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3729发布日期:2019-02-15 20:00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烹饪器具,是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电气烹饪器具,由高频感应线圈盘(即励磁线圈)、控制器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部分组成,使用时,线圈盘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大部分通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其中,电磁炉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常用的散热方式为风冷散热,具体就是在电磁炉内设置风机进行散热,通过风机的扇叶旋转产生气流以对电磁炉内部的发热元器件散热。

目前,电磁炉采用风冷散热时,电磁炉内往往会设置风扇,具体的,专利(CN205655346U)公开一种电磁炉,具体公开(参见图1和图2):该电磁炉包括盖板、底壳、设置在所述底壳内的电路板、线圈盘22、风扇30,所述底壳的底面上设置有进风口23,所述风扇靠近所述进风口23设置,其中,所述底壳的侧壁的顶端设置有上出风口25,在电磁炉工作时,通过进风口23进风,风机上的扇叶带动风从出风口25排出,以对电磁炉底壳内的发热器件(线圈盘22、电路板上的电容、电感、IGBT和桥堆等)进行散热,以保证电磁炉正常工作。

然而,上述电磁炉中,由于出风口25设置在底壳的侧壁顶端处,电磁炉内元器件产生的热量需上升至底壳侧壁顶端处的出风口25才能进行散热,这样造成电磁炉的散热效率较低,电磁炉内易出现高温现象,而电磁炉内器件受高温影响易出现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涉及电磁炉中由于出风口位于底壳侧壁顶端而造成电磁炉散热效率不理想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出风量加大的电磁炉,实现了电磁炉良好散热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底壳和面板,所述底壳和所述面板围成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线圈盘、电路板和风机,所述底壳与所述风机对应的位置开设进风口,其中:

所述腔体具有四个侧壁,其中,所述四个侧壁中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三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相连的第二侧壁上均开设出风口,且总出风口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的面积和的50%。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上开设出风口,且总出风口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的面积和的50%,这样大大增大了出风口的开设区域,使得出风口的总开口面积增大,这样散热时出风量增大,电磁炉内的热量可以及时向外排出,使得电磁炉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实现了从底壳三个侧壁上同时散热的目的,加大了出风量,避免了由于出风量较小而造成电磁炉内散热不理想的问题,从而解决了现有电磁炉中由于出风口位于底壳侧壁顶端而造成电磁炉散热效率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口分布在整个所述第一侧壁、整个所述第二侧壁和整个第三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的所述出风口的总开口面积占所述第一侧壁总面积的50%-90%。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侧壁上开设的所述出风口的总开口面积占第二侧壁总面积的50%-90%。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侧壁上开设的所述出风口的总开口面积占第三侧壁总面积的50%-90%。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靠近所述第一侧壁一端且远离所述第二侧壁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阻挡件,所述阻挡件的一端围设在所述风机的部分外周,另一端靠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且所述阻挡件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散热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风机的出风侧设有导风件,所述导风件位于所述线圈盘和所述电路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件的顶端低于所述底壳的顶端端面,或者,

所述第一阻挡件的顶端与所述底壳的顶端端面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壳包括上盖和底座,所述上盖盖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面板盖设在所述上盖上;

且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腔体的第四侧壁位于所述上盖和/或所述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电磁炉中底壳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出风散热时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底壳-10;

上盖-101;

底座-102;

第一侧壁-11;

第二侧壁-12;

第三侧壁-13;

第四侧壁-14;

进风口-15;

第一出风口-111;

第二出风口-121;

第三出风口-131;

阻挡件-16;

导风件-17;

散热通道-161;

线圈盘-20;

风机-30;

电路板-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上进风和出风的示意图。

其中,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在底壳三个侧壁上开设出风口,且出风口在三个侧壁的全部区域上间隔均匀地分布,使得电磁炉的三个侧壁上布满出风口,与现有技术中电磁炉的侧壁顶端出设置出风口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出风口在三个侧壁的全部区域都进行开设,大大增大了出风口的开口面积,散热时,出风口的散热效率更快,从而有效提高了电磁炉内部的散热效果,使得电磁炉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电磁炉包括:底壳10,底壳10 上设有面板,底壳10和面板围成腔体,腔体内内设有线圈盘20和电路板 40,线圈盘20和电路板40电性相连,电路板40根据用户的操作对线圈盘20的加热功率进行调整,其中,电磁炉启动运行时,线圈盘20和电路板40上的元器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底壳10内的温度升高,若底壳 10内的热量没有及时向外散发出去,这样底壳10内的高温环境对线圈盘 20和电路板40上的元器件的运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线圈盘20和电路板40上的元器件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为此,底壳10内还设有风机30,通过风机30形成风流将电磁炉内的热量带向底壳10外,从而达到散热目的。

