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7341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冬天房间含湿量低,开启空调制热后,随着室内的温度上升,室内的相对湿度逐渐降低,长期处在这种干燥的环境中,会导致用户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皮肤干裂、呼吸道疾病等。然而,常规的空调室内机内的通常是在空调出风侧设置湿膜,利用出风侧的送风气流使得湿膜上的水分蒸发来加湿送风气流,而这中湿膜的使用寿命较短,且其加湿效果不佳,不能满足用户对空调室内机内的加湿效果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增强其加湿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具有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加湿盘及吸水装置;所述加湿盘设置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内测;所述吸水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加水盘内的吸水座,以及设于所述吸水座上的多个由吸水材料形成的吸水柱。

优选地,所述吸水柱高于加湿盘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吸水柱呈空心设置。

优选地,所述吸水座呈蜂巢状设置。

优选地,所述加湿盘的内壁面设有吸水膜。

优选地,所述吸水膜自所述加湿盘的侧壁向上延伸,以使所述吸水膜至少部分搭接于所述加湿盘侧壁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串联连通或并联连通,所述加湿盘安装于所述加热管上。

优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具有自其一端延伸出的第一冷媒,以及自其另一端延伸出的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一冷媒管用以与室外换热器连接,所述加热管设于所述第二冷媒管。

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接水盘,所述加湿盘设在接水盘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内侧设置加湿盘,以及在所述加湿盘内设置吸水装置,当所述空调室内机进行加湿时,吸水柱自其下端吸收加湿盘内的水,并不断地向吸水柱的上端渗透。而由于吸水柱的上端所接触到的送风气流的风速较大,因此,所述吸水柱上端的水分蒸发速度较快,在加湿盘的上端形成较多的水蒸气,所述水蒸气与送风气流混合,实现对送风气流进行加湿,加湿后的送风气流由风轮驱动并流向室内。由此可见,所述空调室内机能够有效增强其加湿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I-I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吸水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加热管与室内换热器串联方式一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空调室内机设有第一旁通管的原理示意图;

图8为图1的空调室内机的加热管与室内换热器串联方式二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空调室内机设有第一旁通管的原理示意图;

图10为图1的空调室内机的加热管与室内换热器并联方式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室外侧”、“室内侧”等的描述,则该“室外侧”、“室内侧”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室外侧”、“室内侧”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以及与所述空调室内机适配的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以使得此两者内部的冷媒循环系统连通,冷媒在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循环流动并换热,从而实现所述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功能。值得说明的是,所述空调器可以为单制热空调器,也可以是制冷及制热空调器,所述空调室内机可以是卧式挂机、立式挂机或柜机,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以所述空调室内机为立式挂机为例,进行解释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50、加湿盘61及吸水装置300;其中,加湿盘61设置于室内换热器50的内测;吸水装置300包括设于加湿盘61内的吸水座310,以及设于吸水座310上的多个由吸水材料形成的吸水柱3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回风口的壳体600,所述壳体600设有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回风口的风道,室内换热器50设于所述风道内,并邻近所述出风口;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于室内换热器50内侧的风轮80,风轮80邻近所述出风口;加湿盘61位于室内换热器50与风轮80之间。

吸水装置300设于加湿盘61内,吸水座310呈平板状设置,每一吸水柱320自吸水座310的上板面朝上延伸出,且多个吸水柱320之间呈相互间隔设置,以在多个吸水柱320之间形成通风间隙。由于吸水柱320由吸水材料形成,故而吸水柱320可吸收水分。所述吸水材料可以是吸水纤维、吸水海绵或吸水树脂中任意一种,具体可以依据所述吸水材料的成本及加工成吸水柱320的难以程度选取,在此不做限定。吸水柱320的下端吸收加湿盘61内的水,并不断地向吸水柱320的上端渗透,从而将加湿盘61内的水吸出水面,相对于仅通过加湿盘61盘腔内蒸发面而言,吸水柱320的设置增大了加湿盘61的蒸发面积,有利于加速水分的蒸发。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工作时,通过室内换热器50之后的送风气流,掠过加湿盘61上端,所述送风气流的风速自加湿盘61的水面往上逐渐增大,因此,吸水柱320上端所接触到的送风气流的风速较大,从而使得吸附于吸水柱320上端的水分蒸发速度较快,在加湿盘61的上端形成较多的水蒸气,所述水蒸气与送风气流混合,实现对送风气流进行加湿,加湿后的送风气流由风轮80驱动并流向室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室内换热器50的内侧设置加湿盘61,以及在加湿盘61内设置吸水装置300,当所述空调室内机进行加湿时,吸水柱320自其下端吸收加湿盘61内的水,并不断地向吸水柱320的上端渗透。而由于吸水柱320的上端所接触到的送风气流的风速较大,因此,吸水柱320上端的水分蒸发速度较快,在加湿盘61的上端形成较多的水蒸气,所述水蒸气与送风气流混合,实现对送风气流进行加湿,加湿后的送风气流由风轮80驱动并流向室内。由此可见,所述空调室内机,能够有效增强其加湿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在使用状态下,吸水柱320的下端应浸泡于加湿盘61内的水中,吸水柱320的上端显露出加湿盘61的水面上,如此吸水柱320才能够将加湿盘61内的水吸离水面。

