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浸入式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3618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浸入式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浸入式的、方便安装、高功率的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换热装置是用来将热量从热流体传递至冷流体的设备,在化工、石油、食品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在有的工厂或其他废水排放场合,刚排放出来的废水温度较高,通常会有70-80度,其中含有的大量热能未被利用直接排放浪费了。而市场现有的专用换热装置通常结构复杂、成本高昂且安装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浸入式换热装置,以提高换热效率、安装速度和互换性。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浸入式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设置于待换热液体的液面以下,包括换热芯体、进水箱和出水箱,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个薄壁管,所述薄壁管的外壁与待换热液体接触且任一所述薄壁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箱、出水箱连通,所述进水箱上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出水箱上设置有出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装置竖直设置,其中所述进水箱设置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下部,所述出水箱设置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上部。

进一步的,所述薄壁管为薄壁方管,所述薄壁方管的壁厚为1.5-2.5mm。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相对于换热芯体中心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箱的上方设置有弧形凸起和环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的外侧设置有所述环形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箱和出水箱均包括盖板部和箱体部,所述箱体为包括开口部的箱式结构,所述开口部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法兰结构,所述盖板部通过所述法兰结构与所述箱体部固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该种换热装置通过将入水管和出水管中心对称设置,同时将换热芯体中的薄壁管直接置于待换热的液体中,提高了换热效率。

2、该种换热装置主要通过常规结构件焊接而成,制造成本低,安装性能和互换性好。

3、通过在进水箱和出水箱设置起加强作用的圆弧凸起和圆环凸起,增强了换热箱的整体强度。

4、通过在箱体部的下边缘设置连接法兰,通过先激光铆焊定位,然后连续焊接,能较好的避免长焊缝导致的焊接变形和焊接应力,进一步保证了进水箱和出水箱良好的密封效果。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公开的浸入式换热装置的轴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公开的浸入式换热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公开的浸入式换热装置的芯体轴测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换热芯体;11、薄壁管;2、进水箱;21、进水管;3、出水箱;31、出水管;4、弧形凸起;5、环形凸起;6、盖板部;7、箱体部;71、开口部;72、法兰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浸入式换热装置,换热装置竖直设置于待换热液体的液面以下,包括换热芯体1、进水箱2和出水箱3,其中,从进水箱2设置于换热芯体1的下部,出水箱3设置于换热芯体1的上部,通过从下向上的流动方式提高了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芯体1包括多个薄壁管11,薄壁管11的外壁与待换热液体接触且任一薄壁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箱2、出水箱3连通,进水箱2上设置有进水管21,出水箱3上设置有出水管31,低温的水从下方的进水管21流入进水箱2,然后通过各薄壁管11分流后汇集到出水箱3,最后从出水管31流出。其中,薄壁管11为薄壁方管,其长*宽为100mm*80mm,薄壁方管的壁厚为1.5-2.5mm,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兼顾焊接性,防止焊穿导致破坏密封性,优选2mm。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21和出水管31相对于换热芯体1中心对称设置,增加了低温的待换热液体位于该换热装置内的流动距离,进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由于进水箱2和出水箱3的上表面均为薄壁大平面,为了加强进水箱2和出水箱3上表面的结构强度,其上方设置有弧形凸起4,弧形凸起4的外侧设置有环形凸起5。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箱2和出水箱3均包括盖板部6和箱体部7,箱体部7为包括开口部71的箱式结构,开口部71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法兰结构72,盖板部6通过法兰结构72与箱体部7固接,通过箱体部7的下边缘设置连接法兰,通过先激光铆焊定位,然后连续焊接,能较好的避免长焊缝导致的焊接变形和焊接应力,进一步保证了进水箱2和出水箱3良好的密封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