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5183发布日期:2019-04-16 23:07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面板、线圈盘、电路板以及电源线,其中,面板位于底壳的顶部,线圈盘和电路板位于底壳的内腔中,线圈盘与电路板电连接,电源线的一端与电路板电连接,电源线的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其中,底壳上还设置用于悬挂电磁炉的悬挂支架,悬挂支架可呈收纳状态或者展开状态,当不使用电磁炉时,使悬挂支架呈展开状态,通过悬挂支架将电磁炉悬挂在厨房墙上或者柜子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厨房空间。

但是,现有技术的电磁炉无法对电源线进行收纳,导致电源线的放置比较散乱,比如,当电磁炉悬挂起来后,电源线会散落下来,影响电磁炉的收纳,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在实现对电磁炉悬挂的同时,实现对电源线的收纳,节省收纳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和电源线,所述底壳上设置有用于悬挂所述电磁炉的悬挂支架,所述悬挂支架可呈收纳状态或展开状态,所述底壳的外底面上设置有用于收纳所述电源线的绕线槽以及用于容置所述悬挂支架的容置槽,且所述绕线槽与所述容置槽具有相互重合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的外底面上设置用于收纳电源线的绕线槽,可将电源线绕设在绕线槽中,避免电源线散乱,从而很方便地实现对电源线的收纳;同时,在底壳的外底面上设置用于容置悬挂支架的容置槽,通过容置槽对悬挂支架进行容置,节省了空间,且使得悬挂支架与底壳能够更好的配合,提高了电磁炉悬挂时和放置时的平稳性;而且,使绕线槽与容置槽具有相互重合的部分,这样在保证对电源线的有效收纳以及对悬挂支架的有效容置的同时,进一步节省了底壳空间,使底壳无需做的较大,进而进一步节省了收纳空间,美化了厨房环境,提高了用户体验,且便于电磁炉向小体积化发展。

可选的,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绕线槽重合,所述悬挂支架为收纳状态时,所述悬挂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槽体内,所述悬挂支架为展开状态时,部分所述悬挂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槽体内。

通过将容置槽设置为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使第一槽体的至少部分与绕线槽重合,这样当电磁炉在正常使用时,可选择使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即,移动至第一槽体内,从而节省了电磁炉在使用时所占用的空间,当不使用电磁炉时,使悬挂支架呈展开状态,通过悬挂支架将电磁炉悬挂起来,由于此时部分悬挂支架位于第二槽体内,不仅进一步节省了收纳空间,而且可提高悬挂支架与底壳之间的配合度,使得电磁炉在悬挂状态下更加稳定。

可选的,所述第二槽体的槽深与所述第一槽体的槽深一致;

或者,所述第二槽体的槽深大于所述第一槽体的槽深。

通过使第二槽体的槽深大于或者等于第一槽体的槽深,当悬挂支架移动至呈展开状态时,悬挂支架不会轻易从第二槽体中反转出来或者滑出,进一步提高了电磁炉在悬挂时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悬挂支架上具有凹陷段;

所述凹陷段朝向远离所述绕线槽的槽底的方向弯折,所述凹陷段用于在所述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将所述电源线卡设在所述凹陷段与所述绕线槽的槽底之间。

这样设置当将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即,移动至第一槽体内时,由于第一槽体的至少部分与绕线槽重合,此时,悬挂支架的凹陷段可对绕线槽内绕设的电源线进行限位,即,电源线被卡设在凹陷段与绕线槽的槽底之间,从而实现对电源线的定位,使电源线的放置更加整齐,提高了用户体验。

可选的,所述悬挂支架上具有凹陷段;

所述凹陷段朝向靠近所述绕线槽的槽底的方向弯折,所述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所述电源线可从所述凹陷段形成的空间中通过。

这样当电磁炉在使用时,使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由于凹陷段处弯折形成一定的避让空间,使得电源线可从凹陷段处通过,从而使电源线的走向更加整齐,节省了使用空间,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电源线的定位。

可选的,所述凹陷段朝向远离所述绕线槽的槽底的方向弯折时,

所述凹陷段和所述绕线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绕线槽内的电源线的总高度;