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接水盘400,加湿盘61设在接水盘400上。

具体地,接水盘400设于所述壳体600的底部,接水盘400设有供室内换热器50安装的第一安装位,以及供风轮80安装的第一安装位,加湿盘61设于所述第一安装位与所述第二安装位之间。

考虑到吸水柱320上端所接触到的送风气流的风速较快,吸水柱320上端的水分蒸发速率也较快,故有必要提高吸水柱320向上吸水的能力,以使得吸水柱320的上端始终吸附有足量的水分供蒸发使用。因此,吸水柱320呈空心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毛细管毛吸效应原理,通过将吸水柱320呈空心设置,在吸水柱320内部形成吸水腔321,以将吸水柱320设计成毛细管状。在使用时,水从吸水柱320的下端自外而内地渗透到吸水腔321内,并贮存于该吸水腔321内,从而吸水腔321内的水面高于加湿盘61内的水面,使得吸水柱320的上端始终吸附有足量的水分,这部分水分从吸水腔321内不断地渗透到吸水柱320的外壁面进行蒸发,如此使得吸水柱320具有足量的水分持续进行蒸发。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吸水柱320也可以呈实心设置。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为确保吸水柱320能够产生较好的毛吸效应,吸水柱320应将其内径或外径设计得较小,以将吸水柱320与毛细管相当,从而使吸水柱320在使用时能够产生较好的毛吸效应,确保吸水腔321内吸附有较高的水柱。

请参阅图3和图4,为减小吸水柱320吸水的阻力,以方便加湿盘61内的水能够快速地补充到吸水柱320的吸水腔321内,故将吸水座310呈蜂巢状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吸水座310呈蜂巢状设置,可吸水座310的内部形成有较多的过水间隙,所述过水间隙连通加湿盘61的盘腔和吸水柱320的吸水腔321,从而加湿盘61内的水可自吸水座310内部的过水间隙,直接进入到吸水腔321内,明显减小了吸水柱320吸水的阻力,从而加湿盘61内的水能够快速地补充到吸水柱320的吸水腔321内。

请参阅图3和图4,鉴于所述送风气流自加湿盘61的上方掠过,所述送风气流的风速自加湿盘61的水面往上逐渐增大,因此,吸水柱320高于加湿盘61的上端设置,如此,使得吸水柱320的上端自加湿盘61上端的敞口伸出,吸水柱320的上端能够接触到具有较大风速的送风气流,从而使得吸水柱320上端的水分加速蒸发,增大了水的蒸发量,有效提高了空调室内的加湿效果。

为增大加湿盘61的蒸发面积,加湿盘61的内壁面设有吸水膜(未图示)。具体地,所述吸水膜敷设于加湿盘61的内侧壁,在使用时,所述吸水膜的下侧部浸泡于加湿盘61的水中,所述吸水膜自其下侧部吸水,并将水分吸附到其上侧部,在此过程中,所述吸水膜上的水与加湿盘61水面上方的送风气流接触而快速蒸发。

而由于加湿盘61上端的敞口位置,其送风气流的风速更大,故将所述吸水膜自加湿盘的侧壁向上延伸,以使所述吸水膜至少部分搭接于加湿盘61侧壁的上端,如此设置,所述吸水膜的搭接于加湿盘61侧壁上端的部分,能够与具有较大风速的送风气流接触,从而当所述吸水膜将加湿盘61内的水吸附到加湿盘61的上端时,这部分水分被加速蒸发,有效提高了加湿盘61内水的蒸发效率,进而增强空调室内机的加湿效果。

请参阅图3和图6,考虑到加湿盘61内水的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蒸发,故可在壳体600内部增设一加热装置,用以加热加湿盘61内的水。所述加热装置可以是电加热管或者是冷媒加热管,亦或者是蓄热管。而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下时,由所述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先进入室内换热器50进行换热。因此,可利用所述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对加湿盘61进行加热。

