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霜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877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霜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霜冷却装置。这种分组件传统上包括托架,托 架上容纳有蒸发器和加热装置。该分组件安装在靠近顶部的冷却装置 的冷藏空间内,以限定腔室,并且通过强制通风系统与冷藏空间或多 个冷藏空间相连通。当强制通风关闭时,与冷藏空间相分离的蒸发器 室允许蒸发器借助于加热装置而加热,以除去在冷却装置运行的过程 中所凝结在蒸发器上的冰。
背景技术
己知的此种类型的加热装置分组件被具体表现为管式加热装置, 也就是说,以管的形式,管内容纳的是弱的导电体,在弱的导电体上 通电能够对其加热。已知的管式加热装置的管以锯齿形布置在导热板 上,也就是说,其具有多个平行部分,在每种情况下各平行部分之中 两个相邻的部分由弯管相连接。这意味着管的始端和末端位于导热板 的相对侧。为了将电线连接至管的两端,并将其一起从机体中引出, 至少其中一根电线必须布置经过一定距离,该距离大致相应于导热板 的一个边缘进入机体并进行固定的长度,这使管式加热装置安装在机 体内以后,进行另外的操作是必要的。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标是详细说明带有蒸发器分组件的无霜冷却装置,对 于该分组件此步骤可以省略。本发明的事实是管式加热装置的始端和末端位于两直接相邻的平 行管部分处,使得连接到其上的电源导线在短的路径上引出蒸发器室, 这就不要求电线被单独地固定至支承件上。为了将管式加热装置的始端和末端放置在平行管部分上,位于管 式加热装置的相对侧上的两平行管部分优选地直接被管弯头连接。在第一个实施例中,该管弯头与平行管部分在同一平面中延伸。 在此种情况下,管弯头精确地如同平行管部分,可以被放置于蒸发器 下面,并且可以从下面加热蒸发器。根据第二个实施例,管弯头在平行管部分平面的外部延伸,优选 地沿着蒸发器的正面或者横跨过蒸发器延伸。为了简化管式加热装置的安装,优选地其被固定在将平行管部分 连接到托架上的凸出物的管弯头的高度处。这种固定尤其能够使传统 的导热片的多余部分作为管式加热装置的托架。凸出物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出物,第一凸出物与弯头中心 部分的外侧相接触,以及第二凸出物,第二凸出物在弯头和连接到其 上的平行管部分之间的过渡处与弯头两端的内侧相接触。第二凸出物也可以被分为两个单独的凸出物,每个与弯头的一端相接触。为了将管式加热装置固定到托架上,第一凸出物优选地形成围绕 弯头的钩。


参照所附图,本发明更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从下面给出的对于示 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显现出来。附图示出了图1是通过按照本发明的无霜冷却装置的上部区域的示意性剖面图;图2是如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所要求的管式加热装置的视图; 图3是如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要求的管式加热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安装在托架上的图2中的管式加热装置;图5是示出如在修改实施例中所要求的管式加热装置的组件的细 节视图;以及图6是图5中细节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通过本发明的无霜冷却装置上部区域的示意性剖面 图。冷却装置具有机体1和门2,上述机体1和门2均以传统的方式 迸行设置,在中空的机体内用绝热泡沫材料层3进行填充。机体1的内部被用同样的绝热分隔壁4分为蒸发器室5和冷藏室6。分隔壁4 由用于蒸发器分组件的托架7的底部形成,已知的薄片状蒸发器8本 身被安装在托架7上。托架7安装在距机体1顶部一定距离处,并且 与机体1的侧壁结合在一起,从而限定了蒸发器室5。托架7还具有 在其朝向门2 —侧上的进气通道9,以及在其朝向机体1的后壁一侧 16上的排气通道10。在蒸发器室5的后部区域中,托架7上的排气通 道10的后面,容纳有带有风机风轮12和电机13的通风机11,通风 机11将空气从蒸发器室5中抽出,并将其送入空气管道14。图1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的剖面图中,空气管道14仅延伸穿过分 隔壁4,并从位于其正下方的冷藏室6中露出。空气管道14选择性地 还可以设置于机体1的后壁内,并且设有多条连通至冷藏室6的通道, 空气管道内的冷空气经由这些通道均匀地分配在冷藏室6的整个高度 上。此外,在空气管道14中还可以设置阀,用于将上游的冷空气流经 由不同的空气管道分支,优选地导向冷却装置的多个隔室的其中之一, 例如冷藏室6和未在图中示出的冷冻室。图2示出了容纳在蒸发器8之下的托架7上的管式加热装置20 的透视图。管式加热装置20包括多个平行的线性管部分21a、 21b、 21c、...,除了后部左管21a以外,每个线性管部分均由管弯头22 连接至直接相邻部分21。管部分21a通过伸长的管弯头23连接至前 部右手线性部分21r,管弯头23延伸过管式加热装置20的整个宽度。 管式加热装置20的始端和末端定位得邻近平行部分21a、 b,使得电 源导线24能够以离蒸发器室5的最短路径进行连接。管式加热装置20之上以虚线描绘的立方体代表了蒸发器8。蒸发器8可以例如是本 身已知的薄片状的蒸发器,在此没有示出其细节,蒸发器8布置有叠 层结构,叠层结构平行于管部分21或与管部分21形成直角。图3示出了管式加热装置20的修改实施例,其中伸长的管弯头 23被设定离开管部分21的平面,并且在蒸发器8面向排气口 10的一 侧的前面延伸。图4示出了安装在托架7上的图2中的管式加热装置20的透视图。 管部分21位于托架7的底板25上,其从围绕进气口 9的前壁26略微 向下倾斜至边缘27。