所述凹陷段的两端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绕线槽内的电源线的总宽度。

通过将凹陷段的尺寸如上设置,在保证了凹陷段对电源线的有效定位的同时,可避免电源线对凹陷段形成反作用力而导致悬挂支架反转或者滑动,确保悬挂支架在收纳状态时,悬挂支架与电源线之间配合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悬挂支架可绕水平转轴转动,以呈收纳状态或者展开状态;

或者,所述悬挂支架通过抽拉的方式移动,以呈收纳状态或者展开状态。

可选的,所述悬挂支架包括悬挂段以及位于所述悬挂段两端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远离所述悬挂段的一端与所述底壳转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悬挂支架上具有凹陷段时,所述凹陷段为所述连接段的至少部分折弯而形成。

可选的,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时,

所述第二槽体包括两个槽道,所述悬挂支架呈展开状态时,所述悬挂支架的两个所述连接段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槽道中。

通过设置两个槽道,当悬挂支架呈展开状态时,使得两个连接段能够位于对应的槽道中,进一步提高了悬挂支架悬挂状态下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槽道的槽宽与所述电源线的外径相匹配,以使所述电源线可卡入所述槽道内。

这样当电磁炉在悬挂时,电源线的外端从绕线槽绕出后,可进入至悬挂支架的槽道中,从而卡在槽道中,进一步提高了电源线的稳定性,避免电源线散落。

可选的,所述连接段的远离所述悬挂段的一端具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绕线槽的槽壁上具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转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安装部为转轴,所述第二安装部为可供所述转轴插入的转轴孔。

这样设置结构简单,易制作,且悬挂支架的转动更加方便。

可选的,两个所述连接段之间的间距与两个所述槽道之间的间距的差值范围为-5mm~10mm。

这样通过槽道的槽壁对悬挂支架进行支撑,即,槽道的槽壁撑住连接段,确保悬挂支架在挂起电磁炉时,转轴不会从转轴孔中滑出,提高了悬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所述悬挂支架的外缘抵顶在所述容置槽的槽壁上。

这样当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悬挂支架不会随意转动或者晃动。当悬挂支架上具有凹陷段时,由于悬挂支架的外缘抵顶在容置槽的槽壁上,悬挂支架与容置槽紧配,可提高凹陷段对电源线的定位作用,使电源线不会从绕线槽中滑出。

可选的,所述电磁炉还包括:用于在所述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对所述悬挂支架进行定位的定位结构。

这样可提高悬挂支架在呈收纳状态下的稳定性,提高用户体验。当悬挂支架上具有凹陷段时,由于悬挂支架被定位结构定位,可提高凹陷段对电源线的定位作用,使电源线不会从绕线槽中滑出。

可选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悬挂支架上的第一卡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置槽上的第二卡合部,所述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匹配卡合。

这样当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即,悬挂支架移动至第一槽体内时,第一卡合部正好与第二卡合部卡合,从而使悬挂支架稳定的固定在底壳上。

可选的,所述绕线槽内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电源线卡紧在所述绕线槽内的限位部。

通过设置限位部,进一步提高了电源线收纳时的便捷性以及电源线收纳后的稳定性,使电源线不会从绕线槽中脱出。

可选的,所述限位部为设置在所述绕线槽的两侧槽壁之间的限位筋。

通过将限位部设置为限位筋,卡设方便且可靠。

可选的,所述限位筋包括沿所述绕线槽的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限位筋段;

或者,所述限位筋为沿所述绕线槽的周向设置的环状限位筋;

所述环状限位筋上具有出线口。

这样进一步提高了电源线的稳定性,且方便电源线的走线。

可选的,所述限位筋为螺旋状限位筋,且所述螺旋状限位筋的各段位于同一平面内;

或者,所述限位筋包括至少两个同心设置的环状限位筋,且各所述环状限位筋上具有至少一个跳线缺口。

可选的,所述绕线槽的与所述容置槽重合的部分上开设有可供所述电源线从所述底壳内穿出的线孔。

通过将线孔开设在绕线槽的与容置槽重合的部分上,使得电源线的走线更加方便,且更利于悬挂支架在收纳状态时对电源线的固定以及第二槽体对电源线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未设置电源线时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未设置电源线时且当悬挂支架呈展开状态时的底部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未设置电源线时且当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的底部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未连接悬挂支架时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未连接悬挂支架时的仰视图;

