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分区送风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09523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室内机分区送风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分区送风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目前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家用制冷/制热设备。目前的多数空调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组成的制冷/制热循环系统。一般而言,空调蒸发器安装于室内机内部,其内部包含供冷媒流动的盘管。冷媒进入蒸发器后发生相变,并释放出冷量/热量,供空调制冷/制热。

现有的空调器大多通过检测蒸发器盘管温度和室内环境温度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蒸发器换热。例如,当蒸发器盘管温度和室内环境温度相差较大时,提高冷媒流量和风机转速,提高换热效率,反之则降低冷媒流量和风机转速。然而,这种换热方式无法由用户进行人为操控,用户无法根据室内大小或是温度情况调节蒸发器的换热量。例如,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室内空间较大用户希望室内机能够大量换热。然而,该时刻可能由于蒸发器盘管温度和室内环境温度相差并不是很大,导致蒸发器换热效率较低,不能达到用户需求的换热量,影响用户体验。因此,现有的空调器室内机满足不了用户对空调智能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空调器室内机分区送风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为了调节空调换热器的换热量。

本发明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空调的换热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分区送风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和换热器,壳体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口组,每个出风口组包含至少一个出风口,换热器设置于壳体内部,具有多区段结构,每一区段换热器对应设置于一个出风口组的后侧,以向对应的出风口组中的出风口输送冷风/热风,其中方法包括:分别检测每个出风口组内侧的光强数值;依次判断每个出风口组内侧的光强数值是否大于预设数值;若是,判定出风口组处于打开状态,并向出风口组对应的换热器区段输入冷媒;以及若否,判定出风口组处于关闭状态,停止向出风口组对应的换热器区段输入冷媒。

可选地,上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多个风机,每个风机设置于一个出风口的后侧、换热器的前侧,配置成向与其对应的出风口送风,其中在向出风口组对应的换热器区段输入冷媒的步骤之前还包括:开启与出风口组对应的风机。

可选地,在停止向出风口组对应的换热器区段输入冷媒的步骤之前还包括:关闭与出风口组对应的风机。

可选地,上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统计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的数量;根据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的数量调整处于开启状态的风机的转速。

可选地,处于开启状态的风机的转速保持一致。

可选地,上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压缩机,压缩机连接换热器,配置成压缩冷媒制冷,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的数量调整压缩机频率。

可选地,预设数值根据一天范围内的不同时间段进行调整。

可选地,上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多个电磁膨胀阀,每个电磁膨胀阀对应设置于一个与换热器区段相连的冷媒管路上,其中向出风口组对应的换热器区段输入冷媒以及停止向出风口组对应的换热器区段输入冷媒的步骤包括:开启或关闭换热器区段的冷媒管路上的电磁膨胀阀,以允许或禁止冷媒流通。

可选地,在根据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的数量调整处于开启状态的风机的转速的步骤之后还包括:根据换热器表面温度和室内温度再次调整风机的转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分区送风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和换热器,壳体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口组,每个出风口组包含至少一个出风口,换热器设置于壳体内部,具有多区段结构,每一区段换热器对应设置于一个出风口组的后侧,以向对应的出风口组中的出风口输送冷风/热风。上述方法包括:分别检测每个出风口组内侧的光强数值;依次判断每个出风口组内侧的光强数值是否大于预设数值;若是,判定出风口组处于打开状态,并向出风口组对应的换热器区段输入冷媒;以及若否,判定出风口组处于关闭状态,停止向出风口组对应的换热器区段输入冷媒。在本发明中,用户可以使用空调遥控器控制各个出风口组的出风口盖板开闭,若盖板打开,该出风口组所对应的换热器区段进行换热,若盖板关闭,该出风口组所对应的换热器区段停止换热。因此,用户可以通过开关盖板来调整换热器的换热区域,从而调整室内机的换热量。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还包括:统计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的数量;根据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的数量调整处于开启状态的风机的转速。在换热区段改变的过程中,室内机出风口的风机转速也要相应调整,以使得室内机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正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一个放电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放电模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其中一种错位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另一种错位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电磁膨胀阀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分区送风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分区送风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正面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正面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分解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换热器的示意图。该室内机包括:壳体10、多个风机30、换热器40和分流装置50。

壳体10的前侧开设有多个出风口110。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10的数量为3个,分别为图1中的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口112和第三出风口113。3个出风口110均可以为圆形出风口,且沿竖直方向排列。其中,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2组成第一出风口组,第三出风口113单独构成第二出风口组。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组的数量可以为2个以上,每个出风口组也可以包含2个以上的出风口。

