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油装置及其旋转碰撞滤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0399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滤油装置及其旋转碰撞滤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油烟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油烟机的滤油装置及其旋转碰撞滤油结构

背景技术:
油烟气体由高温下油脂挥发或飞溅形成的油雾以及油脂氧化和裂解的物质组成,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居住环境,且油烟中含有多种有害成分,如:苯并芘、挥发性亚硝酸、杂胺类化合物等都是剧毒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现有的油烟机中的油烟过滤装置一般包括设置在进风口处的过滤网/板以及设置在油烟机内部的风机系统,油烟气体先经过滤网/板初步过滤后,再进入风机系统进行离心分离,最后经过滤的气体由出风口排出。由于进风口的过滤网/板的过滤能力与风阻成反比关系,因此为减少风阻,减小电机的功率,往往采用较大孔径或间距的过滤网/板,这样会使很多油脂颗粒进入风机系统,然后利用高速离心风机进行二次分离,从而造成风机系统中的叶轮和蜗壳积存大量油脂。如果不定期对蜗壳和叶轮进行清洗,就会严重影响吸油烟效果,并增加使用噪音,甚至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较大影响,而打开油烟机机壳对叶轮和蜗壳进行清洗一般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大部分消费者无法自行完成,这样就增加了油烟机的使用成本,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满意度。为此人们在油烟机现有的过滤装置上进行改进,以期改进滤油效果,改善对进入风机系统前油烟气体的过滤,以减少甚至杜绝风机系统中的积油,从而改进油烟机的长期使用性能,方便消费者使用。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0411707C的中国发明专利《空气烟尘离心净化装置及其旋转滤网盘的制作方法》公开了一种旋转过滤网盘,该过滤网盘设置在电机的输出轴上,随电机的运转而转动,从而达到分离油脂的目的。该装置的风量损失在20%以上,只能用在传统进风口向下的产品中,很难应用于欧式油烟机产品上,且使用时会有较难听的丝丝声;同时该装置的油脂分离能力受转速和风速的影响,如果出口处的背压大了,分离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影响,而出口处的背压是受不同建筑影响的,产品上较难控制,且该装置使用时间久了会在过滤网盘上积存油脂,从而大大增加进风阻力,使油烟机的吸油烟性能受到很大影响,由于该分离装置和电机装在一起,消费者无法自行维护,需要专业公司上门维护,增加使用成本。公开号为CN101676013A的中国发明专利《旋风式油烟过滤器》公开了一种将金属板进行折弯,使油烟气体形成流动 的不对称性,而不对称的流动造成漩涡,旋转的气流有很强的离心力,对油烟气体进行分离,但该种油烟过滤器对油烟只进行一次分离,过滤油烟的效率有限,且金属板弯折后形成折弯状通道,并不能有效利用离心力作用对油烟进行分离,还是会有大量的油脂颗粒经该过滤器后进入风机系统,且由于折弯状限制,使得油烟不能充分分离,会有大量油脂颗粒积留在过滤器内部,反而增加了油烟机的日常维护难度。授权公告号为101033865B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油烟过滤装置》中的油烟过滤装置包括至少两层过滤板,过滤板上开有通风孔,相邻两层过滤板上的通风孔相互错位布置,且通风孔的周边成型有翻边,且所有过滤板上通风孔的翻边的方向均朝向吸油烟机的内部,该油烟过滤装置具有油烟过滤效果好、风量损失少、噪音低、能有效延长吸油烟机系统的免维护时间等优点,但该过滤装置通过表面过滤的方式,使得油烟气体在运动过程中撞击到过滤板表面而冷凝,虽然过滤效果优于单层板式过滤网,由于油烟气体中含有多种成分,多种成分密度不同而使油烟气体存在分层性,因此在与过滤板碰撞过程中还是有大量油烟气体未被过滤而进入风机系统,且部分油滴冷凝累积在过滤条上,增加日常维护清理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分离油烟效果好滤油装置及其旋转碰撞滤油结构。