图6为图5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悬挂支架的立体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未设置电源线时且当悬挂支架呈展开状态时的仰视图;

图9为图8中A-A向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1为图8中B-B向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悬挂支架的主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立体结构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设置有电源线时且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的立体结构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设置有电源线时且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的底部主视图;

图17为图16中A-A向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7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设置有电源线时且悬挂支架呈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设置有电源线时且悬挂支架呈展开状态时的底部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

2—面板;

3—悬挂支架;

4—电源线;

10—旋钮;

11—绕线槽;

111—限位部;

112—线孔;

113—第二安装部;

12—容置槽;

121—第一槽体;

122—第二槽体;

1221—槽道;

31—悬挂段;

32—连接段;

320—凹陷段;

321—第一安装部;

41—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未设置电源线时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未设置电源线时且当悬挂支架呈展开状态时的底部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未设置电源线时且当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的底部主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未连接悬挂支架时的主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未连接悬挂支架时的仰视图。图6为图5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悬挂支架的立体结构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未设置电源线时且当悬挂支架呈展开状态时的仰视图。图9为图8中A-A向的剖视图。图10为图9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图11为图8中B-B向的剖视图。图12为图11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悬挂支架的主视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立体结构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设置有电源线时且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的立体结构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设置有电源线时且悬挂支架呈收纳状态时的底部主视图。图17为图16中A-A向的剖视图。图18为图17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设置有电源线时且悬挂支架呈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上设置有电源线时且悬挂支架呈展开状态时的底部主视图。

参照图1至图2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该电磁炉包括:底壳1、面板2、线圈盘、电路板以及电源线4,其中,面板2位于底壳1的顶部,面板2可以是陶瓷面板,也可以是玻璃面板,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线圈盘和电路板位于底壳1与面板2围成的内腔中,线圈盘与电路板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线4的一端与电路板电连接,电源线4的另一端从底壳1内腔中伸出至底壳1外,以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其中,底壳1上开设有线孔112,电源线4从该线孔112中穿出至底壳1外。具体地,电源线4的从线孔112穿出的一端可具有插头41,使用时,将该插头41插接到外部的电源插座上,即可使电磁炉得电。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整个电源线4均位于底壳1外,在该种情况下,底壳1上具有与电路板电连接的电接口,电源线4的一端具有可插接在该电接口上的插头,以实现电源线4与电路板的电连接,电源线4的另一端具有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插头。

参照图1,具体实现时,底壳1上具有旋钮10,通过转动该旋钮10可实现电磁炉的开启、关闭、时间调节或者功率调节或者模式选择等。当然,也可以不设置旋钮10,而是在底壳1的侧壁或者面板2上设置操作按键,操作按键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按键。

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或者壶体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2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电磁炉内的线圈盘,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或者壶体,从而在锅体或壶体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体或壶体进行加热。

当不使用电磁炉时,若将电磁炉平放在桌面或者台面上,会占用较多的台面空间,而且,若桌面或者台面上有水,水容易从电磁炉底部的通风孔进入至底壳1内腔中,导致底壳1内的各电子元器件受潮或者损坏。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上还设置有用于悬挂电磁炉的悬挂支架3,悬挂支架3可呈收纳状态或者展开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当需要烹饪时,可以使悬挂支架3处于收纳状态或者处于展开状态,当不进行烹饪,需要对电磁炉进行悬挂时,使悬挂支架3呈展开状态,从而通过悬挂支架3将电磁炉悬挂在墙上或者柜子上,从而节省了收纳空间,美化了厨房环境。

其中,底壳1的外底面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悬挂支架3的容置槽12,通过容置槽12对悬挂支架3进行容纳,节省了空间,且使得悬挂支架3与底壳1能够更好的配合,提高了电磁炉悬挂时和放置时的平稳性。

一般地,电源线4伸出至底壳1外的部分具有一定的长度,以保证电源线4与外部插座的正常连接。为了防止电源线4散落或者散乱,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外底面上还设置有用于收纳电源线4的绕线槽11,且绕线槽11与容置槽12具有相互重合的部分。

