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9723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由于世界上燃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有限而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局面、各国都致力于新能源开发并积极开展余热回收及节能工作。余热回收是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的重要途径,热管散热器作为一种新型散热器与常规的散热器相比有着换热效率高、适用范围广、工作可靠等优点,但是,传统具有若干热管的散热器,仅具有和热管数量相对等的接触面,导致热管与待散热设备的接触面积狭窄,不能充分吸收热量,散热效率低。因此,应对现有散热器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通过对热管的分布及结构进行改进,使复数个热管具有多于热管数量的接触面,从而,扩大热管与待散热设备热源端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其包括有散热排和安装于该散热排上的复数根热管,该散热排具有复数个彼此相互叠加的散热鳍片;该复数根热管穿设于散热鳍片上,并分别向下弯折形成多于热管数量的用于和待散热设备热源端相接触的接触面。
[000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复数根热管包括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第三热管和第四热管,该第一热管包括固定端和接触端,该固定端横向贯穿固定于散热排上,该接触端向下弯折于散热排下方形成第一接触面;该第二热管中部横向贯穿固定于散热排上,其两端分别向下弯折于散热排下方形成第二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该第三热管中部横向贯穿固定于散热排上,其两端分别向下弯折于散热排下方形成第四接触面和第五接触面;该第四热管包括固定端和接触端,该固定端横向贯穿固定于散热排上,该接触端向下弯折于散热排下方形成第六接触面。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热管和第四热管之固定端均呈U形,该U形固定端之两U形臂分别贯穿固定于散热排上。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相邻散热鳍片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相邻散热鳍片彼此固定并间隔开的隔块。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第四接触面、第五接触面和第六接触面并排处于同一平面上。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第四接触面、第五接触面和第六接触面彼此相互靠拢。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热管和第四热管位于两侧,第二热管和第三热管位于第一热管和第四热管之间。
[00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对散热结构中热管的分布及结构进行改进,以使热管上用于和待散热设备之热源端相接触的接触面数多于热管数量,从而,扩大热管与热源端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使热源端热量得到及时散发,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0013]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散热器立体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散热器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各热管分布立体示意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各热管分散立体示意图;
[0018]图5为图1之M处放大示意图;
[0019]图6为本实用新型之隔块立体示意图。
[0020]附图标识说明:
[0021]10、散热排11、散热鳍片
[0022]12、隔块20、第一热管
[0023]21、固定端211、U形臂
[0024]22、接触端221、第一接触面
[0025]30、第二热管31、第二接触面
[0026]32、第三接触面40、第三热管
[0027]41、第四接触面42、第五接触面
[0028]50、第四热管51、固定端
[0029]511、U形臂52、接触端
[0030]521、第六接触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1]本实用新型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包括有散热排10和设置于该散热排10上的复数根热管,该复数根热管包括第一热管20、第二热管30、第三热管40和第四热管50,其中:
[0032]该散热排10具有复数个彼此相互叠加的散热鳍片11 ;于相邻散热鳍片11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相邻散热鳍片11彼此固定并间隔开的隔块12。
[0033]该第一热管20包括固定端21和接触端22,该固定端21横向贯穿固定于散热排10上,该接触端22向下弯折于散热排10下方形成第一接触面221 ;该第二热管30中部横向贯穿固定于散热排10上,其两端分别向下弯折于散热排10下方形成第二接触面31和第三接触面32;该第三热管40中部横向贯穿固定于散热排10上,其两端分别向下弯折于散热排10下方形成第四接触面41和第五接触面42 ;该第四热管50包括固定端51和接触端52,该固定端51横向贯穿固定于散热排10上,该接触端52向下弯折于散热排10下方形成第六接触面521 ;该第一热管20和第四热管50位于两侧,第二热管30和第三热管40位于第一热管20和第四热管50之间,该第一接触面221、第二接触面31、第三接触面32、第四接触面41、第五接触面42和第六接触面521彼此相互靠拢,并排处于同一平面上;并第一热管20和第四热管50之固定端均呈U形,该第一热管20之U形固定端的两U形臂211及第四热管50之U形固定端的两U形臂511分别贯穿固定于散热排10上。
[0034]需要说明的是,本案中散热结构之热管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并不局限于四管六面一种形式,凡是热管接触面总数多于热管数即在本案保护范围内;另外,各热管的排布顺序及各接触面的分布也不局限于上述四管六面实施例中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结构需要设计为彼此间隔开、不同排等形式。并且,于上述散热排上还可加设一风扇,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0035]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对散热结构中热管的分布及结构进行改进,以使热管上用于和待散热设备之热源端相接触的接触面数多于热管数量,从而,扩大热管与热源端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使热源端热量得到及时散发,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00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散热排和安装于该散热排上的复数根热管,该散热排具有复数个彼此相互叠加的散热鳍片;该复数根热管穿设于散热鳍片上,并分别向下弯折形成多于热管数量的用于和待散热设备热源端相接触的接触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根热管包括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第三热管和第四热管,该第一热管包括固定端和接触端,该固定端横向贯穿固定于散热排上,该接触端向下弯折于散热排下方形成第一接触面;该第二热管中部横向贯穿固定于散热排上,其两端分别向下弯折于散热排下方形成第二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该第三热管中部横向贯穿固定于散热排上,其两端分别向下弯折于散热排下方形成第四接触面和第五接触面;该第四热管包括固定端和接触端,该固定端横向贯穿固定于散热排上,该接触端向下弯折于散热排下方形成第六接触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和第四热管之固定端均呈U形,该U形固定端之两U形臂分别贯穿固定于散热排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散热鳍片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相邻散热鳍片彼此固定并间隔开的隔块。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第四接触面、第五接触面和第六接触面并排处于同一平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第四接触面、第五接触面和第六接触面彼此相互靠拢。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和第四热管位于两侧,第二热管和第三热管位于第一热管和第四热管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多个接触面的热管散热结构,其包括有散热排和安装于该散热排上的复数根热管,该散热排具有复数个彼此相互叠加的散热鳍片;该复数根热管穿设于散热鳍片上,并分别向下弯折形成多于热管数量的用于和待散热设备热源端相接触的接触面。藉此,通过对散热结构中热管的分布及结构进行改进,以使热管上用于和待散热设备之热源端相接触的接触面数多于热管数量,从而,扩大热管与热源端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使热源端热量得到及时散发,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IPC分类】F28D15/02
【公开号】CN204649042
【申请号】CN201520159174
【发明人】余孟遥
【申请人】余孟遥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