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10173发布日期:2021-04-02 09:27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冷却塔。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申请号为cn201821952573.4,名称为一种甘油制备用冷却塔,包括出风口和冷却机,所述出风口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冷却机,且出风口的正面外侧固定连接有爬梯,所述爬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接地板,所述冷却机的右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原料进出口,所述冷却机的右侧下部设置有维修口,且冷却机的正面表面下部设置有通风板,所述冷却机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钢管的右端固定连接了固定块,固定块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出风口的内部表面,对于连接部位就有着较好的保护作用,因为机器在工作时出风口会吹出大量的风,当机器在外界淋雨后,大量的风也会将连接部分的水汽吹干,不会出现生锈的现象,从而使得爬梯的使用寿命变长。

其中,此种冷却塔,在新风吹入以后,多是借助风机将经过热交换的风量排出,然而,此种进风和排风的形式,容易造成较多的残余风量的滞留,并且无法实现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排风效果良好的冷却塔。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却塔,包括:中吸腔以及镜像设置在所述中吸腔两侧的换热腔;

位于所述中吸腔顶部设置有排风扇,

位于所述换热腔内至上而下设置有喷头、蛇形管、填料片和蓄水箱,所述喷头与所述蓄水箱相通,入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蛇形管的上端入口连通,出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蛇形管的下端出口连通;

位于所述填料片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新风入口,位于所述喷头的顶部具有第二新风入口;

所述换热腔和所述中吸腔之间具有隔断,所述隔断上开设有通风口;所述填料片的侧部敞口、底部敞口朝向所述通风口;其中

一股冷凝水自所述蛇形管、所述填料片的底部敞口和所述蓄水箱;

一股新风自所述第二新风入口、所述填料片的侧部敞口的导向和所述通风口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填料片包括若干组填料板;

所述填料板的一个表面具有倾斜设置的若干导向凸部,两个所述导向凸部之间具有流通槽,所述导向凸部的表面的腰部具有凸头,所述填料板的另一个表面的凸棱的腰部具有凹口,所述流通槽的倾斜方向朝向所述蓄水箱的入口处;

相邻两个所述填料板中,一个所述填料板上的凸头卡设在另一个所述填料板上的凹口内。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凸部的表面开设有若干平行设置的凹棱,所述凹棱的倾斜方向朝向所述通风口。

作为优选,位于所述中吸腔内的所述出水管上包覆有隔热棉。

作为优选,位于所述通风口处设置两相闭式热虹吸管,以及

所述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蒸发段位于所述换热腔内的所述通风口处;

所述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冷凝段位于所述中吸腔内的所述通风口处。

作为优选,所述隔断上固定有一遮风板;

所述遮风板倾斜设置,所述遮风板下的所述隔断上开设有若干通风孔。

作为优选,所述填料片呈菱形状,所述填料片靠近所述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处的边缘面为斜坡面;

所述斜坡面的坡面朝向所述通风口。

作为优选,所述通风口处设置遮挡板,所述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蒸发段与所述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冷凝段穿过所述遮挡板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遮挡板上开设有贯通槽;

所述通风口的直径大于所述贯通槽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此种冷却塔,通过中吸腔的设置配合排风扇,实现暖风的吸收;通过换热腔以及换热腔内的喷头、蛇形管、填料片和蓄水箱,实现冷却水的喷射,同步对蛇形管内的液体进行冷却;

其中,在第一新风入口、第二新风入口处通入新风的设置,实现冷却效果的同时,新风向通风口处集体汇聚,排至中吸腔内;

