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32395发布日期:2018-06-30 11:00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印染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布料染色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印染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对布料进行染色过后,染缸内的染色废水需要向外排出,并向内注入清水对染缸进行清洗,和补充染缸内的水。传统的染缸在换水过程中通常会通过热交换装置对清水与废水之间的温度进行热交换,进而对热能进行再次利用。传统的结构为通过隔板将换热通道分隔成废水通道和清水通道,通过两者的反向流通实现换热。但该种结构下,隔板为固设在通道内,无法调整废水通道和清水通道的通道大小,使用范围较小,当废水温度过高时,经常出现废水的热量难以被完全吸收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热交换热源利用率高、适用范围广的印染换热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包括第一热交换机构和第二热交换机构,所述第一热交换机构和第二热交换机构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机构包括第一热交换装置、第二热交换装置、第三热交换装置及第四热交换装置,所述第一筒体内设有用于对第一筒体内的空间进行分隔的隔板,第一筒体内壁上设有与隔板相配合的多个插接部。本发明中第一筒体内设置了多个插接部,从而使得隔板可相对第一筒体拆卸,且可更换不同结构的隔板,进而对废水通道和清水通道的大小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适应不同热度的废水的换热处理,适用范围广,热能利用率高;且设置了两个热交换机构,极大程度的增加了废水和清水之间的热交换的时间和路程,两者之间的热传递效果好,清水在注入至染缸内时可处于高温状态,无需添加助剂即可对染缸进行良好的清洗,清理效果好,工作效率高;第一热交换结构由多个热交换装置构成,进一步的增强了废水与清水之间的热交换效果,废水所携带的热度基本能够传递至清水内,对清水进行升温,使得清水在注入至染缸内时基本可达到80℃的温度,无需对清水再进行过多的升温,实现良好的节能。

进一步的,所述插接部内设有用于增强所述隔板与插接部之间的密封性的防漏装置;通过防漏装置的设置,有效避免隔板与插接部的连接处出现漏水的情况,避免废水漏至清水通道内。

进一步的,所述防漏装置包括与所述插接部固连的密封件和设于该密封件上的供所述隔板插入的插接口;密封件由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从而当隔板插入至插接口内时,密封件能够包覆至隔板外,避免隔板与插接口的连接处出现泄漏。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外表面为粗糙表面设置;通过粗糙表面的设置,有效增强密封件与插接部之间摩擦力大小,使得密封件与插接部的连接更为牢固。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外表面间隔均匀的分布有多个凸筋以形成所述的粗糙表面;相邻凸筋之间将会形成凹槽,从而凹槽能够容纳更多的胶水,进而当密封件与插接部连接时,能够连接的更为牢固,从而两者的连接处不易出现泄漏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筒体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一端盖,所述端盖上设有与所述隔板相配合的卡部,所述卡部内设有柔性层;通过上下端盖的卡部以及柔性层的设置,使得隔板的上下两端实现与端盖之间的密封,进而保证废水通道与清水通道之间始终不会出现相互泄漏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连接一废水进水管道,所述第四热交换装置连接一废水出水管道,所述第四热交换装置连接一清水进水管道,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连接一清水出水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热交换机构包括多个相互连通的废水流通腔室和多个相互连通的清水流通腔室,所述废水流通腔室和清水流通腔室之间为相互交错设置;当废水和清水分别在废水流通腔室和清水流通腔室内流通时,两者之间的弯曲设置以及交错设置,充分的增加了废水流通腔室和清水流通腔室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废水与清水之前的热交换效率增大,清水升温速度提高。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隔板可相对第一筒体拆卸,且可更换不同结构的隔板,进而对废水通道和清水通道的大小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适应不同热度的废水的换热处理,适用范围广,热能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第二热交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一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第一筒体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5所示,一种印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热交换机构1和第二热交换机构2,且所述第一热交换机构1和第二热交换机构2之间相互连通;具体的,所述第一热交换机构1包括第一热交换装置3、第二热交换装置4、第三热交换装置5及第四热交换装置6,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3连接一废水进水管道71,所述第四热交换装置6连接一废水出水管道72,所述第四热交换装置6连接一清水进水管道81,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4连接一清水出水管道82。

