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冷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2876发布日期:2018-08-17 21:53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降温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冷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热固性粉末涂料研磨设备动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采用降温设备进行降温,确保研磨设备正常运行;通常采用冷热交换机将制冷液体和空气进行冷热交换之后,给研磨设备提供冷空气进行降温;但是常规的冷热交换机一般都是进液总管的进液方向和出液总管的出液方向相同,在进液过程中最前面的进液口进液压力最大,到最后的进液口进液压力最小,所以与最前面的进液口对应的出液口出液压力往往也最大,与最后面的进液口对应的出液口出液压力往往也最小,而且由于相邻两个出液口之间的出液压力会产生相互抵消的作用,如果将与最后面的进液口对应的出液口作为起始出液口,那其出液时的压力会被与前面的几个进液口对应的出液口处产生的压力所抵消,导致出液不太顺畅,从而影响其整个循环回流,导致制冷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将出液总管的出液方向设计成与进液总管的进液方向相反,使得与进液压力最大的进液口相对应的出液压力最大的出液口作为起始出液口,提高其出液顺畅性,保证整个回路的循环效率,从而确保制冷效果,提高换热效率的新型冷热交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冷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若干个翅片管、设置在壳体侧壁上的进风口、出风口、进液口和出液口,每个翅片管对应一个进液口和一个出液口,所述壳体上连接有一进液总管和一出液总管,每个进液口通过一进液支管连接进液总管,每个出液口通过一出液支管连接出液总管,且进液总管上离进液总管末端最远的进液支管和出液总管末端上的出液支管相对应,进液总管末端上的进液支管和出液总管上离出液总管末端最远的出液支管相对应,所述进液总管的进液方向和出液总管的出液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将出液总管的出液方向设计成与进液总管的进液方向相反,使得与进液压力最大的进液口相对应的出液压力最大的出液口作为起始出液口,提高其出液顺畅性,保证整个回路的回流循环效率,从而确保制冷效果,提高换热效率。

优选地,所述进液总管上离进液总管末端最远的进液支管连接的进液口与出液总管末端上的出液支管连接的出液口相对应,所述进液总管末端上的进液支管连接的进液口与出液总管上离出液总管末端最远的出液支管连接的出液口相对应。

该种结构进一步确保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的安装方向相反,进一步确保其出液的顺畅性和整体回路的循环效率。

优选地,所述进液口位于壳体上部,所述出液口位于壳体下部,每个进液口对应一个出液口。

该种结构方便进液总管、进液支管、出液总管和出液支管的安装和拆卸。

优选地,所述进液支管通过连接法兰与进液口连接,所述出液支管通过连接法兰与出液口连接。

该种结构确保进液支管和出液支管的安装牢固度。

优选地,所述翅片管、进液口、出液口、进液支管和出液支管的数量均为4个,4个翅片管分别为第一翅片管、第二翅片管、第三翅片管和第四翅片管,4个进液口分别为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第三进液口和第四进液口,4个出液口分别为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第三出液口和第四出液口,4个进液支管分别为配合第一进液口的第一进液支管、配合第二进液口的第二进液支管、配合第三进液口的第三进液支管和配合第四进液口的第四进液支管,4个出液支管分别为配合第一出液口的第一出液支管、配合第二出液口的第二出液支管、配合第三出液口的第三出液支管和配合第四出液口的第四出液支管。

该种数量的选择,进一步确保其制冷效果和换热效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分别连接第一翅片管的两端,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分别连接第二翅片管的两端,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分别连接第三翅片管的两端,第四进液口和第四出液口分别连接第四翅片管的两端。

该种结构使得其安装牢固可靠,使用稳定性高。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液支管、第二进液支管和第三进液支管均通过三通接头与进液总管连接,所述第四进液支管通过一弯角接头连接在进液总管的末端,所述第一出液支管通过一弯角接头连接在出液总管的末端,所述第二出液支管、第三出液支管和第四出液支管均通过三通接头与出液总管连接。

