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塔内制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10790发布日期:2020-09-23 01:32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塔内制冷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塔内制冷结构。



背景技术:

车间有专门的冷却系统配备,其冷却的用水来自外界引进。冷却水用完后需要排出,再重新引进冷却系统内进行冷却,进行循环使用。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初次进入的水温相对较高,后续排出再循环进入的水温更高,对冷却系统的负担逐步上升,导致循环冷却的效果越来越差,不如一次性冷却效果好。在对于肽产品等对于冷却要求稍高的工艺环节中,就需要将进入和再次进入冷却系统的水进行闲置,赶工艺的时候就会每几批更换冷却水,影响工艺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塔内制冷结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塔内制冷结构,设置在循环塔内,所述循环塔从下往上依次包括:支撑层、位于所述支撑层顶部的储存仓、位于所述储存仓顶部的冷却室;所述储存仓和所述冷却室相连通;所述冷却室底部安装固定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的顶部安装有叶轮;所述冷却室的顶部安装有顶盖,所述顶盖的底部安装有悬桨;所述冷却室和储存仓间设有管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分隔件的底部安装有穿透分隔件的抽水管,所述抽水管位于储存仓的内部,且抽水管的另一端连通冷却室。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撑层的外壁上安装有接口板,所述接口板上设有与所述管道连接的进水口,所述接口板上还设有连通储存仓的出水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管道另一端穿过顶盖与冷却室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分隔件包括:第一层、位于所述第一层下方的第二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循环塔内设置冷却室以冷却车间来水,通过设置相对放置的叶轮和悬桨加速散热,通过在塔内设置储存仓以将简单制冷后的水集中导出,通过设置分隔件分隔冷却室和储存仓以提升冷却时间。本装置设置在冷却水循环进入车间之前,减轻了冷却系统的负担,提升了冷却系统的工艺效率和循环水使用次数。

附图说明

图1为循环塔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1—循环塔,11—支撑层,12—储存仓,121—抽水管,122—外壳,13—冷却室,14—顶盖,141—吊耳,2—叶轮,3—悬桨,4—分隔件,41—第一层,42—第二层,5—管道,6—接口板,61—进水口,62—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图1为循环塔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制冷结构设置在循环塔1内,所述循环塔1从下往上依次包括:支撑层11、位于所述支撑层11顶部的储存仓12、位于所述储存仓12顶部的冷却室13。所述储存仓12和所述冷却室13相连通。

所述冷却室13底部安装固定有分隔件4,所述分隔件4的顶部安装有叶轮2。所述冷却室13的顶部安装有顶盖14,所述顶盖14的底部安装有悬桨3。所述冷却室13和储存仓12间设有管道5。

使用的时候,从车间来的水通过管道5进入冷却室13,叶轮2开始旋转,带动进入冷却室13的水旋转,水的规律转动带动悬桨3转动,加速散热。在结构上,分隔件4将冷却室13和分隔开,给叶轮2制造冷却时间,采用吸热强的金属分隔件4能够更好的帮助散热。冷却室13冷却的水再通过泵压进入储存仓12,由储存仓12向外排出。这个过程实现了在塔内的制冷,这个制冷结构可以作为制冷系统的辅助制冷结构一直循环使用。有效地提升了制冷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且有利于冷却水的循环使用。

所述分隔件4的底部安装有穿透分隔件4的抽水管121,所述抽水管121位于储存仓12的内部,且抽水管121的另一端连通冷却室13。抽水管121搭配泵和截止阀压力阀使用。

所述支撑层11外壁上安装有接口板6,所述接口板6上设有与所述管道5连接的进水口61,所述接口板6上还设有连通储存仓12的出水口62。所述管道5另一端穿过顶盖14与冷却室13连通。这样设置拉长了冷却水的冷却行程,有利于其散热。进水口61和出水口62设置在同一位置上,便于管理。

所述分隔件4包括:第一层41和位于所述第一层41下方的第二层42。在实际使用的时候,采用两层的分隔件4不仅有利于安装,还能间接增大接触面积,提升散热性。实际使用,第一层41优先采用更稳固的材料,以保证叶轮2的稳定性,第二层42优先采用散热性好的材料,以保证储存仓12的散热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塔内制冷结构,设置在循环塔(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塔(1)从下往上依次包括:支撑层(11)、位于所述支撑层(11)顶部的储存仓(12)、位于所述储存仓(12)顶部的冷却室(13);所述储存仓(12)和所述冷却室(13)相连通;

所述冷却室(13)底部安装固定有分隔件(4),所述分隔件(4)的顶部安装有叶轮(2);所述冷却室(13)的顶部安装有顶盖(14),所述顶盖(14)的底部安装有悬桨(3);所述冷却室(13)和储存仓(12)间设有管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塔内制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4)的底部安装有穿透分隔件(4)的抽水管(121),所述抽水管(121)位于储存仓(12)的内部,且抽水管(121)的另一端连通冷却室(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塔内制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11)的外壁上安装有接口板(6),所述接口板(6)上设有与所述管道(5)连接的进水口(61),所述接口板(6)上还设有连通储存仓(12)的出水口(6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塔内制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5)另一端穿过顶盖(14)与冷却室(1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塔内制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4)包括:第一层(41)、位于所述第一层(41)下方的第二层(4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塔内制冷结构,设置在循环塔内,循环塔从下往上依次包括:支撑层、位于支撑层顶部的储存仓、位于储存仓顶部的冷却室;储存仓和冷却室相连通;冷却室底部安装固定有分隔件,分隔件的顶部安装有叶轮;冷却室的顶部安装有顶盖,顶盖的底部安装有悬桨;冷却室和储存仓间设有管道。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循环塔内设置冷却室以冷却车间来水,通过设置相对放置的叶轮和悬桨加速散热,通过在塔内设置储存仓以将简单制冷后的水集中导出,通过设置分隔件分隔冷却室和储存仓以提升冷却时间。本装置设置在冷却水循环进入车间之前,减轻了冷却系统的负担,提升了冷却系统的工艺效率和循环水使用次数。

技术研发人员:张恒;崔景林;崔海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肽生物工程(常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30
技术公布日:2020.09.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