具体的,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3包括第一筒体31、设于该第一筒体内的第一废水通道32、设于该第一筒体内的第一清水通道33及第二清水通道34;该第一筒体31内具有T字形的隔板311,T字形的隔板由一横板和竖板连接而成,竖板连接在横板的中心部位置;通过该的设置即可将第一筒体31分隔为三个空间,即可形成所述的第一废水通道32、第一清水通道33及第二清水通道34;优选的,T字形的隔板的横板将第一筒体31分隔为左右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即为第一废水通道32;之后T字形的隔板的竖板再将另一部分进行分隔,再分隔为两部分,形成第一清水通道33和第二清水通道34;优选的,竖板的下端部未延伸至第一筒体31底部,使得第一清水通道33和第二清水通道34为相互连通的状态。

如图3-5所示,所述第一筒体31内壁上设有与隔板相配合的多个插接部312,所述插接部312为设于第一筒体31内壁上的条形的凹槽,该凹槽沿所述第一筒体31的长度方向设置;从而可选择不同规格大小的隔板连接至第一筒体31内;如将竖板设置的较短,从而增大废水通道的大小,进而在废水的温度较高时,废水内的温度能够更多的转换至清水中,提高热能利用率;为了避免出现漏水的情况,我们在所述插接部312内设置了用于增强所述隔板311与插接部312之间的密封性的防漏装置;具体的,该防漏装置包括与所述插接部固连的密封件91和设于该密封件上的供所述隔板插入的插接口92;所述密封件91由橡胶制成,且密封件91与插接部通过胶水固连,作为优选,我们在所述密封件91外表面上间隔均匀的分布有多个凸筋911以使得密封件91外表面形成粗糙表面,所述凸筋为由所述密封件为外表面上直接向外延伸形成的条形凸起;所述插接口92为条形结构设置,沿所述密封件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插接口的大小略小于隔板的厚度,进而当隔板插入至插接口时,插接口与隔板之间能够实现过盈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筒体31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一端盖313,所述端盖为由不锈钢制成的下部为开口设置的钢套,该钢套内壁上粘接由一层橡胶层,当端盖连接至第一筒体时,两者之间的密封通过该橡胶层实现;所述端盖313内壁上设有与所述隔板相配合的卡部314,卡部314的长度、大小、位置与隔板中横板的位置相对应,当端盖连接在第一筒体上时,隔板刚好能够卡入至所述卡部内;当隔板选用不同规格并插接在不同位置时,对应使用的端盖也为不同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卡部内设有柔性层315,所述柔性层315由橡胶制成,与卡部之间通过粘接实现连接。

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4包括第二筒体41、设于该第二筒体内的第二废水通道42、设于该第二筒体内的第三清水通道43及第四清水通道44;该第二筒体41内具有T字形的隔板,T字形的隔板由一横板和竖板连接而成,竖板连接在横板的中心部位置;通过该的设置即可将第二筒体41分隔为三个空间,即可形成所述的第二废水通道42、第三清水通道43及第四清水通道44;优选的,T字形的隔板的横板将第二筒体41分隔为左右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即为第二废水通道42;之后T字形的隔板的竖板再将另一部分进行分隔,再分隔为两部分,形成第三清水通道43和第四清水通道44;优选的,竖板的下端部未延伸至第二筒体41底部,使得第三清水通道43和第四清水通道44为相互连通的状态;所述第二筒体41也可设置插接部与隔板相配合,具体结构与第一筒体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5包括第三筒体51、设于该第三筒体内的第三废水通道52、设于该第三筒体内的第五清水通道53及第六清水通道54;该第三筒体51内具有T字形的隔板,T字形的隔板由一横板和竖板连接而成,竖板连接在横板的中心部位置;通过该的设置即可将第三筒体51分隔为三个空间,即可形成所述的第三废水通道52、第五清水通道53及第六清水通道54;优选的,T字形的隔板的横板将第三筒体51分隔为左右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即为第三废水通道52;之后T字形的隔板的竖板再将另一部分进行分隔,再分隔为两部分,形成第五清水通道53和第六清水通道54;优选的,竖板的下端部未延伸至第三筒体51底部,使得第五清水通道53和第六清水通道54为相互连通的状态;所述第三筒体也可设置插接部与隔板相配合,具体结构与第一筒体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四热交换装置6包括第四筒体61、设于该第四筒体内的第四废水通道62、设于该第四筒体内的第七清水通道63及第八清水通道64;该第四筒体61内具有T字形的隔板,T字形的隔板由一横板和竖板连接而成,竖板连接在横板的中心部位置;通过该的设置即可将第四筒体61分隔为三个空间,即可形成所述的第四废水通道62、第七清水通道63及第八清水通道64;优选的,T字形的隔板的横板将第四筒体61分隔为左右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即为第四废水通道62;之后T字形的隔板的竖板再将另一部分进行分隔,再分隔为两部分,形成第七清水通道6和第八清水通道64;优选的,竖板的下端部未延伸至第四筒体61底部,使得第七清水通道63和第八清水通道64为相互连通的状态;所述第四筒体也可设置插接部与隔板相配合,具体结构与第一筒体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热交换机构2包括多个废水流通腔室21和多个清水流通腔室22,且多个废水流通腔室21之间通过管道相互连通,多个清水流通腔室22也通过管道相互连通;作为优选,所述废水流通腔室21和清水流通腔室22之间为交错设置,实现废水与清水的充分热交换。

