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4532发布日期:2019-04-05 20:53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装置,特指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属于冷却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泡沫沥青是在高温沥青中加水滴形成蒸汽泡、产生连锁反应、显著提高胶合性能的新材料,泡沫沥青粘聚性强且稳定,混合料可以长时间储存,可以冷碾压。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运用泡沫沥青这些良好性能,用铣刨机清洗沥青面层,把需大修的路面整齐地铣刨到基层面,削下来的废料用装载车拉回料场储存再生利用,摊铺泡沫沥青混凝土。摊铺新路面作业不受天气条件限制,冷天、阴雨天仍可进行施工。

泡沫沥青在生产时,需要冷却对其成型,现有的冷却效果冷却效果不佳,且在冷却的过程中无法及时的了解泡沫沥青冷却的温度,给实际操作带来不便,冷却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能量的浪费,不利于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上下两侧的斜管中可进入冷水,冷水对螺旋管外侧循环冲洗,利用转轴可带动螺旋管旋转,实现对泡沫沥青与冷水的充分接触,增加对泡沫沥青的降温效果,温度测量仪可对冷却的泡沫沥青温度测量,通过显示屏可及时的将温度测量仪测量到的温度反应出来,便于在清理过程中及时了解泡沫沥青温度变化,吸热板可吸收冷却腔内部残留的热量,避免热量过度损耗,对能源合理利用,实现环保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包括冷却腔和外腔,所述冷却腔外侧套接外腔且冷却腔外部两侧和外腔固定连接,所述冷却腔内部设有螺旋管且螺旋管两端通过转轴与冷却腔顶部连接,所述冷却腔顶部和底部一侧连接出水口,所述冷却腔顶部和底部另一侧连接斜管且斜管内部密封连接密封塞。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腔和外腔之间连接吸热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所述螺旋管内部连接温度测量仪,所述冷却腔表面粘接显示屏且显示屏与温度测量仪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腔顶部与底部连接的出水口和斜管上下错位分布。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方案的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上下两侧的斜管中可进入冷水,冷水对螺旋管外侧循环冲洗,利用转轴可带动螺旋管旋转,实现对泡沫沥青与冷水的充分接触,增加对泡沫沥青的降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方案的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温度测量仪可对冷却的泡沫沥青温度测量,通过显示屏可及时的将温度测量仪测量到的温度反应出来,便于在清理过程中及时了解泡沫沥青温度变化。

本实用新型方案的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吸热板可吸收冷却腔内部残留的热量,避免热量过度损耗,对能源合理利用,实现环保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冷却腔1、外腔2、转轴3、显示屏4、温度测量仪5、吸热板6、螺旋管7、出水口8、斜管9、密封塞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包括冷却腔1和外腔2,所述冷却腔1外侧套接外腔2且冷却腔1外部两侧和外腔2固定连接,所述冷却腔1内部设有螺旋管7且螺旋管7两端通过转轴3与冷却腔1顶部连接,所述冷却腔1顶部和底部一侧连接出水口8,所述冷却腔1顶部和底部另一侧连接斜管9且斜管9内部密封连接密封塞10。

所述冷却腔1和外腔2之间连接吸热板6;所述螺旋管7内部连接温度测量仪5,所述冷却腔1表面粘接显示屏4且显示屏4与温度测量仪5连接;所述冷却腔1顶部与底部连接的出水口8和斜管9上下错位分布。

本使用新型一种低碳环保泡沫沥青冷却装置,工作时:将泡沫沥青与螺旋管7管道连接,分别将上部的斜管9与底部的斜管9与水泵连接,泡沫沥青在螺旋管7内部螺旋移动,上下两侧的斜管9中可进入冷水,冷水对螺旋管7外侧循环冲洗,利用转轴3可带动螺旋管7旋转,实现对泡沫沥青与冷水的充分接触,增加对泡沫沥青的降温效果,在清洗过程中,通过温度测量仪5可对冷却的泡沫沥青温度测量,通过显示屏4可及时的将温度测量仪5测量到的温度反应出来,便于在清理过程中及时了解泡沫沥青温度变化,且吸热板6可吸收冷却腔1内部残留的热量,避免热量过度损耗,对能源合理利用,实现环保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