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3126发布日期:2020-05-26 18:07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室内机在湿度大的环境下,当空调器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运行时,出风口处部分零件相对温度较低,与环境温度较高空气接触易产生冷凝露水,为防止凝露水影响电气安全和凝露水吹出或持续滴下、浸湿地板,从而使产品难以被用户接受,所以空调器通常在出风口处设计防凝露或引流凝露水结构。

然而,目前的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人发现,现有的空调室内机出风口处防凝露结构一般为简单的结构,例如在出风口处增加一条挡水筋,阻挡出风口处形成的凝露水,防止凝露水从出风口流出滚落至空调室内机的面板上。但此挡水筋结构因处于出风口处,制冷状态下,挡水筋内外温差较大,挡水筋外侧易产生凝露水,有滚落到面板的风险。而现有较为复杂的防凝露结构中,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不断根据室内环境调节出风口风量大小和温度,使防凝露结构的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此种方式虽然能够达到防止凝露产生的效果,但是成本较高,且工艺较为复杂。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能够有效降低柜机出风口处凝露滚落至柜机面板的风险,且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前面板,所述前面板上设置有出风口;防凝露结构,所述防凝露结构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底部;其中,所述防凝露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挡水筋和第二挡水筋。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水筋、所述第二挡水筋以及所述前面板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水筋相对于所述第二挡水筋为远离所述出风口出风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水筋、所述第二挡水筋和所述出风口的底部限定出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水筋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挡水筋的长度分别独立地适配于所述出风口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水筋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挡水筋的顶部分别独立地呈倒圆角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水筋远离所述出风口出风方向的一面为弧形面。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水筋和所述第二挡水筋之间的距离为2-5mm。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水筋的高度和所述第二挡水筋的高度分别独立地为3-5mm。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水筋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挡水筋的顶部相齐平。

一种空调器,包括前面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由此,该空调器可以具有前面描述的空调室内机所具有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前面板,所述前面板上设置有出风口;防凝露结构,所述防凝露结构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底部;其中,所述防凝露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挡水筋和第二挡水筋。本申请通过在空调器室内机出风口底部设置第一挡水筋和第二挡水筋,且第一挡水筋和第二挡水筋之间具有间隔,从而解决外侧的第一挡水筋因内外温差过大导致凝露水产生的问题,与现有的柜机防凝露结构相比,此结构更为简单可靠,防凝露效果更为明显,且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1。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2。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中各标记:1、前面板;2、出风口;3、第一挡水筋;4、第二挡水筋;5、底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具有防凝露结构,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特别适用于空调方形柜机中,同时,也同样适用于替换其他形式的防凝露构造或者类似的构造。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实施方式和申请专利范围中,除非文中对于冠词有特别限定,否则“一”与“所述”可泛指单一个或复数个。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较佳实施例。

如图1、图2与图3所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包括:前面板1以及防凝露结构。所述前面板1上设置有出风口2,例如,所述出风口2可以设置在前面板1的上半部。所述防凝露结构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的底部5。所述防凝露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挡水筋3和第二挡水筋4。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防凝露结构通过防止在空调器室内机的前面板1的出风口2处产生较大温度差,进而避免产生凝露以实现防凝露效果。具体实施时,空调器在制冷状态下,离心风扇旋转产生气流,气流通过空调器的蒸发器时温度变低,然后从出风口2处吹出,出风口2下方冷气流吹出接触第二挡水筋4,气流路径受阻,少部分气流爬升越过第二挡水筋4,该部分气流越过第二挡水筋4之后与第一挡水筋3的内侧接触,此时气流流速和流量已大大减少,给第一挡水筋3造成的温度差较小,不足以形成凝露水;第二挡水筋4因接触气流较大,内外温差较大,会在第一挡水筋3与第二挡水筋4之间的间隔处形成凝露水,第一挡水筋3与第二挡水筋4能阻挡出风口2的底部5形成的凝露水,防止凝露水在气流推动下滚落至前面板1上,不会影响用户体验,以达到防凝露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水筋3、所述第二挡水筋4以及所述前面板1一体成型。具体地,所述第一挡水筋3和所述第二挡水筋4均与所述前面板1一体注塑成型,生产时无需增加工序,不影响生产效率,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不断根据室内环境调节出风口2风量大小和温度,其工艺简单,不含有技术性操作,进而减少了故障风险。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对所述第一挡水筋3和所述第二挡水筋4的形状结构无固定要求,为减小出模难度以及保证成型质量,第一挡水筋3和第二挡水筋4的形状结构应尽量简单,例如,可以设计为方条形状的挡水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水筋3相对于所述第二挡水筋4为远离所述出风口出风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水筋3、所述第二挡水筋4和所述出风口2的底部5限定出凹槽。当第一挡水筋3与第二挡水筋4之间的间隔处形成凝露水时,凝露水不会滚落面板,而是存储在第一挡水筋3、第二挡水筋4和出风口2的底部5形成的凹槽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水筋3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挡水筋4的长度分别独立地适配于所述出风口2的宽度,并且所述第一挡水筋3的底端和所述第二挡水筋4的底端均与所述出风口2的底部5一体设置,所述第一挡水筋3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挡水筋4的两端均与所述出风口2的两侧面一体设置,使得简化了加工工艺,并加强了第一挡水筋3和第二挡水筋4与前面板1的安装稳定性,同时,使得第一挡水筋3和第二挡水筋4与前面板1形成的凹槽密封性强,存储在凹槽内的凝露水不会滚落至面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水筋3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挡水筋4的顶部分别独立地呈倒圆角结构。由此,可以减少第一挡水筋3的顶部和第二挡水筋4的顶部对出风量的影响,以及降低产生噪音的风险。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挡水筋3的顶部为第一挡水筋3远离出风口2的底部5的一端,第二挡水筋4的顶部为第二挡水筋4远离出风口2的底部5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水筋远3离所述出风口2出风方向的一面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经过光滑处理,并与所述前面板1的外侧面无缝连接。第一挡水筋3的的外侧面为外观面,其与空调器室内机的前面板1外观一致,使得空调器室内机整体看起来更加美观。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水筋3和所述第二挡水筋4之间的距离为2-5mm,为避免影响防凝露效果,第一挡水筋3和第二挡水筋4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应过大,较佳的,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挡水筋3和第二挡水筋4之间的间隔取值为3mm。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水筋3的高度和所述第二挡水筋4的高度分别独立地为3-5mm,为减少第一挡水筋3和第二挡水筋4对出风量的影响,第一挡水筋3和第二挡水筋4之间的高度根据出风口2的大小和风量大小而定,较佳的,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挡水筋3和第二挡水筋4之间的的高度分别独立地为4.3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水筋3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挡水筋4的顶部相平齐。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挡水筋3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挡水筋4的顶部相齐平,特指在通过肉眼观察的条件下,第一挡水筋3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挡水筋4的顶部无明显的高度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前面板1以及防凝露结构。所述前面板1上设置有出风口2;所述防凝露结构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的底部5;其中,所述防凝露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挡水筋3和第二挡水筋4。具体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由此,该空调器可以具有前面描述的空调室内机所具有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前面板1以及防凝露结构。所述前面板1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防凝露结构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的底部5;其中,所述防凝露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挡水筋3和第二挡水筋4。本申请中的防凝露结构简单,生产时无需增加工序,不影响生产效率,不含有技术性操作,减少了故障风险,并有效降低了柜机出风口2处凝露风险,且无需增加装配工序和附加除湿系统来达到防凝露效果,降低了成本,不会影响用户体验,进而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