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8620发布日期:2018-10-09 20:05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大多数空调制冷运行时,室外机排出的大量高品位热量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浪费掉,不仅对环境造成高温热污染,而且导致整个空调系统的能源综合利用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在制冷模式下利用室外机排出的高品位热量制取生活热水的空调系统。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冷凝器和室内换热部,所述压缩机、所述四通阀、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室内换热部依次连通形成换热循环通路,还包括三通阀和热水结构,所述三通阀设置于所述四通阀和所述冷凝器之间,且所述三通阀的入口与所述四通阀连通,第一出口与所述冷凝器入口连通,第二出口与所述热水结构的入口连通,所述热水结构的出口和所述室内换热部的入口连通。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生活水箱,所述换热水箱与所述热水结构形成第二换热循环通路。

所述热水结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部的入口之间还设置有节流装置,经过所述热水结构的出口的冷媒或经过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均通过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室内换热部连通。

所述热水结构的出口处还设置有单向阀。

所述四通阀包括C、D、E和S端,所述D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连通,所述C端与所述三通阀的入口连通,所述E端与所述室内换热部的出口连通,所述S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处还设置有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入口与所述四通阀的S端连通。

所述室内换热部为冷却水板式换热器,所述冷却水板式换热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通,冷媒出口与所述四通阀连通。

所述热水结构为板式换热器,且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冷媒入口连通,冷媒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部的入口连通。

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入口和出口处均设置有电磁阀。

一种上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1)获取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

2)比较室内换热部的负荷和空调系统的换热量,并根据工作模式和比较结果调节所述四通阀和所述三通阀的连通方向。

在1)获取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为中包括制冷模式,所述四通阀的 D端与C端连通,E端与S端连通:

若所述空调系统的换热量大于所述室内换热部的负荷时,所述三通阀的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冷媒经过所述热水结构后流至所述室内换热部;

若所述空调系统的换热量不大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负荷时,所述三通阀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冷媒经过所述冷凝器后流至所述室内换热部。

在制冷模式中,还包括:

确定所述生活水箱内水的设定温度,并实时检测所述生活水箱内水的水温;

若所述水温不小于所述设定温度,则保持所述三通阀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

若所述水温小于所述设定温度,则保持所述三通阀的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

在若所述水温小于所述设定温度,则保持所述三通阀的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中,若所述水温等于所述设定温度,则使所述三通阀的入口由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切换到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

在1)获取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为中还包括制热模式,所述四通阀的D端与E端连通,C端与S端连通:

所述三通阀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室内换热部和所述冷凝器后流回至所述压缩机中。

一种上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生活水箱内谁的设定温度,并实时检测所述生活水箱内水的水温;

若所述水温不小于所述设定温度,则保持所述三通阀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

若所述水温小于所述设定温度,则保持所述三通阀的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系统,通过在四通阀和冷凝器之间设置三通阀和热水结构,能够将冷媒根据需要选择性的送至冷凝器或热水结构中,能够在空调系统换热量达到或高于室内负荷时,将需要散热到空气中的热量由所述热水结构回收,并且由所述热水结构与水箱进行换热,达到制取热水的目的,有效缓解用电紧张和热岛效应,提高整个空调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压缩机;2、四通阀;3、冷凝器4、室内换热部;5、三通阀; 6、热水结构;7、生活水箱;8、节流装置;9、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冷凝器3和室内换热部4,所述压缩机1、所述四通阀2、所述冷凝器3和所述室内换热部4依次连通形成换热循环通路,还包括三通阀5和热水结构6,所述三通阀5设置于所述四通阀2和所述冷凝器3之间,且所述三通阀5的入口与所述四通阀2连通,第一出口与所述冷凝器3入口连通,第二出口与所述热水结构6的入口连通,所述热水结构6的出口和所述室内换热部4 的入口连通。

