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风罩以及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21595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护风罩以及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护风罩。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大多数设备运行时都会产生热量,该热量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采用散热装置对设备进行降温,以保证设备的高效运行。
[0003]传统技术中的散热装置主要包括散热器以及与散热器相固定的护风罩,如图1所示,该护风罩上与散热器相连的部位为矩形边框,该矩形边框的相对两个边上具有安装孔,螺纹紧固件可穿过该安装孔,并拧入散热器的端面上,进而实现护风罩与散热器之间的固定。
[0004]然而,上述护风罩仅在相对的两个边上设置安装孔,将护风罩与散热器固定之后,随着护风罩的使用时间不短增加,护风罩受热后容易出现变形,导致护风罩上未设置安装孔的边与散热器之间出现间隙,致使护风罩与散热器之间的密封性较差。
[0005]因此,如何解决护风罩与散热器之间的密封性较差的问题,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护风罩,该护风罩与散热器之间的密封性较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上述护风罩的散热装置。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护风罩,包括具有矩形边框的护风罩本体,所述矩形边框包括相对的两个竖直边以及相对的第一水平边和第二水平边,所述第一水平边与散热器的下水室相接触,所述第一水平边上具有固定支脚,所述固定支脚能够插入所述下水室上的安装孔内,两者相卡接。
[0009]优选地,上述护风罩中,所述固定支脚至少为两个,各所述固定支脚间隔布置于所述第一水平边上。
[0010]优选地,上述护风罩中,所述第一水平边和所述第二水平边中的至少一者上具有突出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卡入散热器芯体内。
[0011 ] 优选地,上述护风罩中,所述第一水平边和所述第二水平边上均具有所述加强筋。
[0012]优选地,上述护风罩中,所述加强筋自一个所述竖直边所在的位置延伸至另一个所述竖直边所在的位置。
[0013]优选地,上述护风罩中,还包括用于固定散热器泄气软管的管夹,所述管夹固定于所述第二水平边上。
[0014]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以及与所述散热器相固定的护风罩,所述护风罩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护风罩。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护风罩包括具有矩形边框的护风罩本体,矩形边框包括相对的两个竖直边以及相对的第一水平边和第二水平边,第一水平边与散热器的下水室相接触,第一水平边上具有固定支脚,该固定支脚能够插入下水室上的安装孔内,两者相卡接。安装护风罩时,首先将固定支脚插入下水室上的安装孔内,再通过螺纹紧固件将竖直边与散热器相固定即可。显然,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护风罩增加了固定支脚,以此增加护风罩的第一水平边与散热器之间的固定点,护风罩的使用时间不断延长时,护风罩也不容易出现变形,从而提高护风罩与散热器之间的密封性。
[0016]由于上述护风罩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护风罩的散热装置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传统技术中的护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风罩的局部放大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1-竖直边,12-第一水平边,13-第二水平边,14-固定支脚,15-加强筋,16-管夹。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25]如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护风罩,该护风罩与散热器相固定,其包括具有矩形边框的护风罩本体,该矩形边框包括相对的两个竖直边11以及相对的第一水平边12和第二水平边13,第一水平边12与散热器的下水室相接触,第一水平边12上具有固定支脚14,该固定支脚14能够插入下水室上的安装孔内,且两者相卡接。
[0026]上述竖直边11与第一水平边12和第二水平边13相垂直,通常,护风罩安装完成后,竖直边11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水平边12和第二水平边13均沿水平方向延伸。另外,固定支脚14的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0027]安装上述护风罩时,首先将固定支脚14插入下水室预留的安装孔内,再通过螺纹紧固件将竖直边11与散热器相固定即可。显然,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风罩增加了固定支脚14,以此增加护风罩的第一水平边12与散热器之间的固定点的数量,护风罩的使用时间不断延长时,护风罩也不容易出现变形,从而提高护风罩与散热器之间的密封性。
[0028]具体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支脚14可仅设置一个,为了更大程度地提高护风罩与散热器之间的密封性,可将固定支脚14设置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各固定支脚14间隔布置于第一水平边12上。此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一水平边12与散热器之间的固定点更多,进而达到前述目的。当然,为了控制加工成本,可以将上述固定支脚14的数量选择为合理数值,而并非越多越好,例如仅设置两个固定支脚14。
[0029]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护风罩与散热器之间的密封性,还可在第一水平边12和第二水平边13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突出的加强筋15,该加强筋15卡入散热器芯体内。上述加强筋15不仅能够提升护风罩的结构强度,而且,当采用固定支脚14和螺纹紧固件将护风罩固定于散热器上后,加强筋15被紧密地压在护风罩与散热器之间,使得护风罩与散热器之间的缝隙更小,不容易出现漏风现象。
[0030]为了强化上述技术效果,可在第一水平边12和第二水平边13上均设置加强筋15。
[0031]优选地,加强筋15可自一个竖直边所在的位置延伸至另一个竖直边所在的位置,以使得加强筋15的长度尽量大,继而使得护风罩的结构强度更高,同时更大幅度地提高护风罩与散热器之间的密封性。
[0032]散热器泄气软管是散热器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其安装于散热器上后将位于护风罩的上方,随着散热器的工作温度不断提升,散热器泄气软管将发生软化,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其将与护风罩接触,导致零部件之间出现干涉,不利于散热器的正常工作。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风罩还包括固定于第二水平边13上的管夹16,该管夹16用于固定散热器泄气软管。如此设置后,即使散热器泄气软管出现软化,在管夹16的限位作用下,也不容易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上述管夹16的具体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本文对此不作赘述。
[00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以及与该散热器相固定的护风罩,该护风罩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描述的护风罩。由于上述护风罩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护风罩的散热装置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0034]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主权项】
1.一种护风罩,包括具有矩形边框的护风罩本体,所述矩形边框包括相对的两个竖直边(11)以及相对的第一水平边(12)和第二水平边(13),所述第一水平边(12)与散热器的下水室相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边(12)上具有固定支脚(14),所述固定支脚(14)能够插入所述下水室上的安装孔内,两者相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脚(14)至少为两个,各所述固定支脚(14)间隔布置于所述第一水平边(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边(12)和所述第二水平边(13)中的至少一者上具有突出的加强筋(15),所述加强筋(15)卡入散热器芯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边(12)和所述第二水平边(13)上均具有所述加强筋(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5)自一个所述竖直边所在的位置延伸至另一个所述竖直边所在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护风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固定散热器泄气软管的管夹(16),所述管夹(16)固定于所述第二水平边(13)上。
7.—种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以及与所述散热器相固定的护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风罩为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护风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护风罩,包括具有矩形边框的护风罩本体,所述矩形边框包括相对的两个竖直边(11)以及相对的第一水平边(12)和第二水平边(13),所述第一水平边(12)与所述散热器的下水室相接触,所述第一水平边(12)上具有固定支脚(14),所述固定支脚(14)能够插入所述下水室上的安装孔内,两者相卡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护风罩增加了固定支脚,以此增加护风罩的第一水平边与散热器之间的固定点,护风罩的使用时间不断延长时,护风罩也不容易出现变形,从而提高护风罩与散热器之间的密封性。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
【IPC分类】F28F9-22
【公开号】CN204329705
【申请号】CN201420743850
【发明人】金信亮, 陈玉鸿, 辛捍东, 刘晓明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