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装置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313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冷凝装置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凝装置及一种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设备中,冷凝器的换热效率直接关系到空调整机的能效比,且对于移动式空调设备而言,冷凝器换热效率不足会直接导致冷凝器复热升温,而经此换热产生的高温热风进入室外侧风机蜗壳内后,会导致风机蜗壳、电机安装结构等部位过热变形,使整机运行失效,为此,现有空调设备的冷凝器普遍采用换热效率较高的开缝式、波纹式等翅片,并对翅片辅以水冷,旨在提升冷凝器的冷凝效率,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用于对翅片散热的冷却水容易在翅片上形成水桥,这样不仅不利于翅片散热,反而抑制了翅片的风冷效率,使得冷凝器的整体冷凝效率不高,空调设备整机的能效比被抑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冷凝装置的空调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凝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子换热器,沿风向间隔排列,每个所述子换热器包括翅片及穿接于所述翅片的至少一列冷媒管,所述翅片包括前半部和后半部,所述前半部相对于所述后半部处于风向的上游,其中,任意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的所述翅片的至少所述前半部为平片;水冷装置,用于向相邻所述子换热器的所述间隔中送水。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将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的翅片的至少前半部设置为平片,相对于开缝片、波纹片等翅片结构而言,平片的表面相对光滑,可利于其表面的冷却水滑脱滴落,防止出现水桥、液层,这样,在产品运行过程中,水冷装置将冷却水供入相邻子换热器的间隔中后,冷却水受风压作用直接打到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的翅片表面进行辅助水冷散热,尤其集中打到该处于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的翅片的前半部,通过设置该处翅片的前半部为平片,使得在翅片表面进行吸热后未能蒸发的冷却水能容易地从平片表面滑脱滴落,防止因冷却水积攒而反对翅片形成保温作用的不良影响,确保对翅片辅助散热有效、可靠,从而有效保证空调设备的能效比,同时,有效防止室外侧风机蜗壳及电机固定结构过热变形的问题,保证产品可靠性。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冷却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任意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设有一列或多列冷媒管,所述一列或多列冷媒管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列所穿接的所述翅片的所述后半部为平片。

在本方案中,对于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设置其风向最上游的一列冷媒管所穿接的翅片的后半部为平片,即对于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子换热器,设计其处于迎风侧那列冷媒管所穿接的翅片整体为平片,这样,在产品运行过程中,水冷装置将冷却水供入相邻子换热器的间隔中后,冷却水受风压作用直接打到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者的迎风侧翅片上进行辅助水冷散热,由于该迎风侧翅片整体为平片,即该迎风侧翅片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均为平片,使得翅片表面全部冷却水对翅片吸热后能容易地从平片表面滑脱滴落,防止因冷却水积攒而反对翅片形成保温作用的不良影响,确保对翅片辅助散热有效、可靠,从而有效保证空调设备的能效比,同时,有效防止室外侧风机蜗壳及电机固定结构过热变形的问题,保证产品可靠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于任意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设有多列冷媒管的情况,所述多列冷媒管中,除所述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列之外的其它列冷媒管所穿接的所述翅片为平片、百叶窗片、波纹片及开缝片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方案中,对于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设计其多列冷媒管中除迎风侧那列之外的其他列冷媒管所穿接的翅片为平片、百叶窗片、波纹片及开缝片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由于打入到相邻子换热器间隔中的冷却水绝大部分会到达多列冷媒管中迎风侧那列冷媒管所穿接的翅片上,而其他列冷媒管所穿接的翅片上的冷却水量较少,不足以形成水桥或液层,故而,可灵活布置该部分冷媒管所穿接的翅片为平片、百叶窗片、波纹片及开缝片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这样可以起到增大风冷换热面积的作用,同时,由于多列冷媒管的结构中子换热器的厚度随管列数而增大,进入其内部的冷却水量和风量均有一定程度地降低,这时,可利用翅片可驻留少量的水用于蒸发吸热,例如设计该部分管列所穿接的翅片为开缝片、百叶窗片、波纹片等以增大换热面积,并驻留少量地冷却水以强化子换热器中部的换热过程,防止子换热器因厚度较大、中部风冷散热不足而导致其中部散热效率被削弱的问题,当然,除此之外,基于风扇处的风力设计,对于风力较大,使得冷却水因风压而进入到子换热器中部的量较大时,也可设计该部分管列所穿接的翅片为平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对于所述子换热器上设有多列冷媒管的情况,同一所述子换热器上的多列冷媒管穿接于同一整体式的翅片,或同一所述子换热器上的多列冷媒管对应穿接于多个单列式的翅片。