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旋转碰撞滤油结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旋转碰撞滤油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碰撞滤油单元包括上下错位倒扣的上滤板和下滤板,从所述旋转碰撞滤油单元的横截面看,所述下滤板包括基本横向设置的底板以及由该底板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三侧壁和第二侧壁,该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设置有至少一道自该底板向上延伸的拦截壁;所述上滤板包括一倒扣在所述第二侧壁上方的弧形顶壁,该弧形顶壁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且其端部高于所述的拦截壁,并且通过该端端部的切线与所述第二侧壁相交,该弧形顶壁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外侧且其端部向下延伸有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与弧形顶壁连接处平滑过渡;从而,在所述上滤板和下滤板之间形成可容油烟通过的油烟通道,并且,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构成该油烟通道的进风口端,而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弧形顶壁之间构成该油烟通道的出风口端。多个上述旋转碰撞滤油单元并排设置构成所述旋转碰撞滤油结构,其中相邻的所述旋转碰撞滤油单元之间共用所述的第一侧壁或者共用所述的第三侧壁。弧形顶壁可有多种实现方式,如圆弧结构、渐开线结构、曲面结构等,为使油烟气体进入弧形顶壁后能更好地旋转分离,且使弧形顶壁的加工方便,所述弧形顶壁为圆弧形,其曲率半径为4mm~40mm。进一步,所述弧形顶壁的圆心大致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上端点,这样经弧形顶壁后油烟气体能更好地撞击到第二侧壁上,且撞击到第二侧壁上后有足够地动能反转撞击到第三侧壁与第二侧壁间的拦截壁上进行分离。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间距为3mm~18mm,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构成油烟通道的进风口端,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合适的间距,不仅有利于油烟的导入,且使第二侧壁与弧形顶壁的另一端之间形成合适的间距,以使经弧形顶壁的油烟较好地撞击到第二侧壁上。作为优选,所述第三侧壁和弧形顶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3mm~18mm,第三侧壁和弧形顶壁之间构成油烟通道的出风口端,第三侧壁和弧形顶壁之间合适的间距,有利于经该滤油结构过滤的油烟顺利地导出,从而进入风机系统进行再次过滤。作为优选,所述拦截壁的高度为2mm~15mm,合适的拦截壁高度可有效拦截经第二侧壁撞击而转向的油烟气体,从而拦截油烟气体中的油脂颗粒,提高滤油效果以及减少带入风机系统的油脂量。上述方案中的拦截壁可为一道或多道,综合考虑实际的过滤效果和加工难易度,所述拦截壁的数量为一道,且其位于所述第三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中间位置,即经第二侧壁撞击转向的油烟气体,经过一道拦截壁和第三侧壁的拦截后,通过出风口端离开该旋转碰撞滤油结构。进一步,所述第三侧壁上设置有向两侧延伸的凸起,两侧的凸起可加强第三侧壁对油脂颗粒的拦截作用,可进一步优化滤油结构的过滤效果,减少进入风机系统的油脂。作为优选,所述的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的上端端部和/或所述第三侧壁的中部,根据油烟气体在滤油结构中的运动轨迹,当油烟气体运动至第三拦截壁时,由于拦截壁拦截了密度较大的液体颗粒,剩余的油烟气体成分撞击到第三侧壁中部或顶端,并且撞击后沿第三侧壁表面向上向进风口端运动,因此将凸起设置在此处,有利于第三侧壁对油烟气体的再次拦截,提高过滤效果。