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4556发布日期:2018-10-12 22:25阅读: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空调功能和舒适度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现有传统的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出风口向外吹冷风或者热风,但是由于冷风或者热风直接由空调器吹出,是高速高压气流,对于不同的用户人群,对高速高压气流的承受能力不同,例如老人和小孩应避免接触高速高压气流,以免造成过冷或者过热的不舒适情况;同时市面上目前柜机左右扫风叶片仅能全部扫风叶片向左扫风或者全部向右扫风或者定在某一个方向,不能实现广角度,定区域同时送风。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

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器所有扫风叶片只能同时向某一固定方向送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器,其包括部署有上下扫风机构以及左右扫风机构的风道;所述左右扫风机构位于所述上下扫风机构朝向所述风道出风口一侧;所述上下扫风机构包括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与所述风道左右两侧的至少一侧具有间隙;所述左右扫风机构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个左右扫风叶片,位于所述风道左侧和/或右侧的第一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间隙相对应。

所述空调器,其中,所述上下扫风机构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连接,以驱动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同步转动。

所述空调器,其中,所述左右扫风机构还包括若干个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左右扫风叶片一一对应连接,以驱动所述左右扫风叶片独立转动。

所述空调器,其中,所述上下扫风叶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过风孔,且所述过风孔的宽度小于所述间隙的宽度。

所述空调器,其中,所述过风孔包括椭圆形过风孔、多边形过风孔以及圆形过风孔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空调器,其中,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间隔设置;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闭合时,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覆盖其所在位置的风道,并将所述风道分隔为第一送风通道、第二送风通道。

所述空调器,其中,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由所述间隙形成;所述第二送风通道由所述至少一个过风孔形成。

所述空调器,其中,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闭合时,所述上下扫风叶片与所述左右扫风叶片之间的最小距离为40mm。

所述空调器,其中,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所述若干个左右扫风叶片沿所述风道的出风口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

所述空调器,其中,当所述若干个左右扫风叶片闭合时,所述若干个左右扫风叶片覆盖所述风道的出风口,且相邻两个左右扫风叶片之间具有缝隙。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调整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处于闭合状态使经过所述上下扫风机构后的气流强度最小,同时与所述间隙相对应的左右扫风叶片将气流进行导向,使气流可以从所述风道的一侧和/或两侧流出,向用户的侧面出风,不仅实现多方位送风,还能够有效解决高速高压气流直接吹到用户身上造成过冷或过热等用户体验不佳的现象,提升使用舒适性及送风的可选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实施例四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实施例五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同时参阅图1-图5,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实施例三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实施例四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如图1所示,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左蜗壳2和右蜗壳3,所述左蜗壳2与所述右蜗壳3之间形成风道4,所述风道4内沿送风方向依次设置有上下扫风机构100和左右扫风机构200,即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位于所述上下扫风机构100靠近所述风道4的出风口8一侧;所述上下扫风机构100包括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与所述风道4左右两侧的至少一侧具有间隙,即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与所述左蜗壳2和/或右蜗壳3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个左右扫风叶片,位于所述风道4左侧和/或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间隙相对应。

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与所述左蜗壳之间具有间隙,而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与所述右蜗壳之间没有间隙时,位于所述风道4左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与该间隙相对应;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与所述右蜗壳之间具有间隙,而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与所述左蜗壳之间没有间隙时,位于所述风道4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与该间隙相对应;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与所述左蜗壳之间具有间隙(第一间隙),而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与所述右蜗壳之间也具有间隙(第二间隙7)时,位于所述风道4左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第一间隙相对应,位于所述风道4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第二间隙7相对应。