其中,现有技术中,出风口往往开设在底壳10的侧壁顶端处,但是这样,电磁炉内元器件产生的热量需上升至底壳10侧壁顶端处的出风口25 才能进行散热,这样造成电磁炉的散热效率较低,电磁炉内易出现高温现象,而电磁炉内器件受高温影响易出现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为此,为了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3-5所示,底壳10与风机30对应的底面上开设进风口15,即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5开设在底壳10的底面上,腔体具有四个侧壁,分别为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 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其中,第一侧壁11、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三侧壁13,以及与第一侧壁11和第三侧壁13相连的第二侧壁12上均开设出风口,如图4所示,第一侧壁11上设置第一出风口111,在第二侧壁12 上设置第二出风口121,在第三侧壁13上设置第三出风口131,同时,为了确出风量,本实施例中,且总出风口面积不小于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 和第三侧壁13的面积和的50%,即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口121和第三出风口131总的出风口面积大于或等于三个侧壁(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总面积的50%,例如,总出风口面积可以占三个侧壁总面积的80%,或者总出风口面积可以占三个侧壁总面积的90%等。

本实施例中,在三个侧壁上均设置出风口时,与现有技术中只在侧壁的顶端处设置出风口相比,本实施例中出风口所开设的区域增大,这样开设的出风口可以增多,从而使得出风口的总开口面积扩大,这样散热时出风口的出风量大大增大,使得电磁炉内的热量可以及时地向外排出,避免了电磁炉内的由于散热不及时而出现高温的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使用时的散热过程具体如5所示,首先在风机30的带动下,底壳10外的空气从进风口15(如图5中的虚线箭头)被吸入风机30的进风口15,即从底壳10的底面方向将底壳10外的空气吸入底壳10内,然后风机30的出风口吹出的风对线圈盘20和电路板40进行散热,热空气通过三个侧壁上设置的出风口吹向底壳10外(如图5中实线箭头所示),即本实施例中,热量在风流的带动下从底壳10三个侧壁方向向外排出,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上全部设置出风口,使得出风口的总开口面积增大,出风量较大,这样风机30对电磁炉的散热效果更佳,与现有技术中在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部分区域上设置出风相比,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整个区域上都进行出风口的开设,所以出风口的开口总面积大大增大,这样散热时加大出风量,使得电磁炉内散热效果更佳。

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上开设出风口时,具体为,第一出风口111分布在整个第一侧壁11上,第二出风口 121分布在整个第二侧壁12上分布,第三出风口131分布在整个第三侧壁13 上,即出风口不仅在三个侧壁上分布,而且可以将整个第一侧壁11、整个第二侧壁12和整个第三侧壁13布满。

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口121和第三出风口131 具体可以为圆孔,也可以为方孔,或者为长孔,或者还可以为缝隙,本实施例中对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口121和第三出风口131的形状不作限定,只要可以将底壳10内外连通即可。

其中,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只是用于对底壳10的侧壁进行区分,并不用于对底壳10的侧壁进行限定,同理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口121和第三出风口131只是用于区分出风口,并不用于限定出风口。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上开设出风口,且总出风口面积不小于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三个侧壁总面积的50%,这样大大增大了出风口的开设区域,使得出风口的总开口面积增大,这样散热时出风量增大,电磁炉内的热量可以及时向外排出,使得电磁炉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实现了从底壳10三个侧壁上同时散热的目的,增大了出风量,避免了由于出风量较小而造成电磁炉内散热不理想的问题,从而解决了现有电磁炉中由于出风口位于底壳10侧壁顶端而造成电磁炉散热效率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其中,为了确保第一侧壁11上设置的第一出风口111较多而使得出风量较大,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上开设的出风口的总开口面积占第一侧壁 11总面积的50%-90%。即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上的第一出风口11的总开口面积占第一侧壁11总面积的50%-90%,例如,第一出风口11的总开口面积占第一侧壁11总面积的80%或70%等,这样使得第一侧壁11上第一出风口111的总开口面积较大,从而更利于电磁炉内的散热向外散出。

其中,为了确保第二侧壁12上设置的第二出风口121较多而使得出风量较大,本实施例中,第二侧壁12上开设的出风口的总开口面积占第二侧壁 12总面积的50%-90%。即本实施例中,第二侧壁12上的第二出风口121的总开口面积占第二侧壁12总面积的50%-90%,例如,第二出风口121的总开口面积占第二侧壁12总面积的80%或70%等,这样使得第二侧壁12上第二出风口121的总开口面积较大,从而更利于电磁炉内的散热向外散出。

其中,为了确保第三侧壁13上设置的第三出风口131较多而使得出风量较大,本实施例中,第三侧壁13上开设的出风口的总开口面积占第三侧壁 13总面积的50%-90%。即本实施例中,第三侧壁13上的第三出风口131的总开口面积占第三侧壁13总面积的50%-90%,例如,第三出风口131的总开口面积占第三侧壁13总面积的80%或70%等,其中,第三侧壁13总面积具体为第三侧壁13未开设出风口时的面积,这样使得第三侧壁13上第三出风口131 的总开口面积较大,从而更利于电磁炉内的散热向外散出。

