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导流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08402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导流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导流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用户对空调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技术中,空调器采用双出风道模式,空调器的导流块不能很好地将风轮甩出的风进行分流,会在出风口处形成逆流涡。逆流涡不仅消耗出风的能量,影响空调器的制冷能力,增加空调器的功耗,而且会使得气动噪音增大,影响用户的体验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的导流块,所述空调器的导流块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具有如上所述空调器的导流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导流块,所述空调器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边缘和与所述第一出风边缘相对的第二出风边缘,所述导流块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以将所述出风口限定出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所述导流块的出风端设有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出风边缘相对,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出风边缘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导流块,通过在导流块上设置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从而可以辅助导流块更好地对出风风流进行导向,进而可以调节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处的气流流向或气流流量,不仅可以扩大出风范围,而且可以使得空调器的出风气流能够顺利地流出出风口,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处出现逆流涡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降低出风口处的气流噪音,提高出风口处的出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块具有第一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和所述第一出风边缘限定出所述第一出风部,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面平滑过渡。由此,从空调器内流出的空气能够沿着第一导风面、第一导风板及第一出风边缘光滑流出,出风气流顺畅,从而可以减少流道阻力、提升风量,避免在第一出风部形成逆流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块具有第二导风面,所述第二导风面与所述第二出风边缘限定出所述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面平滑过渡。由此,从从空调器内流出的空气能够沿着第二导风面、第二导风板及第二出风边缘光滑流出,出风气流顺畅,从而可以减少流道阻力、提升风量,避免在第二出风部形成逆流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块呈棱柱状,棱柱状具有多条棱边和多个侧面,侧面可以用于导向出风气流,从而可以有效地对气流进行导向,而且侧面也方便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的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导流块可枢转地连接。由此,可以通过转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中的一个或是两个,辅助导流块调节出风口处的气流,操作方便、简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导流块可移动地连接。由此,可以通过移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中的一个或是两个,辅助导流块调节出风口处的气流,操作方便、简易且占用空间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块、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中的至少一个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可以扩大出风口长度方向上的气流导引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块在所述第一出风边缘和所述第二出风边缘之间可移动。由此,可以通过移动导流块调节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及该方向上的出风量,从而可以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人体的体感舒适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边缘和与所述第一出风边缘相对的第二出风边缘;和如上所述任一项的空调器的导流块,所述导流块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以将所述出风口限定出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在导流块上设置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从而可以辅助导流块更好地对出风风流进行导向,进而可以调节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处的气流流向或气流流量,不仅可以扩大出风范围,而且可以使得空调器的出风气流能够顺利地流出出风口处,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处出现逆流涡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降低出风口处的气流噪音,提高出风口处的出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块具有第一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与所述第一出风边缘相对,所述第一导风面的形状与所述出风风道内靠近所述第一出风边缘处的壁面的形状相同。由此,可以使得第一导风面与第一出风边缘间的出风气流更顺畅,减少流道阻力,提升风量,降低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块具有第二导风面,所述第二导风面与所述第二出风边缘相对,所述第二导风面的形状与所述出风风道内靠近所述第二出风边缘处的壁面的形状相同。由此,可以使得第二导风面与第二出风边缘间的出风气流更顺畅,减少流道阻力,提升风量,降低噪音。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双出风模式下的局部流场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的局部流场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的局部流场示意图;

图5是根据现有技术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现有技术空调器的在双出风模式下的局部流场示意图;

图7是根据现有技术空调器的在制热模式下的局部流场示意图;

图8是根据现有技术空调器的在制冷模式下的局部流场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

壳体11,内腔室110,

出风口12,第一出风边缘121,第二出风边缘122,

第一出风部123,第二出风部124,

出风风道13,

导流块14,第一导风面141,第二导风面142,第一导风板143,第二导风板144,

风轮15,

蒸发器16,

进风面框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的导流块14。

具体而言,如图1-图4所示,空调器1可以具有出风口12,出风口12包括第一出风边缘121和第二出风边缘122,第一出风边缘121与第二出风边缘122相对。导流块14可以设在出风口12处,导流块14可以将出风口12处限定出第一出风部123和第二出风部124。导流块14的出风端可以设有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第一导风板143可以与第一出风边缘121相对,第二导风板144可以与第二出风边缘122相对。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1上设有出风口12,空调器1内部的出风气流可以从出风口12流出。出风口12的出风边缘可以包括第一出风边缘121和第二出风边缘122,第一出风边缘121可以限定出风气流上方(如图1所示的上方)的截止区域,空调器1内部的气流可以从第一出风边缘121的下方流出;第二出风边缘122可以限定出风气流下方(如图1所示的上方)的截止区域,空调器1内部的气流可以从第二出风边缘122的上方流出。