也就是说,可将电源线4绕设在绕线槽11内,将电源线4方便地收纳在绕线槽11内,使电源线4的走向更加整齐,避免收纳电磁炉时电源线4散落的情况出现。由于绕线槽11与容置槽12具有相互重合的部分,这样在保证对电源线4进行有效收纳以及对悬挂支架3的有效容置的同时,进一步节省了底壳1空间,使底壳1无需做的较大,进而进一步节省了收纳空间,美化了厨房环境,提高了用户体验,且便于电磁炉向小体积化发展。

由于底壳1外底面的布置空间有限,若将绕线槽11与容置槽12分开设置,即,不重合设置,在绕线槽11自身和容置槽12自身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就必须增大底壳1的体积,这样会导致整个电磁炉的体积增大,收纳时占用的空间更大,且成本增大。通过使绕线槽11和容置槽12的部分相重合,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电源线4的绕设收纳,实现对悬挂支架3的容纳,同时大大节省了空间,使得整个电磁炉结构更加紧凑,使电磁炉可向小体积化发展。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1的外底面上设置用于收纳电源线4的绕线槽11,在收纳电磁炉时,可将电源线4绕设在绕线槽11中,避免电源线4散乱,从而很方便地实现对电源线4的收纳;同时,在底壳1的外底面上设置用于容置悬挂支架3的容置槽12,通过容置槽12对悬挂支架3进行容置,节省了空间,且使得悬挂支架3与底壳1能够更好的配合,提高了电磁炉悬挂时和放置时的平稳性;而且,使绕线槽11与容置槽12具有相互重合的部分,这样在保证对电源线4的有效收纳以及对悬挂支架3的有效容置的同时,进一步节省了底壳1空间,使底壳1无需做的较大,进而进一步节省了收纳空间,美化了厨房环境,提高了用户体验,且便于电磁炉向小体积化发展。

在本实施例中,悬挂支架3可绕水平转轴转动,以呈收纳状态或者展开状态。也就是说,在需要悬挂电磁炉时,使悬挂支架3绕水平转轴转动至展开状态,从而通过悬挂支架3将电磁炉悬挂在墙上或者柜子上。在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可以使悬挂支架3绕水平转轴转动至收纳状态,以在电磁炉工作时,节省电磁炉所占用的空间。当然,在电磁炉烹饪时,也可以使悬挂支架3处于展开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悬挂支架3也可以通过抽拉的方式移动,以呈收纳状态或者展开状态。具体地,在需要悬挂电磁炉时,将悬挂支架3从容置槽12中抽出,比如,可将部分悬挂支架3抽出至容置槽12外,部分悬挂支架3位于容置槽12内,从而通过悬挂支架3将电磁炉悬挂起来。在需要收纳悬挂支架3时,将悬挂支架3推入容置槽12内即可。具体实现时,比如容置槽12的两侧具有滑道,悬挂支架3可沿该滑道滑动。

本实施例主要通过使悬挂支架3可绕水平转轴转动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相同或者相似的概念或者过程在悬挂支架3通过抽拉的方式移动时均可适用,不再赘述。

参照图2至图6、图15至图20所示,其中,用于容置悬挂支架3的容置槽12具体可包括:第一槽体121和第二槽体122,第一槽体121的至少部分与绕线槽11重合,悬挂支架3为收纳状态时,悬挂支架3位于第一槽体121内,悬挂支架3为展开状态时,部分悬挂支架3位于第二槽体122内。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磁炉烹饪时,可使悬挂支架3呈收纳状态,比如,悬挂支架3绕水平转轴转动至第一槽体121内,使得电磁炉整体看起来更加简洁,具体实现时,可使悬挂支架3由防辐射材质制成,比如耐高温塑料,可防止电磁炉在工作时,线圈盘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切割悬挂支架3而导致悬挂支架3发热的情况发生,悬挂支架3的材质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当然,当电磁炉工作时,也可以使悬挂支架3呈展开状态。当需要对电磁炉进行悬挂时,使悬挂支架3转动至呈展开状态,即,位于第二槽体121内。