在边缘27之后是更陡的倾斜部分28和沟道29, 其中-由于其表示了底板25最低的区域-因此来自于蒸发器8的蒸发水 在此进行收集,并通过沟道底板中的开口 30流出,到达自身已知的汽 化器,在此不进行描述。朝向托架7后部16的每个管弯头22通过三 个一组的柱螺栓31固定至底板25上,其中在所有情况下在管弯头的 外侧的一个柱螺栓与弯头22的顶点相接触,并且另外两个柱螺栓与至 线性管部分21的过渡区域内的弯头内侧相接触。在水平面内的每个管 弯头22的位置由三个柱螺栓进行精确地限定。设置从底板25伸出的四个叉形支承件32以将其连接至蒸发器8, 其中蒸发器的冷却剂管插到支承件32的叉内,并锁进叉的宽阔 (widened-out)部分。图5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边缘27区域内的托架7的底部的细节视 图,其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相比略有修改,在此实施例内,与管弯头22内侧相接触的两个柱螺栓31由呈锥形朝向顶部的宽阔凸出物33所 取代,与管弯头22的顶点相接触的柱螺栓31具有凹进部34,管弯头 22接合到凹进部34内,这在图6中的剖面中能更好的看到。如图5、 6中分别由虚线所示,通过首先将邻近后侧的其管弯头22在底板25 的部分28上在竖直方向定位,来组装管式加热装置20。在此种情况 下,将管弯头22相对于柱螺栓31和凸出物33精确地放置成对称是不 重要的;连接至管弯头22的线性管部分21仅在凸出物33顶部的不同 侧上就足够了。如果管式加热装置20靠着底板25枢转到由实线所描 绘的位置内,管弯头自身自动地在凸出物33上定心,从而其顶点达到 精确地位于柱螺栓31的凹进部34中。凹进部34意味着柱螺栓31起到了钩子的功能,其阻止了管弯头 22从部分28中脱离。宽阔的凸出物33阻止了管弯头滑动至图6中的 左侧,使得管弯头不能从凹进部33中脱离,因此,管式加热装置20 被牢固地锁定。朝向进气口 9的前管弯头22可以通过类似于图5和6中所示的柱 螺栓31和凸出物33被锁定在底板25上,但是与这些后者的凸出物,管弯头的顶点接合进的凹进部必须非常平,使得能够将柱螺栓和凸出 物之间管弯头22'压成水平的定向。作为边缘27前后不同倾斜度底板25的结果,组装后的管式加热 装置20承受了弯曲应力,该弯曲应力阻止了在冷却装置运行过程中所 产生的振动引起的管式加热装置的卡嗒声响。
权利要求
1.一种无霜冷却装置,带有蒸发器(8)、管式加热装置(20)和托架(7),所述托架(7)承载所述蒸发器(8)和所述管式加热装置(20),所述管式加热装置(20)包括多个单片的邻近的平行管部分(21;21a-21r),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加热装置(20)的始端和末端位于两个直接相邻的平行管部分(21a,21b)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霜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式 加热装置相对侧上的两个平行管部分(21a, 21r)通过管弯头(23)直接 连接。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霜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弯头 (23)在与所述平行管部分(21; 21a-21r)相同的平面内延伸。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霜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弯头 (23)在所述平行管部分(21; 21a-21r)的平面外部延伸。
5. 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无霜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管式加热装置(20)被固定在将所述平行管部分(21;21a-21r)连接到外 壳(7)的凸出物(31, 32)上的管弯头(22)的高度处。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霜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物 (31, 3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出物(31)和第二凸出物(31, 32), 所述第一凸出物与所述管弯头(22)的中心部分的外侧相接触,所述第 二凸出物与管弯头(22)的两端处的内侧相接触。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霜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 出物(3 1)形成围绕所述管弯头(22)的钩。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霜冷却装置的蒸发器单元,无霜冷却装置包括蒸发器(8)、管式加热装置(20)、机体(7),机体(7)围绕蒸发器(8)和管式加热装置(20)。所述管式加热装置(20)包括多个平行管部分(21),平行管部分(21)以使它们形成一体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彼此直接相邻接的两个平行管部分(21)位于管式加热装置(20)的始端和末端。
文档编号F25D21/08GK101263352SQ200680033480
公开日2008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12日
发明者M·马利希 申请人: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器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