通过填料片的设置,对于进入填料片内的新风能够导向排出,减少新风的溢散量,便于定向、定位的排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一种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一种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填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中吸腔1,换热腔2,排风扇3,喷头4,蛇形管5,填料片6,填料板61,导向凸部611,凸头612,凹口613,流通槽614,凹棱615,蓄水箱7,第一新风入口8,第二新风入口9,隔断10,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蒸发段1101,冷凝段1102,遮风板12,通风孔13,遮挡板14,贯通槽15,入水管16,出水管17,通风口18。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和3所示,一种冷却塔,包括:中吸腔1以及镜像设置在所述中吸腔1两侧的换热腔2;位于所述中吸腔1顶部设置有排风扇3,位于所述换热腔2内至上而下设置有喷头4、蛇形管5、填料片6和蓄水箱7,所述喷头4与所述蓄水箱7相通,入水管16的出水口与所述蛇形管5的上端入口连通,出水管17的出水口与所述蛇形管5的下端出口连通;位于所述填料片6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新风入口8,位于所述喷头4的顶部具有第二新风入口9;所述换热腔2和所述中吸腔1之间具有隔断10,所述隔断10上开设有通风口18;所述填料片6的侧部敞口、底部敞口朝向所述通风口18。

其中一股冷凝水自所述蛇形管5、所述填料片6的底部敞口和所述蓄水箱7;一股新风自所述第二新风入口9、所述填料片6的侧部敞口的导向和所述通风口18排出。其中,此处所指的侧部敞口的导向含义为,该股新风的流动方向是从填料片6的进风口至侧部敞口最后由通风口18排出,该流动路径为直线状并且笔直朝向通风口18。

此种冷却塔,通过中吸腔1的设置配合排风扇3,实现暖风的吸收;通过换热腔2以及换热腔2内的喷头4、蛇形管5、填料片6和蓄水箱7,实现冷却水的喷射,同步对蛇形管5内的液体进行冷却;其中,在第一新风入口8、第二新风入口9处通入新风的设置,实现冷却效果的同时,新风向通风口18处集体汇聚,排至中吸腔1内。通过填料片6的设置,对于进入填料片6内的新风能够导向排出,减少新风的溢散量,便于定向、定位的排出。

其中,为了实现填料片6的导向效果,该填料片6的具体结构为:

所述填料片6包括若干组填料板61;所述填料板61的一个表面具有倾斜设置的若干导向凸部611,其中,该倾斜设置的含义为:导向凸部611的倾斜方向朝向通风口18,即沿着新风流动方向的导向凸部611的上端相对下端更远离于通风口18。两个所述导向凸部611之间具有流通槽614,该流通槽614的作用为流通从喷头4喷射而出的冷凝水经过流通槽614的导向作用下,回流至蓄水箱7内,所述导向凸部611的表面的腰部具有凸头612,所述填料板61的另一个表面的凸棱的腰部具有凹口613,所述流通槽614的倾斜方向朝向所述蓄水箱7的入口处;凸头612与凹口613相互卡设实现固定,其中,凸头612与凹口613之间过盈配合实现防拆卸的效果。

相邻两个所述填料板61中,一个所述填料板61上的凸头612卡设在另一个所述填料板61上的凹口613内。相邻两个填料板61通过凸头612和凹口613卡设固定,多个填料板61相互逐一堆叠固定形成填料片6。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凸部611的表面开设有若干平行设置的凹棱615,所述凹棱615的倾斜方向朝向所述通风口18。其中,该凹棱615的与竖直平面具有夹角,该夹角的大小为80°~90°,偏向呈水平状态,此种形式,便于导向位于填料片6一侧的新风顺势排至通风口18。

进一步地,在新风自换热腔2中到中吸腔1以后,会随着排风扇3的作用向上腾飞,而在腾飞的过程中,会对出水管17内的冷凝水进行暖化效果,因此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位于所述中吸腔1内的所述出水管17上包覆有隔热棉。其中,隔热棉的设置,能够隔断10出水管17与暖风的接触,保证良好的隔热效果。

进一步地,为了加强热量的传递效果,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位于所述通风口18处设置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以及所述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蒸发段1101位于所述换热腔2内的所述通风口18处;所述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冷凝段1102位于所述中吸腔1内的所述通风口18处。

其中,暖风流到通风口18处以后,在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蒸发段1101处将热量传递给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冷凝段1102,然后该股暖风顺势穿过通风口18,在排风扇3的作用下,实现排风效果。通过该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配合通风口18的形式,暖风排风效果相较于单一的通风口18更好,暖风排出率提高至70%。