如图1-图4所示,空调器1的出风口12处可以设置导流块14,导流块14可以将出风口12分为两部分,即第一出风部123和第二出风部124。导流块14的出风端,即导流块14上远离空调器1内腔室110的一端上设有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第一导风板143设在靠近第一出风边缘121的一侧且与第一出风边缘121相对,第二导风板144设在靠近第二出风边缘122的一侧且与第二出风边缘122相对。

如图2所示,当空调器1处于双风道模式制冷时,一部分冷风可以沿着第一出风边缘121所在的壁面吹向房间的上层空间,冷空气在重力的作用下缓缓下降,可以实现天幕制冷的舒适效果,另一部分冷风可以沿着第二出风边缘122所在的壁面直接吹向人体,可以实现快速制冷;当空调器1处于双风道模式制热时,一部分热风可以沿着第二出风边缘122所在的壁面直接吹向地面,热空气在浮力作用下从人体的脚部慢慢上升,实现康达暖足的效果,另一部分热风可以沿着第一出风边缘121所在的壁面吹向房间的上层空间,上层空间的热空气与下层空间的热空气配合促进房间的热循环,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相关技术中,如图5-图8所示,空调器1’包括壳体11’、风轮15’、蒸发器16’、进风面框17’和导流块14’等。空调器1’采用双出风道模式,风轮15’甩出来的风经过出风口12’时由于导流块14’的作用,一部分风从第一出风部123’沿着第一出风边缘121’与第一导风面141’吹出,一部分风从第二出风部124’沿着第二出风边缘122’与第二导风面142’吹出。但由于不同空调器1’的风轮15’甩出的风的流态不同,造成有的风轮15’甩出的风偏下,有的风轮15’甩出的风偏上,使得导流块14’不能很好地将风轮15’甩出的风按照设计目的分流,往往会形成逆流涡18’。逆流涡18’不仅消耗出风的能量,使得出风风量降低,影响空调器1’的制冷能力,增加空调器1’的功耗,而且会使得气动噪音增大,大大降低了空调器1’的使用舒适度。另外,逆流涡18’的存在使得出风口12’气流在第一出风部123’无法充分上扬,在第二出风部124’也无法充分下扬,影响用户的体验舒适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的导流块14,通过在导流块14上设置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从而可以辅助导流块14更好地对出风风流进行导向,进而可以调节第一出风部123和第二出风部124处的气流流向或气流流量,不仅可以扩大出风范围,而且可以使得空调器1的出风气流能够顺利地流出出风口12,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第一出风部123和第二出风部124处出现逆流涡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降低出风口12处的气流噪音,提高出风口12处的出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对于出风口12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出风口12可以是圆形状、矩形状或椭圆形状等。进一步地,导流块14在出风口12处的位置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如图1-图4所示,导流块14可以设置在出风口12的居中位置处,从而可以均衡第一出风部123和第二出风部124的出风量,方便对出风口12处的气流进行控制,也有利于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的设置与控制。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中,内腔室110内第一出风边缘121所在的壁面可以是一个斜面,即第一出风边缘121所在的壁面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如图1所示左右方向所在的平面)的延伸方向不同。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出风边缘121所在的壁面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方向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从水平面逆时针转动到与第一出风边缘所在的壁面重合所需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90度,从而可以扩大出风气流在上层空间的作用范围。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示例中,内腔室110内第二出风边缘122所在的壁面可以是一个斜面,即第二出风边缘122所在的壁面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如图1所示左右方向所在的平面)的延伸方向不同。例如,如图1所示,第二出风边缘122所在的壁面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方向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从水平面顺时针转动到与第二出风边缘所在的壁面重合所需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90度,从而可以扩大出风气流在下层空间的作用范围。

