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14510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一般设有换热器,换热器可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用于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其中,平行流换热器相对于管翅式换热器而言,其有效换热面积较大、结构紧凑,传热效率更高。因此,平行流换热器的应用越趋广泛。平行流换热器包括翅片、多条扁平管及连接于多条扁平管两端的集流管,冷媒通过集流管后分流到多条扁平管中,翅片贴靠扁平管使平行流换热器内部的冷媒与外界进行换热。目前,平行流换热器一般采用轴向延伸的集流管与多条扁平管进行连接,冷媒沿集流管的轴向依次进/出扁平管以分配冷媒流量,使集流管内的冷媒需求量朝远离集流管的冷媒进口后发生变化,冷媒沿该方向进入扁平管的质量流量减小,因此,集流管内存在较多的冗余内容积,该冗余内容积增大了冷媒的灌注量,导致平行流换热器的冷媒浪费。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旨在节减平行流换热器的冷媒灌注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平行流换热器,所述平行流换热器包括集流管、第一条扁平管及第二条扁平管,所述集流管设有开口腔及与所述开口腔连通的开口,以形成冷媒流道;所述第一条扁平管与开口腔的连接位置到开口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条扁平管与开口腔的连接位置到开口的距离,位于所述第一条扁平管所在位置的所述集流管的流截面,大于位于所述第二条扁平管所在位置的所述集流管的流截面。优选地,所述集流管自与所述第一条扁平管对应的位置朝与所述第二条扁平管对应的位置为流量分配方向,所述集流管的流截面沿所述流量分配方向呈渐缩设置。优选地,所述集流管自与所述第一条扁平管对应的位置朝与所述第二条扁平管对应的位置为流量分配方向,所述集流管的腔截面具有台阶段,所述台阶段设置在所述第一条扁平管与所述第二条扁平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对应位置之间,以将所述开口腔划分成连通的两个腔室,沿所述流量分配方向的前一所述腔室的内容积大于后一所述腔室的内容积。优选地,沿所述流量分配方向的前一所述腔室的内容积,与所述第一条扁平管和所述第二条扁平管的内容积之和成正比例关系。优选地,两所述腔室的内容积之差大于或等于沿所述流量分配方向的前一所述腔室相连的扁平管的内容积。优选地,所述集流管包括管体和衬套,所述管体呈柱状延伸,所述衬套嵌套在所述管体内以形成所述开口腔。优选地,所述集流管的管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扁平管一侧的扁平部。优选地,所述集流管的管截面呈半圆形设置。优选地,所述集流管为金属铸件。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的平行流换热器。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第一条扁平管及第二条扁平管与集流管的开口腔连通。由于第一条扁平管距离开口腔的开口较近,第一条扁平管所在位置的集流管内的冷媒需求量相对于第二条扁平管所在位置的集流管的冷媒需求量大,因此,第一条扁平管所在位置的集流管的流截面,大于位于第二条扁平管所在位置的集流管的流截面。集流管为分流管时,随着冷媒沿集流管流动被分配出集流管,集流管内的冷媒流道随着扁平管的冷媒需求量收窄;集流管为汇流管时,随着冷媒沿集流管流动逐渐汇入集流管,集流管内的冷媒流道随着扁平管的冷媒需求量扩大,从而节减了第二扁平管所在位置于集流管的冗余内容积,节减了平行流换热器的冷媒灌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第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第二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第三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原理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集流管121扁平部11开口腔122弧形部111开口20扁平管112台阶段201通道12管体21第一条扁平管13衬套22第二条扁平管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参照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平行流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0、第一条扁平管21及第二条扁平管22,集流管10设有开口腔11及与开口腔11连通的开口111,以形成冷媒流道;第一条扁平管21与开口腔11的连接位置到开口111的距离,小于第二条扁平管22与开口腔11的连接位置到开口111的距离,位于第一条扁平管21所在位置的集流管10的流截面,大于位于第二条扁平管22所在位置的集流管10的流截面。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供冷媒通过后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下面以空调器的平行流换热器为例进行介绍。至少两条扁平管20与集流管10相连,其中,第一条扁平管21及第二条扁平管22分别与集流管10的开口腔11连通。集流管10可以是分流管,供冷媒通过以后分配到至少两条扁平管20,集流管10也可以是汇流管,供冷媒从至少两条扁平管20通过后汇入。