所述风道4内,所述上下扫风机构100位于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的上游,从所述风道4的进风口进入所述风道4内的气流首先经过所述上下扫风机构100,所述上下扫风机构100用于对风进行分流,且调整所述上下扫风叶片51的旋转角度可调整从所述上下扫风机构100向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送风的风量大小。所述左右扫风叶片至少为两个且分别为左右扫风叶片9和左右扫风叶片12,所述第一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风道4左侧之间具有缝隙,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启动时所述缝隙大小被改变,从而在调整所述第一左右扫风叶片的旋转角度时改变风吹向用户的方向。通过所述上下扫风机构100的运转来调节出风量的大小,再经过所述若干个左右扫风叶片51对风的导向,位于所述风道4左侧和/或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间隙相对应,从而将从所述间隙吹出的风导向该左右扫风叶片与相对应的所述风道一侧之间流出,当用户站在所述出风口8的正前方时,从所述间隙流出的气流可以从所述出风口的左侧和/或右侧吹出,从而实现侧面出风,而不会使从所述若干个左右扫风叶片吹出的风全部吹向用户。

较佳的,所述若干个左右扫风叶片51与所述风道4左右两侧之间均具有间隙,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与所述风道4左侧即所述左蜗壳2之间具有所述第一间隙,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与所述风道4右侧即所述右蜗壳3之间具有第二间隙7,当所述空调器启动时,通过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的转动来调节所述风道内所述上下扫风机构所在位置从除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7之外的地方吹向所述出风口8的气流的强弱,而从所述第一间隙吹出的气流被位于所述风道4左侧的左右扫风叶片导向该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左蜗壳2之间;从所述第二间隙吹出的气流被位于所述风道4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导向该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右蜗壳3之间,不仅实现多方位送风,还能够有效解决高速高压气流直接吹到用户身上造成过冷或过热等用户体验不佳的现象,提升使用舒适性及送风的可选择性。

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7.5mm~15mm,所述若第二间隙7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2mm~10mm;较佳的,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8mm,所述第二间隙7的宽度为6mm。

进一步的,所述上下扫风叶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过风孔52,所述过风,52可以为圆形过风孔、椭圆形过风孔或多边形过风孔中的一种或多种;当所述过风孔为多边形过风孔时,所述多边形过风孔为正多边形过风孔;所述过风孔52的内切圆的直径的取值范围为2mm~5mm。

所述上下扫风机构100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连接,以驱动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同步转动。当所述上下扫风机构100被触发时,所述驱动装置启动,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同时同向同速转动。

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还包括若干个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左右扫风叶片一一对应连接,以驱动所述左右扫风叶片独立转动。每一个所述左右扫风叶片均具有自己独立的驱动机构,所述空调器可以对所述若干个驱动机构发出相同的控制指令,也可以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即所述若干个左右扫风叶片的转动方向、角度、速度可以全部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也可以不完全相同。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联动机构和若干个连杆5,所述连杆5与所述上下扫风叶片51一一对应;所述电机和所述联动机构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联动机构均设置在所述左蜗壳外侧;所述连杆5的一端与所述联动机构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左蜗壳与所述上下扫风叶片连接。所述电机启动时通过所述联动机构带动所述连杆5相对于所述左蜗壳2旋转,从而带动所述上下扫风叶片51在所述风道4内旋转实现对送风量大小的控制。

所述左右扫风叶片为长条形扫风叶片,所述左右扫风叶片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出风口8的长度方向,所述若干个左右扫风叶片沿所述出风口8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在所述风道4内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列且间隔设置;所述上下扫风机构启动时,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同步转动至闭合状态。以所述上下扫风叶片51为平板状为例,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位于闭合状态时,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位于同一平面,相邻两个上下扫风叶片之间具有空隙以便于所述上下扫风叶片的翻转;以所述上下扫风叶片51为弧形为例,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位于闭合状态时,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的开口位于同一平面,相邻两个上下扫风叶片之间具有空隙以便于所述上下扫风叶片的翻转,此时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在所述风道内从上到下成一竖排,所述风道4内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所在位置被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覆盖,并将从所述风道4的进风口进入的气流进行分流,即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将所述风道分隔为两个风道:第一送风通道和第二送风通道。所述空隙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3mm~6mm,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由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7形成;所述第二送风通道由所述至少一个过风孔形成。

