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风量盘式风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91664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风量盘式风口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行业中的一种盘式风口,尤其涉及一种可变风量的盘式风口。



背景技术:

目前,在办公室、健身房、会议室、礼堂等场所,空间密闭,空气质量差,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需要,为此需要安装空气净化和调整设备,但是由于这些场所的特殊性,空调设备的噪声就有着严格的控制,另外这些场所的空间较大,开启空调设备时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同时由于长时间开启的原因,很容易使得室内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没有办法平稳保持室内温度。

盘式风口一般安装在室内天花板上,出风时均是垂直出风,很难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同时没有温控变风量的机构,导致室内调温变得复杂,同时浪费能源,不符合现如今的节能环保理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变风量盘式风口,旨在将利用风口机构控制改变出风量,同时保证风速不变,可以在相同的送风距离内改变风量,有效降低空调的能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风量盘式风口,包括外壳、风口板和调节组件;所述的外壳位于风口外围,与房间天花板固定连接;所述的风口板位于所述的外壳的底部,上表面与所述的调节组件固定连接,与所述的外壳形成间隙;所述的调节组件位于所述的外壳内部,与所述的外壳固定连接。

所述的调节组件包括制冷调节温控集成、制热调节温控集成和旋转调节组件;所述的制冷调节温控集成和制热调节温控集成对称分布在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的两侧,与所述的外壳固定连接,同时连接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壳包括外风口壳和内风口壳;所述的外风口壳位于盘式风口的最外围,截面呈梯形形状,与房间天花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内风口壳位于所述的外风口壳的内部,中心与所述的外风口壳重合,截面呈梯形形状,底板与所述的风口板相抵触;所述的制冷调节温控集成和制热调节温控集成固定在所述的内风口壳上,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贯穿所述的外风口壳和内风口壳,底部与所述的风口面板固定连接,顶部与所述的外风口壳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风口壳和外风口壳之间设置有连杆,所述的连杆一端与所述的外风口壳固定连接,一端与所述的内风口壳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杆不少于一个,均匀分布在所述的外壳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风口壳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回风板,所述的回风板的一侧与所述的内风口壳固定连接,另一侧远离所述的内风口壳,所述的回风板与内风口壳的上表面形成夹角,留有缝隙。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风口壳与风口板之间设置有卡勾,所述的卡勾的一端与所述的内风口壳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风口板相抵触,所述的风口板相应设置有卡槽,所述的卡槽与卡勾相配合抵触。

进一步的,所述的制冷调节温控集成包括制冷温度传感器、制冷温控元件、制冷连接杆和连接弹簧;所述的制冷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的内风口壳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的外壳的内部;所述的制冷温控元件位于所述的制冷温度传感器的一侧,一端与所述的制冷温度传感器连接,一端与所述的制冷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的制冷连接杆沿外壳径向分布,一端与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连接;所述的连接弹簧位于所述的制冷连接杆的内部,两端与所述的制冷连接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制热调节温控集成包括制热温度传感器、制热温控元件、制热连接杆和连接弹簧;所述的制热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的内风口壳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的外壳的内部;所述的制热温控元件位于所述的制热温度传感器的一侧,一端与所述的制热温度传感器连接,一端与所述的制热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的制热连接杆沿外壳径向分布,一端与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连接;所述的连接弹簧位于所述的制热连接杆的内部,两端与所述的制热连接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块、旋转轴、控制板和旋转连接块;所述的固定连接块位于所述的外壳的上端,与所述的外壳相抵触;所述的旋转轴贯穿所述的外壳,一端与所述的固定连接块固定连接,一端与所述的控制板固定连接;所述的控制板位于所述的风口板的上方,与所述的风口板固定连接;所述的旋转连接块位于所述的旋转轴上,与所述的旋转轴固定连接,同时与所述的制冷调节温控集成和制热调节温控集成相抵触,带动所述的旋转轴旋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变风量盘式风口,利用回风口的温度控制,通过温控元件的温度变形达到控制风口板的位置变化,在利用回风与输风的比例调节送风量,在风速不变的情况下调节风量变化,同时气流通过风口板与外壳的间隙向四周扩散,有利于房间气流扩散,提高空气扩散的速度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去除制冷调节温控集成和制热调节温控集成的左视图。

其中:1.外壳、2.风口板、3.调节组件、4.外风口壳、5.内风口壳、6.制冷调节温控集成、7.制热调节温控集成、8.旋转调节组件、9.回风板、10.连杆、11.制冷温度传感器、12.制冷温控元件、13.制冷连接杆、14.连接弹簧、15.制热温度传感器、16.制热温控元件、17.制热连接杆、18.固定连接块、19.旋转轴、20.控制板、21.旋转连接块、22.卡勾、23.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变风量盘式风口,包括外壳1、风口板2和调节组件3;所述的外壳1位于风口外围,与房间天花板固定连接,用于承载整个盘式风口;所述的风口板2位于所述的外壳1的底部,上表面与所述的调节组件3固定连接,与所述的外壳1形成间隙,用于控制风口的送风有效面积;所述的调节组件3位于所述的外壳1内部,与所述的外壳1固定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的风口板2的位置,进而调节送风有效面积。