通过将容置槽12设置为第一槽体121和第二槽体122,使第一槽体121的至少部分与绕线槽11重合,这样当电磁炉在正常使用时,可选择将悬挂支架3转动至收纳状态,即,转动至第一槽体121内,从而节省了电磁炉在使用时所占用的空间,当不使用电磁炉时,将悬挂支架3转动至展开状态,通过悬挂支架3将电磁炉悬挂起来,由于此时部分悬挂支架3位于第二槽体122内,不仅进一步节省了收纳空间,而且可提高悬挂支架3与底壳1之间的配合度,使得电磁炉在悬挂状态下更加稳定。

可以理解的是,当悬挂支架3呈收纳状态时,悬挂支架3可以不超出底壳1的外底面,以保证底壳1放置的平稳性。当然,悬挂支架3也可以超出底壳1的外底面,只要能够保证底壳1的平稳性,不影响烹饪即可。

为了提高悬挂时电磁炉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较为优选的,第二槽体122的槽深大于第一槽体121的槽深。这样当悬挂支架3呈展开状态时,第二槽体122能够更好地对悬挂支架3进行容置,在保证将电磁炉悬挂起来的同时,使得悬挂支架3不会轻易从第二槽体122中反转出来或者滑出,进一步提高了电磁炉在悬挂时的稳定性。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二槽体122的槽深也可以与第一槽体121的槽深一致。

参照图7、图15和图16所示,具体地,悬挂支架3可具有凹陷段320。在本实施例中,凹陷段320具体朝向远离绕线槽11的槽底的方向弯折,凹陷段320用于在悬挂支架3转动至呈收纳状态时,将电源线4卡设在凹陷段320与绕线槽11的槽底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凹陷段320朝向远离绕线槽11的槽底方向弯折,是基于悬挂支架3呈收纳状态时进行描述的,是为了方便描述,即,当悬挂支架3移动至第一槽体121内呈收纳状态时,此时,相对于绕线槽11的槽底,悬挂支架3的凹陷段320朝向远离槽底的方向弯折。可以理解的是,在该种情况下,当悬挂支架3呈展开状态时,凹陷段320此时是向面板2的方向靠近。

这样设置当将悬挂支架3呈收纳状态时,即,移动至第一槽体121内时,由于第一槽体121的至少部分与绕线槽11重合,此时,悬挂支架3的凹陷段320可对绕线槽11内绕设的电源线4进行限位,即,电源线4被卡设在凹陷段320与绕线槽11的槽底之间,从而实现对电源线4的定位,使电源线4的放置更加整齐,提高了用户体验。

参照图17和图18所示,其中,可使凹陷段320和绕线槽11的槽底之间的距离A大于或等于绕线槽11内的电源线4的总高度,比如,电源线4的线径为R,绕线槽11内绕设有N层电源线,则,凹陷段320和绕线槽11的槽底之间的距离A大于或者等于NR。另外,凹陷段320的两端之间的间距B大于或等于绕线槽11内的电源线4的总宽度,比如,电源线4的线径为R,绕线槽11内绕设有M圈电源线,则,凹陷段320的两端之间的间距B大于或者等于MR。

通过将凹陷段320的尺寸如上设置,在保证了凹陷段320对电源线4的有效定位的同时,可避免电源线4对凹陷段320形成反作用力而导致悬挂支架3反转,确保悬挂支架3在收纳状态时,悬挂支架3与电源线4之间稳定地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当悬挂支架3呈展开状态时,凹陷段320正好位于第二槽体122中。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凹陷段320也可以朝向靠近绕线槽11的槽底的方向弯折,悬挂支架3转动至呈收纳状态时,即,悬挂支架3转动至第一槽体121内时,电源线4可从该凹陷段320自身形成的空间中通过。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朝向靠近绕线槽11的槽底方向弯折是基于悬挂支架3转动至呈收纳状态时进行描述的,即,将悬挂支架3呈收纳状态时,凹陷段320会更贴近绕线槽11的槽底。可以理解的是,在该种情况下,当悬挂支架3转动至呈展开状态时,凹陷段320此时是朝向远离面板2的方向弯折。