在本方案中,对于子换热器上设有多列冷媒管的情况,同一子换热器上的多列冷媒管穿接于同一整体式的翅片,更具体地而言,例如,整体式的翅片上开设有用于供多列冷媒管穿接的管孔,以实现使同一子换热器上的多列冷媒管穿接于同一该整体式的翅片,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优点,当然,本方案也可设计单列式翅片与冷媒管穿接,例如,在单列式翅片上设有用于供一列冷媒管穿接的管孔,这样,同一子换热器上的多列冷媒管对应与多个单列式的翅片一一对应穿接组装,该结构中对翅片的结构设计更灵活,且便于根据实际工况选择不同类型的翅片与管列进行搭配,例如,在需要对产品的冷凝效率进行微调时,具体如需要稍微加大风冷效率时,可根据需求选择波纹片或百叶窗片或开缝片与子换热器中位于风向中游的冷媒管列或位于风向下游的冷媒管列搭配,以达到设计需求,利于产品的精细化设计,利于提升产品的能效设计精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至少两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的所述翅片为百叶窗片、波纹片或开缝片。

在本方案中,设计所有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即所有子换热器中位于迎风侧的子换热器)的翅片为百叶窗片、波纹片或开缝片,由于该迎风侧的子换热器上的风压较大,由于风压的作用使得该间隔中的水汽能难到达该子换热器的翅片上,水冷效率不高,此处设计该子换热器采用百叶窗片、波纹片或开缝片,这样可以增大该子换热器的风冷换热面积,以强化风冷效率,弥补水冷不足,使得各个子换热器之间的散热效率基本上均衡,避免换热短板,实现提升冷凝装置整体的换热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至少两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的冷媒管管距大于等于其他所述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距;和/或所述至少两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的冷媒管管径小于等于其他所述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

在本方案中,设计所有子换热器中处于迎风侧的该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管距大于等于其他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距,这样可以相应减小风向上游部位的风阻,以此缩减风压梯度,避免风向下游部位的子换热器因风量不足而复热的问题,且避免子换热器之间因风量不足导致水冷部位相变吸热过程受阻的问题,确保风向下游部位的子换热器散热充分,使多个子换热器上的散热效率基本均衡,避免换热短板,实现提升冷凝装置整体的换热效率;设置设计所有子换热器中处于迎风侧的该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管径小于等于其他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一方面,可以使得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上的换热面积进一步增大,以使之换热效率能够与迎风侧的子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基本均衡,另一方面,可以理解的是,位于风向最上游的子换热器设有用于供冷媒流通的出口,位于风向最下游的子换热器设有用于供冷媒流入的进口,以使风向与冷媒流向逆向,其中,通过控制位于风向最上游的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较小,即冷媒流路下游的冷媒管管径较小,这样使得冷媒流路中下游冷媒的动能与上游冷媒的动能大概一致,起到降噪和提升换热效率的作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子换热器的数量为3个。

在本方案中,三个子换热器所实现的冷凝量基本满足绝大多数空调设备的冷凝负荷,当其数量过多时又会导致风向最下游的子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设计子换热器的数量为3个,可以实现兼顾设备的冷凝性能和工作效率,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实际冷凝负荷也可设计子换热器的数量为2个、4个甚至4个以上。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的管列数相应为1列、1列、1列,或为1列、2列、1列,或为1列、1列、2列,或为1列、2列、2列,或为1列、1列、3列。

在本方案中,设计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且设计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的管列数为1列、1列、1列,或为1列、2列、1列,或为1列、1列、2列,或为1列、2列、2列,或为1列、1列、3列,这样可确保冷凝装置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实现提升冷凝装置整体的换热效率,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水冷装置包括喷水装置,所述喷水装置包括用于将水喷出的喷嘴,其中,同一所述间隔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喷嘴;和/或所述水冷装置包括打水装置,所述打水装置包括打水轮,其中,同一所述间隔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打水轮。