每个出风口110的内侧均设置一个风机,30,风机110设置于换热器40前侧,用于将与换热器40换热后的空气向出风口110吹送。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风机30可以为三个轴流风机,分别为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11内侧的第一风机31、设置于第二出风口112内侧的第二风机32和设置于第三出风口113内侧的第三风机33。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风机30和换热器40之间添加离子风发生装置91。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离子风发生装置91的示意图。离子风发生装置91能够通过电场力促使气流流动,用于将与换热器40换热后的空气向出风口110吹送(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流动的离子风气流的原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比较习知和容易获得的,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一个放电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91均包括至少一个放电模组910。每个放电模组910均具有在金属网911和位于金属网911后侧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912。金属网911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内延伸。金属网911上均匀分布有圆形孔、方形孔、菱形孔或其他形状的通孔。放电针912具有放电尖端,该放电尖端可直向金属网911的某一通孔的中心。放电针912和金属网911上分别施加正负高压电极,放电针912相当于产生电晕放电的放射极,金属网911相当于接收极。

也就是说,每个放电模组910所产生的离子风的流向均为从后向前,多个放电针912与金属网911的排布方向与离子风的流向相同。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放电模组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6,为了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速度,本发明的设计人进行了大量的风速测量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将每个放电针912的针尖与金属网911的距离L设置成使其满足L=aL1(其中,a为范围在0.7~1.3之间的任一常数,即a可取值为0.7、0.8、0.9、1.0、1.1、1.2或1.3,L1为使得金属网911的风速中心点处的离子风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时放电针912的针尖与金属网911之间的距离,金属网911的风速中心点为放电针912的针尖在金属网911上的投影点)的关系后,一方面,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91所产生的离子风风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正常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还可确保放电针912在金属网911产生有效离子风的区域内能够部分重叠以达到无影灯的投射的效果,从而使得金属网911的离子风分布更加均匀。

为了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量,本发明的设计人进行了大量的针尖投影半径测量的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将相邻两个放电针912的针尖之间的距离R设置成使其满足R=aR1(其中,R1为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的b倍的风速测量点与风速中心点之间的距离,b为范围在0.3~0.7之间的任一常数,即b可取值为0.3、0.4、0.5、0.6或0.7,a的取值与上述相同)的关系后,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91所产生的离子风风量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正常的使用需求。同时,对相邻两个放电针912之间的距离进行特别设计后,既能够避免相邻两个放电针912之间因距离太近而发生风速相互抵消,又能够避免两个放电针912之间的距离太远而导致风量减少以及风量分布不均匀。

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放电针912与金属网911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同时合理布局多个放电针912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使得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和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能够产生均匀的、较大风量的离子风,从而提高了每个放电模组910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91均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且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多个放电模组910,每个放电模组910均具有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内延伸的金属网911和位于金属网911后侧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912。由此,每个放电模组910中的放电针912与对应的金属网911之间将产生电晕放电现象,从而可使得离子风经过多个放电模组910进行多次加速,可以实现风速的叠加,以获得较高的出风速度。并且在高速出风作用下能够形成负压,进一步的增大进风量、提高多级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放电模组910的放电针912直对布置,也就是说,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9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91的出风面内的投影重合。由此,每个放电针912的尖端所对应的区域会产生较大较强的电场,因此该区域会产生局部风速较高的离子风,该离子风吹到用户身上会另用户具有较强的风感。换句话说,此种布置方式可在金属网911的每个风速中心点附近获得局部的较大风速,以提升空调器室内机单独由离子风发生装置驱动送风时的风感。

在本发明的一些替代性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放电模组910的放电针912错位布置。图7所示实施例为其中一种错位布置方式,其中OZ轴表示高度方向,OX轴表示横向。为了便于理解,将相邻两个放电模组910的结构分别以实线和虚线示出。该错位布置方式为: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912在横向上错位布置,且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相应放电针9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10的出风面内的投影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912错位布置,但相应放电针912所处的高度相同)。由此,在水平方向上的若干个线性区域内可产生较为均匀的柔和风,多个放电模组的叠加又可在该线性区域内形成较大较强的电场,因此该线性区域内的离子风风速相对较高。进一步地,多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912在水平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放电针投影均形成等腰三角形,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分布比较均匀。