通过三通阀5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能够切换冷媒的流向,进而使得空调系统的高品位废热能够选择性的通过冷凝器3或热水结构中,并且通过所述热水结构将其与热水制取等结构进行换热,达到回收高品位废热的目的。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生活水箱7,所述换热水箱与所述热水结构6 形成第二换热循环通路,生活水箱7通过两条水管路与所述热水结构连通,实现所述第二换热循环通路。

优选的,其中一条所述水管路上设置水泵,保证第二换热循环通路内的水的循环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二换热循环通路上还设置有膨胀罐、开关和温度传感器等结构,精确控制热水水温,同时提高空调系统稳定性。

所述热水结构6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部4的入口之间还设置有节流装置8,经过所述热水结构6的出口的冷媒或经过所述冷凝器3的冷媒均通过所述节流装置8与所述室内换热部4连通,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压缩后的冷媒经过冷凝器3或经过所述热水结构6后均冷却成为中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在经过所述节流装置8后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冷媒,进而经过所述室内换热部4达到制冷的效果,反之,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压缩后的冷媒经过室内换热部4散热后,经过所述节流装置8节流变成气液两相冷媒,保证空调系统内的循环正常。

所述热水结构6的出口处还设置有单向阀9,保证在制热模式下,经过所述节流装置8的冷媒只能经过所述冷凝器3回流至压缩机1中。

所述四通阀2包括C、D、E和S端,所述D端与所述压缩机1的出口连通,所述C端与所述三通阀5的入口连通,所述E端与所述室内换热部4 的出口连通,所述S端与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

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处还设置有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入口与所述四通阀2的S端连通,优选的,所述气液分离器与所述S端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低压开关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进入所述压缩机1 的冷媒的压力和温度。

所述室内换热部4为冷却水板式换热器,所述冷却水板式换热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冷凝器3的出口连通,冷媒出口与所述四通阀2连通,通过冷却水板式换热器进行冷却水制取,并通过冷却水实现对室内制冷的效果。

所述热水结构6为板式换热器,且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冷媒入口连通,冷媒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部4的入口连通。

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入口和出口处均设置有电磁阀,所述冷凝器3远离所述三通阀5的一端也设置有电磁阀,用于制冷和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向控制。

一种上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1)获取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

2)比较室内换热部4的负荷和空调系统的换热量,并根据工作模式和比较结果调节所述四通阀2和所述三通阀5的连通方向,通过调节四通阀2的连通方向达到调节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的目的,通过调节所述三通阀5的连通方向达到调节冷媒的流向的目的。

在1)获取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为中包括制冷模式,所述四通阀2 的D端与C端连通,E端与S端连通:

若所述空调系统的换热量大于所述室内换热部4的负荷时,所述三通阀5的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压缩机1压缩后的冷媒经过所述热水结构6后流至所述室内换热部4进行生活热水的制取;

若所述空调系统的换热量不大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负荷时,所述三通阀5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压缩机1压缩后的冷媒经过所述冷凝器3后流至所述室内换热部4。

在制冷模式中,还包括:

确定所述生活水箱7内水的设定温度,并实时检测所述生活水箱7 内水的水温;

若所述水温不小于所述设定温度,则保持所述三通阀5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

若所述水温小于所述设定温度,则保持所述三通阀5的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

在若所述水温小于所述设定温度,则保持所述三通阀5的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中,若所述水温等于所述设定温度,则使所述三通阀5 的入口由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切换到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通过对生活水箱7内的水的温度的检测,能够保证合理的利用高品位废热的同时保证室内换热部4的正常工作。

在1)获取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为中还包括制热模式,所述四通阀 2的D端与E端连通,C端与S端连通:

所述三通阀5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压缩机1压缩后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室内换热部4和所述冷凝器3后流回至所述压缩机1 中。

作为另一种实施例,一种上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生活水箱7内谁的设定温度,并实时检测所述生活水箱7 内水的水温;

若所述水温不小于所述设定温度,则保持所述三通阀5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

若所述水温小于所述设定温度,则保持所述三通阀5的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