第一条扁平管21与开口腔11的连接位置到开口111的距离,小于第二条扁平管22与开口腔11的连接位置到开口111的距离,即,第一条扁平管21距离集流管10的开口111较近,冷媒沿集流管10的轴向依次进/出扁平管以分配冷媒流量,使集流管10内的冷媒需求量朝远离开口111的方向发生变化。第一条扁平管21所在位置的集流管内的冷媒需求量相对于第二条扁平管22所在位置的集流管的冷媒需求量大,因此,第一条扁平管21所在位置的集流管10的流截面,大于位于第二条扁平管22所在位置的集流管10的流截面。集流管10为分流管时,随着冷媒沿集流管10流动被分配出集流管10,集流管10内的冷媒流道随着扁平管20的冷媒需求量收窄;集流管为汇流管时,随着冷媒沿集流管10流动逐渐汇入集流管10,集流管10内的冷媒流道随着扁平管20的冷媒需求量扩大,从而节减了第二条扁平管22所在位置于集流管10的冗余内容积,节减了平行流换热器的冷媒灌注量。可变更地,参照图3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集流管10自与第一条扁平管21对应的位置朝与第二条扁平管22对应的位置为流量分配方向,集流管10的流截面沿流量分配方向呈渐缩设置。此处需要特别阐明的是,流量分配方向不仅限于冷媒分流或汇流,流量分配方向为冷媒流道在集流管10中,从流量大至流量小的方向。冷媒在集流管10中流动时,随着冷媒流量的变化而改变集流管10的流截面,使冷媒流道的流截面与冷媒的流量匹配。如:当集流管10为分流管时,随着冷媒在集流管10中流动,扁平管20分流走集流管10中的部分冷媒流量,冷媒在集流管10中的流量变小,相应地,该段集流管10的冷媒流道的流截面逐渐缩小。当集流管10为汇流管时,随着冷媒在集流管10中流动,扁平管20将冷媒汇入集流管10中,冷媒在集流管10中的流量变大,相应地,该段集流管10的冷媒流道的流截面逐渐增大。可变更地,参照图4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集流管10自与第一条扁平管21对应的位置朝与第二条扁平管22对应的位置为流量分配方向,集流管10的腔截面具有台阶段112,台阶段112设置在第一条扁平管21与第二条扁平管22在集流管10的对应位置之间,以将开口腔11划分成连通的两个腔室,沿流量分配方向的前一腔室的内容积大于后一腔室的内容积。开口腔11的腔截面呈阶梯状设置,开口腔11的腔截面具有台阶段112,台阶段112使冷媒流道沿流量分配方向呈收窄,台阶段112设置在第一条扁平管21与第二条扁平管22之间。冷媒在集流管10中流动时,随着流经台阶段112而调节冷媒流道的流截面,使冷媒流道的流截面与冷媒的流量匹配。如:当集流管10为分流管时,随着冷媒在集流管10内流动,第一条扁平管21分流走集流管10中的部分冷媒流量,集流管10的台阶段112使流道收窄,从而使冷媒在集流管10的流量变小。当集流管10为汇流管时,随着冷媒在集流管10中流动,第一条扁平管21将冷媒汇入集流管10中,集流管10的台阶段112使流道变宽,冷媒经过台阶段112后流入较宽的流道。优选地,沿流量分配方向的前一腔室的内容积,与第一条扁平管21和第二条扁平管22的内容积之和成正比例关系。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使流经各扁平管20内冷媒的流量和流速均匀,促进了平行流换热器与外界进行热交换的均匀性。优选地,两腔室的内容积之差大于或等于沿流量分配方向的前一腔室相连的扁平管20的内容积,以保证扁平管20内的流量。参照图4所示,优选地,集流管10包括管体12和衬套13,管体12呈柱状延伸,衬套13嵌套在管体12内以形成开口腔11。参照前述实施例中关于开口腔11的说明,衬套13可以是沿流量分配方向呈渐缩设置或阶梯状设置,以节约冷媒的灌注量。同时,这样设置的好处是,方便设计及制造冷媒流道。参照图5所示,在第四实施例中,集流管10的管体12具有朝向第一扁平管21一侧的扁平部121,扁平部121可以减少涡流。集流管也可以具有圆弧部122,扁平部121封闭弧形部122的内侧开口形成前述的管体12,或者,扁平部121、弧形部122及集流管10的侧壁围合形成一腔室,集流管10的侧壁上设有开口腔11的开口111。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流道内的涡流噪声,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节约冷媒的灌注量,相对于相同管径的圆柱状设置的集流管10而言,其开口腔11的冷媒流道的流截面减少。优选地,集流管10的管截面呈半圆形设置。相对于相同管径的圆柱状设置的集流管10而言,其开口腔11的冷媒流道的流截面减半,节约较多的冷媒灌注。优选地,集流管10为金属铸件,以使集流管10具有较好的耐压能力。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参照图1和图2所示,该空调器包括前述的平行流换热器,供冷媒通过后与外界进行热交换,至少两条扁平管20与集流管10相连,其中,第一条扁平管21及第二条扁平管22分别与集流管10的开口腔11连通。集流管10可以是分流管,供冷媒通过以后分配到至少两条扁平管20,集流管10也可以是汇流管,供冷媒从至少两条扁平管20通过后汇入。第一条扁平管21与开口腔11的连接位置到开口111的距离,小于第二条扁平管22与开口腔11的连接位置到开口111的距离,即,第一条扁平管21距离集流管10的开口111较近。第一条扁平管21所在位置的集流管内的冷媒需求量相对于第二条扁平管22所在位置的集流管的冷媒需求量大,因此,第一条扁平管21的集流管10的流截面,大于位于第二条扁平管22的集流管10的流截面。集流管10为分流管时,随着冷媒沿集流管10流动被分配出集流管10,集流管10内的冷媒流道随着扁平管20的冷媒需求量收窄;集流管10为汇流管时,随着冷媒沿集流管10流动逐渐汇入集流管10,集流管10内的冷媒流道随着扁平管20的冷媒需求量扩大,从而节减了第条二扁平管22所在位置于集流管10的冗余内容积,节减了平行流换热器的冷媒灌注量。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