在本方案中,设置水冷装置包括喷水装置,喷水装置包括用于将水喷出的喷嘴,同一间隔对应设有至少一个喷嘴,其中,利用喷嘴可使冷却水充分分散、雾化后进入间隔中,这样可以避免集中喷洒情况下由于水量集中分布而导致翅片表面出现水桥、液层问题,实现提升翅片表面的蒸发效率,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设置水冷装置包括打水装置,打水装置包括打水轮,其中,同一间隔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打水轮,其中,利用打水轮可使冷却水充分分散、雾化后进入间隔中,这样可以避免集中喷洒情况下由于水量集中分布而导致翅片表面出现水桥、液层问题,实现提升翅片表面的蒸发效率,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冷凝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冷凝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空调设备为移动式空调设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a部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百叶窗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四具体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五具体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第六具体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七具体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第八具体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九具体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第十具体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第一子换热器,11出口,20第二子换热器,30第三子换热器,31进口,40间隔,50翅片,51平片,52百叶窗片,521管孔,522百叶,60冷媒管,71打水轮,72打水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凝装置。

如图1至图17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冷凝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和水冷装置,具体地,该至少两个子换热器沿风向间隔40排列,每个子换热器包括翅片50及穿接于翅片50的至少一列冷媒管60,翅片50包括前半部和后半部,前半部相对于后半部处于风向的上游,其中,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的翅片50的至少前半部为平片51;水冷装置用于向相邻子换热器的间隔40中送水。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将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的翅片50的至少前半部设置为平片51,相对于开缝片、波纹片等翅片50结构而言,平片51的表面相对光滑,可利于其表面的冷却水滑脱滴落,防止出现水桥、液层,这样,在产品运行过程中,水冷装置将冷却水供入相邻子换热器的间隔40中后,冷却水受风压作用直接打到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的翅片50表面进行辅助水冷散热,尤其集中打到该处于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的翅片50的前半部,通过设置该处翅片50的前半部为平片51,使得在翅片50表面进行吸热后未能蒸发的冷却水能容易地从平片51表面滑脱滴落,防止因冷却水积攒而反对翅片50形成保温作用的不良影响,确保对翅片50辅助散热有效、可靠,从而有效保证空调设备的能效比,同时,有效防止室外侧风机蜗壳及电机固定结构过热变形的问题,保证产品可靠性。

可选地,所有子换热器固定于同一边板,或多个子换热器中的部分固定于同一边板。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图6、图8、图10、图12、图13、图15、图16和图17所示,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设有一列或多列冷媒管60,一列或多列冷媒管60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列所穿接的翅片50的后半部为平片51。

在本方案中,对于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设置其风向最上游的一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的后半部为平片51,即对于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子换热器,设计其处于迎风侧那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整体为平片51,这样,在产品运行过程中,水冷装置将冷却水供入相邻子换热器的间隔40中后,冷却水受风压作用直接打到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者的迎风侧翅片50上进行辅助水冷散热,由于该迎风侧翅片50整体为平片51,即该迎风侧翅片50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均为平片51,使得翅片50表面全部冷却水对翅片50吸热后能容易地从平片51表面滑脱滴落,防止因冷却水积攒而反对翅片50形成保温作用的不良影响,确保对翅片50辅助散热有效、可靠,从而有效保证空调设备的能效比,同时,有效防止室外侧风机蜗壳及电机固定结构过热变形的问题,保证产品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设有多列冷媒管60的情况,多列冷媒管60中,除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列之外的其它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为平片51、百叶窗片52、波纹片及开缝片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方案中,对于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设计其多列冷媒管60中除迎风侧那列之外的其他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为平片51、百叶窗片52、波纹片及开缝片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由于打入到相邻子换热器间隔40中的冷却水绝大部分会到达多列冷媒管60中迎风侧那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上,而其他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上的冷却水量较少,不足以形成水桥或液层,故而,可灵活布置该部分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为平片51、百叶窗片52、波纹片及开缝片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这样可以起到增大风冷换热面积的作用,同时,由于多列冷媒管60的结构中子换热器的厚度随管列数而增大,进入其内部的冷却水量和风量均有一定程度地降低,这时,可利用翅片50可驻留少量的水用于蒸发吸热,例如设计该部分管列所穿接的翅片50为开缝片、百叶窗片52、波纹片等以增大换热面积,并驻留少量地冷却水以强化子换热器中部的换热过程,防止子换热器因厚度较大、中部风冷散热不足而导致其中部散热效率被削弱的问题,当然,除此之外,基于风扇处的风力设计,对于风力较大,使得冷却水因风压而进入到子换热器中部的量较大时,也可设计该部分管列所穿接的翅片50为平片5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子换热器上设有多列冷媒管60的情况,同一子换热器上的多列冷媒管60穿接于同一整体式的翅片50,或同一子换热器上的多列冷媒管60对应穿接于多个单列式的翅片50。