进一步地,如图1-图4所示,内腔室110内第一出风边缘121所在的壁面与第二出风边缘122的所在的壁面的整体形状可以呈喇叭形,即内腔室110内出风口12所在的壁面的形状可以为喇叭形。可以理解的是,该壁面上远离出风口12处一端的开口小于出风口12,且越靠近出风口12,开口越大,从而可以导向内腔室110内的气流流出出风口12,还可以扩大出风气流的作用空间。

如图2所示,内腔室110内第一出风边缘121所在的壁面与第二出风边缘122的所在的壁面的整体形状可以呈喇叭形,当空调器1处于双风道模式制冷时,一部分冷风可以沿着第一出风边缘121所在的壁面吹向房间的上层空间,冷空气在重力的作用下缓缓下降,可以实现天幕制冷的舒适效果,另一部分冷风可以沿着第二出风边缘122所在的壁面直接吹向人体,可以实现快速制冷;当空调器1处于双风道模式制热时,一部分热风可以沿着第二出风边缘122所在的壁面直接吹向地面,热空气在浮力作用下从人体的脚部慢慢上升,实现康达暖足的效果,另一部分热风可以沿着第一出风边缘121所在的壁面吹向房间的上层空间,上层空间的热空气与下层空间的热空气配合促进房间的热循环,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流块14可以具有第一导风面141,第一导风面141可以与第一出风边缘121所在的壁面共同限定出第一出风部123,第一导风板143可以与第一导风面141平滑过渡。可以理解的是,导流块14可以具有第一导风面141,第一导风板143与第一导风面141可以位于同一曲面上。由此,内腔室110内的气流能够从第一导风面141与第一出风边缘121所在的壁面间流出,并继续在第一导风板143的导向下流出内腔室110,出风过程中气流顺畅,流道阻力小,且可以避免在第一出风部123形成逆流涡。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面141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一导风面141可以是具有微小曲率的矩形曲面或是矩形面。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实施例,导流块14可以具有第二导风面142,第二导风面142可以与第二出风边缘122所在的壁面共同限定出第二出风部124,第二导风板144可以与第二导风面142平滑过渡。可以理解的是,导流块14可以具有第二导风面142,第二导风板144与第二导风面142可以位于同一曲面上。由此,内腔室110内的气流能够从第二导风面142与第二出风边缘122所在的壁面间流出,并继续在第二导风板144的导向下流出内腔室110,出风过程中气流顺畅,流道阻力小,且可以避免在第二出风部124形成逆流涡。进一步地,第二导风面142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二导风面142可以是具有微小曲率的矩形曲面或是矩形面。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导流块14可以呈棱柱状,从而可以更好地配合出风口12的形状,更有效地对气流进行导向,而且也方便第一导风板143及第二导风板144的设置。例如,导流块14可以呈三棱柱状,三棱柱的任意一个棱边可以朝向空调器1的内腔室110,该棱边所连接的两个侧面分别为第一导风面141和第二导风面142,第一导风板143可以与第一导风面141平滑过渡,第二导风板144可以与第二导风面142平滑过渡,从内腔室110流出的气流可以沿着第一导风面141及第一导风板143、第二导风面142及第二导风板144流向空调器1的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中的至少一个与导流块14可枢转地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均与导流块14连接,且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绕着导流块14的转动。第一导风板143可以与导流块14可枢转地连接;第二导风板144可以与导流块14可枢转地连接;也可以是第一导风板143、第二导风板144均与导流块14可枢转地连接。由此,可以通过转动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中的一个或是两个,可以辅助导流块14调节出风口12处的气流。

当第一导风板143与导流块14可枢转地连接时,可以通过转动第一导风板143,调节第一导风板143与导流块14的位置关系,从而可以调节第一出风部123处的气流流向或气流流量;当第二导风板144与导流块14可枢转地连接时,可以通过转动第二导风板144,调节第二导风板144与导流块14的位置关系,从而可以调节第二出风部124处的气流流向或气流流量。而且,通过可枢转的方式将导风板连接到导流块14上,安装方便、操作简单,且在空调器停止工作时,可以将导风板转动到与导流块14的出风端平行位置处,从而可以减小收纳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中的至少一个与导流块14可移动地连接。可理解的是,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均与导流块14连接,且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相对于导流块14移动。第一导风板143可以与导流块14可移动地连接;第二导风板144可以与导流块14可移动地连接,也可以是第一导风板143、第二导风板144均与导流块14可移动地连接。由此,可以通过移动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中的一个或是两个,辅助导流块14调节出风口12处的气流。