为减少油烟气体导入的阻力,使得经上滤板过滤的油烟气体顺利导入下滤板,所述底板呈弧形,且自与所述第三侧壁连接的那一端至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的那一端逐步向上弯。进一步,所述底板的曲率半径为20mm~150mm。一种应用有上述旋转碰撞滤油结构的油烟过滤装置,设置在油烟机的进风处,其下方设置有带集油杯的导风板,外周设置有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内设有所述旋转碰撞滤油结构。为便于收集旋转碰撞滤油结构拦截的油滴,所述旋转碰撞滤油结构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呈倾斜布置。进一步,所述旋转碰撞滤油结构的最低处设置有一连通各所述底板的导油槽,该导 油槽的端部开设有通向所述集油杯的漏油孔。再进一步,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旋转碰撞滤油结构相对,所述集油杯设置在所述导风板的最低处。为使该油烟过滤装置结构简洁、牢固,所述框架包括围绕并连接在所述上滤板四周的上框和围绕并连接在所述下滤板四周的下框,该下框嵌在所述上框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旋转碰撞滤油结构的油烟通道依次由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形成进风口端和气流引导段,由弧形顶壁形成气流附壁加速分离段,由下滤板的第二侧壁、拦截壁以及第三侧壁形成气流碰撞拦截段,而第三侧壁与弧形顶壁之间构成该油烟通道的出风口端。气流引导段可使油烟气体顺利导入,并紧贴平滑过渡的壁面进入弧形顶壁,附壁加速分离段可使油烟气体进行旋转分离,并在圆弧尾部附壁作用下甩到第二侧壁上进行第一次碰撞分离,然后在第一侧壁的撞击下油烟气体转向,经拦截段拦截大密度油脂颗粒而进行第二次碰撞分离,最后经第三拦截壁进行第三次碰撞分离后从出风口端进入风机系统。该旋转碰撞滤油结构经多次分离可使油烟气体中的油脂量大大减少,有效改善了油烟过滤装置的油烟分离效果,同时也减少了进入风机系统的油脂量,减少风机系统中的油脂残留;应用该旋转碰撞滤油结构的滤油装置,可有效分离油烟气体并拦截油脂颗粒,防止风机系统中油脂积留的同时也可防止油烟过滤装置本身的油脂积留,提高了分离油烟效果,方便了对油烟机的日常维护。附图说明图1为装配有本发明中油烟过滤装置的油烟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装配有本发明中油烟过滤装置的油烟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装配有本发明中油烟过滤装置的油烟机的再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油烟过滤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沿A-A方向剖视图;图6为图5中I部分的放大图;图7为油烟过滤装置的局部结构分解图;图8为本发明中旋转碰撞滤油单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中旋转碰撞滤油单元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中旋转碰撞滤油单元的再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为一种安装有油烟过滤装置的油烟机,该油烟过滤装置4设置在油烟 机的进风处,包括设置在外周的框架3和设置在框架3内的旋转碰撞滤油结构。油烟过滤装置4的下方,即朝向油烟机外部处设置有一与旋转碰撞滤油结构正对的导风板5,而导风板5的较低端设置有一集油杯(未示出)。如图4~7所示,旋转碰撞滤油结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旋转碰撞滤油单元,本实施例中旋转碰撞滤油单元横向排列形成层状的旋转碰撞滤油结构。每一旋转碰撞滤油单元包括上下错位倒扣的上滤板1和下滤板2,上述框架3包括围绕并连接在上滤板1四周的上框31和围绕并连接在下滤板2四周的下框32,该下框32嵌在上框31内。