图8所示实施例为另一种错位布置方式,其中OZ轴表示高度方向,OX轴表示横向。为了便于理解,将相邻两个放电模组910的结构分别以实线和虚线示出。该另一种错位布置方式为: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912在横向以及竖直方向上均错位布置。由此,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可在其出风面内均匀分布,以在低电压、低电场强度、低功率的情况下实现柔和、均匀和大风量的送风。也就是说,每相邻的两个放电模组910的放电针912均相互错位,可填补每个放电模组910的多个放电针912之间的间隙。由此,可在金属网911的整个区域内形成比较均匀的离子风,提升了整体的送风量。进一步地,多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9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出风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放电针投影均形成等边三角形,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分布更加均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每个放电模组910还包括外壳916、具有多个金属导电片914的金属导电条913以及与金属导电条913电连接、并垂直于金属导电条913的至少一个PCB多层板915。PCB多层板915具有前后两层绝缘保护层以及位于两层绝缘保护层之间的导电层,该导电层与金属导电片914电连接。外壳916的底壁上开设有卡扣9161,金属导电条913的金属导电片914扣合在外壳916的卡扣9161中。

PCB多层板91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其大致呈长方形;或者PCB多层板91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每个PCB多层板915均呈垂直于金属导电条913延伸的细长条状。

多个放电针912均匀地分布在至少一个PCB多层板915的朝向金属网911的外侧。具体地,每个PCB多层板915的外侧表面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放电针912的针孔。针孔的孔径稍小于放电针912的直径,以使针孔与放电针912过盈配合。插入放电针912的针孔周围设有通过焊接工艺填补的填充层,也即是针孔的围绕放电针912的周围设有通过焊接工艺填补的填充层,以保证放电针912与PCB多层板915内的导电层保持良好的电连接,同时又可严格地避免导电层裸露于外部,从而避免产生乱放电或打火的现象。

换热器40设置于室内机壳体10内部,即为室内机换热器,其内部管道供冷媒流动以制冷/制热。上述换热器40可以为平板式换热器或是U形换热器。换热器40具有多区段结构,每一区段换热器对应设置于一个出风口组的后侧,以向对应的出风口组内的出风口110输送冷风/热风,每一段换热器40均具有独立的冷媒进口43和冷媒出口44。在本实施例中,每区段的换热器40还可以进一步地分为多个小段,每一小段换热器40均具有一个冷媒进口43和冷媒出口44,以保证每一小段换热器40中的冷媒换热量均衡。

分流装置50分别与每一区段换热器40的冷媒进口43连通,配置成可控地向换热器40中的一个区段或多个区段输入冷媒,以使得对应的出风口组输出冷风/热风。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40沿竖直方向延伸并沿竖直方向分成2个区段,包括换热器第一区段41和换热器第二区段42,换热器第一区段41对应设置于第一出风口组的后侧,换热器第二区段42对应设置第二出风口组的后侧。由于换热器第一区段41对应两个出风口110,而换热器第二区段42对应一个出风口110,因此换热器第一区段41的延伸长度约为换热器第二区段42的两倍。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组的数量可以为2个以上,相应地,换热器40也可以分为2个区段以上。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第一区段41还可以进一步分为4小段,换热器第二区段42还可以进一步分为2小段,并且每一小段换热器40的长度相同。

上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多个盖板12和多个光传感器20。每个盖板12可开闭地设置于一个出风口110处。在本实施例中,盖板12可以在出风口范围内滑动,以开启或封闭相应出风口。并且,位于同一出风口组的盖板12同步开闭该出风口组包含的所有出风口110。

每个光传感器20设置于一个出风口处,且位于盖板12的后侧,用于检测出风口110的开闭状态。光传感器20中设置有光敏元件,用于感测接收到的光线强度。当盖板12打开时,室内机外部光线进入室内机内部,光传感器20感测到的光线强度值大于预设数值,光传感器20检测出出风口110处于打开状态。当盖板12关闭时,室内机外部光线无法进入室内机内部,光传感器20感测到的光线强度值小于预设数值,光传感器20检测出出风口110处于关闭状态。上述预设数值为盖板12打开时,光传感器20能够接收到室内机外部光强的最小值。

每个出风口组至少具有一个光传感器20。由于每组出风口的盖板12是连动的,因此每个出风口组可以只安装一个光传感器20,光传感器20通过检测一个出风口110的开闭状态即能够得到整个出风口组的开闭状态。当然,为了提高检测准确度,也可以在每个出风口110处均设置一个光传感器20。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仅在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三出风口113处各设置一个光传感器20。

