵接的抵接点P2处,正面箱肋44f 和背面箱肋44b的弯曲倾斜部分依次逐渐滑动,藉此,箱40的箱插入面40s侧一边朝插入 方向移动一边朝铅垂上方上升。此状态是图17的俯视剖视图所示的状态。另外,在用户继续将箱40压入插入空间S时,如图21所示,正面箱肋44f和背面箱 肋44b完全上升到主体底面15的上表面侧,作为俯视剖视图,成为图18所示的位置关系, 可将箱40容易地插入到插入空间S内。(箱的抽出)如图1所示,箱40设成相对于主体壳体10的插入空间S可装拆,因此,通过将拉 出式的箱取出面47的箱把手48抓住并抽出箱40,可从主体壳体10的箱拉出口 12抽出箱40。此处,如图22所示,在成为箱40整体即将从箱拉出口 12抽出之前的状态时,由于 在主体底面15上,底面凹部15d设于底面开口侧端边15p附近,因此正面箱肋44f和背面 箱肋44b的抽出方向的端部会与底面凹部15d的抽出方向的壁面抵接,成为抽出阻力一下 子增大的状态。g卩,由于正面箱肋44f和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的与插入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 于箱40的插入侧端部附近,因此,在成为箱40大致整体被从主体壳体10取出的状态后,主 体底面15的设于箱取出口 12附近的上表面侧的底面凹部15d在以与正面箱肋44f和背面 侧的背面箱肋44b接触的状态、使正面箱肋44f和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朝着与插入侧相 反的一侧移动时,作为阻力起作用。由此,箱40被抽出时,在箱40大致整体正被从主体壳体10取出的状态下,正面箱 肋44f和背面侧的背面箱肋44b因主体底面15的底面凹部15d而开始受到抽出阻力。因 此,在箱40从主体壳体10取出而从主体底面15脱落之前,可使欲将箱40抽出的用户掌握 状态。因此,即使是用力地将箱40从插入空间S抽出时,用户也可在箱40被完全抽出之前, 根据负载临时增大来掌握箱40处于即将被完全抽出之前的状态。由此,可防止箱40的脱 落,从而可预防因箱40从主体底面15脱落而引起的箱40的破损等。
由此,可解决因用户用力地抽出箱40而使箱40的箱插入面40s的下端附近、正面 箱肋44f和背面箱肋44b用力地敲击地面G、产生破损等问题。另外,图22所示的在箱40被完全抽出之前负载临时增大的状态与在图1所示的 状态下欲将箱40抽出时的位置关系等同,在该箱40大致整体被从插入空间S取出的状态 下,箱40的构成箱正面40f的一部分的搭接部40w移动至露出于主体壳体10外侧的位置。 另外,该搭接部40w具有在箱正面40f的插入侧端部附近朝背面侧洼下的形状,因此,在用 右手抓住箱把手48并将箱40从插入空间S抽出的状态下,用户通过将余下的左手插入搭 接部40w并从下方支撑箱40,能用双手抬起箱40。另外,如上所述,用户可根据在箱40被 完全抽出之前负载临时增大的情况,来掌握抽出箱40时将左手搭在箱40的搭接部40w并 用双手抬起的时刻。因此,用户可在箱40从主体壳体10脱落之前的这种负载临时增大的 状态下将左手搭上。这样,用户可将箱40从主体壳体10取出来进行加湿用的水的补给和除湿时的水 的废弃,或进行水车42的清洗等。下面,对倾斜状态因上述箱40的插入和抽出而产生变化的泄水盘50进行说明。〈箱插入时和抽出时泄水盘的状态〉(泄水盘的详细结构)图23是表示箱被插入后的泄水盘及其附近的结构配置的立体图,图24是表示箱 被抽出途中的泄水盘及其附近的结构配置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箱被插入后的泄水盘的倾斜状态的后视图,图26是表示箱被抽出途 中的泄水盘的倾斜状态的后视图。此处,分别如图23、图24、图25和图26中所示,泄水盘50包括摆动轴51、注入 口 52、备用容器53、加湿水水盘54、以及倾斜肋55。摆动轴51是从正面侧朝着背面侧延伸的轴。该摆动轴51以该轴为中心将泄水盘 50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于除湿单元3的下端部分。注入口 52是为了将泄水盘50中捕集到的水朝配置于下方的箱40引导而沿铅垂 方向贯穿的开口,设于摆动轴51附近。由此,如图24和图25所示,在泄水盘50的倾斜状 态为大致水平状态时,可使捕集到的水朝着箱40流下。备用容器53构成泄水盘50的水盘中的正视左侧、即箱40的插入侧的水盘,主要 捕集除湿单元3产生的冷凝水。此处,如图26所示,除湿单元3可通过设于除湿单元3下 端的排水口 38,使热交换部35产生的冷凝水滴落到备用容器53上。加湿水水盘54构成泄水盘50的水盘中的相对于摆动轴51与上述备用容器53相 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水盘,主要捕集水车42对加湿单元4供水时汽化部件41未能完全保持 而掉落的水。倾斜肋55是从正视左侧、即从箱40的插入侧的下表面进一步朝下方突出的肋,形 成为朝着插入方向、突出程度增大。上面的结构中,相对于摆动轴51,泄水盘50的设有备用容器53和倾斜肋55的一 侧要比设有加湿水水盘54的一侧重很多。另外,摆动轴51配置在比泄水盘50的重心更靠 近加湿水水盘54的一侧。因此,在泄水盘50未受力的状态下,泄水盘50的设有备用容器 53和倾斜肋55的一侧朝下方移动,泄水盘50的设有加湿水水盘54的一侧抬起,保持平衡。