继续参照图1至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悬挂支架3具体包括悬挂段31以及位于悬挂段31两端的连接段32,连接段32的远离悬挂段31的一端与底壳1转动连接。其中,连接段32的远离悬挂段31的一端具有第一安装部321,绕线槽11的槽壁上具有第二安装部113,第一安装部321与第二安装部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321具体为转轴,第二安装部113为可供转轴插入的转轴孔,在装配时,使转轴插入至转轴孔中即可使悬挂支架3绕转动至呈收纳状态或者展开状态。这样设置结构简单,易制作,且悬挂支架3的转动更加方便。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安装部为开设在连接段32的远离悬挂段31的一端的轴孔,第二安装部为设置在绕线槽11的槽壁上的与该轴孔匹配的转轴,同样可实现悬挂支架3的转动。

具体实现时,悬挂段31上具有挂起位,比如,挂起位为弧形,可方便实现悬挂支架3与墙上的挂钩或者挂钉之间的配合,防止电磁炉悬挂上去后,悬挂支架3在挂钩或者挂钉上滑动。

在该种情况下,凹陷段320具体为连接段32的至少部分弯折而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悬挂支架3也可以为片状或者板状。比如,片状或者板状悬挂支架可绕水平转轴转动,且其上具有能够挂设在墙上的挂钩或者挂孔。比如,墙上具有挂钩,片状或者板状悬挂支架的端部具有挂孔。此时,可使悬挂支架3的部分段折弯而形成上述的凹陷段320,同时可实现对电源线4的卡设。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槽体122具体可包括两个槽道1221,悬挂支架3转动至展开状态时,悬挂支架3的两个连接段32分别位于两个槽道1221中,即一个连接段32对应一个槽道1221,比如,可使槽道1221的槽深大于或者等于第一槽体121的槽深。通过设置两个槽道1221,当悬挂支架3转动至展开状态时,使得两个连接段32能够位于对应的槽道1221中,进一步提高了悬挂支架3悬挂状态下的稳定性。

其中,可使槽道1221的槽宽与电源线4的外径相匹配,以使电源线4可卡入槽道1221内。具体地,当电磁炉在悬挂时,电源线4的外端从绕线槽11绕出后,可进入至悬挂支架3的槽道1221中,从而卡在槽道1221中,进一步提高了电源线4的稳定性,避免电源线4散落。

具体实现时,可使两个连接段32之间的间距D与两个槽道1221之间的间距C的差值介于-5mm~10mm之间。参照图12和图13所示,其中,两个槽道1221之间的间距C具体指的是:其中一个槽道1221(比如左边的槽道1221)的靠近另一个槽道1221(比如右边的槽道1221)的槽壁(即,左边槽道1221的右槽壁)与另一个槽道1221的靠近其中一个槽道1221的槽壁(即右边的槽道1221的左槽壁)的间距。其中,两个连接段32之间的间距D为两个连接段32的内侧之间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两个连接段32之间的间距D可以小于或等于两个槽道1221之间的间距C,在使用时,将悬挂支架3转动至展开状态时,可向悬挂支架3施加一定的压力,将悬挂支架3压入第二槽体122中,或者,两个连接段32之间的间距D大于两个槽道1221之间的间距C,较为优选的,可使两者的间距差设置为不大于10mm。

这样通过槽道1221的槽壁对悬挂支架3进行支撑,即,槽道1221的槽壁撑住连接段32,确保悬挂支架3在挂起电磁炉时,转轴不会从转轴孔中滑出,提高了悬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照图3至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悬挂支架3呈收纳状态时,悬挂支架3的外缘抵顶在容置槽12的槽壁上。示例性的,当悬挂支架3转动至第一槽体121内时,悬挂支架3的外缘与第一槽体121的槽壁紧配。这样当悬挂支架3呈收纳状态时,悬挂支架3不会随意转动或者晃动。当悬挂支架3上具有凹陷段320时,由于悬挂支架3的外缘抵顶在容置槽12的槽壁上,悬挂支架3与容置槽12紧配,可提高凹陷段320对电源线4的定位作用,使电源线4不会从绕线槽11中滑出。