所述废水进水管道71设于所述第一废水通道32下侧部,与所述第一废水通道32相连通;所述第一废水通道32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废水通道42相连通,该第一连接管一端连接第一废水通道32上侧部,另一端连接第二废水通道42上侧部;所述第二废水通道42底部与所述废水流通腔室21相连通,所述第三废水通道52侧部设有一腔室521,该腔室上部与第三废水通道52相连通,下部与所述废水流通腔室21相连通;所述第四废水通道62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三废水通道52相连通,该第二连接管一端与所述第三废水通道52下侧部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废水通道62下侧部相连通;所述废水出水管道72设于所述第四废水通道62上侧部,与所述第四废水通道62相连通。

从而在废水进水时,由废水进水管道71从第一废水通道32下部进水,之后废水在第一废水通道32内向上流通并通过第一连接管流至第二废水通道42内,之后在第二废水通道42内向下流通,流入至废水流通腔室21内,通过废水流通腔室21流至腔室521,在腔室521内向上流通,之后再流至第三废水通道52,在第三废水通道52内向下流通,之后通过第二连接管流至第四废水通道62,在第四废水通道62内向上流通,最后由废水出水管道72流出。

所述清水进水管道81与所述第八清水通道64相连通,且清水进水管道81连接于第八清水通道64上端位置;所述第七清水通道63通过第一管道101与所述第六清水通道54相连通,第一管道101一端连接第七清水通道63上部,另一端连接第六清水通道54上部;所述第五清水通道53通过第二管道102与所述清水流通腔室22相连通,该第二管道102一端连接第五清水通道53上部,一端连接至所述清水流通腔室22侧壁;所述第四清水通道44通过第三管道103与所述清水流通腔室22相连通,该第三管道103一端连接第四清水通道44上部,另一端连接至清水流通腔室22侧壁;所述第三清水通道43通过第四管道104与所述第二清水通道34相连通,该第四管道104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清水通道43上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清水通道34上部,所述清水出水管道82与所述第一清水通道33相连,且设于第一清水通道33上端部位置。

从而在进清水时,由清水进水管道81进水,之后清水在第八清水通道64内向下流通,流至第七清水通道63,之后在第七清水通道63内向上流通,通过第一管道101流至第六清水通道54;之后在第六清水通道54内向下流通,流至第五清水通道53,之后在第五清水通道53内向上流通,通过第二管道102流至清水流通腔室22;之后在清水流通腔室22内流通,之后通过第三管道103流至第四清水通道44,在第四清水通道44内向下流通,流至第三清水通道43;之后在第三清水通道43内向上流通,通过第四管道104流至第二清水通道34;在第二清水通道34内向下流通,流至第一清水通道33,在第一清水通道33内向上流通,最后由清水出水管道82流出。

根据上述废水与清水的流动方向可知,所述第一废水通道32与第一清水通道33、第二清水通道34同位于第一筒体内,在废水和清水分别在各自通道内流通时,可发生良好的热交换,且第二清水通道34与第一废水通道32的水流方向相反,热交换效果更好;所述第二废水通道42与第三清水通道43、第四清水通道44同位于第二筒体内,在废水和清水分别在各自通道内流通时,可发生良好的热交换,且第三清水通道43与第二废水通道42的水流方向相反,热交换效果更好;所述第三废水通道52与第五清水通道53、第六清水通道54同位于第三筒体内,在废水和清水分别在各自通道内流通时,可发生良好的热交换,且第五清水通道53与第三废水通道52的水流方向相反,热交换效果更好;所述第四废水通道62与第七清水通道63、第八清水通道64同位于第四筒体内,在废水和清水分别在各自通道内流通时,可发生良好的热交换,且第八清水通道64与第四废水通道62的水流方向相反,热交换效果更好。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