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086968阅读:来源:国知局
过滤器包括催化剂部分和围绕催化剂部分覆盖的弹性缓冲器。
[0056] 光催化过滤器收纳部分具有暴露光催化过滤器的两侧部分的开口部分,其从光催 化过滤器的前表面延伸。
[0057] 所述灰尘收集过滤器包括:用于收集灰尘的过滤器部件;容纳过滤器部件的框 架,被设计为将过滤器部件固定在内部壳体上或将过滤器部件从内部壳体抽出;和形成在 框架正面上的手柄。
[0058] 内部壳体包括:设置在光催化过滤器下游的排气部分,被设计为将空气从内部壳 体排出。
[0059] 内部壳体包括:流线型发散管道,被设计为指引空气流到排气部分。
[0060] 内部壳体包括:UV射线阻挡板,被设置在排气部分的上游,且被设计为阻挡UV光 通过排气部分发射到外部。
[0061] 内部壳体包括:在流线型发射管道上方的PCB固定部分,被设计为固定控制PCB。
[0062] 所述空气净化器包括:固定在PCB固定部分的上部的顶部壳体,被设计为覆盖控 制PCB以及排气部分,并且固定到内部壳体的上端。在上壳体固定在内部壳体的上部的状 态下,上壳体的上端连接顶部壳体的外边缘的下端。
[0063] 顶部壳体具有排气格栅,被设计为与排气部分连通。
[0064] 顶部壳体具有按钮,被设计为开/关控制PCB。
[0065] 所述空气净化器包括:内部电缆,被设计为控制从PCB输送电能到风扇和UV发光 二极管衬底并且控制风扇和UV发光二极管衬底。内部电缆从控制PCB向外延伸,与内部壳 体的外侧紧密接触,且接着通过形成于风扇收纳部分内的内部电缆通孔进入内部壳体的内 部空间。
[0066] 通过内部电缆通孔延伸进入内部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内部电缆连接到风扇,且进一 步沿着内部壳体的内部空间延伸,从而连接到UV发光二极管衬底。
[0067] 光催化过滤器和灰尘收集过滤器被设置为使得其可以从内部壳体拉出,且内部电 缆沿着内部壳体的左侧或右侧延伸。
[0068] 内部电缆通孔形成于风扇收纳部分的正面的上端。
[0069] 控制PCB具有电能输入连接器,电能输入连接器向右侧暴露,使得能够沿着向左 的方向将连接器装配到电能输入连接器,或者电能输入连接器向左侧暴露,使得能够沿着 向右的方向将连接器装配到电能输入连接器。
[0070] 上壳体包括圆柱状侧部分和从圆柱状侧部分的下端向内延伸的阶梯部分。下壳体 包括圆柱状侧部分,其直径小于上壳体的直径,且因此上壳体以这样的方式固定到下壳体 的上部:其中,上壳体从下壳体底部向上移动并且围绕下壳体设置。
[0071] 上壳体的阶梯部分具有通过孔,且下壳体的阶梯部分具有开口部分。外部电缆通 过彼此互相匹配的通过孔和开口部分之间的空隙延伸到外部。
[0072] 上壳体的内部具有锁定凸起,其具有周向倾斜表面,且内部壳体的上部的外表面 具有:凸起容纳槽,位于对应于所述锁定凸起的位置;凸起固定槽,设置为邻近凸起容纳 槽;凸起容纳槽与凸起固定槽之间的点击感凸起。
[0073] 凸起容纳槽具有底部开放的形状,且凸起固定槽具有底部封闭的形状。上壳体内 部的锁定凸起被设计为:沿着凸起容纳槽向上移动以装配到凸起容纳槽,并且接着向一侧 移动并爬过点击感凸起以装配到凸起固定槽,通过这样将上壳体固定到内部壳体。
[0074] 在下壳体的上端形成的阶梯部分具有凹陷,当上壳体沿着下壳体的外侧向上或向 下移动时,锁定凸起可以通过该凹陷。凹陷形成于凸起容纳槽的正下方。
[0075] 外部电缆的端部具有" Π "形端子。
[0076] 所述空气净化器可以取得下列技术效果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结构紧凑,使得其能 够装配在汽车的杯架内;可以用于除臭、灰尘收集和杀菌,并且增强空气净化器的除臭效 率、杀菌效率;具有最大化的净化空气能力,能耗更小,且噪音水平低;便于维护和修理。
【附图说明】
[0077]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的透视图。
[0078] 图2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分解透视图。