其中,风机30在电磁炉内设置时,风机30往往位于进风口15的上方,本实施例中,风机30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且远离第二侧壁12设置,即风机30靠近第一侧壁11未与第二侧壁12相连的一端处,相应的,在底壳10 靠近第一侧壁11未与第二侧壁12相连的一端的底面上开设进风口15,进风口15之上设置风机30,这样底面上的进风口15进入底壳10后可以进入风机30的进风口15中,然后通过风机30的出风口吹向线圈盘20和电路板40,热量最终从三个侧壁上的出风口向外排出。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底壳10的三个侧壁上均设置出风口,而底壳 10的底面上会开设进风口15,这样进风口15往往会与其中一个侧壁上的出风口相靠近,使用时,为了避免风机30从出风口将底壳10外的空气吸入,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阻挡件16,阻挡件16的一端围设在风机30的部分外周,另一端向第二侧壁12延伸,靠近第二侧壁12设置,且阻挡件16与第二侧壁12和第一侧壁11之间形成散热通道161,这样,通过阻挡件16将靠近进风口15的出风口与进风口15隔开,电磁炉工作时,风机30只从进风口15吸入空气,同时电磁炉内的热量在风流带动下从第三侧壁13上的出风口以及沿着散热通道161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上的出风口向外排出。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阻挡件16具体为隔板,隔板的高度只要能将进风口15和出风口隔开即可。

其中,本实施例中,阻挡件16具体可以设置在底壳的底面上,且阻挡件 16具体在底壳10内呈弧形状分布,这样底壳10内的空气进入散热通道161 后沿着第一阻挡件16时所受的阻力减小,从而出风速度更快。

其中,本实施例中,为使风机30吹出的风能同时吹向线圈盘20和电路板,本实施例中,在风机30的出风侧设有导风件17,导风件17位于线圈盘 20和电路板40之间,这样在导风件17的引导作用下,风机30吹出的风分别吹向线圈盘20和电路板40,从而便于对线圈盘20和电路板40进行散热。

其中,本实施例中,导风件17与阻挡件16可以一体成型,或者导风件 17与阻挡件16之间通过焊接卡接方式进行相连,其中,本实施例中,阻挡件16和导风件17在底壳10的底面上设置,阻挡件16和导风件17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卡合的方式设置在底壳10的底面上,阻挡件16和导风件17与底壳 10通过一体成型方式形成在底壳10的底面上。

其中,本实施例中,阻挡件16的顶端低于底壳10的顶端端面,这样当面板盖设在底壳10的顶端上时,阻挡件16的顶端与面板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这样电磁炉内的热量可以从三个侧壁上的出风口同时向外散热。

或者,本实施例中,阻挡件16的顶端与底壳10的顶端端面平齐,这样当面板盖设在底壳10的顶端上时,阻挡件16的顶端与面板之间不存在间隔,电磁炉工作过程中,在阻挡件16的阻挡作用下,风机30吹出的风需经过线圈盘20和电路板40之后从第三侧壁13或者沿着散热通道161从第一侧壁 11和第二侧壁12上的出风口向外排出,使得风机30对线圈盘20和电磁炉的散热更彻底。

其中,本实施例中,当第一侧壁11上的第一出风口111与进风口15靠近时,这样当电磁炉内的热量从第一出风口111排出后,排出的热风易从进风口15被吸入底壳10内,从而造成风机30的吹出的风温度较高,从而不利于将电磁炉的热量携带至底壳10外,为此,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第二阻挡件(未示出),其中,第二阻挡件设置在底壳10底壁的外表面上,第二阻挡件将进风口15和第一出风口111进行分割,使得第一出风口111排出的热空气在第二阻挡件的作用下不易从进风口15进入。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底壳10包括底座102和盖设在底座 102上的上盖101,面板盖设在上盖101上,其中,当底壳10包括上盖101 和底座102时,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可以位于上盖101上,即腔体的四个侧壁由上盖101的内侧壁组成,或者,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位于底座102上,即腔体的四个侧壁由底座102的内侧壁组成,或者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同时位于上盖101和底座102上,即腔体的四个侧壁由上盖101的内侧壁和底座102的内侧壁组成。

因此,本实施例中,当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位于上盖101上时,则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口121和第三出风口131开设在上盖101上的,相应的,当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位于底座102上时,则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口121 和第三出风口131开设在底座102对应的侧壁上,当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 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位于上盖101和底座102上时,则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口121和第三出风口131可以在上盖101和底座102上均开设,或在上盖101和底座102的其中一个上进行开设。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