该种结构使得进液总管和进液支管的连接牢固可靠,出液总管和出液支管的连接牢固可靠。

优选地,所述壳体底部设有若干滚轮。

该种结构方便其搬移,提高使用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将出液总管的出液方向设计成与进液总管的进液方向相反,使得与进液压力最大的进液口相对应的出液压力最大的出液口作为起始出液口,提高其出液顺畅性,保证整个回路的回流循环效率,从而确保制冷效果,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第一进液口,3.第二进液口,4.第三进液口,5.第四进液口,6.第一出液口,7.第二出液口,8.第三出液口,9.第四出液口,10.进液总管,11.出液总管,12.第一进液支管,13.第二进液支管,14.第三进液支管,15.第四进液支管,16.第一出液支管,17.第二出液支管,18.第三出液支管,19.第四出液支管,20.三通接头,21.弯角接头,22.连接法兰,23.滚轮,24.进风口,25.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冷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4个翅片管、设置在壳体1侧壁上的进风口24、出风口25、进液口和出液口。每个翅片管对应一个进液口和一个出液口,壳体1上连接有一进液总管10和一出液总管11,每个进液口通过一进液支管连接进液总管10,每个出液口通过一出液支管连接出液总管11,且进液总管10上离进液总管10末端最远的进液支管和出液总管11末端上的出液支管相对应,进液总管10末端上的进液支管和出液总管11上离出液总管11末端最远的出液支管相对应,进液总管10的进液方向和出液总管11的出液方向相反。进液总管10上离进液总管10末端最远的进液支管连接的进液口与出液总管11末端上的出液支管连接的出液口相对应,进液总管10末端上的进液支管连接的进液口与出液总管11上离出液总管末端最远的出液支管连接的出液口相对应。进液口位于壳体1上部,出液口位于壳体1下部,每个进液口对应一个出液口。进液支管通过连接法兰22与进液口连接,出液支管通过连接法兰22与出液口连接。进液口、出液口、进液支管和出液支管的数量均为4个,4个翅片管分别为第一翅片管、第二翅片管、第三翅片管和第四翅片管,4个进液口分别为第一进液口2、第二进液口3、第三进液口4和第四进液口5,4个出液口分别为第一出液口6、第二出液口7、第三出液口8和第四出液口9,4个进液支管分别为配合第一进液口2的第一进液支管12、配合第二进液口3的第二进液支管13、配合第三进液口4的第三进液支管14和配合第四进液口5的第四进液支管15,4个出液支管分别为配合第一出液口6的第一出液支管16、配合第二出液口7的第二出液支管17、配合第三出液口8的第三出液支管18和配合第四出液口9的第四出液支管19。第一进液口2和第一出液口6分别连接第一翅片管的两端,第二进液口3和第二出液口7分别连接第二翅片管的两端,第三进液口4和第三出液口8分别连接第三翅片管的两端,第四进液口5和第四出液口9分别连接第四翅片管的两端。第一进液支管12、第二进液支管13和第三进液支管14均通过三通接头20与进液总管10连接,第四进液支管15通过一弯角接头21连接在进液总管10的末端,第一出液支管16通过一弯角接头21连接在出液总管11的末端,第二出液支管17、第三出液支管18和第四出液支管19均通过三通接头20与出液总管11连接。壳体1底部设有若干滚轮23。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分别通过管道连接制冷液机,出液总管和管道连接处还要设计一个换向接头改变液体走向。

制冷液从制冷液机通过管道到达进液总管,然后依次通过各个进液支管和各个进液口进入各个翅片管内与热风热交换后从各个出液口和各个出液支管流出到出液总管后,再通过管道回流到制冷液机中,通过冷热交换后的冷风从出风口进入研磨设备给研磨设备降温。

进液压力从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第三进液口、第四进液口逐步减小;出液压力也是从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第三出液口、第四出液口逐步减小,因此从把第一出液口作为起始出液口,可以减小出液时各个出液口的相互抵消作用,提高其出液顺畅性,保证整个回路的回流循环效率,从而确保制冷效果,提高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的翅片管为市面采购的常规翅片管,其安装在壳体内部分别和进液口和出液口连接,都为常规安装和连接手段,故不作细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