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将所述风道内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所在位置覆盖,此时经过所述上下扫风机构100吹向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的气流强度最低,进一步的,所述过风孔的宽度既小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也小于所述第二间隙7的宽度,使得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吹向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的气流强度小于从所述第二送风通道吹向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的气流强度,而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吹出的强风向用户的左右两侧吹出,从所述第二送风通道吹出弱风从位于所述风道4左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与位于所述风道4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之间吹出,吹向用户,基于雷诺数计算,所述过风孔52吹出的气流为层流,从而形成环抱式层流送风,不仅实现多方位送风,还能够有效解决高速高压气流直接吹到用户身上造成过冷或过热等用户体验不佳的现象,提升使用舒适性及送风的可选择性。

当所述空调器停止时,所有的左右扫风叶片均转动至宽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出风口8的宽度方向时,所述若干个左右扫风叶片将其在所述出风口8的位置覆盖,即所述若干个扫风叶片处于关闭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00、控制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转动至闭合状态。

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转动至闭合状态,使经过所述上下扫风机构100吹向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的气流整体强度达到最小。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上下扫风叶片与所述左右扫风机构之间的最小距离为40mm。

具体的,所述步骤S100包括如下步骤:

S101、所述上下扫风机构100启动,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同步转动;

所述空调器向所述驱动装置发出指令,使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同步转动。

S102、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转动至闭合状态时,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覆盖其所在位置的风道。

通过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的转动,可以调节流向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的气流的强度;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转动至闭合状态时,相邻两个所述上下扫风叶片之间具有空隙,所述空隙的宽度为3mm~6mm。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空隙仅为所述上下扫风叶片提供转动空间,以使相邻两个所述上下扫风叶片在转动时不会产生相互干涉的状况,当所述空调器启动且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转动至闭合状态时,穿过所述空隙的气流在本实用新型中予以忽略。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将其在所述风道4内的位置覆盖,使得气流经过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时,只能从所述间隙通过,使得流向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的气流的强度此时达到最低。

S200、控制与所述间隙相对应的左右扫风叶片转动至预设状态。

所述若干个左右扫风叶片转动,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仅与所述左蜗壳2之间具有间隙时,位于所述风道4左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间隙相对应,并控制该左右扫风叶片转动至预设状态;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仅与所述右蜗壳3之间具有间隙时,位于所述风道4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间隙相对应,并控制该左右扫风叶片转动至预设状态;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既与所述左蜗壳2之间具有所述第一间隙,又与所述右蜗壳3之间具有所述第二间隙7时,控制位于所述风道4左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以及位于所述风道4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均转动至预设状态。

所述步骤S200具体为:

控制与所述间隙相对应的左右扫风叶片靠近所述风道出风口一侧向与其对应的所述风道一侧转动预设角度,以使该左右扫风叶片处于预设状态。

较佳的,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与所述风道4的左右两侧之间均具有间隙,即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与所述左蜗壳2之间具有所述第一间隙,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与所述右蜗壳3之间具有所述第二间隙7,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形成所述第一送风通道。所述预设状态是指:位于所述风道4左侧的左右扫风叶片靠近所述风道4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所述风道4出风口8的中线轴线向所述风道4左侧转动第一预设角度,位于所述风道4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靠近所述风道4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所述风道4出风口8的中线轴线向所述风道4右侧转动第二预设角度。

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和所述第二预设角度的取值范围均为35°~60°。

S300、经过所述间隙的第一风束由与所述间隙相对应的左右扫风叶片导向该左右扫风叶片以及所述风道出风口8与该左右扫风叶片相对应的一侧之间,而流出所述风道出风口8并向所述空调器的外侧偏转。