从旋转碰撞滤油单元的横截面看,下滤板2包括底板21以及由该底板21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三侧壁23和第二侧壁22,该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23之间设置有一道自该底板21向上延伸的拦截壁24。上滤板1包括一倒扣在第二侧壁22上方的弧形顶壁11,该弧形顶壁11的一端位于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23之间且其端部高于拦截壁24,并且通过该端端部的切线与第二侧壁22相交,该弧形顶壁11的另一端位于第二侧壁22外侧且自其端部向下延伸有第一侧壁12,该第一侧壁12与弧形顶壁11连接处平滑过渡,从而,在上滤板1和下滤板2之间形成可容油烟通过的油烟通道,本实施例中相邻旋转碰撞滤油单元之间共用第一侧壁12或共用第三侧壁23,从而构成上述旋转碰撞滤油结构。油烟通道依次由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22形成进风口端和气流引导段,由弧形顶壁11形成气流附壁加速分离段,由下滤板2的第二侧壁22、拦截壁24以及第三侧壁23形成气流碰撞拦截段,而第三侧壁23与弧形顶壁11之间构成该油烟通道的出风口端。气流引导段可使油烟气体顺利导入,并紧贴平滑过渡的壁面进入弧形顶壁11,附壁加速分离段可使油烟气体进行旋转分离,并在圆弧尾部附壁作用下甩到第二侧壁22上进行第一次碰撞分离,然后在第二侧壁22的撞击下油烟气体转向,经拦截段24拦截大密度油脂颗粒而进行第二次碰撞分离,最后经第三侧壁23进行第三次碰撞分离后从出风口端进入风机系统8。该旋转碰撞滤油结构经多次分离可使油烟气体中的油脂量大大减少,有效改善了油烟过滤装置的油烟分离效果,同时也减少了进入风机系统8的油脂量,减少风机系统8中的油脂残留。本实施例中底板21呈弧形,曲率半径为60mm,且自与第三侧壁23连接的那一端至与第二侧壁22连接的那一端逐步向上弯,可减少油烟气体导入的阻力,使得经上滤板1过滤的油烟气体顺利导入下滤板2。本实施例中,上述拦截壁24的高度为2.5mm,可有效拦截经第二侧壁22撞击而转向的油烟气体,提高滤油效果以及减少带入风机系统的油脂量。为进一步优化滤油结构的过滤效果,减少进入风机系统8的油脂,第三侧壁23上设置有向两侧延伸的凸起231,该凸起231可设置在第三侧壁23的上端端部和/或第三侧壁23的中部,也可有多种形状,如到锥体状、尖翅状、球体状等,如图8~10所示。弧形顶壁11可有多种实现方式,如圆弧结构、渐开线结构、曲面结构等,本实施 例中弧形顶壁11为圆弧形,其曲率半径为13mm,不仅可使进入弧形顶壁11的油烟更好地旋转分离,同时圆弧形结构也方便弧形顶壁11的加工制造。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弧形顶壁11的圆心大致位于第二侧壁22的上端点处,这样经弧形顶壁11后油烟气体能更好地撞击到第二侧壁22上,且撞击到第二侧壁22上后有足够的动能反转撞击到第三侧壁23与第二侧壁22间的拦截壁24上进行分离。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22之间的间距为5mm,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22之间构成油烟通道的进风口端,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22之间合适的间距,不仅有利于油烟的导入,且使第二侧壁22与弧形顶壁11的另一端之间形成合适的间距,以使经弧形顶壁11的油烟较好地撞击到第二侧壁22上。第三侧壁23和弧形顶壁11之间的最小间距为5mm,第三侧壁23和弧形顶壁11之间构成油烟通道的出风口端,第三侧壁23和弧形顶壁11之间合适的间距,有利于经该滤油结构过滤的油烟顺利地导出,进入风机系统8进行再次过滤。本实施例中,旋转碰撞滤油结构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呈倾斜布置,为使经该旋转碰撞滤油结构拦截而累积在底板21上的油滴能更好地流入集油杯,在旋转碰撞滤油结构的最低处设置有一连通各底板21的导油槽(未示出),该导油槽的端部开设有通向集油杯的漏油孔6,本实施例中为更好地清除底板21上的积油,在旋转碰撞滤油结构的4个端部分别设置一个漏油孔6,即除导油槽的两端外,在该旋转碰撞滤油结构的另一侧的两端部也分别设置一漏油孔6。为更好地导流由漏油孔6流出的油滴,导风板5与旋转碰撞滤油结构相对,即导风板5成相对于水平面呈倾斜布置,而集油杯设置在导风板5的最低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