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供热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5549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基于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供热机组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基于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供热机组。



背景技术:

授权公告号为CN204574192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混能装置,其通过内筒体和外筒体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回水和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之间的分离,保证锅炉抽取到的回水是低温的,实现了锅炉对回水进行大温差加热,提高了锅炉的燃烧效率,更加节能环保;在内筒体上设置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间隙,实现了回水和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之间的混合,保证了供水管的出水温度符合供热要求;内筒体上设置的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间隙,还实现了回水的自动分配,即一部分通过锅炉进水管进入锅炉加热,另一部分通过间隙进入第二腔体与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进行混合,实现了该混能装置内部的压力平衡。但是这种结构的混能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该混能装置在供热装置中安装时是横置的,且该混能装置上连接了很多的管线,所以非常占用空间;另外,横置的混能装置放置在供热装置中,加上复杂的管线连接,使得供热装置内部结构非常混乱,影响美观,不利用维修;同时,该混能装置不具备沉降排污功能和自动排出排净气体功能、锅炉易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供热机组,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混能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水平放置占用空间、安装管线混乱、影响美观、不利于维修、不具备沉降和排污功能和自动排出排净气体功能、锅炉易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基于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供热机组,包括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箱体和至少两个锅炉,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包括罐体、总回水管、总供水管、锅炉进水管、锅炉出水管和转运管,罐体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将罐体内部分为上舱体、中舱体和下舱体,第一挡板上设有连通上舱体内部与中舱体内部的连接微孔,中舱体的内部与下舱体的内部隔离;总回水管的出水口与下舱体的内部连通;转运管的进水口与下舱体的内部连通,转运管的出水口与上舱体的内部连通,转运管的进水口高于回水管的出水口,锅炉内设有锅炉循环泵;总供水管的进水口与中舱体的内部连通;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位于箱体的中部,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外周均布有至少两个锅炉,锅炉位于箱体内,每一个锅炉分别通过锅炉进水管与上舱体的内部连通,每一个锅炉分别通过锅炉出水管与中舱体的内部连通,每个锅炉的操作面板均朝向外部,箱体上与每一个锅炉的操作面板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个观察门,在未设置观察门的箱体的侧面上设有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维修门。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下舱体包括直管段和锥形漏斗段,直管段的下端与锥形漏斗段的上端固定连接,锥形漏斗段的下端串接有排污阀;或/和,上舱体的顶部串接稳压缓冲罐和自动排气装置,稳压缓冲罐和自动排气装置与上舱体的内部连通。

上述转运管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转运管和第二转运管。

上述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外周顺时针均布有第一锅炉、第二锅炉、第三锅炉和第四锅炉,箱体上对应地设有第一观察门、第二观察门、第三观察门和第四观察门,第一观察门和第二观察门位于箱体的后侧,第三观察门和第四观察门位于箱体的前侧,箱体的左侧设有第一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维修门,箱体的右侧设有第二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维修门。

