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1105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吸油烟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抽吸效果好的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CN201610905111.6公开了《一种吸油烟机》,包括机箱和连接在机箱下方的集烟罩,机箱内设有离心风机,所述集烟罩上设有连通所述机箱的内腔的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机为双吸式离心风机;所述集烟罩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离心风机的前进风口;所述第二腔体向下延伸并具有自下而上向前倾斜的斜面,所述斜面上间隔设有左侧轴流风机和右侧轴流风机,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隔板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为与所述左侧轴流风机相对应的左通道和与所述右侧轴流风机相对应的右通道,所述左通道和所述第二风流通道均连通所述离心风机的后进风口。并且设有温度检测装置,判断左右两侧是否有灶具工作,当一侧工作时,开启对应位置油烟机上设置的轴流风机,提高该侧流量,进而提高吸油烟效果。该申请在灶具单侧工作时,能够有效利用油烟机流量,提高吸油烟效果,较少外界气流扰动所导致的跑烟问题,但是当一个轴流风机工作时,另外一个也会随着气流旋转,进而占用一部分油烟机流量,降低了单开一侧应有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跑烟的抽吸效果好的吸油烟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吸油烟机,包括其内安装有离心风机的机箱和连接在所述机箱下方的集烟罩,机箱与集烟罩之间形成有集烟腔,所述离心风机具有连通所述集烟腔的第一吸入口和第二吸入口,所述集烟罩包括左、右侧板以及连接在左、右侧板之间的倾斜设置的导油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油板的上端缘与所述离心风机的蜗壳之间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穿过所述集烟腔将所述集烟腔分隔为前集烟腔和后集烟腔,并将所述离心风机的第一吸入口和第二吸入口隔离开;

所述前集烟腔连通所述离心风机的第一吸入口,所述后集烟腔连通所述集烟罩的内腔和所述第二吸入口;

所述导油板的中部靠近导油板的下边缘位置设有油烟吸入口,所述油烟吸入口通过所述集烟罩的内腔连通所述后集烟腔;

所述集烟罩的内腔内还设有轴流风机、前挡板和后挡板;其中所述前挡板和所述后挡板分别对应于所述轴流风机的前进风口和后进风口设置;

用于检测所述轴流风机的转速传感器电信号连接吸油烟机的控制电路。

所述轴流风机设置在所述隔板上,所述前挡板的下端缘连接所述隔板,所述前挡板的其余部分悬空设置;

所述后挡板的下端缘连接所述导油板,所述后挡板的其余部分悬空设置。

经由所述前集烟腔的抽吸量Q1与经由所述后集烟腔的抽吸量Q2之比为1~3:1。

较好的,所述油烟吸入口与所述集烟腔之间的竖向距离≥300mm。将集烟腔设置在在距离下部的油烟吸入口300mm以上位置,距离锅具较远,能够更好地吸收快速升腾的速度较大的油烟,因为大油烟速度快,向上冲劲大,较近的进风口无法抓取经过的高速流动油烟,而当油烟到达较远处进风口处时,油烟速度已经降低,此时吸取更加容易。两个进风口相互配合,协同作用,能够有效避免跑烟,且抗外界扰动性能好。

所述左、右侧板的前端缘均外凸于所述导油板30~100mm;所述左、右侧板外凸的部分与所述导油板的表面形成集烟槽,形成拢烟区,以获得更好的吸排效果。如果外凸的距离太深,会导致油烟散漫;如果外凸的太浅,油烟会冲撞到导油板上,在导油板的作用下向外反弹;都会影响吸排效果。

所述油烟吸入口的入口面与所述集烟腔的入口面相互垂直。该结构使得两个油烟入口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使得大部分油烟经由集烟腔被快速吸走,小部分油烟进入油烟吸入口,有效避免跑烟现象和屏蔽外界气流干扰。

所述油烟吸入口的长、宽之比为8~15:1。该结构既能够保证吸入速度,以较高的流速吸入油烟,也能够保证吸入面积,从而保证吸排效果。

所述油烟吸入口的长度为400~600mm。该方案能够同时兼顾到左右两侧灶头的油烟的抽吸。

所述集烟槽的宽度为30~80mm;该方案能进一步保证油烟的流速,从而提高吸排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吸油烟机通过在导油板上设置油烟吸入口,形成上下两个进风口,并且在前、后集烟腔的通道上设置轴流风机,当油烟机开启后,通过轴流风机被动转动的转速来调节前、后集烟腔的进风量,使两个集烟腔之间流量比达到最佳,从而获得理想的吸排效果;同时,在导油板上设置在油烟吸入口距离锅具更近,对于油烟有更大的吸引力,能够很好的将油烟吸控至油烟机集烟腔中,减少油烟在升腾过程中的扩散,主要针对较小的油烟,因为较小油烟速度低,油烟向上冲劲小,进风口距离近可以轻松将油烟吸取,距离远油烟扩散后容易逃逸;通常将油烟吸入口设置在导油板的中间位置,能够将烹饪所产生的油烟向内抽吸,避免了油烟向周围扩散、逃逸,抽吸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省略了机箱和右侧板);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省略了机箱、背板和右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该吸油烟机包括:

