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086968阅读:来源:国知局

[0116] 在内部壳体30内的排气部分63的上方设置了流动导向器37,其被设计为:将从 具有狭窄截面的排气部分63排放的空气流广泛地分散。另外,在内部壳体30的下部形成 了流线型发散管道381,其作为将排气部分63排出的空气流广泛地分散的另一元件。如上 所述的流动导向器37和流线型发射管道381可以自然地引导空气流,同时将狭窄的排气部 分63高速排出的空气流的动能损失最小化。
[0117] 围绕着在内部壳体30的下部形成的空气进口 302设置了平板框架,且在平板框架 的顶部和底部形成了纵向延伸的阶梯部件305。阶梯部件305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与覆盖 空气进口 302的碳过滤器70结合。如附图中所示的,在内部壳体30的下部形成的空气进 口 302被碳过滤器70覆盖。碳过滤器70包括用于保持碳过滤器70形状的壳体71和设置 于壳体71两侧的开放部分内的预过滤器72 (面对空气进口 302的一侧和其对立侧)。
[0118] 预过滤器72的功能是过滤灰尘,同时阻挡收纳在壳体内的活性炭(未示出)从壳 体71内流出。
[0119] 碳过滤器70内的活性炭的功能是吸附和除去空气中的臭味颗粒。当活性炭使用 的次数增加时,其吸附能力下降,且活性炭的再生是很困难的。为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 便于碳过滤器70的更换,设置了可连接并可拆卸的结构。
[0120] 如以上所述的,围绕空气进口 302设置了平板部件,并且阶梯部件305被设置在其 顶部和底部。碳过滤器70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两个阶梯部件305之间的距离(当碳过滤 器70的形状为正方形,所述宽度是正方形的一侧边长)。因此,两个碳过滤器70中的每一 个可以设置在内部壳体30的下端的左侧和右侧,通过将碳过滤器70的顶部和底部装配在 两个阶梯部件之间而不需要使用单独的结合结构。
[0121] 如图所示,围绕碳过滤器70的壳体71设置了弹性密封材料73,以阻止空气流入 碳过滤器70的壳体71和围绕空气进口 302的平板框架之间的空隙。
[0122] 如图所示,碳过滤器70具有梯形横截面,其最大的一侧与内部壳体30接触,且向 着相反侧逐渐变窄。如图4所示,碳过滤器70的边缘部分的倾斜形状,其通过这种结构形 成,与螺纹部件306的圆形相啮合,以将内部壳体30与后壳体22连接。通过这种结构,碳 过滤器70与螺纹部件306啮合,且在向着内部壳体30的方向上被支撑。
[0123] 关于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内部壳体30的两个分开部分首先通过螺纹等彼此连 接,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其中风扇60和UV发光二极管衬底55被固定到内部壳体30的任一 侦k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风扇60和UV发光二极管衬底55被固定到左壳体31, 其内部形成有内部电缆通过孔312,且通过孔312由右壳体32覆盖,借此将两个内部壳体部 分彼此连接,因为连接控制PCB 51和风扇60及UV发光二极管衬底55的内部电缆将穿过 内部电缆通过孔312设置在左壳体31内。
[0124] 接着,如图4所示,控制PCB 51通过螺纹等固定到内部壳体30的上部的衬底固定 部分303,且灰尘收集过滤器90和光催化过滤器80分别被插入灰尘收集过滤器收纳部分 35和光催化过滤器收纳部分36内。
[0125] 接下来,如图5所示,后壳体22通过螺纹(见图4所示的形成在后壳体内的螺纹 状沟槽和内部壳体的螺纹部件306)固定到内部壳体30的下部,且前壳体21连接到后壳体 22,以借此将下壳体20固定到内部壳体30,且顶部壳体40被固定到内部壳体30的顶部。
[0126] 最后,在图5所示的状态中,上壳体10被从顶部到底部装配,并且如图1所示的被 锁定,借此得到装置。
[0127] 空气净化器的壳体结构和过滤器更换结构之间的关系