由所述第一间隙流出的气流被位于所述风道4左侧的左右扫风叶片导向该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左蜗壳之间流出;由所述第二间隙7流出的气流被位于所述风道4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导向该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右蜗壳之间流出。其中,空调器的外侧是空调器相对所述出风口8的外侧,即,所述出风口8外侧的左侧以及所述出风口8外侧的右侧。所述第一风束被与所述第一间隙相对应并位于所述风道4左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第二间隙7相对应并位于所述风道4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导向,风流分别从所述风道4左侧经过出风口8而向空调器的左侧偏转、从所述风道4右侧经过出风口8而向空调器的右侧偏转,从而实现广角度送风,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所述上下扫风叶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过风孔52,形成第二送风通道,当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处于闭合状态时,从所述风道4的进风口吹至所述上下扫风机构100的气流被分成第一风束和第二风束,所述第一风束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即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7吹出,所述第二风束从所述第二风道即所述至少一个过风孔52吹出。所述第二风束被与所述第一间隙相对应并位于所述风道4左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第二间隙7相对应并位于所述风道4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导向,最终从位于所述风道4左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与位于所述风道4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之间吹出。

较佳的,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7的宽度均大于所述过风孔的宽度,使得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吹出的风形成强气流,所述过风孔52尺寸较小,阻力大,基于雷诺数计算,所述过风孔52吹出的气流为层流,再经过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的导向吹出,实现层流送风,在左右两股强气流和中间层流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环抱式送风功能。

所述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控制除位于所述风道左侧和位于所述风道右侧的左右扫风叶片外的所有左右扫风叶片转动至分流送风状态、同向送风状态或关闭状态中的任意一种。

较佳的实施例,如图2-图5所示,所述左右扫风叶片为4个,且从左到右分别为左右扫风叶片9、左右扫风叶片10、左右扫风叶片11和左右扫风叶片12,除所述左右扫风叶片9和12外的所有左右扫风叶片即左右扫风叶片10和左右扫风叶片11可以转动至分流送风状态或同向送风状态或关闭状态,无论左右扫风叶片10和左右扫风叶片11转动至哪种状态,经过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51吹出的送风量都可以达到最小状态,再经过所述左右扫风机构200的导向,吹向室内的风速较小,提升舒适性。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用于感应空调器使用环境情况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与所述空调器邻近的用户的性别、类型、位置等。所述空调器根据感应的使用环境情况信息采用对应的模式进行运行。所述感应装置可以是红外感应器、摄像头、温度传感器或其他能够感应用户情况信息、使用环境情况信息的感应器件。

例如,通过摄像头判断用户性别及类型为成年人,用户位置位于空调器正前方,空调器采用实施例一的方式运行,保证吹向用户的风速及风量。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图2中箭头表示气流的流向),所述左右扫风叶片9和所述左右扫风叶片12处于预设状态、除所述左右扫风叶片9和所述左右扫风叶片12外的所有左右扫风叶片处于分流送风状态:左右扫风叶片9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其靠近所述风道4进风口一侧向左倾斜,左右扫风叶片10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靠近所述风道4进风口一侧向左倾斜,左右扫风叶片12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其靠近所述风道4进风口一侧向右倾斜,左右扫风叶片11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其靠近所述风道4进风口一侧向右倾斜,从所述第一间隙吹出的气流以及所述第二送风通道吹出的部分气流在左右扫风叶片9和左右扫风叶片10的导向作用下向左吹出,从所述第二间隙吹出的气流以及所述第二送风通道吹出的部分气流在左右扫风叶片11和左右扫风叶片12的导向作用下向右吹出,使得左右扫风叶片10和左右扫风叶片11成“八”字型设置,大部分风力被分别导向至左侧和右侧吹出。左右扫风叶片9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向右倾斜角度为50°,左右扫风叶片12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向右倾斜角度为38°,此时左右扫风叶片9与左右扫风叶片12之间的夹角达到最大。