在本方案中,对于子换热器上设有多列冷媒管60的情况,同一子换热器上的多列冷媒管60穿接于同一整体式的翅片50,更具体地而言,例如,整体式的翅片50上开设有用于供多列冷媒管60穿接的管孔521,以实现使同一子换热器上的多列冷媒管60穿接于同一该整体式的翅片50,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优点,当然,本方案也可设计单列式翅片50与冷媒管60穿接,例如,在单列式翅片50上设有用于供一列冷媒管60穿接的管孔521,这样,同一子换热器上的多列冷媒管60对应与多个单列式的翅片50一一对应穿接组装,该结构中对翅片50的结构设计更灵活,且便于根据实际工况选择不同类型的翅片50与管列进行搭配,例如,在需要对产品的冷凝效率进行微调时,具体如需要稍微加大风冷效率时,可根据需求选择波纹片或百叶窗片52或开缝片与子换热器中位于风向中游的冷媒管60列或位于风向下游的冷媒管60列搭配,以达到设计需求,利于产品的精细化设计,利于提升产品的能效设计精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图10至图13、图15至图17所示,至少两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的翅片50为百叶窗片52、波纹片或开缝片。

在本方案中,设计所有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即所有子换热器中位于迎风侧的子换热器)的翅片50为百叶窗片52、波纹片或开缝片,由于该迎风侧的子换热器上的风压较大,由于风压的作用使得该间隔40中的水汽能难到达该子换热器的翅片50上,水冷效率不高,此处设计该子换热器采用百叶窗片52、波纹片或开缝片,这样可以增大该子换热器的风冷换热面积,以强化风冷效率,弥补水冷不足,使得各个子换热器之间的散热效率基本上均衡,避免换热短板,实现提升冷凝装置整体的换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的冷媒管60管距大于等于其他子换热器的冷媒管60管距;和/或至少两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的冷媒管60管径小于等于其他子换热器的冷媒管60管径。

在本方案中,设计所有子换热器中处于迎风侧的该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60管距大于等于其他子换热器的冷媒管60管距,这样可以相应减小风向上游部位的风阻,以此缩减风压梯度,避免风向下游部位的子换热器因风量不足而复热的问题,且避免子换热器之间因风量不足导致水冷部位相变吸热过程受阻的问题,确保风向下游部位的子换热器散热充分,使多个子换热器上的散热效率基本均衡,避免换热短板,实现提升冷凝装置整体的换热效率;设置设计所有子换热器中处于迎风侧的该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60管径小于等于其他子换热器的冷媒管60管径,一方面,可以使得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上的换热面积进一步增大,以使之换热效率能够与迎风侧的子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基本均衡,另一方面,可以理解的是,位于风向最上游的子换热器设有用于供冷媒流通的出口11,位于风向最下游的子换热器设有用于供冷媒流入的进口31,以使风向与冷媒流向逆向,其中,通过控制位于风向最上游的子换热器的冷媒管60管径较小,即冷媒流路下游的冷媒管60管径较小,这样使得冷媒流路中下游冷媒的动能与上游冷媒的动能大概一致,起到降噪和提升换热效率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7所示,子换热器的数量为3个。

在本方案中,三个子换热器所实现的冷凝量基本满足绝大多数空调设备的冷凝负荷,当其数量过多时又会导致风向最下游的子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设计子换热器的数量为3个,可以实现兼顾设备的冷凝性能和工作效率,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实际冷凝负荷也可设计子换热器的数量为2个、4个甚至4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7所示,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

更具体地,如图1、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管列数相应为1列、1列、1列;如图9至图13所示,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管列数相应为1列、1列、2列,当然,也可设置为1列、2列、1列;如图14至图17所示,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管列数相应为1列、1列、3列,当然,也可设置为1列、2列、2列。

在本方案中,设计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且设计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管列数为1列、1列、1列,或为1列、2列、1列,或为1列、1列、2列,或为1列、2列、2列,或为1列、1列、3列,这样可确保冷凝装置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实现提升冷凝装置整体的换热效率,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水冷装置包括喷水装置(图中未示出),喷水装置包括用于将水喷出的喷嘴,其中,同一间隔40对应设有至少一个喷嘴;和/或如图1、图9和图14所示,水冷装置包括打水装置,打水装置包括打水轮71,其中,同一间隔40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打水轮71,更具体地,打水轮71下方设有用于集水的水槽,设置一打水电机72用于驱动打水轮71旋转,使打水轮71旋转时将水槽中的水驱动扬起,实现驱动水槽中的水进入间隔40内减小散热降温。