(泄水盘的倾斜状态)(箱插入时)在箱40被插入插入空间S状态下,如图25所示,在点T处,箱40的上表面部分与泄水盘50的倾斜肋55抵接而将其抬起,泄水盘50以摆动轴51为轴心进行转动,泄水盘50 的倾斜状态成为大致水平状态。因此,在箱40被插入的状态下,泄水盘50将来自除湿单元 3和加湿单元4的捕集水通过注入口 52朝存在于下方的箱40引导。(箱抽出时)在箱40被从插入空间S抽出到不接触倾斜肋55程度的状态下,如图26所示,在 点U处,箱40的上表面部分不与泄水盘50的倾斜肋55抵接,因此,泄水盘50以摆动轴51 为轴心进行转动,泄水盘50的倾斜状态成为设有备用容器53和倾斜肋55的一侧朝下方移 动、设有加湿水水盘54的一侧抬起而保持平衡的倾斜状态。由此,即使来自除湿单元3的冷凝水使箱4成为满水状态,抽出箱40来进行排水 作业时,除湿单元3下方没有箱40,由于备用容器53倾斜而能作为水盘起作用,因此到将箱 40的水排出后再次安装上箱40为止,对从除湿单元3的热交换部35等掉落的冷凝水也能 进行临时的捕集水。另外,泄水盘50的加湿水水盘54延伸设置至加湿单元4的汽化部件 41的铅垂下方,因此,即使在箱40被从主体壳体10抽出的状态下,也能捕集来自汽化部件 41的滴水。由此,即使将箱40抽出,也能避免来自除湿单元3的冷凝水和来自汽化部件41 的滴水滴落到主体壳体1的主体底面15上。另外,在箱40被再次插入时,箱40在成为位 于泄水盘50的注入口 52下方的状态后,与倾斜肋55抵接,将贮存于备用容器53的水朝箱 40引导。因此,还能防止在箱40的插入动作中产生的水的泄漏。另外,在箱40被从主体壳体10抽出的状态下,如图1等所示,通过打开汽化构件 门16,可将汽化部件41通过汽化部件拉出口 13取出。此时,如图26所示,在汽化部件41 被收容于主体壳体10内的状态下,泄水盘50的加湿水水盘54处在与汽化部件41抵接的 状态。另外,一旦汽化部件41被从主体壳体10取出,泄水盘50便进一步倾斜,使备用容器 53的位置下降,成为能保持更多水的状态。<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空气净化机1的特征>(1)以往,在将捕集除湿单元的除湿水的箱从主体抽出后,水会从使除湿水流入箱 内的排放口掉落到主体底部。因此,为了防止该滴水,有的结构采用箱被抽出时使排放口关 闭的构造。但是,很难确保排放口的密封性以连续防止滴水。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空气净化机1中,从除湿单元3和加湿单元 4落下的水由泄水盘50临时捕集,基于箱40是否被插入,能切换泄水盘50的倾斜状态。因此,在箱40被插入主体壳体10内而位于泄水盘50下方的状态下,如图25所 示,箱40的插入侧上端与泄水盘50的倾斜肋55抵接,泄水盘50不倾斜,即使从除湿单元 3和加湿单元4落下的水被泄水盘50临时接住,水也会掉落到位于更下方的箱40,在箱40 内积存水。另外,在箱40被从主体壳体10取出而不位于泄水盘50下方的状态下,如图26所 示,箱40的插入侧上端不与泄水盘50的倾斜肋55抵接,使泄水盘50倾斜,从而不将从除 湿单元3和加湿单元4落下的水朝箱40引导,能在泄水盘50中捕集水。由此,根据这样的简易结构,即使在将箱40从主体壳体40抽出的状态下,也能避免水朝箱40外滴落、主体壳体10内的下方浸在水中。因此,用户可在该泄水盘50接住超 过可捕集量的水之前采取将积存于箱40的水倒掉等措施,在水不会泄漏到周围的情况下 再次将空箱40插入主体壳体10。(2)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空气净化机1中,在箱40被插入主体壳体10的状态下,存在于泄水盘50上的水从注入口 52逐渐滴落到箱40中,泄水盘50不捕集水。因 此,可使泄水盘50保持清洁。例如,即使在箱40尚未装满水的状态下运转被停止,在不必 将箱40内的水排出的状态下箱40以被插入的状态长时间放置,由于泄水盘50不捕集水, 因此也能使泄水盘50保持清洁。(3)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空气净化机1中,只需通过泄水盘50的倾角变化, 就能使泄水盘50的状态变化为能捕集水或不能捕集水。因此,不需要用于捕集水的其它构 件等,可利用简单的结构进行切换。另外,由于零件数量较少,因此,因水的附着而产生污染 的部位也少。(4)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空气净化机1中,不仅包括除湿单元3,还包括加 湿单元4,泄水盘50可捕集来自单元3、4中任一方的滴水。S卩,泄水盘50不仅能捕集从吸 附部件31落下的水,还能捕集通过水车42对汽化部件41供水时汽化部件41未能完全吸 收而落下的水。因此,无论使除湿和加湿中的哪一个功能起作用,均能防止在箱40被抽出 的状态下水朝周围泄漏。