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7219发布日期:2018-08-21 16:59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油烟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杀菌净化功能的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吸油烟机用于将烟气外排,使用一段时间后,吸油烟机内部容易积聚油污,如吸油烟机的集烟罩、风机等处。油污长期积聚,容易导致吸油烟机内部滋生病菌,并导致异味的产生,从而对厨房环境以及用户的健康造成影响。

传统的吸油烟机一般不带有杀菌净化功能,目前新型的具有杀菌净化功能的吸油烟机中一般设置有紫外线灯管或者臭氧发生器。其中,臭氧是一种杀菌能力很强的气体,其杀菌能力为氯气的3000倍左右,已有专利将其应用至吸油烟机的杀菌净化中,如:申请号为201110258991.X(申请公布号为CN 102966987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消毒除臭多功能的吸排烟装置,其内部安装有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出口接有一电磁阀控制的三通,三通一端出口指向壳体内腔,另一端伸出壳体外后用以密封圈和压紧螺母紧固在壳体壁上,三通伸出端与一皮管相连。该装置的吸风口可启闭,因而可实现该装置运行和静止状态下臭氧对其内部因积存油污霉变滋生的病菌并散发的臭气进行消毒与清除。

上述专利中的装置通过设置臭氧发生器,利用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对吸油烟机内部进行杀菌净化,但是臭氧发生器长期处于吸油烟机内部的油烟环境中,大量油污或灰尘的附着会使臭氧发生器的电路短路而损坏臭氧发生器,从而影响其杀菌净化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杀菌装置受油烟污染损坏的吸油烟机。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杀菌除味效果好的吸油烟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吸油烟机,包括具有内腔的机壳和出风腔,上述内腔中设置有风机,上述出风腔设置在内腔的上方并具有出风口与进风口,且通过该进风口与内腔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净化腔,该净化腔与上述出风腔并列设置,并且该净化腔具有与上述出风腔共用的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上开设有连通上述净化腔和出风腔的第一进气口,同时该净化腔与上述内腔通过第一出气口连通;上述净化腔中设置有能产生臭氧的杀菌装置、用于安装该杀菌装置的第一安装座以及带动该第一安装座移动的第一移动组件,该杀菌装置能在上述第一移动组件带动下在出风腔和净化腔之间来回移动并至少具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下,上述杀菌装置至少部分位于出风腔中,而上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均打开;第二种状态下,上述杀菌装置完全位于净化腔中,而上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均关闭。

作为优选,还包括加热腔,该加热腔与上述出风腔并列设置,并且该加热腔具有与上述出风腔共用的第二侧壁,该第二侧壁上开设有连通上述加热腔和出风腔的第二进气口,同时,该加热腔与上述内腔通过第二出气口连通;上述加热腔中设置有用于加热气体的加热装置、用于安装该加热装置的第二安装座以及带动该第二安装座移动的第二移动组件,该加热装置能在第二移动组件带动下在出风腔和净化腔之间来回移动并至少具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下,上述加热装置至少部分位于出风腔中,而上述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均打开;第二种状态下,上述加热装置完全位于加热腔中,而上述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均关闭。通过设置加热腔能对杀菌除味结束后的臭氧进行加热分解,不仅能提高对臭氧的处理效率,而且能避免臭氧外排对外部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的外形均呈罩体状,上述杀菌装置和加热装置分别安装在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内部,上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的沿各自移动方向的一端的端面能分别封闭上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而该上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的其余部分与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之间分别留有供气体通过的间隙。这样不仅能对杀菌装置和加热装置进行稳固的安装并能较好地实现移动,而且无需另外设置用于启闭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的部件,从而使得该吸油烟机的内部结构整体较简单,方便加工制造。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上分别设置有能关闭该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的第一出气阀板和第二出气阀板;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分别与上述第一出气阀板和第二出气阀板固定;上述杀菌装置处于上述第二种状态下,其上述端面和第一出气阀板分别封闭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并且当其上述端面离开第一进气口时,上述第一出气阀板随之离开第一出气口,直至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同时完全打开;