[0128]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前壳体21被连接且当上壳体10被连接时,前壳体21和上壳 体10可以依次牢固地连接,而不需要使用螺纹,不像其他壳体被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上 壳体10可以如图5所示的分离,不需要使用分离工具。在上壳体10分离后,前壳体21也 可以不使用分离工具地被分离。
[0129] 下文中,将阐释前壳体21和上壳体10的连接结构。
[0130]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上壳体10的透视图。上壳体10包括圆柱状侧部分11,和从 圆柱状侧部分11的底部向内延伸的阶梯部分12。由阶梯部分12限定的内径等于或略大于 下壳体20的直径,这样上壳体10可以围绕下壳体20的外侧装配,并且从下壳体20的底部 移动到内部壳体30的顶部,以这样的状态,其中下壳体20结合到内部壳体30。
[0131] 下壳体20包括:圆柱状侧部分211、221,具有比上壳体10小的内径;阶梯部分 213、223,分别形成于圆柱状侧部分211、221的顶部;和阶梯侧部分214、224,分别从阶梯部 分213、223的端部向上延伸。阶梯侧部分214、224的直径等于或略小于圆柱状侧部分11的 内径。下壳体20的阶梯部分213、223将与上壳体10的阶梯部分12连接,当上壳体10沿 着下壳体20的外表面向上移动时,借此限制了上壳体10的向上运动。在如上所述的上壳 体10的向上运动被限制的高度处,上壳体10的上端与顶部壳体40连接。
[0132] 如图6所示,在上壳体10的内侧,形成了锁定凸起14和定位凸起15。在前壳体21 的前阶梯部分213和前阶梯侧部分214中,在与锁定凸起14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了凹陷216, 且在后壳体22的后阶梯部分223中,在与定位凸起15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了定位槽226。
[0133] 因此,当上壳体10围绕下壳体20的外侧装配并移动时,仅在如果锁定凸起14和 定位凸起15分别对准凹陷216和定位槽226时,上壳体10可以完全的向上移动到锁定位 置。
[0134] 同时,如图8所示,在内部壳体30的侧面,凸起容纳槽316和凸起固定槽317被彼 此邻近地形成。凸起容纳槽316和凸起固定槽317均具有与锁定凸起14相对应的形状。然 而,凸起容纳槽316具有底部开放的形状,且凸起固定槽317具有底部封闭的形状。在凸起 容纳槽316和凸起固定槽317之间形成了点击感凸起。
[0135] 如上所述的,当锁定凸起14和定位凸起15分别对准凹陷216和定位槽226时,且 当上壳体10被完全的向上移动到锁定位置,在通过凸起容纳槽316的底部的开放形状后, 形成在上壳体10内的锁定凸起14被容纳在凸起容纳槽316中。这种状态下,当上壳体10 旋转时,这样锁定凸起14的倾斜面(见图6)爬过介于凸起容纳槽316和凸起定位槽317 之间的点击感凸起,锁定凸起14被固定到凸起固定槽317,借此完全地固定了上壳体10。
[0136] 这种状态下,上壳体10的向上运动通过顶部壳体40和阶梯部分213、223被限制, 且上壳体10的旋转被凸起固定槽316的左、右侧和壁限制。另外,上壳体10的向下运动被 固定了锁定凸起14的凸起固定槽317的底部封闭形状限制。
[0137] 当上壳体10如以上所述的被固定时,前壳体21也被上壳体10和后壳体22限制。 特别地,因为上壳体10为了覆盖下壳体20被固定,所以前壳体21还可以被牢固固定,不需 要使用单独的螺纹。然而,因为上壳体10仅覆盖了下壳体20的上部,前壳体21可以充分 的保持牢固固定状态,如果前壳体21的底部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与后壳体22的底部以按扣 方式等结合。
[0138] 同时,在上壳体10内,在与前壳体21的开口部分215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了通过孔 13。通过孔13具有这样的尺寸,使得外部电缆可以穿过它,且开口部分215具有这样的尺 寸,使得外部电缆可以穿过它,同时上壳体10的锁定凸起14可以在凸起容纳槽316和凸起 固定槽317之间旋转,即是,开口部分215的尺寸可以比通过孔13的尺寸更长。