当第一导风板143与导流块14可移动地连接时,可以通过移动第一导风板143,调节第一导风板143与导流块14的位置关系,从而可以调节第一出风部123处的气流流量;当第二导风板144与导流块14可移动地连接时,可以通过移动第二导风板144,调节第二导风板144与导流块14的位置关系,从而可以调节第二出风部124处的气流流量。而且,通过可移动的方式将导风板连接到导流块14上,安装方便、操作简单,且在空调器停止工作时,可以将导风板移动到与导流块14的出风端平行位置处,从而可以减小收纳空间。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块14、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中的至少一个沿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导流块14可以沿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导风板143可以沿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导风板144可以沿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延伸,或是导流块14、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中的任意两个沿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延伸,亦或是导流块14、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均沿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可以在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上导引出风气流流出空调器1。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实施例中,导流块14在第一出风边缘121和第二出风边缘122之间可移动。由此,可以通过移动导流块14调节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及该方向上的出风量,从而可以提高人体的体感舒适度。

根据人体对于温度的感受情况,天气热的时候,脸部有冷风时体感舒适度比较高,用户可以将空调器1置于制冷模式,可以将导流块14移动到靠近第二出风边缘122处,如图4所示,从而可以使得出风气流从第一出风部123流出;天气冷的时候,人体腿部有暖风时体感舒适度比较高,可以将导流块14移动到第一出风边缘121处,如图3所示,从而可以使得出风气流从第二出风部124流出;导流块14还可以移动到第一出风边缘121和第二出风边缘122的中间,如图2所示,从而可以实现双出风模式。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壳体11和如上所述的空调器1的导流块14。具体而言,壳体11内限定出出风风道13,出风风道13的出风口12位于壳体11上。出风口12包括第一出风边缘121和第二出风边缘122,且第二出风边缘122与第一出风边缘121相对。导流块14可以设在出风口12处,导流块14可以将出风口12限定出第一出风部123和第二出风部124。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1可以包括壳体11和导流块14,壳体11上可以设有出风口12,壳体11内可以限定出出风风道13,空调器1内部的气流可以流经出风风道13后从出风口12流出空调器1。出风口12的出风边缘可以包括第一出风边缘121和第二出风边缘122,空调器1内的气流可以从第一出风边缘121的下方流出,空调器1内部的气流可以从第二出风边缘122的上方流出。

空调器1的出风口12处可以设置导流块14,导流块14可以将出风口12分为第一出风部123和第二出风部124。导流块14的出风端,即导流块14上远离内腔室110的一端上设有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第一导风板143可以设在靠近第一出风边缘121的一侧且与第一出风边缘121相对,第二导风板144可以设在靠近第二出风边缘122的一侧且与第二出风边缘122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通过在导流块14上设置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从而可以辅助导流块14更好地对出风风流进行导向,进而可以调节第一出风部123和第二出风部124处的气流流向或气流流量,不仅可以扩大出风范围,而且可以使得空调器1的出风气流能够顺利地流出出风口12,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第一出风部123和第二出风部124处出现逆流涡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降低出风口12处的气流噪音,提高出风口12处的出风量。

进一步地,如图1-图4所示,空调器1还可以包括风轮15与蒸发器16,风轮15与蒸发器16均设在壳体11内。风轮15可以带动空调器1内的空气的气流速度,从而形成风流,蒸发器16可以实现空调器内部空气的热交换,制冷的时候可以吸热散冷,制热的时候可以吸冷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导流块14可以具有第一导风面141,第一导风面141可以与第一出风边缘121相对,第一导风面141的形状可以与出风风道13内靠近第一出风边缘121处的壁面的形状相同。由此,可以使得第一导风面141与第一出风边缘121所在的壁面间的出风气流更顺畅,减少流道阻力,提升风量,降低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导流块14可以具有第二导风面142,第二导风面142可以与第二出风边缘122相对。第二导风面142的形状可以与出风风道13内靠近第二出风边缘122处的壁面的形状相同。由此,可以使得第二导风面142与第二出风边缘122所在的壁面间的出风气流更顺畅,减少流道阻力,提升风量,降低噪音。