上述加热装置处于上述第二种状态下,其上述端面和第二出气阀板分别封闭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并且当其上述端面离开第二进气口时,上述第二出气阀板随之离开第二出气口,直至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同时完全打开。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由该第一电机驱动的第一丝杆以及套接在该第一丝杆上的第一螺母,上述第一丝杆与第一螺母构成螺母传动副;所述第一丝杆沿第一安装座移动方向固定在净化腔中,上述第一螺母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座固定,另一端与第一出气阀板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由该第二电机驱动的第二丝杆以及套接在该第二丝杆上的第二螺母,上述第二丝杆与第二螺母构成螺母传动副;所述第二丝杆沿第一安装座移动方向固定在净化腔中,上述第二螺母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座固定,另一端与第二出气板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均包括圆筒状的罩体,该罩体的两端分别固定有圆形的端盖,第一安装座的其中一端的端盖与第一进气口相匹配,第二安装座的其中一端的端盖与上述第二进气口相匹配;上述杀菌装置和加热装置分别安装在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中,第一安装座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通气孔,并且两端的第一通气孔通过杀菌装置与第一安装座内周壁之间的间隙而连通;上述第二安装座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二通气孔,并且两端的第二通气孔通过加热装置与第二安装座内周壁之间的间隙而连通。如此设计,不仅能使杀菌装置和加热装置更加稳固地设置在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中,并且能更加平稳地分别随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移动,此外,能避免残留在吸油烟机内部的油烟对杀菌装置和加热装置造成的污染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杀菌装置为能产生臭氧的紫外线灯管,这样该杀菌装置除产生臭氧对吸油烟机内部进行杀菌除味外,还能通过发射紫外线对风机系统进行紫外照射杀菌。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装置为远红外线加热管,这样该加热装置除快速加热加热腔外,还能对风机系统进行照射加热杀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用于安装杀菌装置的净化腔,该杀菌装置能在净化腔与出风腔之间移动,烹饪状态下,通过同时关闭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使得杀菌装置处于密闭空间中,避免油烟对杀菌装置造成污染损坏。杀菌除味状态下,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均打开,风机产生的气流通过第一进气口带动杀菌装置产生的臭氧,臭氧通过第一出气口进入内腔,在内腔弥散后能快速进入风机中,在风机的内腔中弥散后通过风机的转动导入出风腔中,从而在净化腔、内腔、风机的内腔以及出风腔中形成动态循环,并且臭氧的浓度在吸油烟机内部达到动态平衡。由于臭氧的比重大于空气,因此在无外力的作用下,臭氧无法自动弥散,本实用新型通过开设第一进气口引入风机产生的气流,不仅能使臭氧有效弥散、流动,而且能使臭氧均匀地分布在吸油烟机内部的各处,使得吸油烟机内部各处的臭氧浓度均匀,并且通过气流的作用能对吸油烟机内部各处的臭氧进行及时补给,避免因臭氧自动分解造成的浓度不均,使得在整个杀菌除味过程中,臭氧浓度能达到动态平衡,保证臭氧对吸油烟机内部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吸油烟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吸油烟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吸油烟机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出风罩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出风罩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杀菌除味状态下出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加热分解状态下出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杀菌除味状态或加热分解状态下出风罩中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杀菌装置或加热装置完全位于出风腔时出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吸油烟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出风罩在杀菌除味状态下的仰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出风罩在烹饪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出风罩在杀菌除味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出风罩在加热分解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10所示,一种吸油烟机,包括具有内腔710的机壳71和出风罩711,上述内腔710中设置有风机72,上述出风罩711中设置有出风腔73,且该出风腔73位于内腔710的上方并通过进风口736与内腔710相通,该出风腔73的顶部具有出风口731,该出风口731设置有能启闭该出风口731的出风阀板(未示出,该出风阀板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

上述出风罩711中还设置有净化腔74和加热腔75,该净化腔74和加热腔75分别与上述出风腔73并列设置,并且三者均位于内腔710的上方。净化腔74具有与出风腔73共用的竖向延伸的第一侧壁732,该第一侧壁732上开设有连通上述净化腔74和出风腔73的第一进气口733,同时净化腔74的底壁上开设有与内腔710连通的第一出气口741,该第一出气口741位于风机72的进风端口721上方。加热腔75具有与出风腔73共用的竖向延伸的第二侧壁734,该第二侧壁734上开设有连通上述净化腔74和出风腔73的第二进气口735,同时加热腔75的底壁上开设有与内腔710连通的第二出气口751,该第二出气口751同样位于风机72的进风端口721的上方。

一方面,上述净化腔74中设置有杀菌装置77、用于安装该杀菌装置77的第一安装座770以及带动该第一安装座770移动的第一移动组件79。本实施例中该杀菌装置77为能产生臭氧的紫外线灯管,该杀菌装置77能在上述第一移动组件79带动下在出风腔73和净化腔74之间来回移动并至少具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下,上述杀菌装置77至少部分位于出风腔73中,而上述第一进气口733和第一出气口741均打开;第二种状态下,上述杀菌装置77完全位于净化腔74中,而上述第一进气口733和第一出气口741均关闭。