在本方案中,设置水冷装置包括喷水装置,喷水装置包括用于将水喷出的喷嘴,同一间隔40对应设有至少一个喷嘴,其中,利用喷嘴可使冷却水充分分散、雾化后进入间隔40中,这样可以避免集中喷洒情况下由于水量集中分布而导致翅片50表面出现水桥、液层问题,实现提升翅片50表面的蒸发效率,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设置水冷装置包括打水装置,打水装置包括打水轮71,其中,同一间隔40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打水轮71,其中,利用打水轮71可使冷却水充分分散、雾化后进入间隔40中,这样可以避免集中喷洒情况下由于水量集中分布而导致翅片50表面出现水桥、液层问题,实现提升翅片50表面的蒸发效率,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在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w示意风向,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第三子换热器30沿风向间隔40排列,间隔40内对应设置有一打水轮71用于将水打入间隔40中,其中,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第三子换热器30分别设有一列冷媒管60,且每列冷媒管60穿接于一翅片50。在本设计中,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翅片50为百叶窗片52,如图4和图5所示,百叶窗片52上设有百叶522,具有散热高效的优点,另外,如图6所示,为防止打入间隔40中用于冷却降温的冷却水在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表面上形成水桥,此处设计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为平片51,平片51表面光滑,可有利于其表面上未蒸发的冷却水滑离,从而防止冷却水积攒形成的液层进行隔热导致翅片50换热效率下降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第二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7所示,较之第一具体实施例而言,区别在于,第二子换热器20的翅片5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为复合结构,如图7所示,第二子换热器20的翅片5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其前半部为平片51,后半部为百叶窗片52,例如,第一子换热器10与第二子换热器20之间的间隔40中的冷却水受风压作用到达第二子换热器20上时,冷却水中的大部分位于翅片50的前半部上,相对少的部分位于翅片50的后半部上,由于该后半部上的水较少不足以形成水桥,设计该后半部为百叶窗片52基本不会有水桥问题,而该百叶窗片52可以增大翅片50的换热面积,在水冷不足之处利用风冷补强,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在本发明的第三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8所示,较之第一具体实施例而言,区别在于,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为复合结构,如图8所示,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的前半部为平片51,后半部为百叶窗片52,由于风压在第一子换热器10和第二子换热器20上有了极大的衰减,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之间的间隔40中的冷却水受风压作用到达第三子换热器30上时,冷却水中的大部分位于翅片50的前半部上,能够到达翅片50的后半部上的冷却水水量很少,由于该后半部上的水较少不足以形成水桥,设计该后半部为百叶窗片52基本不会有水桥问题,而该百叶窗片52可以增大翅片50的换热面积,在水冷不足之处利用风冷补强,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在本发明的第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w示意风向,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第三子换热器30沿风向间隔40排列,间隔40内对应设置有一打水轮71用于将水打入间隔40中,其中,第一子换热器10和第二子换热器20分别设有一列冷媒管60,第三子换热器30设有两列冷媒管60,三个子换热器中的每列冷媒管60对应穿接于一翅片50。在本设计中,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翅片50为百叶窗片52,具有散热高效的优点,另外,为防止打水轮71打入间隔40中用于冷却降温的冷却水在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表面上形成水桥,此处设计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为平片51,平片51表面光滑,可有利于其表面上未蒸发的冷却水滑离,从而防止冷却水积攒形成的液层的隔热作用导致翅片50换热效率下降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第五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1所示,较之第四具体实施例而言,区别在于,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为复合结构,如图11所示,第二子换热器20的翅片5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的前半部为平片51,后半部为百叶窗片52,例如,第一子换热器10与第二子换热器20之间的间隔40中的冷却水受风压作用到达第二子换热器20上时,冷却水中的大部分位于翅片50的前半部上,相对少的部分位于翅片50的后半部上,由于该后半部上的水较少不足以形成水桥,设计该后半部为百叶窗片52基本不会有水桥问题,而该百叶窗片52可以增大翅片50的换热面积,在水冷不足之处利用风冷补强,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在本发明的第六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2所示,较之第四具体实施例而言,区别在于,第三子换热器30的两列冷媒管60中,位于风向上游的一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为平片51,位于风向下游的一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为百叶窗片52,由于风压在第一子换热器10和第二子换热器20上有了极大的衰减,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之间的间隔40中的冷却水受风压作用到达第三子换热器30上时,冷却水中的大部分位于该风向上游的一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上,即冷却水中的大部分位于平片51上,能够到达该风向下