下面参考如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如图1-图4所示,空调器1包括壳体11、风轮15、蒸发器16、压缩机、冷凝器、过滤器、节流机构和导流块14。

具体而言,如图1-图4所示,风轮15与蒸发器16可以均设在壳体11内。风轮15可以带动空调器1内的空气的气流速度,从而形成风流,蒸发器16可以实现空调器内部空气的热交换,制冷的时候可以吸热散冷,制热的时候可以吸冷散热。

空调器1通电后,制冷系统内制冷剂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并压缩为高压蒸汽后排至冷凝器。同时风轮15从进风面框17吸入的室外空气流经冷凝器,风轮15带动空气流动,空气可以与冷凝器接触进行热交换,从而可以带走制冷剂放出的热量,使高压制冷剂蒸汽凝结为高压液体。高压液体经过过滤器、节流机构后喷入蒸发器,并在相应的低压下蒸发,吸取周围的热量。同时风轮15使空气不断进入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并将放热后变冷的空气送向室内。室内空气不断循环流动,达到降低温度的目的。

如图2-图4所示,壳体11内限定出出风风道13,出风风道13的出风口12位于壳体11上,出风口12可以是矩形状。出风口12可以包括第一出风边缘121和第二出风边缘122,且第二出风边缘122与第一出风边缘121相对。内腔室110内第一出风边缘121所在的壁面与第二出风边缘122的所在的壁面的整体形状可以呈喇叭形,即内腔室110内出风口12所在的壁面的形状可以为喇叭形。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图4所示,壳体11内可以限定出出风风道13,空调器1内部的气流可以流经出风风道13后从出风口12流出空调器1。出风口12的出风边缘可以包括第一出风边缘121和第二出风边缘122,空调器1内的气流可以从第一出风边缘121的下方流出,空调器1内部的气流可以从第二出风边缘122的上方流出。

如图1-图4所示,空调器1的出风口12处可以设置三棱柱状的导流块14,导流块14可以将出风口12分为第一出风部123和第二出风部124。导流块14的任意一个棱边可以朝向空调器1的内腔室110,该棱边所连接的两个侧面分别为第一导风面141和第二导风面142,第一导风面141可以与第一出风边缘121相对,第一导风面141的形状可以与出风风道13内靠近第一出风边缘121处的壁面的形状相同,可以是具有微小曲率的矩形曲面。第二导风面142可以与第二出风边缘122相对,第二导风面142的形状可以与出风风道13内靠近第二出风边缘122处的壁面的形状相同,可以是具有微小曲率的矩形曲面。

如图1-图4所示,导流块14可以在第一出风边缘121和第二出风边缘122之间可移动。如图4所示,当导流块14移动到靠近第二出风边缘122处时,导流块14的第二导风面142与第二出风边缘122接触,空气气流可以从第一出风边缘121和第一导风面141间流出;如图3所示,当导流块14移动到第一出风边缘121处时,导流块14的第一导风面141与第一出风边缘121接触,空气气流可以从第二出风边缘122和第二导风面142间流出;如图2所示,当导流块14移动到第一出风边缘121和第二出风边缘122的中间时,一部分空气气流可以从第二出风边缘122和第二导风面142间流出,另一部分空气气流可以从第一出风边缘121和第一导风面141间流出。

根据人体对于温度的感受情况,天气热的时候,脸部有冷风时体感舒适度比较高,用户可以将空调器1置于制冷模式,可以将导流块14移动到靠近第二出风边缘122处;天气冷的时候,人体腿部有暖风时体感舒适度比较高,可以将导流块14移动到第一出风边缘121处。

如图1-图4所示,导流块14的出风端,即导流块14上远离内腔室110的一端上可以设有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第一导风板143可以设在靠近第一出风边缘121的一侧且与第一出风边缘121相对,第二导风板144可以设在靠近第二出风边缘122的一侧且与第二出风边缘122相对。第一导风板143、第二导风板144均与导流块14可移动地连接。导流块14、第一导风板143和第二导风板144均沿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