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流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41304发布日期:2020-11-19 19:1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平行流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平行流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用十分广泛。平行流式换热器是换热器的一种,其通常配合冷风机使用来实现对高温液体的散热。

公告号为cn20176487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均配结构的平行流式换热器,包括若干根微通道换热扁管,上下边缘的微通道换热扁管外侧均设有边板,微通道换热扁管的一端连接在分液管上,另一端连接在集液管上,分液管里面纵向设有均配管,分液管里面横向设有若干个隔板将分液管的内腔分隔成若干个缓流腔室;缓流腔室中,均配管的管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溢流孔。根据介质流向合理利用隔板将分液管的内腔分隔成若干个不同长度的缓流腔室,每个缓流腔室中在均配管的管壁上开不同个数的溢流孔,这样为每根微通道换热扁管分配的介质会较为均匀,充分发挥每根微通道换热扁管的换热效果。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使用时,高温液体只经过一次微通道换热扁管进行散热,当高温液体的温度较高时,可能会存在散热不完全的情况,因此上述新型均配结构的平行流式换热器的散热效率不够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行流式换热器,具有能够对高温液体进行高效散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平行流式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连接设有上边板与下边板,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连接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换热扁管,所述换热扁管位于上边板与下边板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扁管之间设有波浪状的外翅片,所述第一集流管内竖直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宽度方向与换热扁管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分隔板将第一集流管的内部均分为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顶端设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与第一空腔连通,所述出液管与第二空腔连通,所述换热扁管均分成两列设置,两列所述换热扁管分别位于分隔板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将高温液体从进液管注入到第一空腔内,然后高温液体进入与第一空腔连通的换热扁管内进行散热降温,散热后的高温液体进入到第二集流管内,然后进入与第二空腔连通的换热扁管中再次进行散热降温,并最后从出液管排出。由于高温液体经过两次换热扁管,因此该平行流式换热器具有能够对高温液体进行高效散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换热扁管内设有波浪状的内翅片,所述内翅片沿换热扁管的宽度方向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翅片具有提高高温液体的散热效率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两列所述换热扁管之间留有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每列换热扁管内的高温液体的热量更容易散发,具有提高散热效率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分隔板的两个竖直面均设有隔热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减少第一空腔内的高温液体与第二空腔内的散热后的液体进行热量交换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分隔板的内部设置为空心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减少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内的液体进行热量交换。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集流管上插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散热棒,所述散热棒的一端插入到第二集流管内部且另一端延伸至第二集流管外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棒能够对第二集流管内的液体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散热棒位于第二集流管外的部分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散热翅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翅片能提高散热棒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散热棒设置成两列,两列所述散热棒互相交错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增大相邻两列散热棒之间的间距,能够使每根散热棒散热更充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分隔板、两列换热扁管,高温液体进入第一集流管后,分别经过两列换热扁管进行两次散热,最后从第一集流管排出,具有能够对高温液体进行高效散热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隔热层,具有减少第一空腔内的液体与第二空腔内的液体进行热量交换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散热棒和散热翅片,具有能够对第二集流管内的高温液体进行散热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一种平行流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第一集流管颞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两列换热扁管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散热棒的分布位置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集流管;2、第二集流管;3、上边板;4、下边板;5、换热扁管;6、外翅片;7、分隔板;8、第一空腔;9、第二空腔;10、进液管;11、出液管;12、内翅片;13、隔热层;14、散热棒;15、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平行流式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均为方管,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焊接有上边板3与下边板4,上边板3与下边板4分别位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两端且上边板3位于下边板4上方。第一集流管1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还焊接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换热扁管5,换热扁管5位于上边板3与下边板4之间,换热扁管5将第一集流管1与第二集流管2连通。相邻的两个换热扁管5之间焊接有波浪状的外翅片6,外翅片6沿着换热扁管5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集流管1内焊接有分隔板7,分隔板7竖直设置,分隔板7的宽度方向与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平行,且分隔板7将第一集流管1的内部均分为第一空腔8和第二空腔9。第一集流管1的顶端焊接有进液管10与出液管11,进液管10为直管,出液管11为弯管,进液管10与第一空腔8连通,出液管11与第二空腔9连通。换热变换均分成两列设置,两列换热扁管5分别位于分隔板7的两侧。

使用时,通过进液管10向第一集流管1内注入待散热的高温液体,高温液体进入第一空腔8,然后进入与第一空腔8连通的换热扁管5,由于换热扁管5外焊接有外翅片6,因此高温液体能够得到有效的散热降温,然后高温液体进入第二集流管2内,并通过与第二空腔9连通的换热变换进入到第二空腔9内,高温液体在经过与第二空腔9连通的换热扁管5时,再次进行散热降温,降温后的液体进入到第二空腔9内,并从出液管11排出。上述过程中,高温液体先后两次经过换热扁管5,进行了两次散热降温,高温液体的散热效果好,因此该平行流式换热器具有能够对高温液体进行高效散热的优点。

参照图2和图3,换热扁管5捏焊接有波浪状的内翅片12,内翅片12沿换热扁管5的宽度方向延伸。由于设置了内翅片12,内翅片12将换热扁管5的内部分割成若干口径较小的通道,高温液体通过这些通道流过换热扁管5,更加便于高温液体的散热,具有提高散热效率的作用。

参照图4,两列换热扁管5之间留有间隙。由于设置了间隙,热量从换热扁管5传递出来后更加容易散失,减少了热量聚集在两列换热扁管5之间难以散失的情况的出现,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参照图2和图3,高温液体在经过两列换热扁管5后进入到第二空腔9内时,其温度已经大大降低,由于第一空腔8内装有的液体温度较高,两者可能通过分隔板7发生热传递,因此在分隔板7的两个竖直面上均粘接有隔热层13。隔热层13能减少热量通过分隔板7传递的速率,具有减少第一空腔8内的液体与第二空腔9内的液体进行热量交换的作用。

参照图2和图3,分隔板7的内部设置为空心结构。气体相对于固体的导热效果更差,因此空心结构更不利于分隔板7进行热传递,具有进一步减少第一空腔8内的液体与第二空腔9内的液体进行热量交换的作用。

参照图5,第二集流管2远离换热扁管5的竖直侧壁上插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散热棒14,散热棒14水平设置,散热棒14的一端插入到第二集流管2内,散热棒14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集流管2外部,散热棒14与第二集流管2的侧壁接触的位置通过焊接来加固。由于设置了散热棒14,高温液体在进入第二集流管2内时,可通过散热棒14进行散热降温,因此具有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的作用。

参照图5,散热棒14位于第二集流管2外的部分上套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散热翅片15,散热翅片15与散热棒14接触的位置通过焊接固定,散热翅片15的设置能够提高散热棒14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对第二集流管2内的液体的散热效果。

参照图5,两列散热棒14互相交错分布,通过上述设置,两列相邻的两个散热棒14的间距增大,能够便于从第二集流管2内传递至散热翅片15上的热量的散失,从而达到提高散热棒14和散热翅片15的散热效率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将待降温的高温液体从进液管10注入到第一空腔8内,然后高温液体进入到与第一空腔8连通的换热扁管5内进行初次散热,经过初次散热后的液体进入到第二集流管2,高温液体在第二集流管2内可通过散热棒14进行辅助散热,辅助散热结束后的液体进入到与第二空腔9连通的换热扁管5内进行二次散热,二次散热结束后,高温液体温度完全降低,降温后的液体进入到第二空腔9内,并可从出液管11排出。综上所述,由于高温液体在经过该平行流式换热器时能够经过换热扁管5两次,即高温液体能够进行两次散热,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对高温液体进行高效散热的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