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3130发布日期:2018-12-05 19:43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运行于制热模式时,室外换热器运行较长时间后可能产生凝霜,而霜层会影响换热效率,因此,空调器的控制模块通常结合室外工况温度和室外换热器底部的出口温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除霜操作,在需要进行除霜操作时,空调器由制热模式切换至制冷模式,也即压缩机将高温高压冷媒输送至室外换热器以进行除霜操作,但是,上述除霜操作至少包括以下技术缺陷:

(1)再由制热模式切换至制冷模式时,需要大量的硬件进行动作切换,例如,四通阀需要切换流向,压缩机需要切换运行频率,而上述动作切换可能导致硬件故障和寿命缩短。

(2)由于将制热模式切换至制冷模式,因此,在除霜过程中,用户对于室内环境的制热需求时无法满足的,这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3)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例如,低于零下20℃,室外环境温度中湿度很低,此时空调器室外机不易结霜,但空调器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外换热器出口温度判定是否执行化霜动作,会导致无霜化霜或者化霜不充分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霜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环形连通的室内换热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除霜支路,与室内换热器并联连接,其中,在空调器运行于制热模式时,除霜冷媒能够经由压缩机的排气口流入除霜支路,并继续流入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操作。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除霜支路与室内换热器并联连接,在需要进行除霜操作时,不需要切换制热模式至制冷模式,用户对室内的制热需求不会受到影响,同时,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除霜支路流向室外换热器,进而实现及时有效地除霜操作,减少了硬件的动作切换,提升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另外,为了不影响空调器的制热性能,可以设置除霜支路的口径比主管路的口径更细,也即将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用于除霜操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除霜支路中的一段指定流通管路靠近室外换热器的盘管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室外换热器的盘管是主要的热交换部件,因此,也是最可能凝结霜层的区域,而霜层又严重影响换热效率,因此,通过将除霜支路中的一端指定流通管路靠近室外换热器的盘管设置,在需要除霜时,指定流通管路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与盘管之间进行热交换,进而去除盘管上凝结的霜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指定流通管路与室外换热器的盘管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1cm~50c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指定流通管路与盘管之间的距离范围设置为0.1cm~50cm,能够根据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的机型确定距离,另外,霜层基本上都在首先凝结于室外换热器的壳体底部,霜层沿着盘管由下向上蔓延凝结,因此,如果在结霜的初步阶段进行除霜,能够有效地提高除霜效率,因此,优选地,指定流通管路靠近壳体底部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节流装置,设于除霜支路内,用于在接收到除霜指令时,控制除霜支路内流通的冷媒的流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节流装置是通过缩小流道横截面积来控制流体流量,同时降低流体压力的调节阀,在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时,室外机不会结霜,因此,不需要生成除霜指令,通过节流装置控制除霜支路停止工作,减少了冷媒的分流,提升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节流装置包括电子膨胀阀、毛细管和毛细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四通阀,四通阀在制热模式下,形成隔离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冷媒由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后,经第一通路流入室内换热器,流出室内换热器的冷媒与除霜支路中流出的除霜冷媒融合后流入室外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流出的冷媒经第二通路返回压缩机的回气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在压缩机的排气口设置四通阀,可以简单地通过切换四通阀的通路方式来实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的切换,而不需频繁调整压缩机和主管路的其他节流装置,减少了硬件的动作切换,提升了空调器的可靠性,另外,除霜支路中始终流通的是高温高压冷媒,与四通阀的导通方式无关,而除霜支路的节流装置在接收到除霜信号时导通,提高了室外换热器的除霜效率,另外,也无需等待压缩机和四通阀的工作状态的切换,除霜操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均得到显著提高。

具体地,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后,变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压缩机排气口分为两路:

(1)第一路冷媒经过四通阀后流入室内换热器,与室内环境换热后,气态制冷剂变为液态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进行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液混合物,之后流入室外换热器后,返回压缩机。