另一方面,上述加热腔75中设置有用于加热气体的加热装置78、用于安装该加热装置78的第二安装座780以及带动该第二安装座780移动的第二移动组件70。本实施例中上述加热装置78为远红外线加热管,该加热装置78能在第二移动组件70带动下在出风腔73和净化腔74之间来回移动并至少具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下,上述加热装置78至少部分位于出风腔73中,而上述第二进气口735和第二出气口751均打开;第二种状态下,上述加热装置78完全位于加热腔75中,而上述第二进气口735和第二出气口751均关闭。

由上可见,烹饪状态下,出风口731打开,杀菌装置77完全位于净化腔74中,第一进气口733和第一出气口741均关闭,加热装置78完全位于净化腔74中,上述第二进气口735和第二出气口751均关闭,从而使得杀菌装置77和加热装置78分别位于密闭空间中,避免烹饪状态下吸油烟机内部的油烟对杀菌装置77和加热装置78造成污染损坏。

杀菌除味状态下,出风阀板关闭出风口731,杀菌装置77从净化腔74向出风腔73移动,第一进气口733和第一出气口741均打开,杀菌装置77产生的紫外线能对风机,72以及出风腔73的内壁进行照射(如图11所示),当其完全进入出风腔73时能对风机72以及出风腔73的内壁达到最佳的紫外照射杀菌效果(如图12所示)。进一步,此时风机72处于低速运作状态(即风机的转速低于烹饪状态下),风机72产生的气流带动杀菌装置77产生的臭氧,该臭氧气体在气流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气口741进入内腔710中,由于第一出气口741位于风机72的进风端口721的上方,这样臭氧在气流作用下在内腔710弥散后能快速进入风机72中,在风机72的内腔中弥散后通过风机72的转动导入出风腔73中,从而在净化腔74、内腔710、风机72的内腔以及出风腔73中形成动态循环,并且臭氧的浓度在吸油烟机内部达到动态平衡。由于臭氧的比重大于空气,因此在无外力的作用下,臭氧无法自动弥散,本实用新型通过开设第一进气口733引入风机72产生的气流,不仅能使臭氧有效弥散、流动,而且能使臭氧均匀地分布在吸油烟机内部的各处,使得吸油烟机内部各处的臭氧浓度均匀,并且通过气流的作用能对吸油烟机内部各处的臭氧进行及时补给,避免因臭氧自动分解造成的浓度不均,使得在整个杀菌除味过程中,臭氧浓度能达到动态平衡,保证臭氧对吸油烟机内部的处理效果。

杀菌除味结束后,出风阀板继续关闭出风口731,关闭杀菌装置77,同时关闭第一进气口733和第一出气口741。打开第二进气口735和第二出气口751,吸油烟机内循环中的臭氧快速涌入加热腔75中,开启加热装置78并使加热装置78从加热腔75向净化腔74移动,吸油烟机进入加热分解状态。加热装置78使加热腔75进行快速升温,从而使进入加热腔75的臭氧快速分解,同时风机72继续保持低速运作状态,这样风机72产生的气流能将加热后的热气快速地通过第二出气口751导入内腔710中,热气在内腔710中弥散后,导入风机72的内腔中,在风机72的转动下导入出风腔73中,从而使得热气在加热腔75、内腔710、风机72的内腔以及出风腔73中形成循环,不仅能加快对吸油烟机内部臭氧的加热分解,而且能使热气充满吸油烟机的内部,使其处于干燥状态下,有效避免细菌的滋生。此外,进入出风腔73的加热装置78通过发射远红外线直接对风机系统和出风腔73内壁进行照射加热,不仅能进一步加热对臭氧的分解效率,而且能使风机系统和出风腔73更加干燥,进一步杜绝细菌的滋生(如图11和图12所示)。