所述的调节组件3包括制冷调节温控集成6、制热调节温控集成7和旋转调节组件8;所述的制冷调节温控集成6和制热调节温控集成7对称分布在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8的两侧,与所述的外壳1固定连接,同时连接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8,用于不同工作环境下调节所述的风口板2。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壳1包括外风口壳4和内风口壳5;所述的外风口壳4位于盘式风口的最外围,截面呈梯形形状,与房间天花板固定连接,用于承载盘式风口并且形成送风用的风口;所述的内风口壳5位于所述的外风口壳4的内部,中心与所述的外风口壳4重合,截面呈梯形形状,底板与所述的风口板2相抵触,用于承载所述的调节组件3,并且与所述的风口板2形成回风用的风口;所述的制冷调节温控集成6和制热调节温控集成7固定在所述的内风口壳5上,用于调节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8,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8贯穿所述的外风口壳4和内风口壳5,底部与所述的风口面板固定连接,顶部与所述的外风口壳4固定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的控制板20。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风口壳5和外风口壳4之间设置有连杆10,所述的连杆10一端与所述的外风口壳4固定连接,一端与所述的内风口壳5固定连接,用于连接所述的外风口壳4和内风口壳5。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杆10不少于一个,均匀分布在所述的外壳1上,保持所述的内风口壳5受力均衡。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风口壳5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回风板9,所述的回风板9的一侧与所述的内风口壳5固定连接,另一侧远离所述的内风口壳5,所述的回风板9与内风口壳5的上表面形成夹角,留有缝隙,用于将回风送到送风处,减小送风风量。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风口壳5与风口板2之间设置有卡勾22,所述的卡勾22的一端与所述的内风口壳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风口板2相抵触,所述的风口板2相应设置有卡槽23,所述的卡槽23与卡勾22相配合抵触,用于限定所述的风口板2的移动轨迹。

进一步的,所述的制冷调节温控集成6包括制冷温度传感器11、制冷温控元件12、制冷连接杆13和连接弹簧;所述的制冷温度传感器11与所述的内风口壳5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的外壳1的内部,用于测量监控室内温度;所述的制冷温控元件12位于所述的制冷温度传感器11的一侧,一端与所述的制冷温度传感器11连接,一端与所述的制冷连接杆13固定连接,用于根据室内温度变化控制所述的制冷连接杆13的运动;所述的制冷连接杆13沿外壳1径向分布,一端与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8连接,用于将运动传递到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8上;所述的连接弹簧位于所述的制冷连接杆13的内部,两端与所述的制冷连接杆13固定连接,用于辅助所述的制冷连接杆13的回复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制热调节温控集成7包括制热温度传感器、制热温控元件16、制热连接杆17和连接弹簧;所述的制热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的内风口壳5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的外壳1的内部,用于测量监控室内温度;所述的制热温控元件16位于所述的制热温度传感器的一侧,一端与所述的制热温度传感器连接,一端与所述的制热连接杆17固定连接,用于根据室内温度变化控制所述的制热连接杆16的运动;所述的制热连接杆17沿外壳1径向分布,一端与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8连接,用于将运动传递到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8上;所述的连接弹簧位于所述的制热连接杆17的内部,两端与所述的制热连接杆17固定连接,用于辅助所述的制冷连接杆13的回复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旋转调节组件8包括固定连接块18、旋转轴19、控制板20和旋转连接块21;所述的固定连接块18位于所述的外壳1的上端,与所述的外壳1相抵触,用于稳定所述的旋转轴19,使其始终处于竖直状态;所述的旋转轴19贯穿所述的外壳1,一端与所述的固定连接块18固定连接,一端与所述的控制板20固定连接,用于将运动传递到所述的控制板20上;所述的控制板20位于所述的风口板2的上方,与所述的风口板2固定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的风口板2;所述的旋转连接块21位于所述的旋转轴19上,与所述的旋转轴19固定连接,同时与所述的制冷调节温控集成6和制热调节温控集成7相抵触,带动所述的旋转轴19旋转,用于将所述的制冷调节温控集成6和制热调节温控集成7的运动转化为所述的旋转轴19的转动。

使用制冷时,通过所述的风口板2与内风口壳5之间的缝隙回风,所述的制冷温度传感器11测量反馈室内温度,当温度过低时,所述的制冷温控元件12收缩,将所述的制冷连接杆13回拉,带动所述的连接弹簧拉伸,所述的旋转连接块21因此旋转,通过所述的旋转轴19将所述的控制板20带动旋转,最终导致所述的风口板2旋转,回风口面积因此增大,而送风口的有效面积减小,回风量提高增加送风扰动,有效减少送风量,同时送风速度没有改变,则不会影响气流扩散效率;当温度升高需要继续制冷时,所述的制冷温控元件12恢复变形,所述的制冷连接杆13通过所述的连接弹簧恢复弹性变形而运动,导致所述的风口板2恢复原始位置,制冷风量恢复,提高制冷效果。

使用加温时,通过所述的风口板2与内风口壳5之间的缝隙回风,所述的制热温度传感器测量反馈室内温度,当温度过低时,所述的制热温控元件16膨胀,将所述的制热连接杆17前推,带动所述的连接弹簧压缩,所述的旋转连接块21因此旋转,通过所述的旋转轴19将所述的控制板20带动旋转,最终导致所述的风口板2旋转,回风口面积因此增大,而送风口的有效面积减小,回风量提高增加送风扰动,有效减少送风量,同时送风速度没有改变,则不会影响气流扩散效率;当温度升高需要继续制热时,所述的制热温控元件16恢复变形,所述的制热连接杆17通过所述的连接弹簧恢复弹性变形而运动,导致所述的风口板2恢复原始位置,加热热风量恢复,提高加热效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性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