<调湿空气净化机1的变形例>上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 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泄水盘肋55与箱40的一部分的抵接使泄水盘50的倾 斜产生变化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如图27所示,也可采用在泄水盘150上设有圆形的泄 水盘开口 152、并设有在泄水盘150的上表面可自由移动的球体152B的构造。另外,在箱 40被插入的状态下,球体152B不嵌入泄水盘开口 152而是存在于泄水盘150上表面,可将 掉落到泄水盘150中的水通过泄水盘开口 152引导至下方的箱40。另一方面,在箱40被取 出的状态下,球体152B嵌入泄水盘开口 152,由于泄水盘开口 152被堵塞,因此掉落到泄水 盘150中的水不会滴落,能防止水泄漏到周围。工业上的可利用性若利用本发明,则能根据简易的结构在将箱抽出的状态下捕集水,因此特别适用 于将箱取出后将贮存的水排出、或在箱内注入水后安装于主体的调湿装置。
权利要求
一种调湿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0),该主体(10)具有调湿功能部(3、4);接水部(50),该接水部(50)配置于所述调湿功能部(3、4)的下方;箱(40),该箱(40)在顶面具有开口,且能装拆地被收容于所述接水部(50)的下方位置;以及切换机构(51、55、40),该切换机构(51、55、40)在所述箱(40)相对于所述接水部(50)位于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时切换到使所述接水部(50)能保持第一水量的水的第一状态,而在所述箱(40)相对于所述接水部(50)位于所述规定位置时切换到所述接水部(50)不保持比所述第一水量多的水的第二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切换机构 (51,55,40)不使水保持于所述接水部(50、53、54)。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湿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51、55、40)通 过改变所述接水部(50)的倾角来切换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部(50)具有抵接部(55),该抵接部(55)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与所述箱(40)的 一部分抵接,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不与所述箱(40)抵接,所述切换机构(51、55、40)根据所述接水部(50)的所述抵接部(55)与所述箱(40)的 抵接状态来切换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湿功能部(3、4)具有除湿功能部(3)和加湿功能部(4),所述接水部(50)配置于如下位置在俯视所述接水部(50)时至少与所述除湿功能部 (3)和所述加湿功能部(4)两者具有重叠的部分。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 从所述调湿功能部(3、4)掉落的水全部通过所述接水部(50)流入所述箱(40)。
7. —种调湿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0),该主体(10)具有调湿功能部(3,4);接水部(150),该接水部(150)位于所述调湿功能部(3、4)下方,且被配置在俯视该 接水部(150)时至少与所述调湿功能部(3、4)具有重叠部分的位置,且具有圆形的接水口 (152);球体(152B),该球体(152B)能自由旋转移动地位于所述接水部(150)的上表面,且半 径比所述接水口(152)的半径大;箱(40),该箱(40)在顶面具有开口,且能装拆地被收容于所述接水部(50)的下方位 置;以及切换机构(51、55),该切换机构(51、55)在所述箱(40)相对于所述接水部(50)位于规 定位置以外的位置时切换到所述接水口(152)的边缘与所述球体(152B)表面的一部分抵 接的第一状态,而在所述箱(40)相对于所述接水部(50)位于所述规定位置时切换到所述 接水口(152)的边缘不与所述球体(152B)表面的一部分抵接的第二状态。
全文摘要
一种调湿装置,根据简易的结构可在将箱抽出的状态下捕集水。主体壳体(10)在其内部内置有除湿单元(3)和加湿单元(4)。泄水盘(50)配置于除湿单元(3)和加湿单元(4)的下方。箱(40)可装拆地被收容于泄水盘(50)的下方位置。基于箱(40)的上端是否与泄水盘(40)的倾斜肋(55)抵接,使泄水盘(50)在可保持水的状态与不保持水的状态之间切换。
文档编号F24F6/10GK101801502SQ20088010719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3日
发明者山下哲也, 神山亚矢子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