具体地,上述第一安装座770和第二安装座780的外形均呈罩体状,上述杀菌装置77和加热装置78分别安装在第一安装座770和第二安装座780内部。上述第一安装座770和第二安装座780的沿各自移动方向的一端的端面7701,7801能分别封闭上述第一进气口733和第二进气口735,而该上述第一安装座770和第二安装座780的其余部分与第一进气口733和第二进气口735之间分别留有供气体通过的间隙。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770和第二安装座780均包括横截面呈半圆形的罩体,该罩体的两端分别固定有圆形的端盖,第一安装座770的其中一处端盖(该端盖的端面即上述7701)与上述第一进气口733相匹配,而第二安装座780的其中一处端盖(该端盖的端面即上述7801)与上述第二进气口735相匹配。进一步,所述第一出气口741和第二出气口751上分别设置有能关闭该第一出气口741和第二出气口751的第一出气阀板742和第二出气阀板752。所述第一安装座770和第二安装座780分别与上述第一出气阀板742和第二出气阀板752固定。上述杀菌装置77处于上述第二种状态下,其上述端面7701和第一出气阀板742分别封闭第一进气口733和第一出气口741,并且当其上述端面7701离开第一进气口733时,上述第一出气阀板742随之离开第一出气口741,直至第一进气口733和第一出气口741同时完全打开。上述加热装置78处于上述第二种状态下,其上述端面7801和第二出气阀板752分别封闭第二进气口735和第二出气口751,并且当其上述端面7801离开第二进气口735时,上述第二出气阀板752随之离开第二出气口751,直至第二进气口735和第二出气口751同时完全打开。

再进一步,上述第一移动组件79包括第一电机791、由该第一电机791驱动的第一丝杆792以及套接在该第一丝杆792上的第一螺母793,上述第一丝杆792与第一螺母793构成螺母传动副。所述第一丝杆792沿第一安装座770移动方向固定在净化腔74中,并且一端固定在第一侧壁732上,另一端固定在设置于净化腔74的第一安装板743上,上述第一螺母793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座770固定,另一端与第一出气阀板742固定。所述第二移动组件70包括第二电机701、由该第二电机701驱动的第二丝杆702以及套接在该第二丝杆702上的第二螺母703,上述第二丝杆702与第二螺母703构成螺母传动副。所述第二丝杆702沿第二安装座780移动方向固定在加热腔75中,并且一端固定在第二侧壁734上,另一端固定在设置于加热腔75的第一安装板753上,上述第二螺母703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座780固定,另一端与第二出气阀板752固定。

实施例2: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770和第二安装座780均包括圆筒状的罩体,该罩体的两端分别固定有圆形的端盖。第一安装座770的邻近第一进气口733的端盖(该端盖的端面即上述7701)与第一进气口733相匹配,第二安装座780的邻近第二进气口735的端盖(该端盖的端面即上述7801)与上述第二进气口735相匹配。上述杀菌装置77和加热装置78分别安装在第一安装座770和第二安装座780中,第一安装座77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通气孔7703,并且两端的第一通气孔7703通过杀菌装置77与第一安装座770内周壁之间的间隙而连通。上述第二安装座78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二通气孔7803,并且两端的第二通气孔7803通过加热装置78与第二安装座780内周壁之间的间隙而连通。如此设计,不仅能使杀菌装置77和加热装置78更加稳固地设置在第一安装座770和第二安装座780中,并且能更加平稳地分别随第一安装座770和第二安装座780移动,此外,能避免残留在吸油烟机内部的油烟对杀菌装置77和加热装置78造成的污染损坏。

实施例3:

如图13~17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净化腔74与加热腔75并列设置,两者的一侧设置有上述出风腔73,另一侧设置有出气腔76,该出气腔76具有与净化腔74和加热腔75通用的竖向侧壁762。上述第一出气口741和第二出气口751为同一结构并设置在该出气腔76中,即为开设在出气腔76的底壁上的出气口761,该出气口同样位于风机72的进风端口721的上方。上述净化腔74和加热腔75分别通过第一通气孔7621和第二通气孔7622与上述出气腔76连通,该第一通气孔7621和第二通气孔7622分别开设在上述竖向侧壁762上,并且所述第一安装座770和第二安装座780的沿各自移动方向的另一端的端面7702,7802能分别封闭该第一通气孔7621和第二通气孔7622。

烹饪状态下,第一安装座770的两端面7701,7702分别关闭第一进气口733和第一通气孔7621,而第二安装座780的两端面7801,7802分别关闭第二进气口735和第二通气孔7622,杀菌装置77和加热装置78分别处于密闭空间中。杀菌除味状态下,杀菌装置77移向出风腔73,第一进气口733、第一通气孔7621均打开,气流带动臭氧从第一进气口733进入净化腔74,通过第一通气7621口进入出气腔76,最后通过出气口761导入内腔710中。加热分解状态下,杀菌装置77复位,第一进气口733、第一通气孔7621均关闭,加热装置78向出风腔73方向移动,第二进气口735、第二通气孔7622均打开,气流带动热气从第二进气口735进入净化腔74,通过第二通气孔7622进入出气腔76,最后通过出气口761导入内腔710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