[0079] 图3到图5为显示了图2所示的部件的装配过程的透视图;
[0080]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壳体的透视顶视图。
[0081] 图7到图10为在分离了外壳(上壳体、下壳体和顶部壳体)和分离了碳过滤器之 后从各方向看得到的内部壳体的透视图。
[0082] 图11是分离了上壳体和前壳体的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的透视图。
[0083]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的透视图,其处于这样的状态,其中顶部壳 体、上壳体、后壳体和左壳体被省略。
[0084]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的透视图,其处于这样的状态,其中顶部壳 体、上壳体、后壳体和右壳体被省略。
[0085] 图14是光催化过滤器和UV发光二极管衬底的排列的透视图。
[0086] 图15是光催化过滤器的顶视图。
[0087] 图16是显示了乙醛降解的图,其为到达光催化过滤器的正面的UV光的辐照度的 函数。
[0088] 图17是显示了光催化过滤器的UV吸收率的图,其为UV波长的函数。
[0089] 图18为显示了不同UV波长下乙醛的清除速度的图。
[0090] 图19为显示了不同高度的光催化过滤器的乙醛清除速度的变化的图。
[0091] 图20为显示了不同高度的光催化过滤器的乙酸清除速度的变化的图。
[0092] 图21是显示了光催化过滤器的除臭性能的图,通过不同烧结温度下烧结2g TiO2I 小时得到。
[0093] 图22是显示了光催化过滤器的除臭性能的图,通过不同烧结温度下烧结2. 5g TiO2I小时得到。
[0094] 图23是显示了光催化过滤器的除臭性能的图,通过不同烧结时间下于400°C烧结 2. 5g TiO2得到。
【具体实施方式】
[0095]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将体现为 不同形式且不应该被视为限制于本文展示的实施例。而是,这些实施例的提供使得本实用 新型公开将是全面的和完整的,且将充分地向本领域技术人员传达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96] 对于本领域人员来说,如果必要的话,本文表述的任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和部件可 以施加到或代替其他实施例中的那些部件,或被省略,或其他部件可以添加到那里。
[0097]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98] 空气净化器的外观
[0099] 参考图1,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的透视图,所述空气净化器包括:具 有相对大的直径的上壳体10、具有比上壳体10的直径略小的直径的下壳体20和设置在上 壳体10的顶部的顶部壳体40。
[0100] 在顶部壳体40的中心部分设置了两个按钮41,按钮41包括:开/关按钮,允许打 开和关闭空气净化器;风速控制按钮,控制空气净化器内的空气流(风速)。另外,设置了两 个灯42,灯42允许可视地检查空气净化器的开/关状态和风速。空气净化器可以被操纵, 例如,通过按下开/关按钮几秒钟以打开/关闭空气净化器,和按下风速控制按钮以控制风 速。
[0101] 在顶部壳体40的一侧,设置了排气格栅43,通过其净化后的空气被排出。因此,净 化后的空气被通过排气格栅43排出,并且大的外来物质被格栅43阻挡,且其因此被阻止进 入空气净化器。
[0102] 上壳体10的直径大于下壳体20的直径。上壳体10的直径优选地大于汽车杯架 的上端,这样当空气净化器被装配到杯架内时,它将不能被插入汽车的杯架。
[0103] 下壳体20由两个分开的部分组成: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进气格栅212被形成 在前壳体21的上端附近。