分流装置50与多个光传感器20电连接,还配置成根据多个光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向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组所对应的一个区段或多个区段换热器40输入冷媒,以使得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组输出冷风/热风。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选择性地开启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2,关闭第三出风口113,分流装置50根据光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向换热器第一区段41输送冷媒,同时停止向换热器第二区段42输送冷媒。此时,仅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2有冷风/热风送出,第三出风口113对应的换热器部分不制冷/制热。用户还可以同时开启三个出风口,使得整个换热器40制冷/制热。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可以通过开闭出风口处的盖板12,控制换热器40的制冷/制热区域以及制冷/制热面积的大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房间,或者换热需求的大小来自己调节换热器40的换热区域,既简单又方便,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提高了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分流装置50还包括三通阀51。三通阀51的第一开口连接换热器第一区段41的冷媒进口43,第二开口连接换热器第二区段42的冷媒进口43,第三开口连接冷媒输入管61。冷媒输入管61连接由室外机换热器,用于将室外机换热器的冷媒输送至室内机换热器。

本实施例的室内机还包括两个电磁膨胀阀,分别为第一电磁阀52和第二电磁阀53。第一电磁阀52设置于第一开口与换热器第一区段41的冷媒进口43的连接管路上;第二电磁阀53设置于第二开口与换热器第二区段42的冷媒进口43的连接管路上。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电磁膨胀阀的示意图。每个电磁膨胀阀包括:阀体外壳521、阀芯522、弹簧524、电磁线圈523。阀体外壳521内部形成供冷媒流经的腔室,腔室长度方向的中间设置有一节流孔。阀芯522设置于腔室内,其一端正对节流孔,配置成沿腔室的长度方向运动。在阀芯522运动的过程中,阀芯522的一端端部可以向下堵塞节流孔,阻止冷媒流通,也可以向上抬起开启节流孔,允许冷媒流通。电磁线圈523设置于阀体外壳521外侧,配置成产生电磁力控制阀芯522朝向节流孔运动,以堵塞节流孔。弹簧524设置于阀芯522外侧,用于向阀芯522提供朝向远离节流孔的恢复力。具体地,如图10所示,电磁线圈523配置有导线,用于向电磁线圈523提供电流。当导线内电流值增强时,电磁力上升,电磁线圈523控制阀芯522向上运动,节流孔封闭。冷媒停止流通,从而阻断与该电磁膨胀阀连通的换热器区段的冷媒供应。相反地,当导线内电流值减弱时,电磁力下降,阀芯522在弹簧524恢复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节流孔打开,允许冷媒流通。

上述室内机还包括两个分液器54,分别为第一分液器和第二分液器。每个分液器54的一端连通电磁膨胀阀,另一端分成多路以连通该换热器区段的多个冷媒进口43,用于将流经电磁膨胀阀的冷媒进行分流,以分别输送至各个冷媒进口4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分液器的一端连接第一电磁阀52,另一端分成4个支路,分别连通换热器第一区段41的4个冷媒进口43。第二分液器的一端连接第二电磁阀53,另一端分成2个支路,分别连通换热器第二区段42的2个冷媒进口43。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机还包括:冷媒输出管62。冷媒输出管62与多个冷媒出口44连通,用于将换热器40中的冷媒导出,并向压缩机80输送。

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框图。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可以包括主控板70,主控板70用于接收光传感器20的光强度信息,并控制分流装置50动作。主控板70还可以用于调节风机30和压缩机80的运行状态。

本实施例的室内机,将室内机换热器40从整体上分成上下两个区段,把进液管通过三通阀51分成两路,分别向换热器第一区段41和换热器第二区段42提供冷媒,两区段分别通过电磁膨胀阀体来控制冷媒流通。根据用户的需求,当室内机需要大量换热时,用户可同时打开两个区段所对应的出风口组的盖板12。光传感器20检测到出风口110处亮光之后将信号传输至空调主控板70,程序控制两个区段的电磁膨胀阀同时打开,形成通路。这样,上下两区共同换热,形成大换热系统。当需要小量换热时,用户可以控制第三出风口113盖板12滑动闭合,光传感器20检测不到亮光之后,信号传输至空调主控板70,通过控制程序,电磁膨胀阀关闭。换热器第二区段42停止换热,只有换热器第一区段41换热,两个区段空调出风口盖板12同时关闭,空调器则停止换热,处于关闭状态。如此,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房间,或者换热需求的大小来自己调节换热量的大小,既简单又方便,在很大程度上面足了客户的需求。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分区送风的控制方法。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分区送风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包括:

步骤S1202:分别检测每个出风口110内侧的光强数值。在用户打开室内机时,或者室内机在使用过程中每间隔一段时间,会对每个出风口组内侧的光强数值进行检测。

步骤S1204:依次判断每个光传感器20的光强数值是否大于预设数值。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每个出风口组处设置一个光传感器20,用于检测出风口组处的光强数值。为了提高检测精度,上述预设数值可以根据一天范围内的不同时间段进行调整,例如在白天光较强的时候,预设数值可以设置为一较大值,而夜晚的时候,预设数值可以设置为一较小数值。

