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时更改布水器结构的贮热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3211发布日期:2021-01-26 15:02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时更改布水器结构的贮热罐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电联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实时更改布水器结构的贮热罐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技术中,电网对供热机组灵活调峰运行提出迫切要求,热电解耦是提升热电联产机组运行灵活性的有效手段,其中,配置蓄热罐就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技术方案。蓄热罐在热电联产中一般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即在电负荷较高时进行蓄热,在电负荷较低时进行放热。
[0003]
但在储热罐运行时,传统的储热罐系统在储放热过程中采用四个热水泵来进行冷热水的流动方向的控制,投资较高,且运行操作更复杂。另外,对于储热罐而言,一个评价储热罐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就是斜温层的厚度,在储放热前期布水器的结构尺寸将极大地影响斜温层厚度,但在斜温层稳定后,可以通过更改布水器结构尺寸加大储放热流量,从而提高储放热效率。但常规的储热罐储放热过程中不能实时调节布水器的尺寸,从而储放热流量受到了限制。
[0004]
也就是说,在电厂实行热电联产可以提高能量的综合利用效率,但由于汽轮机组的热电协同特性造成热电联产机组存在热电耦合关系,该特性成为制约电网灵活性的关键问题之一。实现热电解耦,提高热电联产机组的热电负荷调节能力为新能源并网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时更改布水器结构的贮热罐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0006]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时更改布水器结构的贮热罐系统,包括:
[0007]
储热罐1的热水口管道与热水泵21的出口管道通过储热热水调节阀22相连,储热罐1的冷水口管道与冷水泵61的入口管道通过储热冷水调节阀62相连;储热罐1的热水泵21的入口管道与热网加热器3的热水出口通过热网加热器出口调节阀31相连,储热罐1的冷水泵61的出口管道与热网加热器3的冷水入口通过热网加热器入口调节阀32相连;热网加热器3的热水出口管道通过热网加热器出口调节阀31与热用户4相连,热用户4的出口管道连接热网循环泵5的入口管道,并通过热网加热器入口调节阀32连接至热网加热器3的入口;储热罐1中设置有结构可实时调整的上布水器11和结构可实时调整的下布水器 12,其分别连接储热罐1的热水管道和冷水管道;热水泵21的出口还与热用户 4通过放热热水调节阀23相连;热水泵21入口还与上布水器11通过放热热水阀24连接;冷水泵61的入口还与热网循环泵5的出口通过放热冷水调节阀63 相连;冷水泵61的出口还与下布水器12通过放热冷水阀64相连。
[0008]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新型管道和水泵的配合,减少了水泵的投资,简化了
操作流程。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可实时更改布水器结构的储热罐,可在储放热的过程根据储热罐内部温度场调节布水器的相关结构尺寸从而减少斜温层厚度,减少了储热罐的可用能损失,提高了储放热效率。
[0009]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1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时更改布水器结构的贮热罐系统的示意图。
[0012]
附图标记说明:
[0013]
1:储热罐;11:上布水器;12:下布水器;21:热水泵;22:储热热水调节阀;23:放热热水调节阀;24:放热热水阀;3:热网加热器;31:热网加热器入口调节阀;32:热网加热器入口调节阀;4:热用户;5:热网循环泵;61:冷水泵;62:储热冷水调节阀;63:放热冷水调节阀;64:放热冷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实时更改布水器结构储热罐系统及工作方法,该系统只采用了两个水泵进行工作,并配合管道和阀门来控制冷热水的流动方向来进行储放热过程的控制;采用可实时更改布水器结构的储热罐,便于在储放热过程中更改布水器的结构尺寸,提高储热罐的储热效率。
[0015]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 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 "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7]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 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1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时更改布水器结构的贮热罐系统,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时更改布水器结构的贮热罐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 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时更改布水器结构的贮热罐系统具体包括:
[0019]
储热罐1热水口管道与热水泵21出口管道通过储热热水调节阀22相连,冷水口管道与冷水泵61入口管道通过储热冷水调节阀62相连。热水泵入口管道与热网加热器3热水出口通过热网加热器入口调节阀31相连,冷水泵出口管道与热网加热器3冷水入口通过热网加热器入口调节阀32相连。热网加热器3 热水出口管道也通过热网加热器出口调节阀31与热用户4相连,热网循环5入口管道连接热用户4出口管道,出口管道也通过热网加热器入口调节阀32连接至热网加热3入口。储热罐1中上布水器11和下布水器12分别连接储热罐1 热水管道和冷水管道,两个布水器均可实时调节其结构;热水泵21出口还与热用户4通过放热热水调节阀23相连;热水泵21入口还与上布水11通过放热热水阀24相连;冷水泵61入口还与热网循环泵5出口通过放热冷水调节阀6相连;冷水泵61出口还与下布水器12通过放热冷水阀64相连;
[0020]
上布水器11和下布水器12都可实时调节其相关尺寸,例如,对于径向圆盘型布水器而言,可以调整布水器夹缝宽度和布水器圆周直径;对于开孔型八角圆盘型布水器可以调节开孔孔径大小。
[0021]
需要说明的是,本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储热罐储热模式、储热罐放热模式、储热罐储放热前期模式、储热罐储放热斜温层稳定模式。
[0022]
在确定系统运行于储热罐储热模式时:控制储热热水调节阀22、储热冷水调节阀62、热网加热器出口调节阀31、以及热网加热器出口调节阀32打开;控制放热热水调节阀23、放热热水阀24、放热冷水调节阀63、以及放热冷水阀 64关闭;通过热网加热器3向热用户4供热,同时一部分多余热水将由热水泵 21输送至储热罐1储存;通过热网循环水泵5将热用户4供热后的冷水送至热网加热器3重新加热,通过冷水泵61将储热罐1内冷水输送至热网加热器32 重新加热。
[0023]
需要说明的是,首先需要选择所述系统的运行模式,其中,所述运行模式具体包括:储热罐储热模式、储热罐放热模式、储热罐储放热前期模式和储热罐储放热斜温层稳定模式。
[0024]
此外,在确定系统运行储热罐放热模式时,控制放热热水调节阀23、放热热水阀24、放热冷水调节阀63、以及放热冷水阀64打开,控制储热热水调节阀22、储热冷水调节阀62、热网加热器出口调节阀31、以及热网加热器出口调节阀32关闭,通过储热罐1向热用户4供热,通过热网循环水泵5将热用户4 供热后冷水输送至储热罐1。
[0025]
在确定系统运行储热罐储放热前期模式和储热罐储放热斜温层稳定模式时,需要调节上布水器11和下布水器12的结构尺寸。
[0026]
具体地,在确定系统运行储热罐储放热前期模式时,当储热时,调节上布水器11结构尺寸;当放热时,调节下布水器12结构尺寸,其中,对于径向圆盘型布水器,调小圆盘夹缝和圆盘,对于开孔型八角圆盘布水器,调小孔径。尽可能地减小冷热水的混合程度,从而减小储热罐的可用能损失。
[0027]
在确定系统运行储热罐储放热斜温层稳定模式时对于径向圆盘型布水器,调大圆
盘夹缝和圆盘直径;对于开孔型八角圆盘布水器,调大孔径。尽可能地满足增大储热流量而不破坏斜温层,提高储放热效率。
[0028]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新型管道和水泵的配合,减少了水泵的投资,简化了操作流程。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可实时更改布水器结构的储热罐,可在储放热的过程根据储热罐内部温度场调节布水器的相关结构尺寸从而减少斜温层厚度,减少了储热罐的可用能损失,提高了储放热效率。
[0029]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