[0139] 如图5,开口 215以这样的状态被设置在右壳体32的侧面,其中下壳体20连接到 内部壳体30。它的功能是为了确保外部电缆的运动的通路,且外部电缆可以通过外部电缆 通孔322连接到控制PCB 51的电能输入连接器512,且接着可以穿过通过孔13和开口部分 215,穿过右壳体32和上壳体10之间的空间并延伸到外部。
[0140] 电能输入连接器512可以由插座组成,外部电缆的端子(未示出)可插入插座内。 使用端子插座结构的原因是为了方便外部电缆的更换。例如,当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 被用于汽车时,可以使用12V直流点烟器插座,但是当空气净化器被用于家庭或办公室内 时,会使用IlOV或220V交流电。因此,更换外部电缆的可能性很高,并且出于这个原因,外 部电缆优选地使用端子插座结构连接到控制PCB 51。
[0141] 应注意到,端子插入的方向与外部电缆被拉出的方向垂直。换句话说,外部电缆的 端子以直径方向插入(水平方向),且外部电缆被拉出的方向为向下方向。出于这个原因, 如果外部电缆的端子为"-Γ"的形状,上壳体10的内部会在端子连接的方向上支撑端子, 且因此哪怕外部电缆被从外部拉拽,也可以防止外部电缆脱出。
[0142] 上壳体10和前壳体21被设计为所述连接结构的理由是为了能够仅通过分离上壳 体10来更换空气净化器90的灰尘收集过滤器90而不需要使用分离工具。特别地,以上述 锁定方法相反的顺序,上壳体10被反向旋转,这样锁定凸起14从凸起固定槽317中脱出, 通过点击感凸起并且回到凸起容纳槽316。这种状态下,上壳体10被向下拔出,如图5所 示。这种状态下,如附图所示的,灰尘收集过滤器90插入的部分被暴露。因此,如果仅上 壳体10被分离,灰尘收集过滤器90可以被容易地更换。
[0143] 如果灰尘收集过滤器90的手柄被拉动,灰尘收集过滤器90可以被拉出,如图10 所示,且这种状态下,仅框架91内的过滤器部件93可以被更换。
[0144] 另外,在上壳体10如上所述的被分离之后,前壳体21可以被从后壳体22上拆卸, 不需要使用分离工具。因此,如图11所示,从内部壳体30的部分中更换光催化过滤器80 和碳过滤器70是可能的,该部分通过拆卸前壳体21而暴露。
[0145] 图7-10是所有的外部壳体(上壳体、下壳体和顶部壳体)被分离和碳过滤器被分 离后从几个方向上观察到的内部壳体30的透视图,并且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 处于仅上壳体10和前壳体21被分离的状态下的透视图。
[0146]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的内部壳体30,内部壳体30的前侧具有这样的正 面结构,其允许所有的灰尘收集过滤器90、光催化过滤器80和碳过滤器70被插入和拉出。 因此,在上壳体10被分离后,灰尘收集过滤器90能够通过在内部壳体30的暴露的正面拉 动灰尘收集过滤器90的手柄来更换。在前壳体21被分离后,位于内部壳体30的暴露的正 面的光催化过滤器80可以被拉出。
[0147] 如图14和15所示,光催化过滤器80内的催化剂部分81具有高的硬度和脆性,因 为它是通过在格栅形陶瓷基底上烧结TiO 2得到的。因此,弹性缓冲器82被提供以包围催 化剂部分81,以保护催化剂部分81不受到冲击,并且允许催化剂部分81和内部壳体30彼 此紧密连接。
[0148] TiO2覆盖的光催化过滤器80的问题是光催化效率随时间而降低,因为外来物质附 着在其表面上。尽管存在这个问题,过滤器不会频繁更换,是因为它的价格昂贵。因此,与 过滤器的再生相关的技术已经被持续地发展。因此,光催化剂过滤器80需要可安装/可拆 卸的结构用于更换或再生。然而,因为光催化过滤器8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如上所述的 弹性缓冲器82围绕催化剂部分81覆盖,形成一个从内部壳体30安装或拆卸光催化过滤器 80的手柄,就像灰尘收集过滤器90 -样,这是棘手的。为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7-11所 示,内部壳体30仅有前壳体21是不开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