上述回水管上串接回水泵。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采用了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将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放置在箱体的中部,并在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外周围安装上几个锅炉,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将罐体分为上舱体、中舱体和下舱体三部分,其中下舱体收集回水并对回水进行沉降,除去回水中的杂质,然后通过转运管将沉降后的回水抽入上舱体内,锅炉从上舱体内抽水加热并将加热后的水输送到中舱体内,同时,上舱体内的水还可以通过连接微孔进入中舱体内部,实现了单台或多台锅炉工作时的流量压力自平衡混合和温度补偿,加热后的水与从上舱体内的水在中舱体内混合,混合后通过总供水管输出;采用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中置、锅炉围绕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设计,使得供热机组的结构更加紧凑,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上连接的管线和泵均位于锅炉的背面,处于不可见的位置,所以供热机组的结构非常简洁、美观,正常使用时,可以打开观察门对锅炉的操作面板进行控制和查看,看不到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管线和泵等结构;需要维修时,打开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维修门,对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管线、泵进行维修更换,便于维修;本实用新型具备了沉降排污功能和自动排出排净气体功能,减少对锅炉的损坏,延长锅炉的使用寿命,提高系统稳定性,具有安全、省力、简便、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处于第一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处于第二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中在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箱体,2为罐体,3为总回水管,4为总供水管,5为锅炉进水管,6为锅炉出水管,7为第一挡板,8为第二挡板,9为上舱体,10为中舱体,11为下舱体,12为连接微孔,13为直管段,14为锥形漏斗段,15为排污阀,16为缓冲罐,17为第一转运管,18为第二转运管,19为第一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维修门,20为第二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维修门,21为第一锅炉,22为第二锅炉,23为第三锅炉,24为第四锅炉,25为第一观察门,26为第二观察门,27为第三观察门,28为第四观察门,29为锅炉循环泵,30为回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3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3所示,该基于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供热机组包括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箱体1和至少两个锅炉,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包括罐体2、总回水管3、总供水管4、锅炉进水管5、锅炉出水管6和转运管,罐体2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挡板7和第二挡板8,第一挡板7和第二挡板8将罐体2内部分为上舱体9、中舱体10和下舱体11,第一挡板7上设有连通上舱体9内部与中舱体10内部的连接微孔12,中舱体10的内部与下舱体11的内部隔离;总回水管3的出水口与下舱体11的内部连通;转运管的进水口与下舱体11的内部连通,转运管的出水口与上舱体9的内部连通,转运管的进水口高于总回水管3的出水口,锅炉内设有锅炉循环泵29;总供水管4的进水口与中舱体10的内部连通;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位于箱体1的中部,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外周均布有至少两个锅炉,锅炉位于箱体内,每一个锅炉分别通过锅炉进水管5与上舱体9的内部连通,每一个锅炉分别通过锅炉出水管6与中舱体10的内部连通,每个锅炉的操作面板均朝向外部,箱体1上与每一个锅炉的操作面板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个观察门,在未设置观察门的箱体1的侧面上设有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维修门。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将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放置在箱体1的中部,并在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外周围安装上几个锅炉,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将罐体2分为上舱体9、中舱体10和下舱体11三部分,其中下舱体11收集回水并对回水进行沉降,除去回水中的杂质,然后通过转运管将沉降后的回水抽入上舱体9内,锅炉从上舱体9内抽水加热并将加热后的水输送到中舱体10内,同时,上舱体9内的水还可以通过连接微孔12进入中舱体10内部,实现了压力平衡,加热后的水与从上舱体9内的水在中舱体10内自动平衡混合,实现了单台或多台锅炉工作时的流量压力自平衡混合和温度补偿,加热后的水与从上舱体内的水在中舱体内混合,混合后通过总供水管4输出;采用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中置、锅炉围绕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设计,使得供热机组的结构更加紧凑,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上连接的管线和泵均位于锅炉的背面,处于不可见的位置,所以供热机组的结构非常简洁、美观,正常使用时,可以打开观察门对锅炉的操作面板进行控制和查看,看不到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管线和泵等结构;需要维修时,打开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维修门,对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管线、泵进行维修更换,便于维修;本实用新型具备了沉降排污功能和自动排出排净气体功能,减少对锅炉的损坏,延长锅炉的使用寿命,提高系统稳定性。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基于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供热机组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3所示,上述下舱体11包括直管段13和锥形漏斗段14,直管段13的下端与锥形漏斗段14的上端固定连接,锥形漏斗段14的下端串接有排污阀15;或/和,上舱体9的顶部串接稳压缓冲罐和自动排气装置16,稳压缓冲罐和自动排气装置16与上舱体9的内部连通。这样,回水进入下舱体11后沿锥形漏斗段14的内壁回旋,回水中的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锥形漏斗段14的内壁落入锥形漏斗段14的底部,并通过排污阀15定期排出,减少进入锅炉内部的杂质,减少对锅炉的损坏,延长锅炉使用寿命。

如附图1、2、3所示,上述转运管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转运管17和第二转运管18。采用两个转运管实现回水的转运,可以降低每个转运管的体积,减少占用的空间,更加方便布局。

如附图1、2、3所示,上述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外周顺时针均布有第一锅炉21、第二锅炉22、第三锅炉23和第四锅炉24,箱体1上对应地设有第一观察门25、第二观察门26、第三观察门27和第四观察门28,第一观察门25和第二观察门26位于箱体1的后侧,第三观察门27和第四观察门28位于箱体1的前侧,箱体1的左侧设有第一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维修门19,箱体1的右侧设有第二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维修门20。本实用新型在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外周均布了四个锅炉,充分利用了箱体1内部的空间,使用者可以通过第一观察门25查看和操作第一锅炉21的控制面板,通过第二观察门26查看和操作第二锅炉22的控制面板,通过第三观察门27查看和操作第三锅炉23的控制面板,通过第四观察门28查看和操作第四锅炉24的控制面板,通过第一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维修门19、第二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维修门20对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管线、泵进行维修和更换,操作简单,便于维护,使得供热机组的外形更加美观、内部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如附图3所示,上述回水管3上串接回水泵30。

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使用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箱体1为立方体,在箱体1的正中间位置安装一个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在箱体1内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的周向均布四个锅炉,并通过锅炉进水管5、锅炉出水管6与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连接,锅炉的控制面板朝外,在箱体1上设置有四个与四个锅炉相对应的观察门,在箱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维修门,方便检修人员进入到箱体1内部,对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线路、管线进行维修更换,由于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被四个锅炉围住,因此,竖置式自平衡混能装置、管线、泵等均不可见,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美观、内部布局合理,便于维修。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