故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加热管62,加热管62与室内换热器50串联连通或并联连通,加湿盘61安装于加热管62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在制热状态下,由其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先进入室内换热器50进行换热,由于加热管62与室内换热器50串联连通或并联连通,从而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可通过加热管62,在其通过加热管62的过程中,该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的热量通过加热管62传导至加湿盘61内水中,加湿盘61内的水被加热而蒸发形成大量的水蒸气,增大了加湿盘61内水的蒸发量,有效增强了空调室内机对送风气流的加湿效果。

加热管62可呈直管状或弯管状设于加湿盘61内部,以与盛放于加湿盘61内的水直接接触加热;亦或者加热管62设于加湿盘61的外部,以通过加湿盘61的壁面间接向盛放于加湿盘61内的水导热。考虑到安装加热管62和加湿盘61的简易度,优选将加热管62盘设于加湿盘61的外部。由于加湿盘61采用金属(如铝或铜)制成,其导热性能较好,加热管62可通过加湿盘61传导热量。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设于接水盘400底部的垫板500,垫板500设有供限位凹槽,加热管62限位安装于所述限位凹槽内,并位于加湿盘61的正下方,如此使得加热管62的安装工序较为简便。

为提高加热管62对加湿盘61的加热效果,加热管62呈弯管状设置,以增大加热管62与加湿盘61的加热面,从而有效加强加热管62对加湿盘61的加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空调器为具有制冷和至热风功能,所述空调器的空调室外机包括压缩机10、气液分离器70、四通阀20、室外换热器30和节流装置40,压缩机10、四通阀20、室外换热器30、节流装置40、室内换热器50及气液分离器70通过冷媒管依次连通,以形成所述空调器的冷媒循环系统。其中,四通阀20用以切换冷媒的流向,实现所述空调器制冷功能与制热功能之间的切换,四通阀20具有与压缩机10的排气管连接的第一接口、与压缩机10的进气管连接的第二接口、与室外换热器30连接的第三接口、与室内换热器50连接的第四接口。

至于加热管62与室内换热器50串联连通的方式,在此例举两种。请参阅图6,其中串联方式一为:室内换热器50具有自其一端延伸出的第一冷媒管,以及自其另一端延伸出的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一冷媒管用以与室外换热器30连接,加热管62设于所述第二冷媒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50包括换热管及换热翅片,所述第一冷媒管自所述换热管的一端延伸出,所述第二冷媒管自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延伸出,加热管62可以与所述第二冷媒管可以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亦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但是,为了便于加工和安装,优选将加热管62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冷媒管相互独立的两个结构。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由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先进入加热管62,该气态冷媒在加热管62内加热加湿盘61中的水,由于此时冷媒温度最高,加热效果最好,而后经加热管62流出的冷媒温度降低,并进入室内换热器50进行换热。显然,这种设置方式,进入加热管62的气态冷媒温度最高,对加湿盘61中的水的加热效果最佳,更容易形成更多的水蒸气。

请参阅图8,所述加热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串联方式二,与上述串联方式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加热管62设于所述第一冷媒管。

显然,加热管62可以与所述第二冷媒管可以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亦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由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先进入室内换热器50,该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50内进行换热,该气态冷媒的温度降低,而后进入加热管62加热加湿盘61中的水。可见,这种设置方式,进入加热管62的气态冷媒温度较低,但是仍然能够对加湿盘61中的水进行加热,只是其加热效果及加湿效果相对于前述第一种设置而言略弱。

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比较,两者的串联方式均较为简单,易于操作,而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具有更佳的加湿效果,故上述第一实施例为较优选的实施方案。

请参阅图7和图9,鉴于加热管62与室内换热器50为串联连通时,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下,冷媒在循环过程中,仍然需要通过加热管62,最后回流至压缩机10中。如此设置,不仅加热管62对加湿盘61中的水的加热效果不佳,而且,加热管62还增加了冷媒循环的管程和流动的阻力,有可能会降低所述空调器的制冷效率。

因此,在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基础上,为减小制冷状态下冷媒循环的管程和流动的阻力,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与加热管62并联连通的第一旁通管100,第一旁通管100设有第一单向阀1a,用以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制冷时供冷媒通过;加热管62设有第二单向阀2a,用以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制热时供冷媒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单向阀2a设在加热管62的外管段上;利用单向阀只能单向流动的特性,通过在第一旁通管100和加热管62上分别设置第一单向阀1a、第二单向阀2a,使得冷媒在制热状态下,仅能通过第一旁通管100而不能通过加热管62,以达到减小制冷状态下冷媒循环的管程和流动的阻力的效果,确保所述空调器具有较佳的制冷效率。