在第二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电磁炉包括用于在悬挂支架3呈收纳状态时,对悬挂支架3进行定位的定位结构。这样可提高悬挂支架3在呈收纳状态下的稳定性,提高用户体验。当悬挂支架3上具有凹陷段320时,由于悬挂支架3被定位结构定位,可提高凹陷段320对电源线4的定位作用,使电源线4不会从绕线槽11中滑出。

其中,定位结构具体可包括:设置在悬挂支架3上的第一卡合部以及设置在容置槽12上的第二卡合部,悬挂支架3转动至呈收纳状态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匹配卡合。其中,第一卡合部可以是卡槽,第二卡合部为设置在第一槽体121的槽壁上的可与卡槽匹配卡合的卡扣或卡凸。当悬挂支架3移动至收纳状态时,比如,悬挂支架3转动至第一槽体121内时,卡扣或者卡凸正好卡入卡槽中,从而使悬挂支架3稳定的固定在底壳1上。当然,第一卡合部也可以是卡扣或者卡凸,相应地,第二卡合部为卡槽。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定位结构也可以包括:设置在悬挂支架3上的第一磁性体以及设置在容置槽12上的第二磁性体,第二磁性体与第一磁性体的磁性相异。比如,当悬挂支架3向第一槽体121内转动,即进行悬挂支架3的收纳时,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相互靠近而彼此吸附,从而实现悬挂支架3的固定,使得悬挂支架3不会轻易反转出去。

继续参照图1至图20,还可以在绕线槽11内设置用于将电源线4卡紧在绕线槽11内的限位部111。通过设置限位部111,进一步提高了电源线4收纳时的便捷性和电源线4在收纳后的稳定性,使电源线4不会从绕线槽11中脱出。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11具体为设置在绕线槽11的两侧槽壁之间的限位筋。通过将限位部设置为限位筋,卡设方便且可靠。其中,限位筋可以与底壳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后续再安装在绕线槽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限位部也可以是设置在底壳1上的可弯折的折片,当电源线4在绕线槽11中绕设好之后,将折片折弯,将电源线4压紧在绕线槽11内,同样可实现对电源线4的限位,使其不易从绕线槽11中脱出。

参照图2、图3、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筋具体可包括沿绕线槽11的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限位筋段。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电源线4的限位和卡紧,而且可节省成本。将限位筋段设置为至少两个,可对不同位置的电源线4进行限位,提高了对电源线4的定位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筋具体为一圈,该圈限位筋包括多个限位筋段,即,多个限位筋段沿绕线槽11的周向间隔设置,限位筋段的侧壁与绕线槽11的槽壁之间形成限位空间,将电源线4卡紧在其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一个绕线槽11内的限位筋段也可以设置为一个,只要能够将电源线4卡紧在绕线槽11中即可。

另外,一个绕线槽11内也可以设置多圈限位筋,即,多圈限位筋沿绕线槽11的径向间隔设置,对于每一圈限位筋,每圈限位筋可以由至少一个限位筋段形成,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即,限位筋为沿绕线槽11的周向设置的环状限位筋。在该种情况下,为了方便电源线4的绕设和走线,可以在环状限位筋上设置出线口。

此外,也可以将限位筋设置为螺旋状限位筋,且螺旋状限位筋的各段位于同一平面内,电源线4可沿着该螺旋状限位筋绕设呈多圈。具体地圈数可根据电源线4伸出至底壳1外的长度进行设定。

或者,还可以是,限位筋包括至少两个同心设置的环状限位筋,且各环状限位筋上具有至少一个跳线缺口。电源线4可从该跳线缺口进入至相邻的槽内。比如,每个环状限位筋上具有一个跳线缺口,且所有环状限位筋上的跳线缺口可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样更加方便电源线4走线,且外观美感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较为优选的,底壳1上的供电源线4穿出的线孔112具体开设在绕线槽11的与容置槽12重合的部分上。通过将线孔112开设在绕线槽11的与容置槽12重合的部分上,使得电源线4的走线更加方便,且更利于悬挂支架3在收纳状态时对电源线4的固定以及第二槽体122对电源线4的固定。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将线孔112开设在底壳1的中部,比如,当限位筋为螺旋状限位筋时,可使电源线4由底壳1的中部逐渐向外绕设,最终可从第二槽体122的槽道1221中伸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