(2)在节流装置控制除霜支路导通后,第二路冷媒经过节流装置之后进入室外换热器的外侧管路中,然后与室内换热器的出口的制冷剂进行混合,继续流进室内换热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四通阀在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时,节流装置控制除霜支路处于截止状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在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时,室外换热器流入的是高温高压冷媒,此时无需进行除霜操作,为了最大化提高室内制冷效率,节流装置控制除霜支路截止,高温高压冷媒全部流向室外换热器,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四通阀在制冷模式下,形成隔离的第三通路与第四通路,冷媒由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后,经第三通路流入室外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入室内换热器后,继续经第四通路返回压缩机的回气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制冷模式下,四通阀形成隔离的第三通路和第四通路,不需要频繁切换硬件,同时,除霜支路处于截止状态,以最大程度提高室内制冷效率。

具体地,从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先经过四通阀后流入室外换热器,与室外环境换热后变为高压低温的液态制冷剂,之后经过节流装置(可以为电子膨胀阀、毛细管、毛细芯等)进行节流,液态制冷剂变为气液两相,流入室内换热器,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最后经过四通阀流入压缩机的回气口,完成一个制冷模式下的循环过程,除霜支路在制冷模式下保持截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温度传感器,靠近室外换热器设置,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的工况温度,工况温度用于确定是否生成除霜指令。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靠近室外换热器设置温度传感器,能够及时根据工况温度确定是否需要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由于本申请提出的空调器在除霜过程不需要切换主管路的工作状态,仍然保持室内换热器为制热模式,室外换热器为制冷模式,四通阀的导通状态和压缩机运行频率均不变,因此,可以提高工况温度检测的灵敏度,也能随时接入除霜支路进行除霜操作,尤其是在结霜初期即进行除霜操作,能够有效地提高除霜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比较器,连接至温度传感器,用于在制热模式下确定工况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生成除霜指令,以导通除霜支路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触发切换制热模式至制冷模式,以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生成除霜指令,以导通除霜支路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此时,无需将空调器由制热模式切换至制冷模式,即可随时进行除霜操作,而在工况温度进一步降低时,除霜支路不足以满足除霜需求,可能造成除霜不完全,因此,通过触发切换至制冷模式,而使压缩机内的高温高压冷媒经主管路流入室外换热器进行高效除霜,提高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除霜方法,包括:在检测到空调器运行于制热模式时,检测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的工况温度;确定工况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是否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除霜支路与室内换热器并联连接,并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是否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在需要进行除霜操作时,不需要切换制热模式至制冷模式,用户对室内的制热需求不会受到影响,同时,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除霜支路流向室外换热器,进而实现及时有效地除霜操作,减少了硬件的动作切换,提升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确定工况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是否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具体包括: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生成除霜指令,以导通空调器的除霜支路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生成除霜指令,以导通除霜支路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此时,无需将空调器由制热模式切换至制冷模式,即可随时进行除霜操作。

其中,第一预设温度可以设为1℃±0.5℃,第二预设温度可以设置-20℃±0.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确定工况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是否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具体还包括: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触发切换制热模式至制冷模式,以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工况温度进一步降低时,除霜支路不足以满足除霜需求,可能造成除霜不完全,因此,通过触发切换至制冷模式,而使压缩机内的高温高压冷媒经主管路流入室外换热器进行高效除霜,提高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在任一次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的过程中,检测除霜时长或工况温度;若检测到除霜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和/或检测到工况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控制停止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检测到除霜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和/或检测到工况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控制停止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能够尽可能降低除霜操作对制热模式的影响,提升了空调器的运行性能。

其中,预设时长可以设为10min±5分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限定的除霜方法的步骤。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的循环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的循环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霜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的循环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的循环示意图。

实施例一:

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环形连通的室内换热器102、压缩机104和室外换热器106;除霜支路108,与室内换热器102并联连接,其中,在空调器运行于制热模式时,除霜冷媒能够经由压缩机104的排气口流入除霜支路108,并继续流入室外换热器106进行除霜操作。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除霜支路108与室内换热器102并联连接,在需要进行除霜操作时,不需要切换制热模式至制冷模式,用户对室内的制热需求不会受到影响,同时,压缩机104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除霜支路108流向室外换热器106,进而实现及时有效地除霜操作,减少了硬件的动作切换,提升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另外,为了不影响空调器的制热性能,可以设置除霜支路108的口径比主管路的口径更细,也即将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用于除霜操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除霜支路108中的一段指定流通管路110靠近室外换热器106的盘管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室外换热器106的盘管是主要的热交换部件,因此,也是最可能凝结霜层的区域,而霜层又严重影响换热效率,因此,通过将除霜支路108中的一端指定流通管路110靠近室外换热器106的盘管设置,在需要除霜时,指定流通管路110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与盘管之间进行热交换,进而去除盘管上凝结的霜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指定流通管路110与室外换热器106的盘管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1cm~50c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指定流通管路110与盘管之间的距离范围设置为0.1cm~50cm,能够根据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106的机型确定距离,另外,霜层基本上都在首先凝结于室外换热器106的壳体底部,霜层沿着盘管由下向上蔓延凝结,因此,如果在结霜的初步阶段进行除霜,能够有效地提高除霜效率,因此,优选地,指定流通管路110靠近壳体底部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节流装置112,设于除霜支路108内,用于在接收到除霜指令时,控制除霜支路108内流通的冷媒的流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节流装置112是通过缩小流道横截面积来控制流体流量,同时降低流体压力的调节阀,在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时,室外换热器106不会结霜,因此,不需要生成除霜指令,通过节流装置112控制除霜支路108停止工作,减少了冷媒的分流,提升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节流装置112包括电子膨胀阀、毛细管和毛细芯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除霜支路108还设有第一节流阀116,以提高除霜支路的可靠性,以及,主管路设有第二节流阀118,用于调控主管路的冷媒流量和压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四通阀114,四通阀114在制热模式下,形成隔离的第一通路AB和第二通路DC,冷媒由压缩机104的排气口排出后,经第一通路AB流入室内换热器102,流出室内换热器102的冷媒与除霜支路108中流出的除霜冷媒融合后流入室外换热器106,室外换热器106流出的冷媒经第二通路DC返回压缩机104的回气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在压缩机104的排气口设置四通阀114,可以简单地通过切换四通阀114的通路方式来实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的切换,而不需频繁调整压缩机104和主管路的其他节流装置112,减少了硬件的动作切换,提升了空调器的可靠性,另外,除霜支路108中始终流通的是高温高压冷媒,与四通阀114的导通方式无关,而除霜支路108的节流装置112在接收到除霜信号时导通,提高了室外换热器106的除霜效率,另外,也无需等待压缩机104和四通阀114的工作状态的切换,除霜操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均得到显著提高。

具体地,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机104后,变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压缩机104排气口分为两路:

(1)第一路冷媒经过四通阀114后流入室内换热器102,与室内环境换热后,气态制冷剂变为液态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112进行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液混合物,之后流入室外换热器106后,返回压缩机104。

(2)在节流装置112控制除霜支路108导通后,第二路冷媒经过节流装置112之后进入室外换热器106的外侧管路中,然后与室内换热器102的出口的制冷剂进行混合,继续流进室内换热器10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四通阀114在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时,节流装置112控制除霜支路108处于截止状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在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时,室外换热器106流入的是高温高压冷媒,此时无需进行除霜操作,为了最大化提高室内制冷效率,节流装置112控制除霜支路108截止,高温高压冷媒全部流向室外换热器106,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四通阀114在制冷模式下,形成隔离的第三通路AD与第四通路BC,冷媒由压缩机104的排气口排出后,经第三通路AD流入室外换热器106,室外换热器106流出的冷媒流入室内换热器102后,继续经第四通路BC返回压缩机104的回气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制冷模式下,四通阀114形成隔离的第三通路AD和第四通路BC,不需要频繁切换硬件,同时,除霜支路108处于截止状态,以最大程度提高室内制冷效率。