进一步地,暖风在集聚之后,会有上浮倾向,从而造成部分暖风的溢散,因此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隔断10上固定有一遮风板12;所述遮风板12倾斜设置,所述遮风板12下的所述隔断10上开设有若干通风孔13。首先,暖风上浮,上浮之后,会首先接触遮风板12,并顺着遮风板12继续向上,在排风扇3对通风孔13的抽吸作用下,将暖风抽离,进一步提高了该暖风的排风率,使该排风率提高至85%。

进一步地,所述填料片6呈菱形状,所述填料片6靠近所述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处的边缘面为斜坡面;所述斜坡面的坡面朝向所述通风口18。通过该斜坡面的设置,能够导向暖风,向通风口18处滑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暖风的排风率,使该排风率提高至90%。

工作过程:

对于介质来说,热介质从入水管16注入,依次经过蛇形管5,再由出水管17排出;

在入水管16的热介质进入、出水管17的冷介质进出的路径上,会穿过蓄水箱7内的冷凝水。

对于冷凝水来说,蓄水箱7内的冷凝水,通过抽吸泵将其抽起,然后自喷头4喷射而出,喷射在蛇形管5的表面,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填料片6的内的流通槽614,再落至蓄水箱7内。

对于换热腔2顶部的新风来说,该股新风首先吹至蛇形管5,然后垂直填料片6,形成暖风,在填料片6的存在,暖风会集聚在换热腔2的右角,然后会上浮,在上浮的过程中,会首先接触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蒸发段1101,将部分热量直接传递给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冷凝段1102,同步,继续上浮的过程中,在遮风板12的导向作用下,通过通风孔13以及通风口18排出。

对于填料片6侧部的新风来说,该股新风首先吹至填料片6,通过凹棱615的导向作用下,会汇聚至换热腔2的右角,然后会上浮,在上浮的过程中,会首先接触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蒸发段1101,将部分热量直接传递给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冷凝段1102,同步,继续上浮的过程中,在遮风板12的导向作用下,通过通风孔13以及通风口18排出。

如图2和3所示,实施例二,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通风口18处设置遮挡板14,所述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蒸发段1101与所述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冷凝段1102穿过所述遮挡板14连通。

所述遮挡板14上开设有贯通槽15;所述通风口18的直径大于所述贯通槽15的直径。

其中,通风口18的存在,导致新风的热交换效果时间较短便已经被排至中吸腔1内,导致换热效果不佳,因此设置了遮挡板14以及遮挡板14上的贯通槽15,使遮挡板14通过贯通槽15能够排出部分暖风。

工作过程:

对于介质来说,热介质从入水管16注入,依次经过蛇形管5,再由出水管17排出;

在入水管16的热介质进入、出水管17的冷介质进出的路径上,会穿过蓄水箱7内的冷凝水。

对于冷凝水来说,蓄水箱7内的冷凝水,通过抽吸泵将其抽起,然后自喷头4喷射而出,喷射在蛇形管5的表面,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填料片6的内的流通槽614,再落至蓄水箱7内。

对于换热腔2顶部的新风来说,该股新风首先吹至蛇形管5,然后垂直填料片6,形成暖风,在填料片6的存在,暖风会集聚在换热腔2的右角,然后会上浮,在上浮的过程中,会首先接触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蒸发段1101,将部分热量直接传递给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冷凝段1102,同步,继续上浮的过程中,在遮风板12的导向作用下,通过通风孔13以及贯通槽15排出。

对于填料片6侧部的新风来说,该股新风首先吹至填料片6,通过凹棱615的导向作用下,会汇聚至换热腔2的右角,然后会上浮,在上浮的过程中,会首先接触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蒸发段1101,将部分热量直接传递给两相闭式热虹吸管11的冷凝段1102,同步,继续上浮的过程中,在遮风板12的导向作用下,通过通风孔13以及贯通槽15排出。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