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净化转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6231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环保气体转化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体净化转化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人在密闭舱室工作时,如太空舱、潜水艇等封闭环境中,呼吸所排放出大量的co2、nh3、so2以及数百种含有机物的有毒有害废气,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影响舱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现有气体的净化装置多为活性炭吸附净化器,由于吸附的选择性和受容量的限制,使用不当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净化效果不甚理想,随着光催化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空气净化设备开始出现,但是光催化氧化技术将有害气体催化氧化后,却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虽然二氧化碳对人体无害,但是在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上升,氧气浓度下降,随着缺氧的加重,人会渐次出现意识模糊,全身皮肤、嘴唇、指甲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昏迷,最后因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缺氧窒息而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气体净化转化装置,所述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可与空气净化设备结合,在净化密闭舱室内空气的同时,可以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转化成氧气,彻底解决舱室内有毒有害气体的净化转化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气体净化转化装置,包括进风口1、过滤网2、风机3、光催化模块4、氧气发生模块5、出风口6。

本装置过滤网2位于进风口1与风机3中间,分为初效过滤网与高效过滤网,初效过滤网设置在下方,为活性炭滤网,当离心风机工作时对吸入的空气中的大颗粒物及霉菌、毛发等进行初过滤;高效滤网设置在初效过滤网的上方,为ptfe高效滤网,比表面积大,风阻小,容尘量大,使用时间持久,对空气中的pm2.5、花粉、烟尘、细菌等进行有效过滤。此两级滤网均可自由拆卸更换,安装方便,避免了二次污染。

本装置的风机3采用离心风机,位于过滤网2上方,其作用是将室内空气吸入气体净化转化装置内,再将净化、转化后的洁净空气通过出风口6弥散到室内。所述离心风机设有低、中、高三档转速,也可以设置为调频控制。

本装置光催化模块4,采用光催化净化技术,是基于光催化剂在紫外线照射下具有的氧化还原能力而净化污染物。因二氧化钛具有良好的抗光腐蚀性和催化活性,而且性能稳定,价廉易得,无毒无害,故本催化模块采用二氧化钛为催化剂,以玻璃弹簧为载体,附着上述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平板为净化媒介,通过红外线的照射触发,产生的钛离子对空气中的甲醛、苯、tvoc、异味等化学污染物进行去除净化,将其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本装置氧气发生模块5,与光催化模块4相连接,位于光催化模块4上方,内置有氢氧化锂附载板,通过聚乙烯醇与无水氢氧化锂溶解,蒸发制得二氧化碳吸附胶体,选用活性炭纤维对氢氧化锂胶体进行附载,通过催化模块3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氧气发生模块后,利用氢氧化锂的吸附作用,将二氧化碳吸附转化为氧气,最终通过出风口6往室内释放纯净健康的空气。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结构合理,安装和维修方便,与空气净化装置结合后,可有效去除空气污染物,净化室内空气,节能环保,能使百姓生活更方便,利于民生,能满足市场需要;

本发明运用的光催化净化技术具有室温深度氧,二次污染小,运行成本低等优点,能够更好地滤除甲醛,室内有害气体。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包括进风口1、过滤网2、风机3、光催化模块4、氧气发生模块5、出风口6。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所示,包括进风口1、过滤网2、风机3、光催化模块4、氧气发生模块5、出风口6。进风口1在装置底部,往上依次是过滤网2、风机3、光催化模块4、氧气发生模块5、出风口6。

当装置开启后,通过离心风机的作用将空气通过进风口1吸入设备中,进入设备的空气首先通过过滤网2,由于设备采用两级过滤方式,通过初效过滤网后,对吸入的空气中的大颗粒物及霉菌、毛发等进行初过滤;之后进入高效过滤网,通过进入高效过滤网后,空气中的pm2.5、花粉、烟尘、细菌等进行了有效过滤;经过两级过滤后的空气进入光催化模块4,通过红外线照射负载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玻璃弹簧,产生钛离子,对空气中的甲醛、苯、tvoc、异味等化学污染物进行去除净化,将其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氧气发生模块5,与附载氢氧化锂的负载板进行反应,利用氢氧化锂的吸附作用,将二氧化碳吸附转化为氧气,最终通过出风口6往室内释放纯净健康的空气。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净化转化装置,所述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包括进风口1、过滤网2、风机3、光催化模块4、氧气发生模块5、出风口6,可与空气净化设备结合,在净化密闭舱室内空气的同时,可以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转化成氧气,彻底解决舱室内有毒有害气体的净化转化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郭金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道一空优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5.12.29
技术公布日:2017.07.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