以图7所示的冷媒循环系统为例进行详细解释: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自室内换热器50流出的冷媒,只能通过第一单向阀1a,而不能通过第二单向阀2a,因此,该冷媒仅能自第一旁通管100回流动至压缩机10内,从而减小冷媒循环的管程和流动的阻力,减小了冷媒的循环周期,以确保所述空调器具有较佳的制冷效率。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自压缩机10流出的冷媒,只能通过第二单向阀2a,而不能通过第一单向阀1a,因此,该冷媒仅能自加热管62通过,并流动至室内换热器50内,在此过程中,该加热管62对加湿盘61内的水进行加热。

加热管62与室内换热器50除了串联连通之外,加热管62还可以与室内换热器50并联连通。请参阅图10,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与室内换热器50并联连通的第二旁通管200,加湿装置60设在第二旁通管200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由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一部分进入室内换热器50进行换热,另一部分进入加热管62用于加热加湿盘61内的水,最终此两部分冷媒汇集进入节流装置40。在此过程中,进入加热管62内的气态冷媒温度较高,加热效果较好,从而也较容易蒸发形成水蒸气。

请参阅图10,为便于调节通过加热管62的冷媒量,以达到控制加湿装置60加湿量的效果,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于第二旁通管200上的流量调节阀4a。

在本实施例中,流量调节阀4a为电子流量调节阀4a,通过控制所述电子流量调节阀4a开度,可调节通过加热管62的冷媒量,例如,室内湿度较低时,需要增大加湿装置60的加湿量,可控制所述电子流量调节阀4a增大其开度,以增大通过加热管62的冷媒量,以此可提高加热管62的加热效果,从而增大加湿装置60的加湿量,反之亦然。

流量调节阀4a可邻近加热管62的任意一端设置,例如,将流量调节阀4a设在加热管62的出口端(如图10所示),或者设于加热管62的入口端,应说明的是,加热管62的出口端和入口端是相对于制热状态下冷媒的流向而言。此两种设置方式相比较,前者高温高压的冷媒先通过加热管62,在加热管62内加热加湿盘61内的水之后,再通过流量调节阀4a调节流量,如此可确保加热管62的加热效果较好,使得加湿装置60具有较佳的加湿效果。

请参阅图10,考虑到加热管62与室内换热器50为并联连通,需要将第二旁通管200的管长设计得较长,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下时,冷媒在循环过程中,也仍然需要通过第二旁通管200及加热管62,最后回流至压缩机10中。如此设置,不仅加热管62对加湿盘61中的水的加热效果不佳,而且,部分冷媒被分流至第二旁通管200及加热管62中,导致流向室内换热器50的冷媒量减小,有可能会降低所述空调器的制冷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减小制冷状态下冷媒循环的管程和流动的阻力,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于第二旁通管200上的第三单向阀3a,第三单向阀3a用以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制热时供冷媒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单向阀单向流动的特性,在第二旁通管200上设置第三单向阀3a,用以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制热时供冷媒通过,从而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自节流装置40流出的冷媒,不能通过第三单向阀3a,因此,该冷媒仅能自第二旁通管200回流动至压缩机10内,从而使得冷媒全部经室内换热器50通过,以确保所述空调器具有较佳的制冷效率。

考虑到随着加湿盘61内的水不断蒸发,加湿盘61内的水量不断减少,为确保加湿盘61内有足量的水用于加湿,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以为加湿装置60的加湿盘61补水的补水装置(未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补水装置向加湿盘61补水,以确保加湿盘61内有足量的水用于加湿。所述补水装置可以手动补水装置或者自动补水装置,例如手动补水装置,所述手动补水装置包括补水箱、连接于加湿盘61与补水箱的补水管,以及设于所述补水管上的补水阀,通过手动控制所述补水阀的开关,使得补水箱向加湿盘61补水。或者自动补水装置,所述自动补水装置包括补水箱、连接于加湿盘61与补水箱的补水管、设于所述补水管上的补水泵,以及设于加湿盘61内的、用以检测加湿盘61内水位的水位检测器,所述水位检测器与所述空调器的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在所述水位检测器检测获得的实际水位小于预设水位时,控制所述补水泵打开,以使得补水箱向加湿盘61补水。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有其他补水装置,在此不一一详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