[0104] 因此,外部空气将通过进气格栅212流入下壳体20,外部空气将被空气净化器内 设置的结构净化,并且接着将从空气净化器内通过顶部壳体40的排气格栅43流出。
[0105] 空气净化器的设计和连接结构
[0106] 图2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分解部件透视图,并且图3-5为显示了组装图2 中的部件的流程的透视图。上壳体10被显示在图2-5的底部的原因是上壳体10具有这样 的结构:其从空气净化器的底部移动到顶部以被锁定。
[0107] 如图1所示,上壳体10、下壳体20和顶部壳体40构成了空气净化器的形状,且如 图2所示,内部壳体30被设置在其中。内部壳体30与构成了外部壳体的上壳体10、下壳体 20和顶部壳体40结合,以牢固地固定外部壳体。
[0108] 如附图所示,内部壳体30由两个分开的部分组成:左壳体31和右壳体32。内部 壳体30被分割成两个分开的部分的方向与下壳体20内分割成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 方向成直角。当外部壳体的下壳体20的分割方向与如上所述的内部壳体30的分割方向不 同时,壳体结构可以更牢固地彼此连接。
[0109] 在内部壳体30的上壳体内设置了 PCB固定部分33,其是这样放置的,使得控制 PCB 51不会覆盖排气部分34,排气部分34位于内部壳体30的上端的一侧。另外,通过形 成于PCB固定部分33下方的流线型发散管道382在PCB固定部分33内提供了空间。如下 面所描述的,为了引导流入内部壳体30的空气到达排气部分34,流线型发散管道382形成 在内部壳体30的上部。当PCB固定部分33设置在由形成发散管道提供的空间内时,空气 净化器的内部空间可以被有效地利用。
[0110] 在其中设置了 PCB固定部分33的内部壳体30的右侧形成了外部电缆通孔322, 外部电缆可以通过外部电缆通孔322连接到控制PCB 51,且在左侧形成了内部电缆通过孔 312,通过内部电缆通过孔312电能被从控制PCB 51施加到风扇60和UV发光二极管衬底 55,如以下所述的。
[0111] 在由内部壳体30形成的空气流动管道结构中,依次从顶部到底部彼此邻近地设 置了灰尘收集过滤器90和光催化过滤器80,如图所示。在光催化过滤器80下方,UV发光 二极管衬底55被固定在与光催化过滤器80相距一定距离处。UV发光二极管衬底55上的 UV发光二极管被朝向光催化过滤器80设置。
[0112] 灰尘收集过滤器90和光催化过滤器80完全地堵住了空气流动管道结构,这样流 入管道的空气将必须通过光催化过滤器80和灰尘收集过滤器90。另一方面,UV发光二极 管衬底55被设置在衬底固定部分303上,其从内部壳体30的内壁向内部凸起,以这样的方 式它与内部壳体30的内壁间隔开,这样空气能够流动通过它们之间的空隙。如下文所述 的,在UV发光二极管衬底55的中心部分,具有峰值波长为275nm的一个发光二极管被提供 用于杀菌,并且围绕所述UV发光二极管,具有峰值波长为365nm的三个UV发光二极管被放 射状地设置以活化光催化过滤器80。
[0113] 应该注意的是,灰尘收集过滤器90和光催化过滤器80具有能向前拉出的结构以 便更换。因为这些过滤器被抽拉的方向(前方)没有与如上所述的外部电缆(右方)和内 部电缆(左方)设置的方向重叠,当过滤器被更换时,电缆不需要被分离。
[0114] 在内部壳体30的下部设置有风扇收纳部分301,风扇60被收纳和固定于其中,且 在风扇收纳部分301的左侧和右侧形成有空气进口 302,被风扇60吸入的空气通过空气进 口 302流入风扇收纳部分301。
[0115] 用于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中的风扇60具有这样的结构:哪怕在狭窄的空间 内,它也可以有效的产生空气流。如图所示,在风扇60的中心部分,形成了双方向开放的吸 入部分61。通过叶轮的旋转,通过吸入部分61引入的空气被强烈地排放到形成于吸入部分 61的上方的排气部分63。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