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02056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空调中需要通过换热器进行换热实现制冷或制热。现有技术中,空调采用的蒸发器或冷凝器一般为翅片换热器,翅片换热器一般包括冷媒管以及设置在冷媒管上的翅片,但是,翅片换热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换热效率较低;众所周知,汽车上使用的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很高,空调设备采用平行流换热器的技术被逐渐推广。例如:中国专利号201610109037.7公开了一种用于空调中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包括两根集流管,两根集流管设置有水平设置的微通道扁管,相邻两根微通道扁管之间设置有翅片,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由于换热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冷凝水,而上述结构不能确保冷凝水顺畅的排出,冷凝水将沿着微通道扁管随意流淌,不能有效的被接水盘收集,导致用户体验性较差。如何设计一种用户体验性好且换热效率高的平行流热交换器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实现提高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的用户体验性和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包括多排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左汇分流腔体、右汇分流腔体、多条水平布置的冷媒管以及多片竖向布置的翅片,所述冷媒管设置在所述左汇分流腔体和所述右汇分流腔体之间,所述翅片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冷媒管插在对应的所述通孔中,所述左汇分流腔体中设置有多个第一隔断,所述第一隔断将所述左汇分流腔体分隔成多个第一冷媒腔体,所述右汇分流腔体中设置有多个第二隔断,所述第二隔断将所述右汇分流腔体分隔成多个第二冷媒腔体,所述第一隔断和所述第二隔断在竖直面上的投影交替设置,所述冷媒管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冷媒腔体和所述第二冷媒腔体连通;相邻两排的所述换热组件中的两所述左汇分流腔体相互连通、或两所述右汇分流腔体相互连通。

进一步的,沿进风方向,位于迎风面所述换热组件连接有冷媒输出管,位于背风面的所述换热组件连接有冷媒输入管。

进一步的,所述冷媒输入管贯穿位于迎风面所述换热组件、与位于背风面的所述换热组件中的所述左汇分流腔体或所述右汇分流腔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冷媒管的截面为扁平椭圆形。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排所述换热组件中的处于相同位置处的两条所述冷媒管的冷媒流动方向相反;或者,所述换热组件中的处于相同位置处的两条所述冷媒管的冷媒流动方向相同;或者,所述换热组件中的处于相同位置处的两条所述冷媒管的冷媒流动方向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组件中流动的冷媒沿竖直方向折返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左汇分流腔体和所述右汇分流腔体均为两端封闭的管道,所述管道的管壁上设置有可开关的插槽,所述第一隔断和所述第二隔断均为密封插片,所述密封插片密封插在对应的所述插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整体呈圆盘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通过在两侧的布置的汇分流腔体之间设置多条水平布置的冷媒管实现平行流换热的效果,以获得较高的换热效率,而冷媒管采用胀管或钎焊焊接的方式布置有竖向设置的翅片,达到亲水翅片换热器冷凝水顺畅流动的效果,有效的提高采用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的产品的用户体验性;更重要的是,平行流换热器采用多排独立结构的换热组件,冷媒依次经过多排换热组件进行热交换,最大限度的实现冷媒与外界进行热交换,进一步的提高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的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实施例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包括多排换热组件100,所述换热组件100包括左汇分流腔体1、右汇分流腔体2、多条水平布置的冷媒管3以及多片竖向布置的翅片4,所述冷媒管3设置在所述左汇分流腔体1和所述右汇分流腔体2之间,所述翅片4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未图示),所述冷媒管3插在对应的所述通孔中,所述左汇分流腔体1中设置有多个第一隔断11,所述第一隔断11将所述左汇分流腔体1分隔成多个第一冷媒腔体,所述右汇分流腔体2中设置有多个第二隔断21,所述第二隔断21将所述右汇分流腔体2分隔成多个第二冷媒腔体,所述第一隔断11和所述第二隔断12在竖直面上的投影交替设置,所述冷媒管3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冷媒腔体和所述第二冷媒腔体连通;相邻两排的所述换热组件100中的两所述左汇分流腔体1相互连通、或两所述右汇分流腔体2相互连通。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位于两侧的汇分流腔体分别通过对应的隔断分割成多个冷媒腔体,不同的冷媒管3连接在左右两侧分布的对应的冷媒腔体,通过冷媒腔体实现冷媒通过冷媒管3汇流和分流。其中,冷媒能够依次流经不同高度位置处的冷媒管3,而由于所述第一隔断11和所述第二隔断12在竖直面上的投影交替设置,位于左右两侧的冷媒腔体既能实现部分冷媒管3冷媒的汇流,能够将汇流收集的冷媒分流到其他连接的冷媒管3中,使得冷媒在排换热组件100的竖向表面中实现在高度方向折返流动,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冷媒平行分层进行热交换,最大限度的提高热交换效率。其中,所述冷媒管3的截面为扁平椭圆形,以进一步的增大冷媒管3与流经的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另外,本实施例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整体可以呈圆盘结构、方形或其他任意形状。

进一步的,沿进风方向,位于迎风面所述换热组件100连接有冷媒输出管5,位于背风面的所述换热组件100连接有冷媒输入管6。具体的,冷媒通过冷媒输入管6先进入到背风面的换热组件100进行热交换,确保最终输出的空气进行最大化的热交换量,使得热交换后的空气获得更加精确的温度,而位于迎风面换热组件100中的冷媒能够与刚进入到换热器中的空气进行预处理,在多排换热组件100的相互配合作用下,实现逐级对流经换热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确保冷媒换热量最大化。相比于传统的平行流换热仅能单排进行换热,存在空气流速过快而换热不充分,而本实施例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能够很好的克服上述缺陷,最大限度的利用冷媒进行换热。其中,为了便于安装使用,冷媒输入管6贯穿位于迎风面所述换热组件100、与位于背风面的所述换热组件100中的所述左汇分流腔体1或所述右汇分流腔体2连通。另外,相邻的两排所述换热组件100中的处于相同位置处的两条所述冷媒管3的冷媒流动方向相反,这样可以使得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更进一步的,为了调节不同高度位置冷媒管3冷媒的流向,所述左汇分流腔体1和所述右汇分流腔体2均为两端封闭的管道,所述管道的管壁上设置有可开关的插槽,所述第一隔断11和所述第二隔断12均为密封插片,所述密封插片密封插在对应的所述插槽中。具体的,通过将密封插片插在不同的插槽中,可以调节连接同一冷媒腔体的冷媒管3的数量,从而方便的调节冷媒的分布量,以满足不同设备的使用要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通过在两侧的布置的汇分流腔体之间设置多条水平布置的冷媒管实现平行流换热的效果,以获得较高的换热效率,而冷媒管采用胀管的方式布置有竖向设置的翅片,达到翅片换热器冷凝水顺畅流动的效果,有效的提高采用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的产品的用户体验性;更重要的是,平行流换热器采用多排独立结构的换热组件,冷媒依次经过多排换热组件进行热交换,最大限度的实现冷媒与外界进行热交换,进一步的提高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的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