机箱1,其内安装有离心风机4;本实施例中的离心风机为双吸式离心风机,具有前置的第一吸入口41和后置的第二吸入口42。

集烟罩2,包括左、右侧板21以及连接在左、右侧板21之间的倾斜设置的导油板22和竖向设置的背板27围合而成,导油板22的下端缘连接背板27的下端缘;集烟罩2连接在机箱1的下方,机箱1与集烟罩2之间形成有集烟腔。

左、右侧板21的前端缘均向前外凸于导油板50mm;左、右侧板21外凸的部分与导油板22的表面形成集烟槽26,以方便拢烟,避免油烟冲撞导油板后反弹逃逸。

导油板22的中部靠近导油板22的下边缘位置设有油烟吸入口25,油烟吸入口25通过集烟罩2的内腔28连通后集烟腔24。

本实施例中的油烟吸入口25位于导油板的中部位置并靠近导油板的下边缘,油烟吸入口25连通集烟罩的空腔28。

油烟吸吸入口的入口端面竖向设置,集烟腔的入口端面横向设置,两者相互垂直;油烟吸入口25与集烟腔21之间的竖向距离为350mm。本实施例中油烟吸入口25的长度为500mm,宽度为50mm。

隔板3,连接在导油板22的上端缘和离心风机的蜗壳43之间,隔板3穿过集烟腔将集烟腔分隔为前集烟腔23和后集烟腔24,并将离心风机的第一吸入口41和第二吸入口42隔离开。

前集烟腔23连通离心风机的第一吸入口41,后集烟腔24连通集烟罩的内腔和离心风机的第二吸入口42。

本实施例中,前集烟腔23的宽度为50mm,以使经由前集烟腔23的抽吸量Q1与经由油烟吸入口25的抽吸量Q2之比为2:1。

轴流风机5,设置在隔板3上。

前挡板51,正对轴流风机的前进风口设置,前挡板51的下端缘连接隔板3,前挡板51的其余部分悬空设置,以使前挡板51与轴流风机5之间的空间通过前挡板的左、右侧边以及上端缘与隔板3之间的间隙连通离心风机的第一吸入口41。

后挡板52,正对轴流风机5的后进风口设置,其下端缘连接导油板22,其余部分悬空设置,以使后挡板52与轴流风机5之间的空间通过后挡板的左、右侧边以及上端缘与隔板3之间的间隙连通离心风机的第二吸入口42。

转速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用于检测轴流风机的转速,电信号连接吸油烟机的控制电路(图中未示出)。

该吸油烟机工作时,烹饪所产生的油烟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约三分之一的油烟经由油烟吸入口25进入集烟罩的空腔内,然后经由后集烟腔进入离心风机的第二吸入口被排走;约三分之二的油烟经由前集烟腔进入离心风机的第二吸入口被排走。

当轴流风机被动转动时,说明前集烟腔和后集烟腔的吸排量不在理想状态,此时控制电路根据转速传感器所传递的信号启动轴流风机反向转动,调节前集烟腔和后集烟腔的吸排量达到设定的理想状态。

将本实施例中的吸油烟机与常规吸油烟机进行吸排效果的比对。

常规吸油烟机为只有集烟腔,导油板为平板状,不设置油烟吸入口;并且在开启油烟机后,流量和压力检测系统显示本实施例和常规吸油烟机的参数均一致。

在相同的工况和外界条件下,在两台油烟机同侧同样距离,同样位置设置同一批次干扰小风机,对吸油烟环境进行干扰,通过调节小风机供电电压来控制干扰气流的大小。

无干扰情况下,两台吸油烟机均有较好的吸油烟效果,当逐渐加大干扰程度时,常规吸油烟机在干扰小风机3v电压下即出现油烟逃逸现象;而本实施例中的吸油烟机在4.5v干扰电压下才开始跑烟。

这说明,在同等风机系统性能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具有更加优异的吸油烟效果,且合理的进风口比例及上、下进风口之间的距离,使得本专利能够实现大、小油烟的双优吸取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