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粮食烘干机进粮、出粮、烘干循环变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1290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粮食烘干机进粮、出粮、烘干循环变速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变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粮食烘干机进粮、出粮、烘干循环变速装置。



背景技术:

粮食烘干机是广泛用于对谷物进行干燥处理的一种设备,现有的粮食烘干机在对粮食进行烘干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满足使用需求,为此,我们推出一种粮食烘干机进粮、出粮、烘干循环变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粮食烘干机进粮、出粮、烘干循环变速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粮食烘干机进粮、出粮、烘干循环变速装置,包括烘干箱,所述烘干箱的左侧前部设有开关,所述烘干箱的上端居中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贯穿烘干箱的顶部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设有搅拌杆,所述烘干箱的底部安装有出粮箱,所述出粮箱的左侧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贯穿出粮箱的左侧壁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表面设有螺旋叶片,所述出粮箱的右侧下部设有出粮槽,所述烘干箱的上端左侧设有入料漏斗,所述烘干箱的侧壁内部设有加热管,所述烘干箱的上端后部安装有风机,所述风机的左侧通过引风管连接于烘干箱的左侧上部,所述风机的右侧通过循环风管连接于烘干箱的右侧上部。

优选的,所述烘干箱的内腔底部设有倾斜漏料板。

优选的,所述烘干箱的前部居中设有检修门。

优选的,所述烘干箱的底部设有支腿架。

优选的,所述加热管为等距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开关的表面设有紧急停止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开关控制加热管对烘干箱内部的加热,通过开关控制第一电机和风机工作,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转轴和搅拌杆转动,对粮食进行烘干搅拌,风机工作将烘干箱内部的加热空气通过引风管和循环风管进行循环,加快烘干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电机、2第一转轴、3搅拌杆、4倾斜漏料板、5螺旋叶片、6出粮槽、7第二转轴、8出粮箱、9第二电机、10支腿架、11加热管、12引风管、13入料漏斗、14循环风管、15开关、16检修门、17烘干箱、18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粮食烘干机进粮、出粮、烘干循环变速装置,包括烘干箱17,所述烘干箱17的左侧前部设有开关15,所述烘干箱17的上端居中安装有第一电机1,所述第一电机1的输出端贯穿烘干箱17的顶部设有第一转轴2,所述第一转轴2的表面设有搅拌杆3,所述烘干箱17的底部安装有出粮箱8,所述出粮箱8的左侧安装有第二电机9,所述第二电机9的输出端贯穿出粮箱8的左侧壁设有第二转轴7,所述第二转轴7的表面设有螺旋叶片5,所述出粮箱8的右侧下部设有出粮槽6,所述烘干箱17的上端左侧设有入料漏斗13,所述烘干箱17的侧壁内部设有加热管11,所述烘干箱17的上端后部安装有风机18,所述风机18的左侧通过引风管12连接于烘干箱17的左侧上部,所述风机18的右侧通过循环风管14连接于烘干箱17的右侧上部。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17的内腔底部设有倾斜漏料板4,通过倾斜漏料板4的设置,加快粮食向下流至出粮箱8。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17的前部居中设有检修门16,通过检修门16的设置,便于通过检修门16对设备进行检修。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17的底部设有支腿架10,通过支腿架10的设置,使得烘干箱17远离地面,提高安全的同时,也便于烘干箱17的安装放置。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管11为等距对称设置,通过加热管11的等距对称设置,增强了加热管11对烘干箱17内部的加热,提高烘干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15的表面设有紧急停止键,通过紧急停止键的设置,可在设备发生故障时,第一时间停止设备的运行,避免设备进一步的损坏。

具体的,使用时,通过开关15控制加热管11对烘干箱17内部的加热,然后通过入料漏斗13将粮食投入至烘干箱17内部,通过开关15控制第一电机1和风机18工作,第一电机1带动第一转轴2和搅拌杆3转动,对粮食进行烘干搅拌,风机18工作将烘干箱17内部的加热空气通过引风管12和循环风管14进行循环,通过开关15控制第二电机9工作,第二电机9带动第二转轴7转动,将粮食经由出粮箱8的右侧下部设有出粮槽6排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