步骤S1206:若步骤S1204的判断结果为是,判定出风口组处的盖板12处于打开状态,并向出风口组对应的换热器区段输入冷媒。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出风口均设置有盖板12,且同一出风口组的盖板12同步动作打开或封闭该出风口组的一个或多个出风口110。当某个出风口组内侧的光强数值大于预设数值时,则证明该出风口组的盖板12全部打开。控制分流装置50向出风口组对应的换热器区段输入冷媒,该换热器区段开始制冷/制热。

步骤S1208:若步骤S1204的判断结果为否,判定出风口组的盖板12处于关闭状态,停止向出风口组对应的换热器区段输入冷媒。当某个出风口组内侧的光强数值小于预设数值时,则证明该出风口组的盖板12全部封闭。控制分流装置50向出风口组对应的换热器区段停止输入冷媒,该换热器区段中止制冷/制热。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分区送风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用于控制上述具有三个出风口110的空调器室内机。该控制方法依次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S1302,检测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三出风口113处的光强数值。由于位于同一出风口组处的多个盖板12同时动作开闭出风口110,因此,每组出风口组可以仅在某一出风口110设置一个光传感器20。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2为第一出风口组,第三出风口113单独为第二出风口组。可以在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三出风口113处各设置一个光传感器20。第一出风口111的光传感器20用检测第一出风口组的开闭、第三出风口113的光传感器20用检测第二出风口组的开闭。

步骤S1304,判断第一出风口111处的光强数值是否大于预设数值。

步骤S1306,若步骤S1204的判断结果为是,开启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在向换热器第一区段41输入冷媒之前先开启第一出风口组的风机30,提前进行空气流通。

步骤S1308,判定第一出风口组处于打开状态并向换热器第一区段41输入冷媒。

步骤S1310,若步骤S1304的判断结果为否,保持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关闭状态。

步骤S1312,判定第一出风口组处于关闭状态停止向换热器第一区段41输入冷媒。

步骤S1314,判断第三出风口113处的光强数值是否大于预设数值。

步骤S1316,若步骤S1314的判断结果为是,开启第三风机33。

步骤S1318,判定第二出风口组处于打开状态并向换热器第二区段42输入冷媒。

步骤S1320,若步骤S1314的判断结果为否,保持第三风机33关闭。

步骤S1322,判定第二出风口组处于关闭状态停止向换热器第二区段42输入冷媒。

步骤S1324,统计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110的数量根据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110的数量调整处于开启状态的风机30的转速。在确定多个区段换热器40的开闭状态之后,需要进一步地确定每个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110内侧的风机30的转速,以使得空调达到最佳制冷状态。另外,在根据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110的数量调整处于开启状态的风机30的转速的步骤之后还可以根据换热器40表面温度和室内温度再次调整风机30的转速,以达到最佳制冷效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主要通过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110数量来确定风机30转速,根据换热器40表面温度和室内温度调整风机30的转速只用于辅助调整风机30转速,或者说只用于对风机30转速进行微小调整。

步骤S1226,根据处于打开状态的出风口110的数量调整压缩机80频率。由于不同情况下的换热量不同,在确定多区段换热器40的开闭状态之后,需要进一步地确定压缩机80的运行频率,以使得空调达到最佳制冷状态。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若用户需要换热器40大量换热,并希望快速提高/减低室内温度,可以使用空调遥控器同时打开三个出风口的盖板12。此时,两个电磁膨胀阀都处于打开状态,三个风机30均开启,整块换热器40均参与换热。第一风机31、第二风机32和第三风机33的转速可以保持一致,以确保每个出风口110出风量均匀(例如均以950rpm/min转动,具体可通过测试实验来确定)。压缩机80以适合三个出风口110的最佳性能频率运转(比如在制冷状态下运行频率68Hz,具体可通过测试实验来确定)。若用户需要换热器40小热量换热,可以使用空调遥控器打开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2的盖板12,关闭第三出风口113盖板12。此时,第一电磁阀52打开,第二电磁阀53关闭,仅换热器第一区段41参与换热。此时,第三风机33关闭,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转速适当提速(比如此时转速达到1000rpm/min,具体得通过实验来确定)。压缩机80以适合两个出风口110的最佳性能频率运转(比如制冷状态下运行频率62Hz,具体可通过测试实验来确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左”、“右”、“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空调器室内机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