游的一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上的冷却水水量很少,即能够到达该百叶窗片52上的冷却水水量很少,设计该风向下游的一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为百叶窗片52基本不会有水桥问题,而该百叶窗片52可以增大翅片50的换热面积,在水冷不足之处利用风冷补强,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在本发明的第七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3所示,较之第六具体实施例而言,区别在于,第三子换热器30的两列冷媒管60中,位于风向上游的一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的前半部为平片51、后半部为百叶窗片52,由于风压在第一子换热器10和第二子换热器20上有了极大的衰减,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之间的间隔40中的冷却水受风压作用到达第三子换热器30上时,冷却水中的大部分位于该平片51与百叶窗片52复合结构的平片51部位,能够到达该平片51与百叶窗片52复合结构的百叶窗片52部位的冷却水水量很少,设计该后半部为百叶窗片52基本不会有水桥问题,而该百叶窗片52可以增大翅片50的换热面积,在水冷不足之处利用风冷补强,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在本发明的第八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w示意风向,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第三子换热器30沿风向间隔40排列,间隔40内对应设置有一打水轮71用于将水打入间隔40中,其中,第一子换热器10和第二子换热器20分别设有一列冷媒管60,第三子换热器30设有三列冷媒管60,三个子换热器中的每列冷媒管60对应穿接于一翅片50。在本设计中,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翅片50为百叶窗片52,具有散热高效的优点,另外,为防止打水轮71打入间隔40中用于冷却降温的冷却水在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表面上形成水桥,此处设计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为平片51,平片51表面光滑,可有利于其表面上未蒸发的冷却水滑离,从而防止冷却水积攒形成的液层的隔热作用导致翅片50换热效率下降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第九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6所示,较之第八具体实施例而言,区别在于,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为复合结构,如图16所示,第二子换热器20的翅片50的前半部为平片51,后半部为百叶窗片52,第三子换热器30中处于迎风侧的该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为平片51,处于背风侧的该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为百叶窗片52,处于中间列的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的前半部为平片51、后半部为百叶窗片52,间隔40中的冷却水受风压作用到达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上时,冷却水中的大部分位于子换热器中邻近迎风侧部位的翅片50上,相对少的部分位于邻近背风侧部位的翅片50上,由于该邻近背风侧部位的翅片50上的水较少不足以形成水桥,设计这些翅片50为百叶窗片52基本不会有水桥问题,而该百叶窗片52可以增大翅片50的换热面积,在水冷不足之处利用风冷补强,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在本发明的第十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7所示,较之第八具体实施例而言,区别在于,第三子换热器30的翅片50为复合结构,如图17所示,第三子换热器30中处于迎风侧的该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为平片51,处于背风侧的该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为百叶窗片52,处于中间列的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的前半部为平片51、后半部为百叶窗片52,由于风压在第一子换热器10和第二子换热器20上有了极大的衰减,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之间的间隔40中的冷却水受风压作用到达第三子换热器30上时,冷却水中的大部分位于该风向上游的一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附近,即冷却水中的大部分位于平片51上,能够到达该风向下游的一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附近的冷却水水量很少,即能够到达该百叶窗片52上的冷却水水量很少,设计该风向下游的一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及中间列冷媒管60所穿接的翅片50为百叶窗片52基本不会有水桥问题,而该百叶窗片52可以增大翅片50的换热面积,在水冷不足之处利用风冷补强,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冷凝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冷凝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空调设备为移动式空调设备。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冷却装置及空调设备,将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的翅片的至少前半部设置为平片,相对于开缝片、波纹片等翅片结构而言,平片的表面相对光滑,可利于其表面的冷却水滑脱滴落,防止出现水桥、液层,这样,在产品运行过程中,水冷装置将冷却水供入相邻子换热器的间隔中后,冷却水受风压作用直接打到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的翅片表面进行辅助水冷散热,尤其集中打到该处于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的翅片的前半部,通过设置该处翅片的前半部为平片,使得在翅片表面进行吸热后未能蒸发的冷却水能容易地从平片表面滑脱滴落,防止因冷却水积攒而反对翅片形成保温作用的不良影响,确保对翅片辅助散热有效、可靠,从而有效保证空调设备的能效比,同时,有效防止室外侧风机蜗壳及电机固定结构过热变形的问题,保证产品可靠性。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