具体地,从压缩机104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先经过四通阀114后流入室外换热器106,与室外环境换热后变为高压低温的液态制冷剂,之后经过节流装置112(可以为电子膨胀阀、毛细管、毛细芯等)进行节流,液态制冷剂变为气液两相,流入室内换热器102,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最后经过四通阀114流入压缩机104的回气口,完成一个制冷模式下的循环过程,除霜支路108在制冷模式下保持截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温度传感器,靠近室外换热器106设置,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106的工况温度,工况温度用于确定是否生成除霜指令。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靠近室外换热器106设置温度传感器,能够及时根据工况温度确定是否需要对室外换热器106进行除霜,由于本申请提出的空调器在除霜过程不需要切换主管路的工作状态,仍然保持室内换热器102为制热模式,室外换热器106为制冷模式,四通阀114的导通状态和压缩机104运行频率均不变,因此,可以提高工况温度检测的灵敏度,也能随时接入除霜支路108进行除霜操作,尤其是在结霜初期即进行除霜操作,能够有效地提高除霜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比较器,连接至温度传感器,用于在制热模式下确定工况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生成除霜指令,以导通除霜支路108对室外换热器106进行除霜;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触发切换制热模式至制冷模式,以对室外换热器106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生成除霜指令,以导通除霜支路108对室外换热器106进行除霜,此时,无需将空调器由制热模式切换至制冷模式,即可随时进行除霜操作,而在工况温度进一步降低时,除霜支路108不足以满足除霜需求,可能造成除霜不完全,因此,通过触发切换至制冷模式,而使压缩机104内的高温高压冷媒经主管路流入室外换热器106进行高效除霜,提高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施例二: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霜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霜方法,包括:步骤S302,在检测到空调器运行于制热模式时,检测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的工况温度;步骤S304,确定工况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是否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除霜支路与室内换热器并联连接,并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是否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在需要进行除霜操作时,不需要切换制热模式至制冷模式,用户对室内的制热需求不会受到影响,同时,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除霜支路流向室外换热器,进而实现及时有效地除霜操作,减少了硬件的动作切换,提升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确定工况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是否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具体包括: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生成除霜指令,以导通空调器的除霜支路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生成除霜指令,以导通除霜支路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此时,无需将空调器由制热模式切换至制冷模式,即可随时进行除霜操作。

其中,第一预设温度可以设为1℃±0.5℃,第二预设温度可以设置-20℃±0.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确定工况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是否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具体还包括: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触发切换制热模式至制冷模式,以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工况温度进一步降低时,除霜支路不足以满足除霜需求,可能造成除霜不完全,因此,通过触发切换至制冷模式,而使压缩机内的高温高压冷媒经主管路流入室外换热器进行高效除霜,提高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在任一次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的过程中,检测除霜时长或工况温度;若检测到除霜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和/或检测到工况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控制停止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检测到除霜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和/或检测到工况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控制停止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能够尽可能降低除霜操作对制热模式的影响,提升了空调器的运行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在检测到空调器运行于制热模式时,检测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的工况温度;确定工况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是否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除霜支路与室内换热器并联连接,并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是否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在需要进行除霜操作时,不需要切换制热模式至制冷模式,用户对室内的制热需求不会受到影响,同时,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除霜支路流向室外换热器,进而实现及时有效地除霜操作,减少了硬件的动作切换,提升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确定工况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是否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具体包括: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生成除霜指令,以导通空调器的除霜支路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生成除霜指令,以导通除霜支路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此时,无需将空调器由制热模式切换至制冷模式,即可随时进行除霜操作。

其中,第一预设温度可以设为1℃±0.5℃,第二预设温度可以设置-20℃±0.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确定工况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是否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具体还包括:在检测到工况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触发切换制热模式至制冷模式,以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工况温度进一步降低时,除霜支路不足以满足除霜需求,可能造成除霜不完全,因此,通过触发切换至制冷模式,而使压缩机内的高温高压冷媒经主管路流入室外换热器进行高效除霜,提高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在任一次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的过程中,检测除霜时长或工况温度;若检测到除霜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和/或检测到工况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控制停止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检测到除霜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和/或检测到工况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控制停止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能够尽可能降低除霜操作对制热模式的影响,提升了空调器的运行性能。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考虑到相关技术提出的如何进一步地优化除霜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通过设置除霜支路与室内换热器并联连接,在需要进行除霜操作时,不需要切换制热模式至制冷模式,用户对室内的制热需求不会受到影响,同时,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除霜支路流向室外换热器,进而实现及时有效地除霜操作,减少了硬件的动作切换,提升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实用新型是参照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实用新型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