例如,通过摄像头判断用户性别及类型为老人或小孩,用户位置位于空调器正前方,空调器采用实施例二的方式运行,少量的层流气流吹向用户,而避免高速高压气流吹向用户。

实施例二

所述左右扫风叶片9和所述左右扫风叶片12处于预设状态、除所述第一左右扫风叶片外的所有左右扫风叶片处于同向送风状态:左右扫风叶片9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向左倾斜,第二左右扫风叶片12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向右倾斜,此时左右扫风叶片9与第二左右扫风叶片12之间的夹角等于实施例一中左右扫风叶片9与第二左右扫风叶片12之间的夹角;左右扫风叶片10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其靠近所述风道4进风口一侧向左倾斜,并且左右扫风叶片11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其靠近所述风道4进风口一侧向左倾斜(如图3所示,图3中箭头表示气流的流向),或者左右扫风叶片10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其靠近所述风道4进风口一侧向右倾斜,并且左右扫风叶片11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其靠近所述风道4进风口一侧向右倾斜。较佳的,此时左右扫风叶片10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5°,左右扫风叶片10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0°且小于实施例一中左右扫风叶片10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

例如,通过摄像头判断用户性别及类型为病人,用户位置位于空调器正前方,则空调器采用实施例三的方式运行,避免气流吹向用户。

实施例三

所述左右扫风叶片9和所述左右扫风叶片12处于预设状态、除所述第一左右扫风叶片外的所有左右扫风叶片处于关闭状态:左右扫风叶片9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向右倾斜角度为50°,左右扫风叶片12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向右倾斜角度为38°,左右扫风叶片10、左右扫风叶片11均转动至其宽度方向与所述出风口8的出风方向平行,从而将所述出风口8内左右扫风叶片10、左右扫风叶片11所在位置覆盖,所述第二风束无法从左右扫风叶片10与左右扫风叶片11之间吹出,只能从左右扫风叶片10与左右扫风叶片9之间、以及左右扫风叶片11与左右扫风叶片12之间吹出。

例如,通过摄像头判断用户性别及类型为成年人,用户位置位于空调器正前方左侧,则空调器采用实施例四的方式运行,保证风速及风量吹向用户。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图4中箭头表示气流的流向)所述左右扫风叶片9和所述左右扫风叶片12处于第一预设状态、除所述左右扫风叶片9和所述左右扫风叶片12外的所有左右扫风叶片处于分流送风状态:左右扫风叶片9和左右扫风叶片10上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均向左转动,且左右扫风叶片9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向左偏移的角度为50°,并等于实施例一中左右扫风叶片9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向左偏移的角度;左右扫风叶片10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向左偏移的角度为10°~30°,并等于实施例一中左右扫风叶片10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相对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向左偏移的角度;较佳的,本实施例中左右扫风叶片10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等于实施例一中左右扫风叶片10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左右扫风叶片11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0°;本实施例中左右扫风叶片12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实施例一中左右扫风叶片12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

例如,通过摄像头判断用户性别及类型为多个成年人,用户位置位于空调器正前方及正前方右侧,则空调器采用实施例五的方式运行,保证风速及风量吹向用户。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图5中箭头表示气流的流向)所述左右扫风叶片9和所述左右扫风叶片12处于第二预设状态、除所述左右扫风叶片9和所述左右扫风叶片12外的所有左右扫风叶片处于分流送风状态:左右扫风叶片12和左右扫风叶片11上靠近所述出风口8一侧均向右转动,且本实施例中左右扫风叶片12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等于实施例一中左右扫风叶片12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本实施例中左右扫风叶片11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等于实施例一中左右扫风叶片11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本实施例中左右扫风叶片10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实施例一中左右扫风叶片10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本实施例中左右扫风叶片9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实施例四中左右扫风叶片9与所述出风口8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部署有上下扫风机构以及左右扫风机构的风道;所述左右扫风机构位于所述上下扫风机构朝向所述风道出风口一侧;所述上下扫风机构包括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与所述风道左右两侧的至少一侧具有间隙;所述左右扫风机构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个左右扫风叶片,位于所述风道左侧和/或右侧的第一左右扫风叶片与所述间隙相对应。通过调整所述若干个上下扫风叶片处于闭合状态使经过所述上下扫风机构后的气流强度最小,同时与所述间隙相对应的左右扫风叶片将气流进行导向,使气流可以从所述风道的一侧和/或两侧流出,向用户的侧面出风,不仅实现多方位送风,还提升了舒适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